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最近一位女性朋友準備相親。當她把這個消息告訴我時,我震驚了:“你男朋友怎麼辦?”她回覆:“我們好像分手了。”

好……像?一再追問下才知道,自從疫情以來,朋友和男友幾乎沒說過話。但對方朋友圈照發,唯獨在女友這兒,安靜如雞。

成年人的規則大概是“對方不回應、不表態你就知趣吧”。可在我眼裡,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01.別總拿“成年人”當藉口

這幾年有一些腔調我真的煩透了:成年人的世界就是“算了”,成年人不表態就是默認。

好好的人,因為滿了18歲,最基本的契約精神就能頃刻間崩塌?

我朋友“被分手”的經歷並不少見,事實上,身邊很多段戀情都是這樣“無疾而終”。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同事Z說起曾經的一次分手至今難以釋懷。

兩個人因為一次吵架冷戰了三天。過後Z一直給對方道歉,發消息,卻遲遲得不到回應。

Z秒懂:你想甩了我和前任複合也不是不行,但說一句會死嗎?

感情裡,最甜蜜的莫過於你做什麼對方都說喜歡;而最難堪的,大概是你做什麼對方都視若無睹。


02.“我尊重你的選擇”,是偽君子的口頭禪

羅振宇在《奇葩說》裡說過一句話: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凡事有交代。

能做到這些,才能稱之為一個“靠譜”的人。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有的人,他回應了,也表態了。只是這種回應,讓你感覺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來北京之前,我和前任面臨一次情感危機,我們有過很深入的對話。

我向他表達了不捨,徵求他的意見:如果你不能接受我可以不去。同時也希望兩個人不管距離多遙遠都可以惺惺相惜。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就在我滿懷希望看著他的眼睛,等他給我一個坦誠的回覆時,他沉默良久,說了一句:

我尊重你的選擇。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你去吧我不玩了”,還是“我不捨得你但支持你”?他真的在“尊重”嗎?他只是在逃避。

我好像被放在了半空中,突然墜落。嘴像被堵上了,滿肚子的話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之後我們正常地看電影、吃飯、逛街,但當我再看向他時,覺得這個人離我好遠。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也許一開始往北京投簡歷時,他就已經準備好了。而我發起所謂的“深入對話”,只不過是感動自己。

他沒有逃避,給了一個完美的回答。可是這句看似毫無漏洞的回答,冷漠得讓人心寒。

寧願他生氣,指責我“先斬後奏”;寧願他說分手,我們好聚好散。冠冕堂皇的回應,我不需要。


03.不會有人在原地等待

《戀愛的犀牛》裡有一段臺詞讓人印象深刻:

“只要他還能讓我愛他,只要他不離開我,只要我還能忍受,他愛怎麼折磨我就怎麼折磨我。他可以欺騙我,可以貶低我,可以侮辱我,可以把我吊在半空中,可以讓我俯首貼耳,可以讓我四肢著地,只要他有本事讓我愛他。”

欺騙、貶低甚至侮辱都可以,唯獨沒有提到的是“給我自由”。

潛臺詞是,一旦他放任我,我就崩潰了。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後來跟我說,那個沒有消息的前任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她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從容地發出每一條微信。

每次和曖昧對象聊天時總要想,這樣說會讓對方為難嗎?會讓對方不知道怎麼接嗎?

對方2分鐘沒回,她就開始重讀自己發的話;

5分鐘沒回,她就一邊翻一邊檢查之前的對話,是不是哪裡說錯了;

10分鐘沒回她就做最壞的打算:這個人再也不會回消息了。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我們都說她神經過敏,她嘆了口氣說:也許是吧。

但我們心裡都知道,她這是心有餘悸。就像被放了一次鴿子的人,擔心永遠等不到該來的人。


不表態的你,慫得一批

成年人的世界,“要個說法”有時比孩童時期還要難。

記得小時候,約小夥伴來家裡看動畫片。他來不了一定會給你打電話,不知道電話寧願走到你家敲你的門,跟你說一聲再回家。

長大以後,成年的我們應該把這個習慣延續到方方面面,而不是因為累了,就算了,而是看清真相後再努力。


有人說一開始並非這樣,大家都有契約精神。

只是先有一個人打破了契約,受到傷害的人心灰意冷,於是心中殘存的信念感也不復存在了。

有時難免覺得人和人的交往極其複雜,我倒認為,再複雜逃不過“真心”二字。

真實是最大的善意。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善良的人,不會怪你。

希望你永遠有機會表達真心,也永遠被真心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