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张淑苗


希特勒的纳粹党,其纲领的重头戏是“为德意志民族赢取生存空间”,而具体的行动方向就在苏联,就像当年的祖先条顿骑士一样来夺取东方的土地。

西欧的面积有限,且有兄弟民族在居住,希特勒要占有新的土地只能朝东。应该说,这不仅仅是希特勒一个人的想法,还是背后支持纳粹党的德国垄断财团、容克军事贵族。

从某种方面来看,希特勒向英法开战的目的就在于制服西欧,为下一步对苏联的战争创造一个安稳的西线。看到希特勒对自己有合作愿望,而对苏联却是充满仇恨,战前的英、法一度想着“祸水东引”……

德国、苏联是死敌,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只是希特勒的权宜之策,可惜斯大林过于自信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导致军事部署慢了一拍。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的实力并不比苏军要强,高明的在于作战思想。苏军沿用一战的战斗模式,被德军的“闪击战”打成渣渣,造成最初几个月屡次发生几十万军队被围剿。

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军力:德军153个师共430万人、仆从国37个师共90万人,汽车60万辆、坦克(包括强击炮)3400辆、作战飞机3000架。苏军有420万正规军、80万预备役人员,其西部军区有160个师,作战人员280万、汽车10万辆、坦克10000辆、飞机5000架。

希特勒突袭苏联,刚开始还是很乐观,认为只要打垮现有的苏军,就能打败斯大林、打败苏联。事实,令他万万没想到……

刚刚经历“大清洗”的苏联,依旧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政治组织可以到达最基层,每一个家庭都能被有效调动起来。假如希特勒明白这一点,他就不会选择同苏联发生对抗,德军也就能守住吞并的欧洲领土。

苏联有1.8亿人口,能够派出源源不断的新军上战场,尽管其中多数没有经过训练,甚至连枪支都没配发。德国人感到深深地担忧,毕竟再精良的武器、再善战的德军,也经不起数量上的消耗,就像一头猛虎对战几处群狼……

苏德战争爆发1个月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对打不完的苏军相当感慨。他在1941年8月8日的日记里,写道:“战争初期,我们对付着敌军大约200个师,现在已经达到360个。……我们打掉他们多少个师,他们就补上多少个师。”

从1941年打到1943年,苏军付出700多万人的伤亡,相当于德军的2.5倍,付出昂贵的代价。但是,苏军通过战争锻炼出铁军来,而青黄不接的德军消耗不起兵源,战斗力从巅峰下落。

1943年,苏军启动夏季全面反攻,但德军依旧维持良好防线,步兵师分布在一线防守、装甲师在二线充当堵塞突破口的预备队……虽然经常会被苏军突破,但是德军的后撤依旧保持1条完整的战线。

进入1944年,苏军的伤亡虽然依旧很大,但是能从新收复的国土内征募新兵,依靠各级军官的指挥能力弥补新兵素质的不高。而东线的德军,消耗掉大量的老骨干之后,补充的兵员是老弱病残、少年兵……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苏军的战术水平大大提高,熟练掌握大纵深跃进作战,战斗伤亡大大减少。而对应的德军正好相反,官兵的战斗素质在下降,战场的资源供给紧张,战斗伤亡率不断攀升。这时候的德军不被消耗就谢天谢地,苏军那是漫山遍野从东边压来……

因此,二战德军认为“苏军越打越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进攻苏联的时候,发现动员来的苏军,像蚂蚁一般踩不尽;二是德军溃败的时候,伤亡率超过苏军,只看到一批批苏军从东边杀将而来。


子屠龙


德军:打垮了苏联一个师,立马又来十个师,这仗没法打了!!!

二战苏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打不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初期,1941年6月,苏联一个星期动员了530万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苏联总共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虽说兵员素质一般,但是起码人多,可以进行消耗。

苏联将工厂里学校里面的青壮年都动员到了军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军那个村子中,仅仅瓦斯科夫一个壮年的男子,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抢手货。原因只有一个,青壮年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苏联妇女也响应斯大林的号召走进军队,不光在苏军的机关中,有很多还在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中冲锋陷阵。

还有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线冲锋陷阵,在古时候这叫充军。发一身就是军人,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

缩短训练时间

正常情况下,士兵要上战场,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然而,1942年的苏军基本上就是学会开枪就要上战场。还有很多动员兵都是直接上战场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专业训练的德军根本没法比。

对于苏军的坦克兵,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不过也是T34确实好操作,而且还是拖拉机厂生产的。

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的士兵,日后都成了主力,边打仗边训练。这点和当时的国军差不多,不过很多士兵也都是抓来的,简单训练之后就送上战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战斗力低。换句话说,头一天还在家种地呢,第二天拿枪就上战场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就是,往往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要保家卫国了,政府宣传动员一下,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军。当年中国抗战是这样,苏联也是,到纳粹即将灭亡时,很多德国人也是组建了人民冲锋队,去保卫国家。

苏联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谁让德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赶鸭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赶鸭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过送死归送死,苏军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可以通过人数去消耗敌军。


军武文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所以觉得苏军会越打越多,这是因为德国人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

德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的人员数量高达1.8亿,以苏联的人口可以组建1千万以上的部队。

德国人口要少得多,毕竟也有80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联虽然高达1.8亿,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苏联的。

而比如中亚等很多国家,名义上和苏联一体,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所以,苏联人力虽有很大优势,但也在德国预料之中。


在德苏战争初始阶段,苏联就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5个月时间内苏联损失了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还有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

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连妇女都有80万上了战场。

希特勒最大失误,在于低估了苏联人军工生产的庞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战中士兵不仅仅要有步枪和子弹,还需要有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认为他们只需要将现役的两三百万苏军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苏军是无法在一二年之内恢复实力的。事实证明,苏联军队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得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苏军。然而在莫斯科会战后期,苏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德军。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苏军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军。尤其重要的是苏军的重武器质量虽然稍差,但数量上却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一场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无疑苏联才是最后胜利的一方。因为持久战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持久战能力!苏联人的坦克虽然没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先进,生产总量却是德军坦克的好几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压垮德军。可以说苏联人才是真正掌握战争实质的胜利者。

我们看看苏联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数量。

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

轻、重机枪:9.54万挺

火炮:83.4万门(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

飞机:158218架

汽车:20.5万辆

其中,德军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样打仗,哪里能赢呢。


萨沙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

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这里有张图,这还仅仅是有名有姓的,还有很多很多平民,游击队,无名烈士之类的,当然,是俄罗斯的烈士,可以说,苏联一代人打光了,到了44年45年的时候,已经一堆十四五和四五十的了,实际上德国放苏联的血放的真的是很成功,如果不是英美诺曼底登陆,西西里登陆,北非啥的,吸引了一大票德军,加上英美的战略轰炸,让德国很大一部分的资源造高炮,还有几百万的防空军,德军能空出这些资源,再加上大部分在西线的空军,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波兰一直给苏联放血的话,还不一定啥样呢,英美真是,应该暂停对德国的轰炸,延期到45年以后再登陆,那样基本就把苏联的中青年全部打空了,然后再去收拾残局,停掉对苏联的援助,严格封锁民用物资,特别是粮食,毕竟苏联的产粮区人基本死光逃光了,可惜了!



书生115


这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决定的。1941年,苏联的人口达一亿九千万,当年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他们为谁而战》中得到印证。

苏联不仅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欧洲的人口大国。而德国才有7000多万,当时德国能够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苏联在战争期间共动员了3400多万人参战,这个数字远超一些欧洲小国人口总数。

不仅冷兵器时代打仗是拼兵员,热兵器时代兵源也同样重要。二战时期兵器杀伤力空前强大,小国家绝对耗不起高伤亡的战斗。1939年几个欧洲小国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德军,很快投降,是因为他们的兵力不够装甲集群塞牙缝的。所以,军队的兵员规模是最基本的实力。

苏联,就具备这实力。别看战争初期,苏联就损失了300多万兵力,在西欧看来可是骇人的数字,但苏联很快填补了空白。这里人口众多是前提,苏联超强的国防动员能力起了很大作用。无论战前战时,遍布苏联的征兵体系完善,战争爆发后,它们都能高效率动起来了。苏联动辄就能组建几个战略预备集群,战役关键时刻就可以及时压上去。而在东线苦战的德国则是望“兵”兴叹了,它罕有从国内抽调战略预备队到俄国,他没有苏联可就地征召兵员的优势。

所以,当德军打得精疲力尽与苏军对峙之际,突然又一片黑压压的队伍压了上来。不是被合围就是被击溃,因此德军惊恐发现苏联兵越打越多。

实际上,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的兵员消耗巨大,兵源枯竭,各地的男丁基本都征光,不得已就征召了一些刑事囚犯入伍。

这些有幸活着打到柏林的兵们,德国人不是觉得奇怪了,而是感到惊恐万分。

2019.7.25






掌上三言两语


不要有,德军在东线一直都是以一当十,以少打多的幻觉。德军在东线兵力非常庞大的,损失也同样庞大。比如,列宁格勒保卫战役,苏军110万,德军101万(后续都有增援)。苏军阵亡负伤112万,德军也阵亡负伤75万人。

东线在斯大林十次突击之前,经历四年战争德军死亡260万人,十次突击之后一年内德军死亡250万人。这是苏德双方公认的。再加上,德军那些盟友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军队的损失,死亡至少600万。苏军死亡总数800多万,实际双方死亡人数相差不是非常大。

特别是到了后期,很多战役都是德军损失大于苏军。比如,1944.8.20~8.31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苏军阵亡69000人,负伤286000人,就全歼德军20个师,其中光是俘虏就有256000人,另外,还击溃了47个罗马尼亚师。

在波罗的海沿岸战役,苏军90万对德军70万人,苏军阵亡6万,负伤21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70万大军,除了20万以后,其他50万遭全歼。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220万苏军对100万德军,苏军死亡4万人,负伤15万人。德军25个师被击溃,35个师遭全歼。大炮就缴获了5000多门。

苏联人口比德国多,而且,30年代德国已经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苏联和德国的阵亡人数,相差不到一倍。苏军可以不断有新部队出现非常正常。还有就是苏联女性工作,德国女性不进入军工厂,所有苏联可以征发更多军队。


深度军事


二战时,苏联士兵为什么越打越多?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称霸全球”的梦想,向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发起了猛攻,飞机轰炸退敌,坦克突击开路,步兵快速突进。

由于对德国人的进攻始料未及,苏联在战争初期就接连遭受重创。仅仅战斗打响的第一天,苏联空军损失了1200架飞机,苏联上空的制空权,由此落入德国之手,在自己的天空,苏联人也要开始小心炸弹。

而打的最为惨烈的是1941年9月的苏德基辅战役,在这场战役之中,由于有死守基辅的命令,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被德军死死的困在了基辅,最终造成苏军66万人被歼灭的惨剧。

同基辅类似的德军大胜,在苏德战争前期,于苏联的大地上遍地开花,不完全统计数百万苏军要不战死、被俘,就是丧失了战斗力。正因如此,德国的士兵,可以在1941年11月,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在那里磨刀霍霍要灭了苏联这个国家。

按照常态推断,苏联人在战斗初期,丧失数百万大军,理应陷入崩盘的状态了,毕竟一个国家,能够组织百万大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就连作为全力进攻方的德国,它在投入苏联的兵力上,加上一些盟友的支持,军力也才达到550万左右。

然而出乎所有德国人意料的是,它们遇到的苏联人,不是用“常识”可以认知的,大家都认为苏联已经伤筋动骨,剩下的就是德国收割战利品之时,1941年12月6日,苏联突然集中百万级军力,在莫斯科一线发起反击。

不但破解了德国人对莫斯科的包围,还将不可一世的德国士兵驱赶了200-300公里,把战场的直接局势,从苏联一味的被动挨打,变成了苏德双方互有输赢的僵持。

正因苏联突然出现的大量军力,战斗在最前线的德国士兵,发出了这个苏联士兵,怎么越打越多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的感叹。

至于为什么苏联人能够快速补充兵力?首先苏联人的人力基数不差,1917年苏联人口1.3亿,1940年苏联人口1.94亿,在1941年二战开打前的23年间,苏联有过6400万人口增长的高峰期,而这意味着,二战打响这一刻,苏联是有数千万的青壮年。

而这些青壮年在国家危难之时,无疑就是士兵最好的补充来源,他们有体力、有激情、更是无比的爱国家。

近代战争进入火器时代后,武器上手有一定难度,不像古代拿着菜刀都可以上战场,所以有了兵源,没有合适的训练,也是难以供给大量合格士兵。

而苏联幸运的是,它在战争开打前,就制定了完善的兵役制度,不但明确了18岁,就可以入军队服役。

从九年级起,苏联人就要在学校接受初级军事教育,而这个训练让每个苏联人对武器有一定了解。不至于真要上战场保家卫国之时,拿着枪不知道怎么打。

正是因为几乎全民都有一定军事素养,这极大地缩短了苏联士兵,从招募到作战的时间,而这无疑是苏联源源不断向前线送士兵的根本。


袁载誉


很简单,苏联在战时采取义务征兵制甚至讲囚犯和女人送上前线,政委再一督战,德国人自然就觉得苏联人越打越多了。

在1940年春德军密谋“巴巴罗萨计划”之前,苏联内部刚刚进行了大清洗,许多优秀的苏军将领被迫害,再加上刚刚结束苏芬、苏波战争,苏军内部士气低落,损失惨重。希特勒曾和其高级幕僚讲“苏联不过是间破败不堪的危房,踹一脚就塌了”德国闪击苏联后苏军节节败退,甚至开战第一年便损失了近200万军队。斯大林很快号召苏联青年甚至妇女参军,当然光有号召是不够的,苏联更是派出军警到每家每户“补充兵源”。当时不仅大量的苏联青壮年劳动力参军,而且很多苏联妇女参军后也被补充到一线直接与德军作战,苏联当时还出了很多女战斗英雄。苏军对德军发起进攻通常是多于德军人数的部队对敌人发起冲锋,而“政委”则充当督战这一角色,通报政委接到的命令是后退者死。于是这些苏联士兵在前有敌军后有督战队的情况下打仗更加卖命,这点令东线的德军也始料未及。当然苏德战争苏联的代价是巨大的,二战中苏联共牺牲了2000万军民,伤亡数字位居二战参战国第一。


小王知识堂


苏联人口是非常多的。人口接近3亿人,它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合的联盟国家。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这个国家拥有1000万军队。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

苏联人颁布了总动员令。

全国动员。15岁到60岁之间的人都成了军人。连女人都没有放过。

后来苏联又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解放了波兰等等国家。还释放了一些囚犯。吸收了很多国家的军队。苏军的人数自然越来越多。

德国总人口才6700万。虽然他占领了整个欧洲,但是是难以征兵的。

反而要派遣大量的占领军维护地面秩序。

德国人的动员能力也比数量差太多。他在占领区是高压统治。自然不得人心。一开始很多被他占领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加入德军的。但是德国党卫军的倒行逆施让人们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很多军队摇身一变加入了苏军队伍。

苏军就越滚越大,而德军越打越少。

所以看起来苏联军队像不要钱一样。越打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