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常青樹177347524


在周朝建立之後,它採用的是分封制,這種制度在我們今天的人看起來問題很大,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它會使得周朝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弱,今天我們社會當中的中學生都能看透的問題,為什麼當時那麼多人看不透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了,那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一代人只能看到一代人的東西,這種制度其實在當時並不是特別的落後,正相反,這種制度在當時是一種相當先進的制度,所謂分封制是指將一定地盤封給王公貴族,這個王公貴族的範圍是指宗室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周天子將土地分給他們,他們就享受可以在這土地上建國的權利,這些個諸侯國有公國也有子國,比如說後來特別出名的楚國,楚國就屬於那種子爵國,而著名的齊國,他就被封給了當時的姜尚,也就是姜子牙,這是一個功臣,封到的是一個伯爵國,那麼一個典型的公爵國是什麼呢?是周公旦的封國,那就是姜子牙的齊國旁邊的魯國。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這個分封制,他的偏向是偏向那些和自己周天子有血緣關係的人,那些功臣那些古代帝王后代,他們得到的地區和地位都是相對不那麼重要的。有人也許要提出異議,楚國國土那麼大,卻是一個子爵國,這是為什麼呢?還有就是齊國的爵位沒有魯國的爵位高,那為什麼魯國的國力要弱於齊國呢?關於這些問題,我們繼續來聊一聊,分封制對諸侯的規定義務——就如同我剛剛所說的諸侯可以得到權利一樣,諸侯也需要承擔分封制下規定的義務:諸侯需要按時交納貢賦、朝覲述職,隨從周天子作戰,這麼一看是不是覺得分封制也沒那麼糟?可問題是,為什麼後來分封制下的周王室越來越弱了呢?

在當時分封制剛剛建立的時候,西周王室通過分封,將自己的國土劃分了很多,會給王室子弟和功臣,還有古代帝王后代,但是它劃分很多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給很多諸侯,這些地方有的甚至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治,把這些地方給這些諸侯,需要這些諸侯要自己去開拓,這就使得分封制在早期可以起到拓展國家疆域的重要積極作用。

周王室的這種設計其實是比較合理的,用專家的話來講,這就形成了一種眾星拱月般的格局,可以維持王穩定統治,使得周王朝非常的穩定。而由於它們自身的王室子弟都分封到的是一些好地方,為了照顧他們這些自己人嘛,很正常。

那些被分到邊緣惡劣地區的他們需要不斷的磨練自己,不斷的征討周邊的蠻夷,久而久之,雙方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那些宗室子弟長期在中原地區得不到磨練的機會,這些本該起到拱衛周王室最核心的實力在不斷下降。

這種情況出現後,其實如果周王室依舊保持對周邊諸侯的武力優勢,還是能夠壓制的住的——還是能夠強迫諸侯繼續服從義務的。但問題是,周王室自己的實力也在大幅度下降,他甚至連自己老家的西戎或者說是犬戎這種少數民族都開始壓制不住了,我們講春秋戰國的出現是因為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戲諸侯,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周幽王根本就沒有什麼烽火戲諸侯的事情,他只是軍事實力已經比不上諸侯了——壓制不了諸侯了。當時的一個諸侯國申國直接勾結犬戎,裡應外合一舉擊殺周幽王,拿下首都。

而這都是當年設計這個制度的人所沒有料到的,這很正常,因為這個時候分封制已經持續了幾百年了,能維持幾百年的制度,當然不能算他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後來繼承這個制度的人,從來就沒有什麼萬無一失,流傳萬年的制度,泥古不化不知改進才是制度落後的根源。


無筆


分封制原本就是加強皇權的手段。

夏商周三代。夏是咋回事?是朝代還是部落國家,是否確實存在,至今還無定論。商代是公認的王朝,實行的是內外服制度。

內服與外服制度,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商王通過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務。由此,商王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

但在實際操作中,外服制度基本沒什麼大用處。附屬國臣服商王,不過是迫於武力威脅,一旦商國實力下降,附屬國就造反。從甲骨文記載的信息來看,商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不少附屬國與商王是敵對關係,根本不是後世的君臣關係。就算臣服的附屬國,商王也沒有實際的統治權,附屬國保持自己的社會結構,具體事務自行決定,只不過名義上聽從商王而已。

周國取代商國成為部落國家聯盟的盟主後,採取了新的制度——分封制。首先,各諸侯國由周天子冊封,地盤由周天子劃定,不能自己亂來。其次,商代的附屬國幾乎都是部落國家,就像一個個世襲的超級大家族,而周代諸侯國既有周王室成員,也有歷史名人之後,比如商後裔封也宋國;更多是有功之臣,比如姜子牙的封國齊。第三,君臣關係制度化道德化。商代各附屬國反叛商王,沒有道德包袱,純粹就是比誰拳頭大,而周代,諸侯再牛逼,也得聽周天子的,否則小夥伴們會群起而攻之,即便到了禮樂崩壞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至少還保留著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身份。

周武王、姜子牙、周公旦建立的分封制是中國歷史的一次飛躍,東亞大陸上第一次出現了相對統一的國家。八百年後,秦國取代周王室、滅六國,廢封建、設郡縣,才有了真正的大一統國家。



江南俗士1972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確實很有道理,我想這個問題他們也想過,但沒辦法,之後幾代人的事只能由他們自己掌握,他們也知道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策。問題需要一個一個解決,但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政權的穩定,他們很好的解決了。


他們或許還知道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題主的問題有點由果推因的感覺。正像現代一樣的很多改革和做法,發改委弄的國企改革好不好,當然好了,但結果不能所有的事盡所有人的意。這種好心辦了壞事的情況太多了,關鍵還是在於執行層面。

我們來看看當時為何需要實行分封制:


一、安撫殷民:

封紂子武庚於殷,並在殷的周邊,設邶、墉、衛三國,封給霍叔、管叔、蔡叔,用來監視武庚,此舉明告天下,滅紂是弔民伐罪,無滅殷絕祀之意,以安撫東方的殷人。


二、興廢繼絕:

把焦、祝、薊、陳、杞這些封國,封給有功德於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表示崇德報功之意,鼓舞民心。


三、移民實邊:

齊、魯、燕三國,為周在東方新的領域,這些封國為移民實邊攻策,而寓有區域的開發,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時在政策的運用上,也可以說在殷民族的後方,建立了牽制的力量。


再來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


周王朝建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大的區域,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項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王決定按功行賞,調整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


先後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徵服區,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後分封的有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


浪兄筆記


預料到也沒辦法。

1、周武王獲勝後具備了“發證”權,特許經營許可證,但周家並不具備統一經營能力。

800諸侯裡多數人是過來幫忙的,比如楚,人家那地方本來就是人家的,你只是給了他家一個名份。即使你不給,那塊地盤也是人家的。

2、封建制的主要原因不是分封諸侯,而是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你不分封,則根本沒辦法控制。

有人說為啥不高中央集權……周初商末屬於由部落聯盟的共主向封建制度轉變過程,如果換個方案,由共主的部落聯盟直接搞中央集權……具體會有誰聽?

3、中央集權是有條件的,一個是法制或制度建設比較完善,二是中央有足夠的錢和軍事力量。而這兩點周初都沒有。

4、上市公司強大了,上市公司董事長不鳥集團公司董事長的也有很多,市場、資金和人事權都在人家上市公司手裡,集團公司靠那點分紅派息吃飯,當然越來越弱……



終南高揚


因為中國有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歷史,所以分封制這個概念,歷來就被人看成是一種非常愚蠢的體制。不少人都誤以為,分封制就是國王割自己的肉在喂諸侯,然後被餵飽的諸侯把自己給推翻了似的。但其實,這種理解是本末倒置了,誤解了真實的分封。

並且,分封制也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一項制度,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包括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大英帝國,實際搞的也是一套類似分封制的封貢體系。



先解釋一下西周為什麼搞分封。因為西周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它原本只是一個西垂小國,臣服於商朝。當商朝衰敗後,它乘機推翻了商朝,並取代商朝,成為天下各個部族、方國所承認的中央王朝。這個就很像近代歐洲的英格蘭,原本只是一個小國,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槓把子西班牙帝國。如果靠硬實力,英格蘭不是西班牙的對手,所以英國女王非常睿智的想到了拉攏海盜為自己賣命。英女王將海盜收編,讓他們以“皇家海盜”的身份去世界各地搶劫,英國為其庇護,給這些海帶一個避風港。作為交換籌碼,海盜也要把搶來的東西按比例上供給女王。這也等於是說,英國女王空手套白狼,它除了提供了一個平臺以外,其實什麼都沒幹,但是獲得的利潤卻是極大的。

當然了,被收編的這些海盜裡面肯定也有不老實的,肯定也有跟英國女王對著幹的。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英國收編海盜獲得的好處要遠遠大於付出。這就是分封制的一種變異體,雖然沒有列土封疆,但相當於是列土封疆。

扯遠了,回到西周。周武王在滅商後,雖然他變成了天下共主,但是很多地方,西周的軍隊並沒有去佔領。這些被蠻夷佔領,或被商朝遺民佔領,或者根本就是無主之地的土地,單靠西周的勢力想去全部佔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划算的。但是空著這些土地也很浪費。放任商朝遺民,也是不理智的。

那麼,應該用什麼辦法才能讓這些土地不浪費呢?是的,就是分封制!

還是拿英國舉例,英國人在全世界的擴張過程中,究竟有多少殖民地是靠英國政府來直接殖民的?恐怕微乎其微吧。很多地方的殖民統治其實靠的是商業團體,比如東印度公司之類的商團。英國國王授予他們權限,讓他們在海外殖民擴張,如果碰上了搞不定的野蠻人,英國政府替他們“伸張正義”。但作為回報,這些商團需要給英國政府納稅。他們納的稅,其實就像是西周時期諸侯國給周天子的上供。(有一些區別,但本質是一樣的)



綜合以上之論述,可以還原出當時周天子分封的歷史背景:

當年周武王滅掉商朝後,原先東方,東北的諸多方國(商朝的堅定盟友),以及中原殷商故地,因為民族習慣,宗教信仰,與西周不同的勢力還有很多。這些殘餘勢力都是西周潛在的敵人,但是周朝沒有能力一一去滅掉,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派遣諸侯,在這些不服自己的國家的旁邊建立新的,忠於周天子的國家去監視他們,然後讓周天子派出的諸侯,用周人的習俗教化原先商族的百姓。這樣一來,原本不服的勢力漸漸被馴服,成為周朝的子民。所以西周的實力不是變弱了,而是變強了。



因此,可以這麼說。周天子分封的這些諸侯國及盟國,成為了周天子的有力支柱。沒有這些諸侯的支持,西周可能早就被推翻了,就像當年周武王滅掉商朝一樣。

後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受到了楚國的挑戰,也像當年周武王挑戰商紂王一樣。但是不一樣的是,西周滅商朝時,沒有諸侯替商朝撐場子。而楚國挑戰周天子時,當年被分封的諸侯國們都站出來維護周天子的權威。正是因為齊國、晉國這些諸侯打敗了楚國,迫使楚國承認周天子的權威,所以周朝才能又苟延殘喘四百年。試想如果沒有這些諸侯國,周朝是不是也會跟商朝一樣,僅僅一個牧野之戰就能將其顛覆。

至於周天子喪失的權威,其實跟分封制的關係不大。周幽王時期,國家動盪,犬戎來攻,周王室主動放棄自己在陝西的大批領地,東遷洛陽,實力大不如前。這是周王室自己作死,賴不著分封制,也賴不著齊國、楚國、晉國這些新興諸侯。畢竟大家都需要找大腿傍,以前周天子實力強,大家都傍它;現在周天子實力很弱,大家自然要去傍強者,很正常的現象。

這個情況,也可以拿英國來舉例。當年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為什麼都要傍它?因為英國實力強嘛,遠比這些土地面積大於它的殖民地都要強。後來大家為什麼又不傍英國了?因為英國自身的實力衰退,不能再保護各國了。所以大家就都去傍新興的強者——美國。

而搞笑的是,正如齊國、晉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一樣,美國以前也是英國的前殖民地。齊國、晉國乘周天子衰落的時候崛起,美國也乘英國衰落的機會,搞翻了英國人的霸權。所以說現在的英國,就跟當年的西周是一樣的。落毛的鳳凰不如雞,原來的大哥變成了原來小弟的保護國。




總結:周天子之所以搞分封,是因為西周本身的實力不夠強導致的,也是受當時的生產力所限制的。如果西周有實力直接統治,它當然會直接統治,就如後來的秦朝一樣,直接建立郡縣制,搞大一統的管理模式。問題是西周沒有搞大一統的實力,也沒有實行大一統管理的生產力,它就只能選擇當時最適合它的管理模式——分封制。

換一個角度再來看這個問題,如果西周不搞分封制,結果會如何?它會死的更慘!

因為土地是不動資產,土地就放在那裡。誰佔有土地,誰就是地主。西周沒有能力佔地,自然會有其它勢力會去佔。如果大把的土地被對手佔去了,周天子是不是會死的更慘?這就好比英國不去佔殖民地,自然會有大把的國家會去搶。誰搶的土地多,誰的勢力就大。把資源扔給別人,是不是很蠢?誠然,後來的殖民地紛紛拋棄了宗主國,但是這隻能說明後來的管理者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跟上時代變化,沒有制定更準確的制度。後來分封制的破產,不能賴當初制定這個政策的人。畢竟,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



最後來個吐槽,咱們中國人在歷史上並不乏殖民開拓的精神。沒有這些人的開拓,哪有後來的中華文化圈?只不過後來的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這種殖民主義當做了異類,看作是反叛者,尤其是到了某些個朝代,統治者居然把海外移民當做敵人,這是不是傻啊?


Mer86


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包括階級關係、國家機器、意識形態、法律制度等)。而經濟基礎又是生產關係的總和,這就意味著,生產力的發展會影響上層建築的進步和變革。

套用這個有些枯燥的邏輯關係,就可以解釋,西周之初為什麼要採用分封制,諸侯又為什麼會反噬宗主,以及分封制為什麼在東周時期逐漸瓦解。

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概念,那就是生產力。


生產力相對落後,決定西周只能採用適應時代的分封制

商周交替之際,正是中國青銅器時代的發展時期,銅的冶煉和使用,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也因此日漸成熟。

但這一時期的生產力仍舊無法擺脫工具相對落後的制約,導致商、周王朝對土地和人口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為了開發和統治黃河流域廣袤的土地,分封制應運而生。

尤其西周以後,隨著宗法制的完善,王權前所未有的被加強,分封制的穩定運行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周武王、周公旦等西周的締造者依照分封制來分封土地,統治成本相對較低。

況且,商朝滅亡以後,殷商遺民仍舊保有相當的實力,周朝的實力不足以消滅全部的反對者,為了儘快穩定局面,只得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朝歌,繼續管理殷商遺民。在商丘設宋國,封紂王的長兄微子為宋公。為了監視武庚,周王朝又在朝歌附近同時封了邶、鄘、衛三個諸侯國。

可見,依照分封制分封土地,在當時應該是最佳的選擇。至於後世可能出現的問題,也不是他們迫切需要考慮的。出於歷史的侷限,就算周武王再英明,也很難預料,穩固的分封制會葬送在後世子孫手裡。

不過,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本質上還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部落殖民制度,它的出現是為了彌補生產力落後導致的統治能力不足。

這也間接促使廣袤肥沃的黃河流域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將周王朝推向青銅器時代鼎盛與繁榮的巔峰,為新時代的到來夯實基礎。

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分封制受到衝擊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係漸漸不能與之匹配,作為上層建築的分封制必然會受到衝擊。

諸侯國的政治經濟因為生產力的提高而發展,統治能力大大提升的同時,也必然會與周天子的王權產生衝突。

恰恰在這一時期,周王朝又出現了一系列暴虐昏庸的天子,如周厲王、周幽王。尤其幽王時期,王都鎬京被申侯聯合犬戎攻陷,其本人也在戰亂中被殺死。

戰亂過後,關中凋敝,又受到犬戎的威脅,周平王不得已遷都東方的洛邑。東遷之前,他在岐山西面封了一個諸侯。

當時誰也想不到,就是這個封在窮鄉僻壤又被戎狄環伺的弱小諸侯,居然在數百年後毀掉了周天子的宗廟,奪了周天子的天下,在戰爭的廢墟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經此一役,拱衛周王都的六師精銳盡數喪失,周天子的威信也遭到了空前的打擊。諸侯國的勢力與之彼消此漲,很快就出現了屢屢挑戰天子的情況。

鐵器時代的到來徹底摧毀了分封制

東周以後,鐵器開始大量使用,生產力進一步提高,落後的生產關係徹底不能與之匹配,一場大變革就此出現。各諸侯國紛紛變法以圖強,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新興地主階級取代了奴隸主貴族……

最終,先進的生產關係徹底取代了落後的生產關係。

而不管外界如何風雲變幻,周天子依舊困守於古老破敗的王都中,做著春秋大夢。曾經保障周王朝穩定強大的分封制已經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再不做出改變,就連周天子也要被掃進垃圾堆裡。

可笑的是,周王室依然堅持著分封制,在巴掌大的王畿竟又分封了諸侯,便是西周公。還有更加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這個新近分封的西周國在幾十年後,竟又發生叛亂,獨立出一個東周國。

從此以後,王畿出現三週並立的尷尬局面,淪為列國笑柄。

順應時代,以時因勢而變才是王道

分封制發端於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完善於周,周武王奪取天下以後採取分封制就是順應時代。處於那個時代,沒有比這更好的制度,擔心幾百年以後的事情,與杞人憂天又有什麼區別呢?

歷史車輪滾滾,任何人和制度都不能阻擋它的前進,周武王、周公旦不能,分封制同樣不能。古老的周王朝抱著祖宗制度不肯順應時代,被碾成齏粉也就成了必然。


五酒煮史


我不復制黏貼,只談個人見解。

分封制,其實舉個例子,就好像一個老爹,有4個兒子,當生意越做越大時,肯定第一考慮是讓自己得兒子去掌管每個公司,因為這是最靠譜,最直接的方案。舉例到國家也就演變成了分封制了。

之所以在周時有分封制,那時,歷史還不夠悠久,沒有太多的歷史參考,他不知道這樣的弊端在哪裡,第一選擇就是相信自己得兒子,孫子,認為無論何事,第一時間就是自己家人,親戚會死心塌地幫助自己。但他沒有考慮,繁衍多了,代代多了之後,人也就不那麼親了,慢慢的開始有了自己的這一支。

你像我是福建人,我們有5代同堂,但是論親的,也就是爺爺這一支,跟自己叔叔親,堂叔這類的相對遠了,再往下我們的孩子那就更遠了,,上升到國家,慢慢大家就會想,憑什麼君王一直是那一支?我也是某某後代,我也要當國王(參考八王之亂)

但分封的好處在於剛開始,確實好處很多,不論什麼事情,子孫肯定是第一個響應的!



雙子斌517


周朝採用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和統治者有無政治遠見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所決定的。

奴隸制社會經歷夏商周三朝,到了周朝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社會的巔峰時期,也是奴隸制社會走向瓦解的開端。周朝在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商朝統治的一些弊端。這也是周朝採用分封制的歷史因素之一。武王伐紂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商朝的主力軍隊全部在東夷平叛,而在商朝的統治核心區域沒有強大的軍力守備。沒有分封諸王導致商朝在受到攻擊時缺乏外援。從而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周武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意識到了在社會生產力低下,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一旦外敵大舉入侵,如果沒有外藩作為周王室的屏障,那麼周朝也必將重蹈商紂王的覆轍。

周朝要想實施穩定的統治,在當時的情況下,分封制是最佳最合理的選擇。一是可以作為守禦國土,防備外敵入侵的緩衝力量。另外,也同樣是周朝開疆拓土,擴大統治範圍的先鋒。在分封制實施之初,也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周王朝的統治區域遠甚於夏、商時期。從這一點上說,周朝採用分封制是無可厚非的。

無論是哪個時代的統治者,當然是最想實行最直接的統治來鞏固自身的權力。但是,權力的延伸也同樣會受到時代的制約。在奴隸制社會,作為社會生產者的奴隸人身關係依附於奴隸主。人口的流動受到嚴格的限制,因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就相當緩慢。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要想實行直接統治,是非常困難的。周王作為一國之君也不可能擁有所有的奴隸。實行分封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奴隸制的優點,維護周王室的統治地位。

從後面的歷史進程來看,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間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和反覆的歷史較量。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分封制在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上有一定的優越性。只有在封建社會完全成熟之後,郡縣制(流官制)才徹底取代了分封制,成為了中國政治制度的主流。

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歷史環境中,分封制是有著其特定的歷史地位的。我們並不能因為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加優秀就全面否定分封制。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即便是周武王,姜太公等等他們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也必然只有選擇分封制這一對周朝最為合理,最為有效的政治制度。這並不是說他們不知道分封制所潛藏的風險。而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的必然選擇。

雖然在周朝之後的秦朝推行了郡縣制,但是秦二世而亡跟郡縣制的推行也不無關係。此後項羽,劉邦都不約而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分封制,也是維護統治,穩定民心的一種政治舉動。這也說明,分封制即便是在封建社會,也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研究歷史問題,不能以我們今天的歷史眼光去評判古人的是非功過。還是要把具體的事件放到其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


我是凌風說事,願意和您一起探討研究歷史和國際時事。謝謝關注。


凌風說史


不斷地分封土地會師一個政權變得弱小嗎?從周王室的衰落上來看,答案是會的;從漢武帝施行“推恩令”導致中央集權的鞏固與穩定來看,答案是不會的。所以,分封制讓一個政權變強還是變弱,一方面要看施行該政策的目的,一方面要看起獨特的歷史背景。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便講到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朝疆域圖有很大的一個欺騙性,就是在於這種疆域圖中沒有空白區。而夏、商兩朝的地圖才是比較符合歷史實際的——夏、商以及周朝初期都應該算作是華夏部落之間的聯盟,當時的各個部落都是以據點的形式分佈與全國各地,它們對周邊的異族(後世所謂的蠻夷戎狄)不但沒有控制權,反而是呈現敵對狀態。

周朝施行分封制就是在於擴大、增加這些據點,在全國點燃星星之火。因為只有這樣,被分封的諸侯國各自為戰,才能鞏固和擴大周朝的統治區域,否則這些地方的發展就會存在另外兩種可能性:第一、依然是待開發的荒蠻之地;第二、被異族佔領併成為周王室的敵區。

所以,周朝施行分封制是非常正確的,是高瞻遠矚的,是利於整個中國歷史向前推進的。

分封制導致周王室越來越弱小?這種說法也不甚準確,只能說是在與諸侯國的勢力相比之下,周王室的權利顯得越來越弱小。因為諸侯國通過各自為戰不斷吞併或驅逐周邊的異族政權,擴大自己的勢力,但是周王室則沒有這個條件——分封之初的目的就是讓各路諸侯拱衛王室啊,所以周王室被限定在了一個較小的區域,沒有多少發展的空間了。

所以,在周朝初期,分封制是利於整個王朝以及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的。周武王、周公旦等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這個問題直到近千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才總結出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國史通論


分封真的很蠢麼?

這並不見得。商末周初時期,農業發展水平很低,青銅器時代開墾耕地很難,因為沒有鐵器,所以耕牛也無法運用,所以耕種需要的成本十分高昂,加上當時的主要農作物產量低,這樣一來整個社會的經濟水平是很低的。

經濟水平決定上層建築。我們試想一下這樣的狀況:

開墾耕種一畝地,需要十多個人一同勞作,而且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些人除了種地就沒有其他時間從事其他事情,如果他們不幹活,那麼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餓死。但光種地是不行的,因為他們還有敵人,敵人會來搶奪他們的糧食,所以為了防備敵人,就需要其中一小部分人脫產進行軍事訓練。

這一小部分專門進行軍事訓練的人,主要職責就是負責整個群體的安全保衛工作,由此延伸,他們也起著部落壯大發展的責任,由此,在知識累積上,他們已經超越了大部分從事耕作的群體,從而這些人逐漸成為了所謂的“貴族”。他們的“貴”在於掌握了部族發展壯大的知識,以及軍事特權。

部落和部落之間聯合起來,逐漸形成了最初的行政構架,即雙方之間由強大的部落作為領導者,而其他部落負責軍事配合,征服更多的部落,獲取更多利益。分封制就是在這種基礎上誕生的。這是一種充滿了自然選擇的結果。

分封制的特點是金字塔形的結構,實際上是一種簡單卻極其節省管理成本的社會組織結構,造成這種結構的原因在於生產力跟不上。如果一開始就施行中央集權的官僚行政體系,那麼龐大的官員群體,以商周時期的勞動力產出,是無法養活這些人的。

分封制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分封的核心並不僅僅在於地,還在於人口,如果一個分封制下最低級的脫產者“士”手下有十個農民耕地,那麼如此一層一層上去,都能保證整個體系的穩定。

之所以穩定,是因為這十個農民是集中耕地的,如果分散耕地,等待他們的只可能是餓死,由此便使得分封制十分合理。

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在這種基礎上建立的,因為當時的土地不存在私有,也就是不存在地主,農民們也不是自耕農。土地是國有的,大家種地的收入,除了留下口糧外繳納給貴族和周天子,而貴族們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產出,只有將農民們集合起來,讓他們成為農奴。這種管理方式,成本最低。

而分封制的瓦解,實際上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戰國以來隨著鐵器、耕牛、壟作的出現,農業生產大幅度提高,幾個人一頭牛就能完成新的土地開墾以及耕種,由此使得耕地變多,生產效率提高在,自然人口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這個時候分封制自然就不合時宜了,因為分封制是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集合起來,限定在規定的土地上勞作,相當於就是限制了農民的人身自由,由此,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人力的浪費,與國家政府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明明可以發動更多的人去開墾更多的土地,而國家可以直接收取稅收,卻只能間接接受貴族的朝貢,這顯然是一種國家財富的極大流失。所以分封制下的經濟瓦解,地主經濟出現,分封制也隨之瓦解了。

弄清楚了歷史發展的脈絡,再回頭來看題主的問題,就能明白,並不是武王,周公旦他們預料不到,而是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下,分封制就是最優解,周政府其實也只是一個諸國聯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