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大圩,位於貴港市港北區東北部,昔為貴縣四大鎮之一,東南鄰武樂鄉,西接附城鄉,北與中裡、奇石、慶豐相鄰。民國《貴縣誌》記載:“大圩,昔稱平碣墟,在縣東五十里,北屬郭東二里,南屬思籠二里,今大圩鎮,為貴縣四大墟之一,地勢平衍,原野相望,人煙浩稠,為諸圩巨擘,西通縣城,東達下石龍(今桂平石龍圩,時為貴桂共管)、桂平白沙圩, 遙峙於東南隅東塋,為本墟水陸運銜接地,穀米多由此出口......有中正街、泰安街、西誠街,主要商業為穀米、油麻、菸草、雜貨、牲畜等,竹器、箕莒、農具犂鋤販銷頻盛,本圩以米市、牛市著,民國十年後,桂平設新白沙圩,城廂設新牛市,本圩貿易頻受影響,民國二十三年,桂貴汽車路開闢經本圩,交通尤便。”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大圩作為清代貴縣四大圩市之一,為當時全縣除縣城外其餘四十餘處圩埠之“巨擘”,可見位於貴東的大圩實乃貴縣四大圩市之首。大圩地處鬱江平原,農業發達,向為穀米輸出地,是貴縣北岸之米市,為周邊市鎮商業最為繁盛之地。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拉開序幕。1938年,國民黨第十六集團軍第四十六軍170師駐防貴縣,師長黎行恕,貴東陸路重鎮——大圩則由170師1020團進駐。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1938年,大圩駐軍團長伍廷鈞為了緬懷紀念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用徵收維持社會治安捉賭所獲的罰款倡建了一座抗戰烈士紀念塔,塔址選在大圩西端馬鹿嶺上,塔高11米,塔座寬7米,高三層的六角形白色寶塔,大圩人俗稱之為“白塔”。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整座塔用石腳加青磚砌成,僅在底層東面設一塔門,第二層、第三層則除西面外各開有五個塔窗,窗頂輔以浮雕花紋裝飾。塔門後壁有“七七抗戰建國陣亡將士碑"題字,塔門對聯為“紀當年事蹟,念不朽功勳”,塔門橫額有“紀念塔”三個字,表達了戰初期全國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決心和對七七抗日烈士的追思緬懷。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塔聯碑刻諸字均由大圩鄉紳鄧繼芝所書,紀念塔由大圩長安村工匠鍾丙英等人施工興建,至今已有78年曆史,是貴港市僅存的一處始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的紀念抗戰設施遺址,這座民國時期建成的抗戰紀念建築物,見證了當時貴港軍民抗日救亡的偉大精神。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大圩抗日烈士紀念塔——貴港市僅存的民國時期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百年來,

中國革命先烈在爭取自由與解放的鬥爭史上,

他們曾和民族侵略者與暴君們,

進行過極其英勇壯烈的搏鬥。

在這漫長的殘酷鬥爭中,

他們有過勝利,也有過失敗,

然而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

與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

卻永不泯滅的給予後代以光輝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