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正統論發源於東周,興起於宋代,歐陽修和蘇軾等都寫過《正統論》。當時爭議最多的就是魏晉時期的正統問題,《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以

曹魏為正統,而有人則認為季漢延續了東漢,應為正統,例如朱熹的《通鑑綱目》裡就採用這種說法。至於南北朝,司馬光的《通鑑》以南朝為正統,隋朝雖然與陳朝同一時期出現,但直到滅陳之前,隋都不是正統。也有人建議南北朝分統,將東晉、宋、南齊和梁視為正統,西梁被北周滅亡後,北周取得正統地位,然後傳給隋乃至唐,但這種觀點影響甚小,沒被主流接受。這些朝代的正統地位雖然都存在爭議,但不如遼、宋、金三朝來得大。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歷史上的遼宋金時期

什麼是“正統”?

歐陽修認為“正統”的說法來自於春秋學,《公羊傳》裡說:“君子大居正”,又說:“王者大一統”,二者合起來就是“正統”。“正”表示的就是正當、正義、正道、公正,“統”則代表統一。古人認為夏商周的政權不僅是正當的,而且還是統一的。到了後世,秦國以武力兼併天下,卻不得人心,故而被認為只有統一沒有正當,一個正當的政權應是廣為人民所接受與認可的;三國時期,一般來說蜀國得人心,被視為正當,但疆域狹小,未實現統一,所以也沒有得到“正統”的名號。

因此,一個政權要想獲得正統的地位,首先它得是正當的,能夠得到歷史的承認,否則只能稱為“霸”;第二它又是統一的,並非偏安一隅。

之後,蘇軾又對正統論進行了具體化,他說:“正統之為言猶曰有天下云爾,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實也”。通過正當的手段來取得天下,贏得民心,便是正統。例如商湯順天應人,討滅夏桀,取得了天下,故而商朝就是正統,周文王父子也是如此。但蘇軾放低了正統的標準,認為“一身之正,是天下之私正也;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故而秦皇、漢祖、晉武、隋文、唐宗雖然都有著各種人格缺點,但他們能統一天下,形成唯一的政權,也應算入正統裡。三代因道德而獲得正統,漢唐因功績而獲得正統,秦隋則利用強力來掃定一切割據政權,也算正統。

根據這樣的正統觀,宋朝人認為他們的本朝是正統無疑。因為宋太祖篡奪後周的時候沒有出現流血事件,並且善待後周皇室及大臣,得到人民的擁護,故而為正;之後宋太祖兄弟南征北伐,統一了除幽雲之外的中國本土,疆域不下於秦朝,故而為統。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關於三朝正統地位的爭論

元世祖中統二年,蒙古統一中原,開始命史臣編修《遼史》與《金史》。之後南下滅宋,董文炳於臨安擔任留事,曾說:“國可滅,史不可滅。”於是將宋史館中的典籍全部運往元大都,世祖又下令修《宋史》,然而花費了好多年,始終沒有出定稿。這是因為義例未辯,正統未定,爭論不絕的緣故。人們不知道是修三本各自獨立的史書,還是修一本統一的正史。

當時遼、宋、金三朝各自有著獨自的國史,蒙古混一天下後,覺得把諸史分開不符合大一統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繼承了誰的正統,議論也不一。議者或欲仿《東觀記》及《晉書》之例,以宋朝為正統,遼、金附於載記;又有人想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各持論不決。之後,以遼、金為正統的呼聲日益高漲,因為元朝的都城與遼金接近,而且金先滅遼,元后滅金,時間上正好相繼。南宋因臣服於金朝,正統地位備受質疑。

到了元順帝時,開始下詔擱置爭議,命宋、遼、金各為一史。是年《遼史》《金史》成書,次年《宋史》完稿,是為今天所見之三史。然而《遼史》失於簡略、《宋史》過於繁蕪,唯有《金史》最善,三史參差不齊,此其敘事不分正統之弊。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為什麼說遼、金不能成為正統?

其實,在元朝時有人曾提出過很好的意見,認為遼、金都不夠資格做正統。當時會稽有一個人名叫楊維楨,他寫了《三史正統辨》,文中雄辯的駁斥了遼、金正統論,認為兩宋才是中國正統。雖然當時沒被朝廷採納,但是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明朝人編寫了《宋史新編》,以兩宋為正統,遼、金作載記,水平不在《宋史》之下。

楊維楨認為,正統者“出於人心是非之公”,不以土地廣狹、人眾多寡而奪其分。故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必待武王滅商後方入周統。秦莊襄王滅周遷九鼎,然必待始皇一統天下、人心始定後方得正朔;漢統不始於破關滅秦,而繫於高祖斬項羽稱帝后;西晉始於平吳而不始於代魏,唐朝不始於入關而始於平定諸雄,此皆史家義例。元朝也當不始於滅金而始於平宋。

宋朝雖然未能實現國土上的一統,幽雲之地先為遼所據,中原又淪陷於金,但這不能否定兩宋的正統地位。契丹最初只是一個野蠻部落,直到阿保機時才變強起來,因此遼國只是唐朝的一個邊夷而已。唐朝滅亡後,正統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間傳遞,遼國最初稱臣於後梁,約為兄弟於後唐,之後才憑實力滅亡了石晉,強佔幽雲之地,但實際上仍與十國一樣,都只是偽政權。相反,宋朝承繼了後周的正統,掃滅十國,因形勢變化,才使遼國倖存了下來。宋朝雖然向遼朝交歲幣,但性質不過是像西漢和親於匈奴,唐朝和親於吐蕃一樣,並不足以損其地位。

因此,北宋之於遼國來說,據有正統地位是無疑義的。

唐朝就像東漢,五代則如三國,北宋便是西晉,而遼國猶如匈奴,夷狄再強也不能成為正統。這樣,按照邏輯推論下去,五胡十六國相當於金,東晉相當於南宋,十六國雖然佔有兩都,然而華夏正統依然隨著晉宋的衣冠南渡而南移,所以金也不是正統。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楊維楨力辯兩宋的正統地位

為什麼南宋也擁有正統地位?

北宋相對於漢隋唐來說,佔有著漢地本土,只是失去了遼東、西域及安南等地區,但華夏文明的主體部分仍為宋人所據。北宋結束了唐朝滅亡後的分裂局面,佔有正統地位,幾無疑問。問題在於屈辱的南宋,是否也配得上正統呢?

楊維楨認為,首先如果承認北宋為正統的話,那就難以否認南宋的正統地位,因為兩宋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的關係甚至比兩晉還親密。司馬睿與晉懷帝屬於遠親關係,宋高宗卻直接是宋徽宗的兒子。即使張邦昌的偽楚的政權依然奉宋太后為主,所以南宋與北宋的關係就像東漢與西漢一樣,都是正統。

南宋曾稱臣於金,然而唐高祖也曾稱臣於突厥,人們並未以唐高祖時候的突厥為正統,為何又要以宋高宗時候的金國為正統呢?唐太宗滅亡突厥,洗刷了稱臣的屈辱。宋孝宗雖然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他也通過“隆興和議”,取消了稱臣的地位,轉為正常的敵國關係,改“歲貢”為“歲幣”。而且最後南宋曾與蒙古聯手滅亡金朝,佔領其南部疆土,因此金國雖佔有中原,但不足以移易南宋的正統地位,它不能代表中國。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為什麼元朝應當尊兩宋為正統?

元朝入主中國的模式與遼金相似,都是通過侵略從夷狄變為中國皇帝。所以否定遼金的正統地位似乎會威脅到元朝的合法性,為了說服元朝統治者,楊維楨不得不進行“開導”。他說金、宋之於元,只是滅亡的先後次序不同,並非元朝先代金的正統,然後才滅宋。這與隋朝先代北周然後滅陳並不一樣,而且就算一樣,也應像《資治通鑑》那樣,始終以陳(南宋)為正統,直到隋(元)滅陳(南宋)後,正統才歸於隋(元)。

從天數上來看,宋太祖生於丁亥年,建國於庚申年,這與成吉思汗一模一樣。宋朝滅亡南唐發生在乙亥丙子年,與元朝滅亡南宋也一樣。從大一統的角度來說,元朝真正統一天下的時間應該在平定南宋之後,只有從那時起才算獲得了正統地位。就如西晉只有在滅亡吳國後,才真正實現大一統一樣。

細推前代史書,《晉》《隋》修於唐代,《新唐》修於宋代,《宋》修於元代,所以元朝只要修一本《宋史》就行了,將西夏、遼、金、大理等蠻夷收入載記或傳記裡,這才是史家的公論。

楊維楨的觀點雖然未被採納,但卻迎合了元末漢民族覺醒的潮流,表現出元朝末年主流的正統觀。《正統辨》也成為了明朝人看待遼宋金元這段歷史的標準,成為柯維騏編修《宋史新編》的理論來源,他將《宋史》和《遼史》、《金史》合為一書,“尊宋為正統”,“遼、金附之”。完成了楊維楨的心願。在清朝時,畢沅主修《續資治通鑑》也採用楊維楨的觀點,尊兩宋為正統,書中只有“宋紀”與“元紀”,並無“遼紀”與“金紀”,可為史學定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