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亭子,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建築,多建於園林、寺廟、風景區中,它最初是軍事用途,後來做乘涼、避雨、休息、觀賞之用。

黑格爾稱建築為“凝固的音樂”,一座精美的建築如同一首美妙的音樂,一篇精彩的文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因此,亭子這種美觀雅緻的建築,深得人們的喜愛,也屢屢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流傳千古的散文,醉翁亭也被譽為“天下第一亭”,讓我們跟隨“醉翁”的腳步,一起去細細品味亭子的藝術魅力。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天下第一亭:醉翁亭

一、亭之美,美在外形的空靈飄逸

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說: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歐陽修漫步于山間,忽然發現泉水邊有一座亭子,簷角翹起,如同飛鳥展翅。全文只有這一句話來說明醉翁亭的外觀。

亭子從結構上看,可分為三部分:臺基、屋身和屋頂。亭子的臺基和屋身的結構都很簡單,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屋頂。

首先,屋簷的翹角,在中國的亭子中比較常見。除了圓形的亭子外,屋頂一般都有翹角,而且由於亭子正身的椽子很少,它的起翹比其他建築更為突出,起翹的飛簷,讓亭子變得靈動起來,具有了一種浪漫感。亭的屋頂坡度也一般很大,有的亭子屋頂坡度達到了四、五十度,視覺衝擊感強烈。

因此,醉翁亭飛鳥般的簷角,也讓歐陽修與這座亭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醉翁亭飄逸的簷角

其次,從外觀上看,亭子沒有牆體,這也是它與其他建築最大的區別。

從心理的角度看,牆體給人帶來是壓抑感和沉重感,亭子四面通透無牆,因此顯得空靈飄逸,人在亭中四面沒有障礙,會有輕鬆自由之感。正如韓愈《諸亭》詩云:“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奔波在山間的人,經過長途跋涉,汗流浹背,疲憊不堪,這是倘若看見遠處有一座亭子,人就會頓時欣喜起來,如同在山間覓得一汪清泉。坐在亭子中,涼風八面而來,呼吸著新鮮空氣,感覺分外愜意。

再次,從整體上看,亭子的筆直渾圓的柱體與曲線飛揚的屋頂,一剛一柔交相輝映,加上亭子對稱的結構與虛空的主體,造型流暢優雅,在視覺上極具美觀感,人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欣賞亭子的整體美。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四大名亭之一:北京陶然亭

二、亭之美,美在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

《醉翁亭記》中,歐陽修開篇並沒有直接描述醉翁亭的特點,而是描述其周邊景色: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據說歐陽修《醉翁亭記》寫了一半後,總覺得開頭不妥,以致徹夜未眠,幾經修改之後才定稿。

歐陽修如此重視醉翁亭環境的描寫,也可以看出,“景”在襯托“亭”中起到的作用。

如前所述,正是因為亭子具有通透的特點,使得它與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具有了“天人合一”的特點,成為了人與自然溝通的中介。

如同蘇軾《涵虛亭》中所說:“唯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

靜靜地佇立於一座亭中,你便可以賞山間霧氣,青翠山林,遍地野花,秀美山石,聽百鳥鳴唱,清泉汩汩,風撫樹梢。大自然的萬千景象,都可以集於一個小小的亭中,其樂處難以言表。

難怪歐陽修會沉醉於亭中,流連忘返,並道出了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明代大才子唐寅有一幅《東籬賞菊圖》,從中可以看出,亭子外面,有一簇簇開得正豔的菊花,兩位文人坐在旁邊一邊觀賞一邊品論,亭子外面還有遒勁的古松,嶙峋的山石,清澈的小溪,人、亭、景合而為一,體現出了高雅的隱逸情懷。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唐寅《東籬賞菊圖》

正是因為亭子的這種美感,在中國的園林景觀中,亭子被廣泛應用。而古人造園時,亭子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們十分注重亭子的佈局與設計,使其能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無縫對接,無限的美景,都能匯聚於一座亭子中,以達到“天籟人籟合同而化”

(袁枚《峽江寺飛泉亭記》)的意境。

蘇州的著名園林拙政園中,有一座荷風四面亭,它坐落於園林中部的池中小島,四季皆有景賞,而且不同的角度景觀也不盡相同。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池中荷花盛開,微風吹來,滿亭清香撲鼻,伴上池邊柳條輕揚,讓人感覺心曠神怡,正如亭中抱柱聯所說:“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拙政園荷風四面亭

三、亭之美,美在其人文內涵,它蘊含了人們的思想與情感

表面上看,《醉翁亭記》寫的是歐陽修被謫貶滁州時,寄情于山水的逍遙快樂。實際上,在輕盈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他的思想與情感。他說: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他將把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坎坷,內心的苦悶都寄情於醉翁亭中,消融於與當地百姓的歡笑之間。

“醉翁亭”是歐陽修的精神家園,在這裡,他親近自然、與民同樂,獲得了精神上的昇華,這種昇華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心理,使得“醉翁亭”不在只是一間亭子,而是昇華為一種文化意象,承載著他的思想,寄託著他的情感。

在蘇軾草書《醉翁亭記》碑刻之後,慕名而來的拓碑者、題刻創作者不計其數,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崖刻、碑刻,形成獨特的“醉翁亭文化”,也使得琅琊山成為了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四大名亭之一:長沙嶽麓山愛晚亭

除了文學作品,在歷史事件中也有大量亭的身影,亭子處處透露著文化氣息。它無聲地記錄著風起雲湧的歷史時刻,見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

細心的人們可以發現,每一座亭子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仔細品味名字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使得“蘭亭”成為了一種包含書法、文學、士人文化於一體的文化意象集合體;湯顯祖的《牡丹亭》,美麗浪漫的“牡丹亭”成為了才子佳人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場所,成為了封建禮教的對立面;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表達了自己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志趣,讓湖心亭具有了人文情懷;蘇軾的《喜雨亭記》則是另一種情懷,表達了人們久旱逢雨時的喜悅心情,體現出蘇軾關愛百姓生活的情感。

而亭子上的楹聯、匾額、碑記等等,觀賞者在品味的過程中,結合個人的理解與思考,產生出不同的感悟。

這樣,亭子就突破了自己的狹小空間,從有限到無限,成為了一種可以不斷延展的文化意象,具有了文化上的美感。

通過《醉翁亭記》,說說中國的亭子為何如此美

四大名亭之一:杭州西湖湖心亭

結語

世間之大,莫過於一亭之間。小小的一間醉翁亭,千年來人們為之傾倒。

亭子的結構雖然簡單,但蘊含了世間萬物的氣韻。亭子的空靈飄逸,美觀大方,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又與亭子周邊的自然景觀相結合,成為一道極富內涵的風景。總之,亭子既有詩情畫意的外在美,又具有人文情懷的內在美。


參考文獻:

1.《古文觀止》,中國文聯出版社

2.《古代亭臺樓閣類詩文》,陳金鳳,語文漫談

3.《淺論文學與亭臺樓閣之“妙境雙生”關係》,王慧敏,學理論

4.《中國古今文學作品中的亭文化探討》,王波,湖北社會科學

5.《醉翁亭文化初論》,裘新江,滁州師專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