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战为什么感觉到苏联有很多人,补充兵源为什么那么快?

孔杰霖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与战后苏联把大量的德军,日军俘虏押苏联的事情联系起来就可以看清问题。二战之前,苏联曾经经历了大清洗以及大饥荒,所以人口大量下降,二战开始后,苏军大量扩充军队,但当德军向苏联突然袭击,苏联方面损失了超过200万的兵力。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德军向莫斯科推进,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会战。斯大林决定在莫斯科与德军决一死战,就从东线调集了大量的军队,把苏联在远东的军队全部调到西线。苏联剩下的只有老弱妇孺。虽然苏军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打败了德军,但是本身也是伤亡巨大,能够动员的男性几乎全部动员。这对苏联国内的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


苏军运动政治动员把劳动力全部动员进军队,在1945年8月的远东作战时,苏联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员,最后把监狱中的刑事犯,以及很多有问题的人都补充到军队中,虽然依靠强大的火力打败了日军,但在东北,苏军的纪律差也是非常出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苏联的人员紧张现实。换句话说,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或许苏联将人员枯竭。


德国,日本投降以后,为了填补在战争中失去的劳动力,苏联把大约150万俘虏押往西比利亚进行经济建设,以弥补二战中从这里大量征集人员后的空白,这里的条件艰苦使得俘虏大量死亡,死亡比例超过40%,这也是战后苏联遭到指责的地方之一。表面上,苏军人员补充快,但这就等于对国家经济的杀鸡取卵,最终长久危害了苏联的经济基础。


桥本看日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基本年轻男人全部都上战场了,连妇女都有80万人上了战场。

当时不要说俄罗斯族,就连中亚的少数民族也几乎全民皆兵了。


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亚各共和国应征上前线的人达三四百万。

仅哈萨克共和国就有120万人被征召参加作战部队(另有67万人被动员从事军用品生产),一共出动了180多万人。

在哈萨克共和国,战争期间组建了2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旅),还有许多其他战斗部队。

其中哈萨克英雄潘菲洛夫少将指挥的由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等与其他民族的官兵组成的第316师战功卓著,多次获的奖励。

大家知道哈萨克共和国有多少人口吗?

就今天才1800万,二战时该国只有600多万人口。

600多万人出动180万,什么概念?

也就是除了老人、儿童、少年,以外大部分的男人和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妇女 都上战场或者在为战场服务了。

大家要知道,严格来说适合服兵役的年龄为18到22岁,一般不会超过26岁。

男人一般超过26岁,体能会有有明显下降,30岁以上更明显。而且30岁的男人多已经结婚,拖家带口去作战,思想上有很多顾虑。

但哈萨克斯坦这种参军比率,完全是全民皆兵,能喘气的都上前线了。

而二战中,哈萨克共和国应征入伍上前线的作战人员中有一半阵亡,约60万人。卫国战争中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的哈萨克人,就有9.66万。

这又是什么概念?700万人口有60万军人战死,伤亡比率超过十分之一,大大高于苏联的人口损失。

要知道,德军并没有打到哈萨克斯坦,该国伤亡的60万完全是军人,也是国家的精英。


1941年11月18日,哈萨克人英雄潘菲洛夫师长在莫斯科保卫战牺牲,该师即以“潘菲洛夫”命名,并且改组为第八近卫师。

二战军史研究家认为,哈萨克是二战中军人伤亡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几个国家。


除了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他中亚国家也差不多。

乌兹别克共和国先后组建了1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旅),还组建了其他一些战斗部队。

土库曼共和国也组建了10多个师旅。

乌兹别克约100万人上了前线。其他三个共和国各有数十万人应征入伍。超过26.3万乌国士兵在前线牺牲,近13.3万人失踪,6万多人在战争中受伤致残。

要知道,当时乌兹别克也只有600万人口,竟然拿出6分之一的人口参战,也是很夸张了。

萨沙想起卡拉什尼科夫的回忆录,当时他住在高加索地区,还是个孩子。村里所有的成年男人,包括他的父亲全部上了前线,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由于男人走了,农田里的重体力活只能全部由妇女承担。好在俄罗斯妇女身体粗壮,有力气,还是勉强能够胜任的。

当时卡拉什尼科夫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是差不多10个孩子的父亲。就这样的男人也要上前线,可见当时征兵的力度。

苏联二战一共征集了2700万士兵,而该国人口只有1.8亿。开战以后,苏联大片领土沦陷,人口有数千万的减少。

按照人口比率来看,苏联也几乎将能用的男性全部投入了战场。


萨沙


苏联人多,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苏联的动员能力非常初色。

二战期间,给德国人的感觉就是,苏联人太多,根本打不完,打掉苏联一个师,立马苏联还能拿出来一个师补充上来。这就让很多德军将领非常头疼,打不完的敌人。


动员能力

苏联把很多人都征召进了部队,甚至是工厂里的员工,统统应征入伍。有时候,几天之内,能够征集上百万兵源。这个速度就比较恐怖了,以至于,苏联后方的年轻男性都被征走了。大量苏联女性进入工厂兵工厂等地方参与生产。

同时,苏联的很多犯过罪的人都被发配前线充军,其中就有赫鲁晓夫的儿子,他的儿子就是死在了他指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

这样,苏联还是不满意,大量女性又加入苏军部队,甚至是进入很多一线部队参与作战任务。与其他国家的女兵不同,苏联很多女兵也是要一样冲在最前线的。

苏联征集太多士兵,以至于,后面的工厂矿场都没人工作,这也是为何那么多战俘被送过去强制劳动的主要原因。这些劳动力,是不可能送上战场的,那就干活。

并且,苏联人缩短了训练周期。

很多苏联士兵上战场前只接受过简单的训练,并没有像德国人那样,训练合格才上战场,其实这也没办法,条件不允许。苏联下级军官很多都是培训几天就去带兵了,技术人员,训练两下就走了。

最有趣的是坦克兵,苏联的T34坦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对于当时的苏联人来说,会开拖拉机就能开坦克,而且当车长。完完全全的赶鸭子上架。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苏军伤亡一直都那么大的原因,就是士兵素质低,训练不够,准备不足,仓促上阵,结果就是损失惨重。



事实上,德国也大规模动员过,只不过,动员的比较晚,来不及了。并不是苏联非要用人海战术,而是真就没办法。苏联大规模征召士兵的时候,却依旧能够保证后方武器的产量


军武文斋


苏军征召能力确实强大。仅在1941年6月22日—7月1日的9天时间内,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与65万预备役军官。无非就是那几点。

首先,你自己得人多,要不兵员哪来。战前苏联拥有1.8亿人口,是德国人口的两倍还多。二战时期还主要是志愿兵和义务兵呢,而且也主要是自产自销,毕竟关键时刻,还是自家国籍的部队保险、听招呼。那时也不像现在有雇佣军和保安公司、甚至干私活的所谓恐怖分子。哪个国家的人口基数大,可征适龄人员就多,就能够承受一定人口损失,不致元气大伤。

其次,战争动员体制厉害。一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斯大林政府,相当倔强专治,政府的决心得以无条件执行。二是苏联后备军制较好,战前就按人口分布等要求建有相当数量的基干部队,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就是有基本骨架,补充兵员后能迅速形成一定战斗力。战争爆发仅一个月,苏军就成立了近1800个新编营,拥有了300多万新生军力。三是训练基地多,为大量新兵提供了必要基础训练。四是波波莎冲锋枪的广泛使用也可算一个因素(也包括可快速生产大量武器装备),因为该枪使用简单,上手容易,新兵很容易保持必要战斗力。

再次,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一是大量允许妇女进入军营、进入一线服役,整个作战期间约有百万妇女进入一线军队服役,还不包括其他保障及服务等力量妇女,这也无形扩大了可征人数。二是放宽年龄,适龄放宽18到50岁,覆盖了一半以上人口。三是一些不重的罪犯也被快速送到了前线。四是国际援助多,助力苏军战斗力提升。仅美国就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军事物资,其中包括小到罐头大到坦克飞机,有力支援了苏军国防建设。

这些都是苏军得以快速补充兵员的依靠。


下雨啦16


前苏联国防动员体制有几个特点:

一是有历史传统。苏联最早是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民族,利用蒙古统治集团的衰败,在基辅罗斯立国并向东向西扩张,几百年来都处于对外武力扩张状态,人民好勇善战,亦兵亦民,军队在国家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沙皇独裁权威很高,国家也相应建立和完善了独特的动员体制。一战时期俄国总兵力达1500多万,比英、法、德三国总兵力之合还要高。

二是有苏联举国体制保障。苏维埃建立政权后,破除了剥削阶级,实行公有制,国家意志不受私有阶层的干扰,党的组织覆盖社会方方面面,掌握社会各种资源,为国防动员力提供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坚实的保障。

三是全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制。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志愿兵或募兵制,这种兵役制除军官、军士服役时间较长外,士兵普遍服役时间较短,但能使大量社会青年接受军事训练,应对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和民间组织培养和储备军兵种技术人才。如:二战前,苏联允许和支持社会组织成立航空俱乐部、飞行学校、少年航校等,培养了众多飞行爱好者,为苏军航空兵部队提供了大量的飞行员后备人才。

五是军队从军至班实行洐生制。如:步兵第3师平时超额配备一名副师长、副参谋长,所属各团超配一名副团长、副参谋长,这样一直到班都超配一名副班长。战争发生了,步兵3师出征,但超配副职全部留下,升为师长、师参谋长,团长、营长直到班长,而后补充兵员,形成新的步兵师。这个师各级也是超配一些军官、战斗骨干,经训练后奔赴战场,留下超配军官、战斗骨干再形成一个新的师,这样源源不断,洐生出众多的师。


静水深行



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后,能够迅速恢复,重新组建多个齐装满员的重兵集团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民体制,可以按照政府意志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在当时,以斯大林的铁腕和苏共的贯彻力,能够在遭受巨大损失后迅速集结后备兵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战时总动员体制。一直有人问: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德国是不是就不会存在两线作战了?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从种种资料显示,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最迟在1943-1944年对德国下手。而且,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国的进攻是有思想准备的,几次沙盘推演都是以德国为假想敌的,只是没有料到德国的入侵会来的这么快、这么早!因此,苏联早就制定了对德作战的总动员预案。所以,战争爆发后,得以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将几乎所有的军事工业全部东迁,搞了个坚壁清野!


三、大量的女性充斥到一线作战。苏联女性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因为 男性被大量征服兵役,国内男性劳动力出现大量短缺,女性不但担负起国内的大部分生产劳动工作,还积极参军投身一线和男兵一起作战,而且还涌现出许多战斗女英雄,真正是巾帼不让须眉!

四、苏联当时的执行力。在政府宣布实行战时体制后,按照苏共指示,所有军工企业全部东迁,使得后来动员起来的新组建部队有足够的武器装备,而不至于赤手空拳地上战场。







五、得益于可以快速、大量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苏联几乎所有生产的武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苏联认为越简单的东西就越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苏联有名的波波沙冲锋枪零件大多为钢板冲压成形,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PPSh-41只分为87个零件,而PPD-40则分为95个零件。生产一把PPSh-41只需7.3个工时,而一把PPD-40则需要13.7个工时。大名鼎鼎的T34坦克革命性地采用了便于大量制造的铸造炮塔,去掉车际通讯设备,在情况极端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生产线上的T34坦克没有涂装,直接下线开赴战场!到战争后期,德军面对浩浩荡荡、源源不断的苏军装甲洪流,心理的奔溃和绝望,是可想而知的!




六、得益于国际援助。为了让苏联尽量拖住德军,并大量杀伤消耗德军有生力量,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军事物资,其中包括小到罐头大到坦克飞机!正是这批援助物资,帮助苏联挺过了最危急的关头,帮助苏联完成了新的大部队的组建。

以上是本人拙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弄伐里奇


悟空问答上还有另一个常出现的问题“俄罗斯为何女人那么多“,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二战苏联补充兵员快”的原因。


为何二战时期苏联补充兵员快?


回答就是因为俄国在二战中透支了未来的男性人口,使得俄国的性别男女结构变得越发偏激,这个状况甚至到今天还没扭转过来。


有人奇怪了,二战结束那么久了,为啥还能影响到今天?


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假设一个苏联村庄,1940年有30个小伙子和30个女性,平均每年都有6个孩子出生。


可二战开始了,有20个小伙子去参军,于是接下来几年,村里没有年轻男人,出生的孩子肯定会减少,再加上国民经济变成战时状态,出生的孩子营养也肯定不够,于是最后发现之后的几年,每年只有1个孩子出生并且活下来。


然后战争结束了,去的20个小伙子只有10个回来,然后又出现了10个终身未婚的女性。接下来几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仅仅达到每年3个。



上图是俄国在2015年的人口结构调查,蓝色是各年龄段的男性人口,红色是女性人家偶,棕色部分是女性比男性多出的部分-----用中国话说就是剩女和寡妇。



从2015年的俄国人口结构调查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二战的影响还是看得到:出生在1943年的的(75岁)男性人口非常少,少到不自然的程度。而出生在1940年的俄国女性,有一半以上是寡妇或者终身未婚。


那么就有两个解释:

一,苏联人在1943年很少生孩子。

二,或者苏联在1943年婴儿死亡率特别高


不管解释是哪一个,都反映了在1940-1945年间,俄国的很多年轻男性不在妻子身边。


苏联政府组建军队的效率是二战中最高的。1939年,苏联正规军不足300万,但是为了应付德国的威胁,斯大林开始大力扩充军队,到开战之前,苏军仅正规军已经接近600万。

而到战争结束时,苏军总兵力接近1200万,为战时最高值。而在整个战争中,苏军的伤亡竟然高达2600万。加上军事辅助组织,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军队动员的人数就高达4000万以上。(等于近一半的男性人口参与战争)


而当时苏联有多少男性人口呢?1940年苏联人口为1.94亿,在战争中估计有2000万人以上死亡,俄国1亿男性人口损失二成,还多是15-45的壮年人口。你可以想象下,你的同班同学有一半以上在这几年死亡的感觉。



而这还不算什么。这几年婴儿夭折率和儿童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据苏联人口学家估计几年内共损失了2600万儿童。


苏联合计损失了4600万人口,比人口数量高出2.5倍以上的中国损失还要多。


说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战争对人口结构最深远的影响其实是 未成年人口的损失“,而未成年人的损失,会影响到未来几十年。



苏联的战争动员体制非常有效,为了战争他付出了巨大代价,一直到苏联解体,男性人口比例仍然未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


闭家锁的红枫


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了,可以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去干好一件大事。二战时期苏联被德国闪击战打得几乎亡国,在生死存亡之际苏联政府号召全民抗战,国家一切资源都优先服务军事。在征兵制度上也非常有特色,实行强制义务兵役制。



强制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年龄在18岁~40岁的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到最困难的1943年时由于战场上损失大量兵员,征兵年龄放到16岁~50岁,而且大量征集女性入伍。在全民抗战的号召和有效的征兵制度下,苏军得以迅速补充大量兵员投入到对德作战中(连领袖的孩子也要去当兵打仗)。



由于战线吃紧噶,大量应征入伍的“壮丁”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训练,尤其是步兵,基本上都是换上军装拿起武器就上战场了;技术兵种则是学会基本操作就下放到部队,边打仗边学习,如汽车兵,只要学会挂档起步就算合格了。所以苏军伤亡非常大,战略反攻阶段十个步兵只有2~3人存活。



苏联高效的战时国策使得国家战争高效运转,卫国战争与其说是打赢德军,还不如说是耗赢德军。由于德军同样付出重大伤亡,而且陷入两线作战,兵员补充、物资供应随着战争发展开始捉襟见肘,其中以兵员枯竭问题最为突出。战争后期,德国法西斯不得不学苏联搞强制义务征兵制,就连十四岁的孩子都要征集去当兵打仗。


兵器知识谱


苏军补充兵力过快的确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尽管二战结束时,美军和苏军都保持在1200万常备军左右(战后迅速裁军),但是相对于美军在战争中仅仅伤亡101.3万人的情况来看,苏军在战争中损失人数将近3000万。

也就是说,美国总计征召了1300万左右的军队,而苏联征召了4000多万的军队,可见苏联的暴兵能力是有多恐怖了。

从美国征兵玩花样,看苏联征兵玩粗暴

纵横看过很多有关二战的美国大片,甚至连漫威中的超级英雄美国队长当年也曾入伍,在展现美国式爱国主旋律的同时,其实我们也知道在二战开始前,很多参加一战的老兵因为待遇太差,大闹华盛顿,为此二战征兵的时候,美国提高了士兵的待遇。

比如1944年出台的《二战士兵权利法》就是保障美国大兵权益的手段,只要硬盒的经济基础才是美国暴兵的关键所在。

为了能够吸引士兵应招入伍,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花样招兵,比如有一张宣传画,山姆大叔需要你!激活了很多士兵的爱国热血,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所有的电影院天天放爱国片,号召年轻人入伍保卫国家。

作为一个民主制的,想要让老百姓乖乖上战场打仗,美国军方着实花了一番功夫,连哄带骗打造出当时全球最牛叉的军队。

苏联军队是靠征募入伍的方式,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常备军和地方预备役总计一百三十万,但是在此苏联一直进行扩充,后来就演变成了强制义务征兵,只要符合年龄就必须参军,1936年,苏联将征兵年限从21岁降低到19岁,1943年兵员枯竭的苏联将最低征兵年龄降到16岁,最高年龄放到50岁,基本上只要是能跑跳的,全部上战场。

苏联反攻的时候,对于纳粹占领区的男性,只要符合条件,就发军装反攻德国,这些被纳粹欺压的人,当时也是义愤填膺,拿起枪就去突突了。

估计战争再进行下去,苏联的小孩和老头都要拿枪上战场了。

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苏联能够快速扩充军队的必要条件

没有枪,没有炮,等着敌人来给你造的话,估计黄花菜都凉了,想要士兵上战场,必须要给这些士兵装备和武器。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能够提供多少军火,就能提供多少军队,恰恰是武器制约了军队的发展。想想都心痛,没错,说的就是抗战中的我们自己,有的部队人均只有四发子弹,抗日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苏联就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尽管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将苏联大部分的工业区都占领了,但是苏联还是迁走了很多工业生产设备,这为苏联后来的军工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盟军也通过《租界法案》为苏联提供了各种援助,其中军火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苏联抵挡住了德军的攻势后,苏联开始加足马力,加大军工生产,以波波沙冲锋枪为例,从1942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到战争结束,德军生产了六百万支,可以保证每一个被征召而来的士兵都能端着枪上前线。

包括苏联大量生产的T-34坦克,虽然整个作战能力不如德军的豺狼虎豹坦克,但是在数量上是绝对碾压德国的。

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成为苏联快速扩充军队的必要条件。

女人也能上战场,战斗民族就是这么强悍

《风筝》中宋孝安在撤离大陆时对延娥说过,“女人当在战争之外 ,人类划分男和女,女人应孝亲相夫教子”!中国抗战的艰难,在于有人没有枪,有兵而没有子弹,所以,还轮不到女人上战场,然而苏联的状况就不是这样的了。

前面已经提到了,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极为强悍,属于有枪无人的状态,在男性的征兵年限不断下降的同时,女人们也被迫走向战场。

讲述苏联二战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讲述了,当男人们都到战场上去打仗了,苏联的女人们都在干什么!

没错,很多女人都抗起了枪,男人们在最方,女人们就在后方,男人们在打仗,女人们就在生产,为军队打仗提供保障。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女兵从事的大部分都是简单的文员性质的工作,苏联女兵甚至可以从事狙击、侦查等工作,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女兵人数多达90多万,其中70%的女兵分布在主力部队,其作战凶悍程度不弱于男人。

战争是错综复杂的,纵横能分析的就是这些,至于两国人口总数、文化形成等等这些因素,就不展开讨论了,欢迎大家补充!


史论纵横


苏联战争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即便在战争后期也一样损失不小,但是苏联在恢复速度方面更快。苏联的人口基数并不小,这为它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苏联又是一个现代体制的国家,这样就可以把国家潜力动员出来,尤其是俄罗斯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当兵打仗对于人们就是一种常态。在事项前,苏联就可以建立起了动员体系,一旦发生战争,那么人员可以动员,那么民用设施及设备可以军用等几乎考虑完毕了。

苏联在开战之后,马上进行了全国总动员。相比之下,德国到1943年才算进入总动员。总动员意味着,一切可以服兵役的人员必须去报到,只有少数人,因军工生产等原因获得了免费兵役的待遇。

其实在战前,苏军已经在扩编之中,从1939年起,以18月总员额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所以开战时,苏军的总规模比德国预计的要求,新部队组建的速度也超出了预期。

苏军即便遭受巨大损失后,依然可以迅速组建新的部队投入作战中。一方面,可以足够的后备兵员,另一方面。装备的补充也相当快。

苏联在装备生产方面沿继了沙俄时代的原则:简单益于生产,各类武器都被要求以生产性好为前提,再加上战前,苏联的工业生产规模相当大了,开战时后,又全面转入军工生产,也就是9月后,因东迁工业,生产急减,但是到年底之后,又开始重新上升,整个战时,苏联的军工生产都保持着高水平。

即有人力,又有装备,那么大量组织新部队很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