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王阳明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

银杏文学经典


普遍认为中国古往今来只有两个半圣人一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比曾国藩还早的王阳明。近代有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官、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半个圣人的评价就这么高,那么一个圣人的王阳明又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的心学大师。他从出生就异于常人,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还因为祖母夜梦仙人,乘云而来,给他取名叫王云。

但是这孩子从生下来就不会说话,为此,家里人很难过,结果他5岁那一年,家里来了一个和尚,见到这孩子说,这孩子好啊,只是说破了。这句话令他的爷爷顿悟了。

“云”字不就有说的意思吗?不就是道破天机——仙人乘云而来了吗?于是立即按照《论语》给王阳明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会说话了,当然不是当时就说话儿,是逐渐学会说话了。这的确神异的不得了!

从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状元公,祖父的学识也很渊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条件很好。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么?”大家都答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没有让老师满意,而王阳明回答这个问题是冲口而出,作圣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这个境界令老师和后世的人们都惊掉下巴,但是这就是少年壮志呀!谁敢说人家做不到?这就是志向异于常人。

王阳明不但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的真干,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里格竹子,结果太用功生病了,这也促使他反思朱熹的思想,后来他又出游边塞,准备收复失地。除了读书学习,他还主要学习兵法和武艺,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场,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错。这是行为异于常人。

参加科举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试才中举,到工部观政,后来,得罪大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廷杖,贬为龙场驿丞,就这样,刘瑾还派人追杀他,他制造了一个投水自杀的假象才得以逃脱。这是智识异于常人。

此时他父亲也被刘瑾赶出北京调往南京任职,王阳明回家见了一次父亲,他父亲说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于是王阳明到了当时的贵州龙场,明朝的时候那里还是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阳明在这里经历了极端艰苦的生活,他亲眼见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带人把死者掩埋了。

当时没有房子住,他住在一个石洞里,睡在一口石头棺材里。但是当地的群众并不歧视他,帮助他们盖房子,建宿舍,这令王阳明很感动,他把这称为“良知”,王阳明新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少数民族内心和我们一样都有良知,这种良知发挥出来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于是他继续反思自己为学为官为人的整个历程,终于有一天,他在石棺里思索,夜色浓重,四野寂静,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但是王阳明的内心世界正经历一场电闪雷鸣、岳撼山崩的激烈斗争。

突然之间王阳明大喝一声,刹那间,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浓重的夜幕,照彻山河万朵,王阳明终于悟到了心学的真谛,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异于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阳明心学。王阳明掌握了这样一种强大思想武器,于是在为人处世中无往而不胜。先是在贵州龙场讲学,影响很大。贬谪期满出任庐陵知县,刘瑾倒台之后被召入京,兵部尚书王琼对王阳明非常钦佩,推荐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着又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四十三天平定酝酿十几年的叛乱,而王阳明手下都是七拼八凑的军队。这是处理危机异于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乱的过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还是用心理战,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手的心理动向,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打击对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决战时立起一面白旗“宁王已擒,我军不得纵杀”,这造成叛军混乱而致大败。第二天王阳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后王阳明病逝于回家的路上,离家只有最后一段水路了,他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临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遗言。

他的心学影响巨大,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蒋一生崇拜王阳明,败逃台湾后将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有一块腰牌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过于落难后刻苦自强,实现龙场悟道的伟大飞跃,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坚强要坚持。


小小嬴政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别号,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学者评价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中国五千年只出现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能被公认为圣人,由此可见王阳明是有多么厉害,那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笔者就来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圣人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经有过关于三不朽的论述,他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圣人。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潮流,被称为“文圣”和“万世师表”,圣人之名实至名归。那么王阳明一生又做哪些事,被历史学者称为圣人呢?

二、王阳明的成圣之路

(一)立下成圣的志向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从小就显现出不凡之处。据说王阳明和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出生之前便天生异象,他在母亲肚子里十四个月才诞生,在他诞生之前,奶奶就梦见云中仙乐飘飘,一位天神穿着红色的玉仙衣,抱着一个孩子,从天上降落到王家。他的爷爷王天叙就给他取名叫 “云”,并给他生活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笔者心想,幸亏天神不是骑着马下来的,不然的话,岂不叫......。

历史上许多名人年少时都有宏伟的志向,在这方面王阳明也不例外。王阳明11岁时,他的父亲王华在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留京就职。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便带着他远赴北京和父亲团聚。在赴京的途中,王天叙的朋友邀请他们在当地金山寺游玩,并提议以金山寺为题作诗。王阳明特别有诗才,片刻间就写出一首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都夸赞王阳明有超人的才华,而他却对此不屑一顾,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那什么才是他心目中的大事呢,很快的,答案就出来了。到京城以后,王华给他找了一个私塾上学,他见到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何谓第一等事?”老师有些蒙,这个问题有点大呀,他认真想了想便说:“当然是读书考试做大官啊”。

而王阳明却不这样认可,他的老爹王华可是新科状元,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这样的事情对他这个官二代、富二代来说,即没吸引力,又没挑战性,他对老师说道 :“我要当圣贤”。老师听到后,心里很憋屈:“你厉害,状元的儿子惹不起。“

(二)学习成圣的本领

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记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成圣的方法和路径,怎么去实现它呢?需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本事,而这正是王阳明需要掌握的本领。从此以后,王阳明开始认真的学习和钻研军事知识,苦练骑术,遍览兵书,不断的组织战术模拟和军事对抗,练就了经略四方的本领。可惜的是,当时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他励精图治、体谅民情、政治清明、边境稳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年轻的王阳明经略四方的本领无用武之地。

到了王阳明19岁时,他到江西迎娶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回老家余姚途中,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这时候的王阳明觉得自己对理学的理解已经不错了,也进行了很深的研究,他就向娄谅请教做圣贤的方法,娄谅告诉他圣贤是可以后天学习养成的。王阳明又问为万事开太平不是最好的方法吗?娄谅告诉他:“拥有圣人的才德,才能施行王道。为万事开太平只是外王,还要具有内圣的才能和德行,先有内圣后成外王,你要学习朱熹格物致之的理论,通过各种实践和知识把不明白的想通之后,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深受启发,回乡后认真研读朱熹的经典理论和文章,同时还钻研各种理学大师的著作。可是没有系统科学的知识,朱熹所讲的一草一木皆有自己的道理就无从理解。王阳明从开始的迷茫,到苦恼,到最终放下。此路不通,自有能通之处,一往无前是勇气,放下另寻出路是智慧。

26岁之前,王阳明在诗词文章、道家养生、佛家思想上寻找成为内圣的方法,然后跟随许璋学习军事理论,学到了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兵法的精要,最后他又回到了学习朱熹理学的道路上。九年间,王阳明在内圣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始终找不到成为内圣的钥匙,而他却一直在追寻。

(三)龙场悟道内圣成。

公元1499年,王阳明还是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他从工部观政开始,仍然努力探索成为内圣的道路,这之后他与辞章、佛教、道教撇开了联系,彻底放弃了这些不实用的杂学,又重新回到朱熹理学的道路上来,按说王阳明迷茫了这么久,也思考学习了这么久,实现内圣的契机总该来临了,可惜答案是否定的,他实在是参不透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而更令他丧气的是,他还确定不了朱熹错在哪,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智商不够用,真是够悲催的。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直到1504年,他已经在身心之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离心学也越来越近了,他从朱熹理论里怎么也达不到万物通透、一切皆知的境界,于是就停止钻研程朱理学,在北京开设培训班讲解自己的身心学说。

按说这个时候王阳明吃了那么多的苦,心学也该诞生了。可是,这么关键的时刻,王明阳掉链子了,而且栽的还不轻。他卷入了以刘健、谢迁为首的朝廷大臣集团和以刘瑾等“八虎”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斗争之中,这趟浑水威力太大了,好多明智的大臣都选择了回避,可王阳明则不然,他还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毅然决然的冲进了这个漩涡里。当然,结局早已经注定,王阳明被罢职免官,廷仗四十,下诏狱。戚惨牢狱生涯,使王阳明认清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他觉得这辈子不会重见天日了。

没有想到只在牢里待了三年半,到公元1507年春天,他被朝廷释放了出来,贬到贵州龙场驿这个蛮荒之地当邮政所长。这是大明疆土最南端的一个驿站,太监集团的信号很清晰,王阳明你就别想回来了。果不其然,刘瑾派了锦衣卫在路上暗杀王阳明,若不是他计谋高深,以水遁欺诈之法逃脱,估计世上就少了一位圣人。到了龙场驿,卸任所长对他千叮万嘱,这个地方蛮民凶残,粮食短缺,空气有毒,动物凶猛,你可千万要小心,然后就乐呵呵的走了。

龙场驿恶劣的环境让王阳明在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折磨,他的内心比以前坚强了百倍,他在心中不断的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然后思考圣贤之人会如何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突然在公元1508年某一天,这个问题的答案从龙场驿呈现了出来,王阳明顿悟了,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简单来说圣人之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自己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的心学宗旨是人人皆有良知,是“知行合一”,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就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的境界。这就是王阳明所理解的格物致知,这是王阳明所创建的心学。

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三、知行合一王阳明

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在朋友之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也得到了贵州官场和军事长官的认可。他重新诠释了朱熹和陆九渊在理学和心学中关于知行的解释,两人都认为是先知后行,先寻天理,然后实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两者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的顺序,因为每个人心中早就存在天理,就不用再花时间去寻找,而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心中的天理正确与否。

(一)心学官场初显威。

从公元1509年到1510年,他在贵阳学院宣讲自己的“知行合一”学说,后来三年贬谪期限结束,又在当地官员的极力推荐下,当了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这时候上天已经给王阳明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施展心学的平台,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应用在了处理政务上,用在处理各种关系上,他的务实、他的变通,让他在庐陵县如鱼得水,在树立德行、减少赋税、改良诉讼、科学规划等多面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其实在王阳明心中,他始终不曾忘记自己11岁时立下的宏愿,他不停的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目的不是为了招收弟子,多挣钱,而是想通过“知行合一”,让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就是圣人。

(二)知行合一定江西

正德六年(1510年),大太监刘瑾死了,王阳明回来了。从他到京城开始,到1516年之前,王阳明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南京鸿胪卿,他的官越做越高,阳明心学名气也越来越大。他常常北京和南京之间穿梭,在秀丽山水之间讲学,当官只是他的生存手段,宣扬自己的学说才是毕生追求的事业,而他的事业现在做的是蒸蒸日上。

人的际遇就是这样,在你最想要的时候机会总是不来,在你不那么在意时,机会就悄然无息的来到了你的身边。公元1516年8月,王阳明老成持重的气度和不动明王的威严深深的折服了兵部尚书王琼,在他的推荐下,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州,而在这里,在等了足足三十年以后,他少年时“经略四方”的才能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江西的匪患十分的猖獗,谢志山、蓝天凤、池仲容、陈曰能、高快马、龚福全、詹师富占山掠府,杀官害民,匪兵十数万,气焰十分的嚣张。朝廷大军往往是按起葫芦浮起瓢,剿匪效果甚是轻微。王阳明初到江西剿匪时,就被大土匪詹师富狠狠的上了一课,差点被活捉。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他的特长在运筹帷幄之中,而不在拼杀疆场之上。

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极致,利用自己“经略四方”的才能,把攻心放在第一位,把军事打击放在第二位。他高度重视情报工作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军事力量,增加官兵的训练强度和军事能力提升,科学利用装备的先进性提高战斗力,使用最合理的计谋兵法谋取战略上的制高点,在他的一系列的科学部署下,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就横扫了詹师富、陈曰能、谢志山、池仲容等这些大土匪,彻底的解决了江西的匪患,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不重形式重实质,广泛发动心里战,他用兵如神,被称为天人。在剿匪过程中,他不断的用实战来检验自己的心学,还经常和弟子们探讨,并写下了心学的入门书《大学问》。

《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三)雷霆万钧平宁王。

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了。宁王造反的根其实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就已经埋下了,朱棣当年骗了宁王朱权,把他和他的七万精兵绑到了自己的战车之上,靖难成功以后,朱棣并没有兑现自己与宁王共分天下的承诺,还把宁王封到了江西南昌。

朱宸濠继承了他祖宗宁王朱权的遗志,勾结朝中阉党和大臣,四处招揽谋士,结交山贼草寇,建造武器工厂,训练革命卫队,一直在为造反做准备。王阳明前期和兵部尚书王琼通信时,直觉已经告诉他宁王要反,但是他知道宁王还没有做好准备,现在造反就是脑子进水了。谁知宁王错估了皇帝朱厚照的意图,提前起兵造反了,集结部队七万人,对外号称十八万。凭自己的良知,王阳明一定要阻止宁王,可是随他剿匪的官兵都已经解散,他现在是光杆司令一个。他假装传檄各地到江西勤王,临时集结官兵,使用计谋对外号称10万,又用造假的手段,离间宁王和他的谋士李士实、刘养正。

后来在宁王玩命攻击安庆城的时候,王阳明果断分析现在的战况,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迷惑南昌守军,率领三万杂牌部队去围攻南昌城,并一战而下。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宁王朱宸濠回师救援的数万大军,王阳明把他知行合一的能力发挥到极至,布置了各种应战措施,并实施一个匪夷所思的攻心计,制造了数万块免死木牌。王阳明以正战击败了宁王的先头部队,又以奇取得大胜,免死木牌击垮了造反士兵的信心,用火攻破了宁王的连舟法,用奇兵收复了南康、九江,就这样,只用了四十三天的时间,宁王叛乱就被王阳明平定了。

而这时,“威武大将军朱寿”,也就皇帝朱厚照率领的平叛大军才刚出北京城,为了避免亲征大军对沿线造成恶劣影响,王阳明体恤百姓的疾苦,重新修改了报捷书,将皇上和他身边的谗臣作为功勋,自己屈居人后,可王阳明并不后悔。他把功名利禄视作浮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就是致良知,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最终目标。

王阳明: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四)一生光明终成圣。

在这之后,朱厚照意外落水身死,嘉靖皇帝登基,“大礼议”事件结束以后,王阳明重新出山到广西剿匪,这时已经是1527年,王阳明也已经55岁了,身体已大不如前,在去江西的路上,王阳明在致良知的基础上又进一次升华,提出了四句教。此去广西,离他上次剿匪已经11年,离他平定宁王之乱也有8年,这时离他龙场证道、宣扬心学已经近20年。这次王阳明走在了成圣的路上,他的弟子已经遍及了大明的各个角落,南浦、南昌的百姓对他顶礼膜拜,即使孔圣人到此也就这样了。之后王守仁总督两广,平定卢苏、王受造反,剿灭断藤峡叛军。平乱之后,王阳明病情加重,于公元1529年1月9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明一代,“一帝一相一圣”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一帝”是朱元璋,“一相”是张居正,“一圣”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去世后,他的精神受到了人们史无前例的缅怀,阳明心学从此名扬天下,盛名远播,对日本和东亚都有较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王阳明的思想仍然激励和影响着无数的人。综上,笔者认为,王阳明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称为圣人,一点也不为过。


清悠初见


王阳明不厉害,一生忙碌地位还不如一个备胎,他的学生曾国藩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中获得的成就都比他厉害得多。

现下的人吹嘘王阳明厉害纯粹是因为推销曾国藩的成功学而推销的,实际上曾国藩在成功之前当年学习的东西多了去了,远不止一个王阳明。

吹嘘王阳明厉害都是为了卖书,以昏使昏,误人子弟。


高高智商玩家


王阳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如果说他是圣人,这明显是过了。普通人知道王阳明,很多事通过当年明月的通俗说史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该作品将王阳明说成是影响明朝命运的人物,是继孔孟朱之后的一个大圣人。但当年明月的描述过于夸张和主观,且他本人并不了解王阳明。当年明月将王阳明和朱熹的观点相对立,但从《传习录》来看,王阳明对朱熹非常推崇,对于朱熹的观点,王阳明没有不赞成的。再者,王阳明的心学,仅仅是他学术上的一种成就,而非军事指导思想;当年明月却硬是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和心学联系在一起,曲解了心学的本意,使之在读者眼中成为“厚黑学”。

王阳明的心学,若要细说,可以出一套系列丛书,但如果简单来讲,从两个方面便能够概括:世界观上的心外无物,和方法论上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心外无物,指的是内心与所谓的天理是相通的,一切的美德,良知,均在心中,因此终极的真理,关于宇宙万物的规律和社会人生的原则,均可在心中探寻得到。因此,人需要不断地探寻自己的内心以“致良知”,并且将自己自省的结果践行到实际中。当然,当时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萌芽,因此内心中的“世界”不过是纲常构成的抽象非实体。

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他凭空创造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从宋代继承下来的。宋代的陆九渊陆九韶兄弟便已经提出了心学的基本观念,并且在鹅湖与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进行过辩论。王阳明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且将朱熹思想中的某些因素与之融合,借鉴了佛家的某些观念,最终揉合成了所谓的“阳明心学”。原汁原味的王阳明学说,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而他的弟子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距离王阳明的思想已经偏离得较远),的确在观念和行为上冲击了当时社会的“正统”,颇有开新风气的意思。

至于说日本的阳明学派,尤其是东乡平八郎的那句“一生俯首拜阳明”,几乎已经和王阳明本人的思想完全脱离,不过是披着“阳明心学”外衣的纯粹日本本土思想,日本的阳明,与《孔子改制考》中的孔子,是相同的。

最后,王阳明的思想时特定时期的产物,如果一成不变地运用于当今的社会,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此,批判继承很重要。


庭州行者


王守仁,别号阳明。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的阳明心学对中国的思想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称为三不朽之人。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 树立高尚的品德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圣人,一日他问书院的老师,什么是有用的人。老师答到,像你父亲一样考取状元。王阳明却说,做一个圣人就是有用的人。王阳明熟读儒家经典,深刻了解了儒家的学说。还知道正心的重要性。立志要为国家的边疆事务做出贡献。

王阳明从小就拥有高尚的品德,他的一生都严格遵守自己高尚的品德。

后来王阳明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熟读经义,十年后终于考取进士。王阳明依旧上书他对边疆的建议。但朝廷根本不理会他。于是跑到阳明洞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他转而研究孔孟之学。回到朝廷后因为冒犯了朝廷,被贬贵州龙场。


立言 提出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王阳明在龙场悟出了心即理,本心就是天道,通俗来说你的主观的感受会带来主观的认识。心即理开启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框架。后来他又提出了知行合一,即不能只埋头读书,要有实际的行动。后来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中悟出了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做的事要合乎天理。

立功 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在正德十一年,45岁的王阳明被举荐。后平定江西,福建等地方的盗贼。先后指挥了漳南之役等三次战役。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叛乱,王阳明用零散的军队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平定了叛乱。


王阳明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圣人。


松垮大卡司


首先我们评价王阳明不应该用“厉害”这个词。

王阳明不是厉害,他是伟大,是深厚,是高山仰止,是高深莫测。

他是一个哲学家。

王阳明一辈子研究的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请注意,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而是“我们”。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西方哲学家研究的。

“我”和“我们”的差别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这个话题更大,在本问答略过不提。

说回王阳明,据说有一天,王阳明在杭州虎跑寺看见一位得道高僧正在打坐,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后突然问道:“和尚是否挂念家中老母?

“出家人不打诳语”,和尚羞愧的说“嗯”!

和尚说完,泪流满面,站了起来,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感谢施主,和尚去也”

然后和尚衣服也没换披着袈裟大踏步就回家了!和尚还俗去了!

和尚的行为语言一下子点开了王阳明,原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是做不到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妻无子无钱无财之得道高僧也还做不到“灭人欲”呢!

普通人更不可能做到的了。

王阳明推翻了理学家朱熹的格物方法“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很厉害!

因为自孔子开始,儒学大家多矣,孔子逝世,一分为八,曰子张之儒,曰子思之儒,曰颜氏之儒,曰孟氏之儒,曰漆雕氏之儒,曰仲量氏之儒,曰乐正氏之儒,另外还有一个小派别子夏之儒。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

然后是董仲舒横空出世,借着汉朝的行政力量,“独尊儒术”,其实是“独尊董式儒术”而已。

我们都知道,董仲舒搞的其实是“外儒内法”的王霸之道,和孔子念兹在兹的“复周礼”,孟子的“仁者无敌”差的真不算近了。

有点远。

然后就是“理学”诞生了,两宋之际,程朱理学为尊。

说真的,理学提倡的“灭人欲,存天理”有点过分了,离孔子之儒差了十万八干里,“人欲”也要全面灭掉,大家难道不做人了吗?

然而没办法,事物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整个两宋时期都软弱不堪呐!

怎样修习理学?

怎么“灭人欲”?

二程和朱熹也给出了答案——格物致知。

格物,格物,一下子就格到了大明朝,出来了一个王阳明也开始格物了。

王阳明是一个认真的人,他曾经认真的格了七天七夜竹子,最后格出了一身的病,啥也没格出来。

病痛思痛!王阳明问道:“什么是理学之理?"

众人面面相觑,“理”自然不应该简单是道理之理,但究竟是什么?却也说他不出。

王阳明又问:“为什么要格物?”

“求理呀”!有人快速回复说。

“什么是‘理’?”

“......”众人无语,又回去了!

“心即理”!王阳明说道:“灭人欲错了,不应该向外格物,我们的内心良知要遵循!‘人欲’也有美好的,是不是?比如出家人也忍不住想自己母亲呀!难道我们不允许和尚想娘而还俗吗?”

有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然后追随了王阳明先生。

至此,“心学”诞生!

“心学”的诞生虽然也没有完全止住儒学继续往下坡发展。

但!总算是止住了儒文化在“灭人欲”的道路上继续狂奔。

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王阳明横空而出,中华文明再“灭人欲”五百年,经过文明程度更底的满清之后,会是什么局面?

中华大地还有“人”吗?

文明就灭亡了也说不定!

题主题目“两个半圣人”很贴切。

第一个是孔子。

第二个就是王阳明,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止住了中华儒教在“灭人欲”的道路狂奔。

还有半个圣。是曾国藩,因为他挡住了“拜上帝教”,

也很重要。

可是,曾国藩没能建立起哲学体系,他的言论都是些“有感而发”的议论而已!

所以他只是半个圣人。


葭明通半瓶历史


“圣”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有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等人,甚至在武侠小说里面还有剑圣独孤求败,可以说能够当得起一个“圣”字,必然在其所攻之处有了极高的造诣,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是有人说中国上下下五千年,儒家仅有两个半真正的圣人,其中圣人孔子是不必说了,这第二个圣人就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是曾国藩。可以说在一些人的认识中,王阳明在儒家的地位甚至比亚圣孟子还要高。王阳明究竟是何许人也?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

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是明朝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本名叫做王守仁,字博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其父亲王华,是成化17年的状元郎。可以说王守仁一出生就比别人有了先天的优势,但是王守仁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其家人开始还认为这孩子会不会是个哑巴,只有其祖父坚持认为这孩子是个不可估量的大才之人,后来其父亲举家移居绍兴,王阳明才开口说话。

幼年时期的王阳明,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跟随父亲祖父读书写字,积累下了深厚的学识功底,到了稍大一点,王阳明便立下了鸿鹄之志,立志学好本领为国效力。

长大后的王阳明和当时诸多士子一样步入了科举的考场,和王阳明同一天步入考场的还有名冠天下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但两人却因人生目标不同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年轻的王阳明因为恃才傲物,文采斐然,从而得罪了朝中权贵,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但其丝毫不引以为耻,反以为荣。

后来在其父亲的帮助下,王阳明才得以在工部任职,在其后的宦海生涯中,有因为政绩斐然而擢升,但更多的是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而遭贬谪。在数次的起起伏伏中,王阳明也得以悟道。

正德13年,王阳明在江西为官之时,以一介书生之力平定了江西匪患。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极大尊重。

正德14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效仿赤壁之战平定了宁王之乱,也正是因为平定了宁王之乱王阳明才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嘉靖皇帝继位之后,王阳明因功加升为南京兵部尚书,又封其为世袭新建伯。可以说在嘉靖初年,王阳明备受恩宠。

在以后的生涯中,王阳明更多的专注于学问方面研究,而选择远离政治漩涡,嘉靖四年,王阳明在绍兴创立了阳明书院,开始著书立学。

王阳明在数十年的宦海沉浮生涯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儒家学问的学习与探索,并且结合其自身经历融入了佛家道家的些许思想,更加精确的诠释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在其著书立学之后,有大批弟子追随其身后,在儒学方面自成一派,继承和发展了“心学”,成为了“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不止在中国范围内流传,更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至今日本人都非常推崇王阳明,在日本国内有多家研究王阳明的机构。

在研究王阳明的人士中不仅有文人学士,还有不少商贾将军,日本近代著名军官东乡平八郎就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厉害可见一斑。


海佑讲史


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诞生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极致的人才叫作圣人。

中国有很多圣人,如诗中圣人杜甫,酒中圣人杜康,兵圣孙武,武圣关羽,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大圣孙悟空等等。


但这些“圣”都是某一方面造诣突出,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称之为“圣”,但这些圣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

真正意义上的圣人,是思想上的圣人,是精神上的圣人,是民族的精神导师,是超脱凡人的驱壳,接近于神的圣人,这样的圣人就寥寥无几了。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来,只出来了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这个不消多说了,古今公认的,第二个是王阳明,这个是今天说的重点,剩下的半个是曾国藩,这个争议比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点。

今天重点来说一说王阳明。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他是明朝的思想家,军事家,他一手创造了“心学”,他在中国不太有名,貌似还没有道士王重阳出名,但他却在日本闻名遐迩,妇孺皆知。

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我有个朋友到了日本,发现日本公交车上,有个中年男人在翻看《传习录》,书名是用繁体汉字写的,朋友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书啊?怎么是用汉字写得呢?

朋友和日本男人聊了起来,后来才惊讶地发现,书的作者居然是明朝的王阳明。朋友根本没听说过此人,回去上网搜了搜,才发现王阳明居然是被埋没了的圣人。

有人说,没有王明阳,就没有日本的崛起,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王阳明在日本大火特火了几百年,这是真实的。

1905年,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俄国舰队,当大家追问取胜之道时,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只见上面写道:

一生俯首拜明阳。


当年的日本,对王明阳崇拜已及,如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等,都从王明阳的心学中获益匪浅。

王明阳的心学到底有何厉害之处呢?

打个比方,金庸武侠里面,哪个男主角武功最厉害?我认为是令狐冲,他之所以厉害,不是因为七星大法,不是因为易筋经,还是在于独孤九剑。

独孤九剑的精髓是什么?无招胜有招,随心所欲,不拘泥于一招半式,没有招式,就没有破绽。试问,一个毫无破绽的武功,谁又能击败他呢!


而心学也是如此,它讲究随心而动,从内心深处寻找真理,心产生理,“理”化而生万物。

当然,我的认识非常浅薄,连皮毛都没悟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王阳明,对你的人生一定大有裨益。


一半秋色


能文能武的王阳明当然厉害


既然王阳明被称为圣人,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到底对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呢?这个问题上其实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立德”、“建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品德;“建功”,即为国为民建建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那么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吗?答案是肯定的

王阳明,又称王守仁,明朝中期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弘治年间,王阳明进士及第开始步入官场,所谓立德,王阳明的品德高古自不用说,至于立言,王阳明自正德十六年开始开始教书育人,在稷山书院、阳明书院担任讲学,而且王阳明是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哲学造诣极高。

至于立功,王阳明先是剿灭了南中地带盗贼如谢志山、龚福全等,稳定江西局势,后又帮助武宗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稳固大明江山,老年之后还总督两广,帮助明世宗击败思恩、田州的民族军队,稳定了大明疆域,这功劳自然是不低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人生在世,最难的事情就是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同时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屈指可数,这个团体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称,那就是圣人!

明朝的王阳明就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成功超越了在性格上有缺陷的朱元璋,在经济上有点说不清楚的张居正,成功加冕大明帝国第一人的桂冠。

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并且在他的带领下,心学迅速成长起来。就好比现在郭德纲率领的德云社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的风起云涌,成为了和以姜昆为首的主流相声界能够分庭抗礼的一股力量。王阳明的心学同样如此,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们就成为了能够和朱熹的陈朱理学相对抗的儒家流派。

王阳明在思想上的蜕变之旅,还得感谢一个特别的人物,那就是号称立皇帝的正德时代第一权阉刘瑾。王阳明为人正直,没有攀附当时权势熏天的刘瑾,始终不忘初心,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套话,不拍马屁。由于刘公公的迫害,使得王阳明来到了他的悟道之地,贵州龙场。这就是王阳明的立德。

贵州龙场的环境极为恶劣,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炼了王阳明的心智。王阳明开始不断的拷问自己朱熹的陈朱理学到底正确吗?

终于有一天,王阳明发现其实成为圣人的道路就在每个人自己的脚下。人与生俱来就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一个人的善恶对错发展轨迹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的内心。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每个人都能遵循自己的内心的良知,就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随着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的建立,王阳明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也逐渐的成为了知名人物,在当地也算是打开了局面,深受上官们的青睐。

在类似于流放的三年时间结束之后,王阳明终于得以翻身来到了江西做了一任地方官。这等于为王阳明建立了一个他实践知行合一的舞台。在知行合一思想的引导下,王阳明政绩出色,深受百姓的爱戴。

当然,在此之外,王阳明也收了很多徒弟,将自己的心学思想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踏上成为圣贤的道路,很快心学就拥有了很多的信徒。这就是所谓的立言。

正德六年,王阳明最大的敌人大太监刘瑾被明武宗朱厚照赐死。放在王阳明仕途之上最大的石头被搬走,王阳明进入了升官高速通道。小王的升官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成为了赣南的巡抚大员。

在这个岗位上,王守仁干得非常出色,江西当时出现了两头拔尖的情况。江西的学子读书非常用功,考取功名的比比皆是。另外一方面,江西的匪患也是出名的厉害,王守仁到岗之后,这些土匪的好日子也算到了头。

王阳明,和现在的大胃王浪胃仙,红雨老师有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给别人上课。王守仁的战术很简单,那就是能用脑子解决的,就绝不用人命来填,脑子正是王阳明最强的地方,也是那些土匪们最欠缺的东西。

两相比较之下,王阳明很快就占据了绝对优势。采用了王氏科学剿匪法的明军,越打越顺,狠狠的给那些土匪们上了一课,肃清了辖区内的匪患。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江西境内不仅仅土匪作乱,还有朱家的王爷,企图拷贝当年朱老四的奇迹,以藩王之尊向皇位发起挑战。

面对来势汹汹,拥有七万人马的宁王,王阳明手里一个士兵都没有,但是他并不怕,因为他有脑子。经过一番骚出天际的操作之后,王阳明拥有了大批的人马,而且老王由于前段时间升级打怪,对于各种阴谋诡计,那可谓是玩的出神入化,把个宁王调动的如同乖儿子一样。

老王爸爸要他去哪儿,宁王就像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一样,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这种仗打到这种程度,已经进入了王阳明最擅长的逗你玩模式。很快,

一场可能影响整个天下大局的谋反,就被王阳明镇压了。

在嘉靖年间,王阳明表现也极为抢眼,以极小的代价剿灭断藤峡叛军。比起前任,耗资巨大调集数省大军,只换取区区几个月的和平来说,王阳明,真的算得上明代经济适用男的典范。这些事情都是王阳明立功的一方面。

综上所述,王阳明一生符合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标准。斯人已逝,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当代社会依然影响了很多人。所以王阳明被称为圣人,一点也不夸张,完全是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