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没有预料到不断分封土地会让周越来越弱小呢?

常青树177347524


在周朝建立之后,它采用的是分封制,这种制度在我们今天的人看起来问题很大,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会使得周朝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弱,今天我们社会当中的中学生都能看透的问题,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看不透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一代人只能看到一代人的东西,这种制度其实在当时并不是特别的落后,正相反,这种制度在当时是一种相当先进的制度,所谓分封制是指将一定地盘封给王公贵族,这个王公贵族的范围是指宗室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周天子将土地分给他们,他们就享受可以在这土地上建国的权利,这些个诸侯国有公国也有子国,比如说后来特别出名的楚国,楚国就属于那种子爵国,而著名的齐国,他就被封给了当时的姜尚,也就是姜子牙,这是一个功臣,封到的是一个伯爵国,那么一个典型的公爵国是什么呢?是周公旦的封国,那就是姜子牙的齐国旁边的鲁国。

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这个分封制,他的偏向是偏向那些和自己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些功臣那些古代帝王后代,他们得到的地区和地位都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有人也许要提出异议,楚国国土那么大,却是一个子爵国,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就是齐国的爵位没有鲁国的爵位高,那为什么鲁国的国力要弱于齐国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来聊一聊,分封制对诸侯的规定义务——就如同我刚刚所说的诸侯可以得到权利一样,诸侯也需要承担分封制下规定的义务:诸侯需要按时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周天子作战,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分封制也没那么糟?可问题是,为什么后来分封制下的周王室越来越弱了呢?

在当时分封制刚刚建立的时候,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将自己的国土划分了很多,会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还有古代帝王后代,但是它划分很多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给很多诸侯,这些地方有的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把这些地方给这些诸侯,需要这些诸侯要自己去开拓,这就使得分封制在早期可以起到拓展国家疆域的重要积极作用。

周王室的这种设计其实是比较合理的,用专家的话来讲,这就形成了一种众星拱月般的格局,可以维持王稳定统治,使得周王朝非常的稳定。而由于它们自身的王室子弟都分封到的是一些好地方,为了照顾他们这些自己人嘛,很正常。

那些被分到边缘恶劣地区的他们需要不断的磨练自己,不断的征讨周边的蛮夷,久而久之,双方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那些宗室子弟长期在中原地区得不到磨练的机会,这些本该起到拱卫周王室最核心的实力在不断下降。

这种情况出现后,其实如果周王室依旧保持对周边诸侯的武力优势,还是能够压制的住的——还是能够强迫诸侯继续服从义务的。但问题是,周王室自己的实力也在大幅度下降,他甚至连自己老家的西戎或者说是犬戎这种少数民族都开始压制不住了,我们讲春秋战国的出现是因为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周幽王根本就没有什么烽火戏诸侯的事情,他只是军事实力已经比不上诸侯了——压制不了诸侯了。当时的一个诸侯国申国直接勾结犬戎,里应外合一举击杀周幽王,拿下首都。

而这都是当年设计这个制度的人所没有料到的,这很正常,因为这个时候分封制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了,能维持几百年的制度,当然不能算他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后来继承这个制度的人,从来就没有什么万无一失,流传万年的制度,泥古不化不知改进才是制度落后的根源。


无笔


分封制原本就是加强皇权的手段。

夏商周三代。夏是咋回事?是朝代还是部落国家,是否确实存在,至今还无定论。商代是公认的王朝,实行的是内外服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但在实际操作中,外服制度基本没什么大用处。附属国臣服商王,不过是迫于武力威胁,一旦商国实力下降,附属国就造反。从甲骨文记载的信息来看,商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不少附属国与商王是敌对关系,根本不是后世的君臣关系。就算臣服的附属国,商王也没有实际的统治权,附属国保持自己的社会结构,具体事务自行决定,只不过名义上听从商王而已。

周国取代商国成为部落国家联盟的盟主后,采取了新的制度——分封制。首先,各诸侯国由周天子册封,地盘由周天子划定,不能自己乱来。其次,商代的附属国几乎都是部落国家,就像一个个世袭的超级大家族,而周代诸侯国既有周王室成员,也有历史名人之后,比如商后裔封也宋国;更多是有功之臣,比如姜子牙的封国齐。第三,君臣关系制度化道德化。商代各附属国反叛商王,没有道德包袱,纯粹就是比谁拳头大,而周代,诸侯再牛逼,也得听周天子的,否则小伙伴们会群起而攻之,即便到了礼乐崩坏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至少还保留着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身份。

周武王、姜子牙、周公旦建立的分封制是中国历史的一次飞跃,东亚大陆上第一次出现了相对统一的国家。八百年后,秦国取代周王室、灭六国,废封建、设郡县,才有了真正的大一统国家。



江南俗士1972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确实很有道理,我想这个问题他们也想过,但没办法,之后几代人的事只能由他们自己掌握,他们也知道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策。问题需要一个一个解决,但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政权的稳定,他们很好的解决了。


他们或许还知道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题主的问题有点由果推因的感觉。正像现代一样的很多改革和做法,发改委弄的国企改革好不好,当然好了,但结果不能所有的事尽所有人的意。这种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太多了,关键还是在于执行层面。

我们来看看当时为何需要实行分封制:


一、安抚殷民:

封纣子武庚于殷,并在殷的周边,设邶、墉、卫三国,封给霍叔、管叔、蔡叔,用来监视武庚,此举明告天下,灭纣是吊民伐罪,无灭殷绝祀之意,以安抚东方的殷人。


二、兴废继绝:

把焦、祝、蓟、陈、杞这些封国,封给有功德于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表示崇德报功之意,鼓舞民心。


三、移民实边:

齐、鲁、燕三国,为周在东方新的领域,这些封国为移民实边攻策,而寓有区域的开发,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时在政策的运用上,也可以说在殷民族的后方,建立了牵制的力量。


再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区域,担心诸侯叛乱。为了项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


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浪兄笔记


预料到也没办法。

1、周武王获胜后具备了“发证”权,特许经营许可证,但周家并不具备统一经营能力。

800诸侯里多数人是过来帮忙的,比如楚,人家那地方本来就是人家的,你只是给了他家一个名份。即使你不给,那块地盘也是人家的。

2、封建制的主要原因不是分封诸侯,而是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你不分封,则根本没办法控制。

有人说为啥不高中央集权……周初商末属于由部落联盟的共主向封建制度转变过程,如果换个方案,由共主的部落联盟直接搞中央集权……具体会有谁听?

3、中央集权是有条件的,一个是法制或制度建设比较完善,二是中央有足够的钱和军事力量。而这两点周初都没有。

4、上市公司强大了,上市公司董事长不鸟集团公司董事长的也有很多,市场、资金和人事权都在人家上市公司手里,集团公司靠那点分红派息吃饭,当然越来越弱……



终南高扬


因为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历史,所以分封制这个概念,历来就被人看成是一种非常愚蠢的体制。不少人都误以为,分封制就是国王割自己的肉在喂诸侯,然后被喂饱的诸侯把自己给推翻了似的。但其实,这种理解是本末倒置了,误解了真实的分封。

并且,分封制也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一项制度,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包括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大英帝国,实际搞的也是一套类似分封制的封贡体系。



先解释一下西周为什么搞分封。因为西周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它原本只是一个西垂小国,臣服于商朝。当商朝衰败后,它乘机推翻了商朝,并取代商朝,成为天下各个部族、方国所承认的中央王朝。这个就很像近代欧洲的英格兰,原本只是一个小国,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杠把子西班牙帝国。如果靠硬实力,英格兰不是西班牙的对手,所以英国女王非常睿智的想到了拉拢海盗为自己卖命。英女王将海盗收编,让他们以“皇家海盗”的身份去世界各地抢劫,英国为其庇护,给这些海带一个避风港。作为交换筹码,海盗也要把抢来的东西按比例上供给女王。这也等于是说,英国女王空手套白狼,它除了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外,其实什么都没干,但是获得的利润却是极大的。

当然了,被收编的这些海盗里面肯定也有不老实的,肯定也有跟英国女王对着干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英国收编海盗获得的好处要远远大于付出。这就是分封制的一种变异体,虽然没有列土封疆,但相当于是列土封疆。

扯远了,回到西周。周武王在灭商后,虽然他变成了天下共主,但是很多地方,西周的军队并没有去占领。这些被蛮夷占领,或被商朝遗民占领,或者根本就是无主之地的土地,单靠西周的势力想去全部占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划算的。但是空着这些土地也很浪费。放任商朝遗民,也是不理智的。

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让这些土地不浪费呢?是的,就是分封制!

还是拿英国举例,英国人在全世界的扩张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殖民地是靠英国政府来直接殖民的?恐怕微乎其微吧。很多地方的殖民统治其实靠的是商业团体,比如东印度公司之类的商团。英国国王授予他们权限,让他们在海外殖民扩张,如果碰上了搞不定的野蛮人,英国政府替他们“伸张正义”。但作为回报,这些商团需要给英国政府纳税。他们纳的税,其实就像是西周时期诸侯国给周天子的上供。(有一些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



综合以上之论述,可以还原出当时周天子分封的历史背景:

当年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原先东方,东北的诸多方国(商朝的坚定盟友),以及中原殷商故地,因为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与西周不同的势力还有很多。这些残余势力都是西周潜在的敌人,但是周朝没有能力一一去灭掉,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派遣诸侯,在这些不服自己的国家的旁边建立新的,忠于周天子的国家去监视他们,然后让周天子派出的诸侯,用周人的习俗教化原先商族的百姓。这样一来,原本不服的势力渐渐被驯服,成为周朝的子民。所以西周的实力不是变弱了,而是变强了。



因此,可以这么说。周天子分封的这些诸侯国及盟国,成为了周天子的有力支柱。没有这些诸侯的支持,西周可能早就被推翻了,就像当年周武王灭掉商朝一样。

后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楚国的挑战,也像当年周武王挑战商纣王一样。但是不一样的是,西周灭商朝时,没有诸侯替商朝撑场子。而楚国挑战周天子时,当年被分封的诸侯国们都站出来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正是因为齐国、晋国这些诸侯打败了楚国,迫使楚国承认周天子的权威,所以周朝才能又苟延残喘四百年。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诸侯国,周朝是不是也会跟商朝一样,仅仅一个牧野之战就能将其颠覆。

至于周天子丧失的权威,其实跟分封制的关系不大。周幽王时期,国家动荡,犬戎来攻,周王室主动放弃自己在陕西的大批领地,东迁洛阳,实力大不如前。这是周王室自己作死,赖不着分封制,也赖不着齐国、楚国、晋国这些新兴诸侯。毕竟大家都需要找大腿傍,以前周天子实力强,大家都傍它;现在周天子实力很弱,大家自然要去傍强者,很正常的现象。

这个情况,也可以拿英国来举例。当年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为什么都要傍它?因为英国实力强嘛,远比这些土地面积大于它的殖民地都要强。后来大家为什么又不傍英国了?因为英国自身的实力衰退,不能再保护各国了。所以大家就都去傍新兴的强者——美国。

而搞笑的是,正如齐国、晋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一样,美国以前也是英国的前殖民地。齐国、晋国乘周天子衰落的时候崛起,美国也乘英国衰落的机会,搞翻了英国人的霸权。所以说现在的英国,就跟当年的西周是一样的。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原来的大哥变成了原来小弟的保护国。




总结:周天子之所以搞分封,是因为西周本身的实力不够强导致的,也是受当时的生产力所限制的。如果西周有实力直接统治,它当然会直接统治,就如后来的秦朝一样,直接建立郡县制,搞大一统的管理模式。问题是西周没有搞大一统的实力,也没有实行大一统管理的生产力,它就只能选择当时最适合它的管理模式——分封制。

换一个角度再来看这个问题,如果西周不搞分封制,结果会如何?它会死的更惨!

因为土地是不动资产,土地就放在那里。谁占有土地,谁就是地主。西周没有能力占地,自然会有其它势力会去占。如果大把的土地被对手占去了,周天子是不是会死的更惨?这就好比英国不去占殖民地,自然会有大把的国家会去抢。谁抢的土地多,谁的势力就大。把资源扔给别人,是不是很蠢?诚然,后来的殖民地纷纷抛弃了宗主国,但是这只能说明后来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跟上时代变化,没有制定更准确的制度。后来分封制的破产,不能赖当初制定这个政策的人。毕竟,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最后来个吐槽,咱们中国人在历史上并不乏殖民开拓的精神。没有这些人的开拓,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圈?只不过后来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这种殖民主义当做了异类,看作是反叛者,尤其是到了某些个朝代,统治者居然把海外移民当做敌人,这是不是傻啊?


Mer86


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阶级关系、国家机器、意识形态、法律制度等)。而经济基础又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会影响上层建筑的进步和变革。

套用这个有些枯燥的逻辑关系,就可以解释,西周之初为什么要采用分封制,诸侯又为什么会反噬宗主,以及分封制为什么在东周时期逐渐瓦解。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概念,那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相对落后,决定西周只能采用适应时代的分封制

商周交替之际,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发展时期,铜的冶炼和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也因此日渐成熟。

但这一时期的生产力仍旧无法摆脱工具相对落后的制约,导致商、周王朝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为了开发和统治黄河流域广袤的土地,分封制应运而生。

尤其西周以后,随着宗法制的完善,王权前所未有的被加强,分封制的稳定运行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周武王、周公旦等西周的缔造者依照分封制来分封土地,统治成本相对较低。

况且,商朝灭亡以后,殷商遗民仍旧保有相当的实力,周朝的实力不足以消灭全部的反对者,为了尽快稳定局面,只得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朝歌,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商丘设宋国,封纣王的长兄微子为宋公。为了监视武庚,周王朝又在朝歌附近同时封了邶、鄘、卫三个诸侯国。

可见,依照分封制分封土地,在当时应该是最佳的选择。至于后世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是他们迫切需要考虑的。出于历史的局限,就算周武王再英明,也很难预料,稳固的分封制会葬送在后世子孙手里。

不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本质上还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部落殖民制度,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生产力落后导致的统治能力不足。

这也间接促使广袤肥沃的黄河流域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将周王朝推向青铜器时代鼎盛与繁荣的巅峰,为新时代的到来夯实基础。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分封制受到冲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渐渐不能与之匹配,作为上层建筑的分封制必然会受到冲击。

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统治能力大大提升的同时,也必然会与周天子的王权产生冲突。

恰恰在这一时期,周王朝又出现了一系列暴虐昏庸的天子,如周厉王、周幽王。尤其幽王时期,王都镐京被申侯联合犬戎攻陷,其本人也在战乱中被杀死。

战乱过后,关中凋敝,又受到犬戎的威胁,周平王不得已迁都东方的洛邑。东迁之前,他在岐山西面封了一个诸侯。

当时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封在穷乡僻壤又被戎狄环伺的弱小诸侯,居然在数百年后毁掉了周天子的宗庙,夺了周天子的天下,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经此一役,拱卫周王都的六师精锐尽数丧失,周天子的威信也遭到了空前的打击。诸侯国的势力与之彼消此涨,很快就出现了屡屡挑战天子的情况。

铁器时代的到来彻底摧毁了分封制

东周以后,铁器开始大量使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落后的生产关系彻底不能与之匹配,一场大变革就此出现。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图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贵族……

最终,先进的生产关系彻底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关系。

而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周天子依旧困守于古老破败的王都中,做着春秋大梦。曾经保障周王朝稳定强大的分封制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再不做出改变,就连周天子也要被扫进垃圾堆里。

可笑的是,周王室依然坚持着分封制,在巴掌大的王畿竟又分封了诸侯,便是西周公。还有更加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这个新近分封的西周国在几十年后,竟又发生叛乱,独立出一个东周国。

从此以后,王畿出现三周并立的尴尬局面,沦为列国笑柄。

顺应时代,以时因势而变才是王道

分封制发端于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完善于周,周武王夺取天下以后采取分封制就是顺应时代。处于那个时代,没有比这更好的制度,担心几百年以后的事情,与杞人忧天又有什么区别呢?

历史车轮滚滚,任何人和制度都不能阻挡它的前进,周武王、周公旦不能,分封制同样不能。古老的周王朝抱着祖宗制度不肯顺应时代,被碾成齑粉也就成了必然。


五酒煮史


我不复制黏贴,只谈个人见解。

分封制,其实举个例子,就好像一个老爹,有4个儿子,当生意越做越大时,肯定第一考虑是让自己得儿子去掌管每个公司,因为这是最靠谱,最直接的方案。举例到国家也就演变成了分封制了。

之所以在周时有分封制,那时,历史还不够悠久,没有太多的历史参考,他不知道这样的弊端在哪里,第一选择就是相信自己得儿子,孙子,认为无论何事,第一时间就是自己家人,亲戚会死心塌地帮助自己。但他没有考虑,繁衍多了,代代多了之后,人也就不那么亲了,慢慢的开始有了自己的这一支。

你像我是福建人,我们有5代同堂,但是论亲的,也就是爷爷这一支,跟自己叔叔亲,堂叔这类的相对远了,再往下我们的孩子那就更远了,,上升到国家,慢慢大家就会想,凭什么君王一直是那一支?我也是某某后代,我也要当国王(参考八王之乱)

但分封的好处在于刚开始,确实好处很多,不论什么事情,子孙肯定是第一个响应的!



双子斌517


周朝采用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有无政治远见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

奴隶制社会经历夏商周三朝,到了周朝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走向瓦解的开端。周朝在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商朝统治的一些弊端。这也是周朝采用分封制的历史因素之一。武王伐纣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商朝的主力军队全部在东夷平叛,而在商朝的统治核心区域没有强大的军力守备。没有分封诸王导致商朝在受到攻击时缺乏外援。从而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武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旦外敌大举入侵,如果没有外藩作为周王室的屏障,那么周朝也必将重蹈商纣王的覆辙。

周朝要想实施稳定的统治,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封制是最佳最合理的选择。一是可以作为守御国土,防备外敌入侵的缓冲力量。另外,也同样是周朝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的先锋。在分封制实施之初,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周王朝的统治区域远甚于夏、商时期。从这一点上说,周朝采用分封制是无可厚非的。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统治者,当然是最想实行最直接的统治来巩固自身的权力。但是,权力的延伸也同样会受到时代的制约。在奴隶制社会,作为社会生产者的奴隶人身关系依附于奴隶主。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相当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要想实行直接统治,是非常困难的。周王作为一国之君也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奴隶。实行分封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奴隶制的优点,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反复的历史较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分封制在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上有一定的优越性。只有在封建社会完全成熟之后,郡县制(流官制)才彻底取代了分封制,成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主流。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中,分封制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地位的。我们并不能因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加优秀就全面否定分封制。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便是周武王,姜太公等等他们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必然只有选择分封制这一对周朝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政治制度。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分封制所潜藏的风险。而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必然选择。

虽然在周朝之后的秦朝推行了郡县制,但是秦二世而亡跟郡县制的推行也不无关系。此后项羽,刘邦都不约而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也是维护统治,稳定民心的一种政治举动。这也说明,分封制即便是在封建社会,也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研究历史问题,不能以我们今天的历史眼光去评判古人的是非功过。还是要把具体的事件放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我是凌风说事,愿意和您一起探讨研究历史和国际时事。谢谢关注。


凌风说史


不断地分封土地会师一个政权变得弱小吗?从周王室的衰落上来看,答案是会的;从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导致中央集权的巩固与稳定来看,答案是不会的。所以,分封制让一个政权变强还是变弱,一方面要看施行该政策的目的,一方面要看起独特的历史背景。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便讲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朝疆域图有很大的一个欺骗性,就是在于这种疆域图中没有空白区。而夏、商两朝的地图才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夏、商以及周朝初期都应该算作是华夏部落之间的联盟,当时的各个部落都是以据点的形式分布与全国各地,它们对周边的异族(后世所谓的蛮夷戎狄)不但没有控制权,反而是呈现敌对状态。

周朝施行分封制就是在于扩大、增加这些据点,在全国点燃星星之火。因为只有这样,被分封的诸侯国各自为战,才能巩固和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否则这些地方的发展就会存在另外两种可能性:第一、依然是待开发的荒蛮之地;第二、被异族占领并成为周王室的敌区。

所以,周朝施行分封制是非常正确的,是高瞻远瞩的,是利于整个中国历史向前推进的。

分封制导致周王室越来越弱小?这种说法也不甚准确,只能说是在与诸侯国的势力相比之下,周王室的权利显得越来越弱小。因为诸侯国通过各自为战不断吞并或驱逐周边的异族政权,扩大自己的势力,但是周王室则没有这个条件——分封之初的目的就是让各路诸侯拱卫王室啊,所以周王室被限定在了一个较小的区域,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了。

所以,在周朝初期,分封制是利于整个王朝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周武王、周公旦等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个问题直到近千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才总结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国史通论


分封真的很蠢么?

这并不见得。商末周初时期,农业发展水平很低,青铜器时代开垦耕地很难,因为没有铁器,所以耕牛也无法运用,所以耕种需要的成本十分高昂,加上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低,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是很低的。

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状况:

开垦耕种一亩地,需要十多个人一同劳作,而且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人除了种地就没有其他时间从事其他事情,如果他们不干活,那么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饿死。但光种地是不行的,因为他们还有敌人,敌人会来抢夺他们的粮食,所以为了防备敌人,就需要其中一小部分人脱产进行军事训练。

这一小部分专门进行军事训练的人,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整个群体的安全保卫工作,由此延伸,他们也起着部落壮大发展的责任,由此,在知识累积上,他们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从事耕作的群体,从而这些人逐渐成为了所谓的“贵族”。他们的“贵”在于掌握了部族发展壮大的知识,以及军事特权。

部落和部落之间联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行政构架,即双方之间由强大的部落作为领导者,而其他部落负责军事配合,征服更多的部落,获取更多利益。分封制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这是一种充满了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封制的特点是金字塔形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却极其节省管理成本的社会组织结构,造成这种结构的原因在于生产力跟不上。如果一开始就施行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体系,那么庞大的官员群体,以商周时期的劳动力产出,是无法养活这些人的。

分封制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分封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地,还在于人口,如果一个分封制下最低级的脱产者“士”手下有十个农民耕地,那么如此一层一层上去,都能保证整个体系的稳定。

之所以稳定,是因为这十个农民是集中耕地的,如果分散耕地,等待他们的只可能是饿死,由此便使得分封制十分合理。

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因为当时的土地不存在私有,也就是不存在地主,农民们也不是自耕农。土地是国有的,大家种地的收入,除了留下口粮外缴纳给贵族和周天子,而贵族们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产出,只有将农民们集合起来,让他们成为农奴。这种管理方式,成本最低。

而分封制的瓦解,实际上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铁器、耕牛、垄作的出现,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几个人一头牛就能完成新的土地开垦以及耕种,由此使得耕地变多,生产效率提高在,自然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个时候分封制自然就不合时宜了,因为分封制是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集合起来,限定在规定的土地上劳作,相当于就是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由此,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人力的浪费,与国家政府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明明可以发动更多的人去开垦更多的土地,而国家可以直接收取税收,却只能间接接受贵族的朝贡,这显然是一种国家财富的极大流失。所以分封制下的经济瓦解,地主经济出现,分封制也随之瓦解了。

弄清楚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再回头来看题主的问题,就能明白,并不是武王,周公旦他们预料不到,而是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下,分封制就是最优解,周政府其实也只是一个诸国联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