01.31 怒江水电基地

怒江水电基地

怒江水电基地


怒江水电基地位于我国云南省

中文名

怒江水电基地

位 于

我国云南省

古称黑水


全长3240公里

怒江

怒江,古称黑水,汉代称泸水,是云南省三大国际河流之一,位于东经91°08′~100°15′和北纬23°05′~32°48′之间。它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南麓,由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自治区东部,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注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流经缅甸、泰国,在缅甸的毛淡棉附近流入印度洋。

怒江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公里,天然落差4848米,平均比降2.4‰,云南段长650公里;总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中国部分13.78万平方公里;径流总量约700亿立方米,省内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面积8.7%,河道长约619公里,天然落差1131米,平均比降1.827‰。上游除高大雪峰外山势平缓,河谷平浅,湖沼广布,中游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两岸支流大多垂直入江,干支流构成羽状水系。水量以雨水补给为主,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多年变化不大,水力资源丰富。

水文

怒江流域上下游气候变化较大,上游北部长冬无夏,下游则是长夏无冬。怒江流域为季风气候区,5~10月雨季主要受西南季风控制,也受东南季风影响,水汽充沛,降雨集中。降水量由北向南增加,由西向东减少。怒江进入雨季后降雨连绵不断。

怒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其次为上游的融雪补给。受流域内地形地貌的影响,径流的补给方式在全流域内存在较大差异,上游区雪山融水、降雨和地下水补给并重;中游区以降雨补给为主,有少量的融雪补给,是流域内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下游区则全部为降雨补给。怒江流域的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年内变化较大,汛期6~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4.2%,而冬季枯水期(12月~次年2月)的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6.6%。

怒江干流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水流量出现在7~8月,根据道街坝站径流资料统计,实测最大洪峰为10400立方米/秒。

地理

怒江属山区性河流,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据道街坝水文站泥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含沙量0.61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3301万吨,汛期(6~9月)沙量占年沙量的89.0%。

怒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地貌复杂,高原、高山、深谷、盆地交错。按流域地形、地势和气候特征的异同,大体可分为青藏高原区、横断山纵谷区和云贵高原区。怒江上游为青藏高原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干燥。怒江从青藏高原流出后进入藏东南横断山纵谷区,进入滇西横断山区后,流向正南,西为高黎贡山,东为怒江山脉——碧罗雪山,形成高山夹江之势,最窄处东西向宽仅21公里,谷窄水急,两侧从高山直接注入的小支流众多,且流程短,与干流垂直相交形成典型的“非”型水系结构。在六库以下为云贵高原区,河流进入中山宽谷区,两侧山势渐低,河谷时展时缩,沿江有平坝。

怒江中下游所经地区位于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体系中段与滇西径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褶皱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根据最新出版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中游的松塔~福贡河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烈度为Ⅶ度;福贡~六库河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烈度为Ⅶ度;下游河段(六库以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0.30g,地震烈度为Ⅷ度。

资源

怒江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且开发条件较好,其中云南省境内可开发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7988.1兆瓦,约占全省的17.6%;矿产资源丰富且品种多、品位较高,已初步查明有一定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床有200多处,主要有铅、锌、银、铜、锡等;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等亦较丰富。

怒江入云南省境内后,流经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市。流域内主要聚居有僳僳族、独龙族、藏族、彝族、傣族、景颇族和汉族等民族。由于地处边疆、基础条件差等原因,流域上游地区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不少县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相对发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大,主要有甘蔗、咖啡、热带果类等。

怒江开发

怒江中下游干流河段落差集中,水量大,淹没损失小,交通方便,施工条件好,地质条件良好,规划装机容量21320兆瓦,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与以前提出的十二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六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二位。开发怒江干流中下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两电东送”的需要。

怒江水电基地


怒江流域水力资源丰富,我国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共计46000兆瓦,其中西藏26259.9兆瓦、云南19740.1兆瓦;干流总计36407.4兆瓦,其中西藏19307.4兆瓦、云南17100兆瓦;支流共计9592.6兆瓦,其中西藏6952.5兆瓦、云南2640.1兆瓦。怒江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干流,理论蕴藏量占流域总量的80%左右。

怒江在西藏境内为上游河段,进入云南境内至六库为中游河段,六库以下至中缅国界为下游河段。怒江中下游径流丰沛而稳定、落差大、交通方便、开发条件好,是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为优越的河段,是我国尚待开发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

怒江水电基地


1958~1959年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昆明院)就已经对云南省境内的怒江干流进行了全江查勘,提出了《怒江干流水力资源普查报告》。2003年8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过了怒江中下游(干流松塔以下至中缅边界)河段两库十三级梯级开发方案,即:松塔水电站、丙中洛水电站、马吉水电站、鹿马登水电站、福贡水电站、碧江水电站、亚碧罗水电站、泸水水电站、六库水电站、石头寨水电站、赛格水电站、岩桑树水电站和光坡水电站的开发方案,全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029.6亿千瓦时。方案推荐马吉、亚碧罗、赛格和六库水电站为怒江中下游河段近期开发工程,碧江、泸水和岩桑树等可作为后续工程。而伴随开发方案通过的,是长达数年的争辩和一度的停工。

规划梯级开发方案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怒江水电开发“复活”成定局

怒江水电开发箭在弦上。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称,我国在“十二五”将积极发展水电,怒江水电基地建设赫然在列,其中重点开工建设怒江松塔水电站,深入论证、有序启动怒江干流六库、马吉、亚碧罗、赛格等项目。

此次规划的明确,意味着怒江水电开发的重启。此前,因是否会破坏“原生态环境”等争论,怒江水电开发进度已延宕近十年,怒江亦被外界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开发主要受阻于环保因素的一个罕见案例。

近5年内,云南已“三答怒江开发问题”。2009年、2011年、2012年两会期间,都有云南省高层公开表示,怒江水电开发必须处理好流域、生态环境、当地民众等问题;“怒江水电开发现在没动,一个项目都没动”。

2013年1月27日,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更是在云南省“两会”上疾呼,希望在省级层面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资源,推进怒江干流开发。

据知情者透露,怒江当地政府每年都会组队到北京游说,获取国家有关部门对怒江水电站开发的支持。而近两年来,每年都和怒江水电开发主体—云南华电怒江开发有限公司多次召开怒江干流水电开发前期工作推进座谈会。

如今,怒江开发“复活”已成定局,但移民、生态、地质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依然是其难以绕开的几道坎。可以预见的是,有关怒江水电发展与保护的争论仍会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