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養育孩子,父母不應該一個人戰鬥,學會吸收多方營養

我孩子在學前班有個玩的好的朋友,他的媽媽是個公務員,平時上班也都是早九晚五,按時上下班的,把小孩子教育的很好,家裡條件也不錯,父親在銀行工作的,家裡平時都是請的阿姨,最近阿姨也不能來,因為疫情我們都只能待在家中,少數的已經復工了,然後家裡也不能沒人照顧孩子,她媽媽就休假了一段時間在家中。

最近在學生群裡就看到她說:“剛開始的時候在家裡還好好的,最近經常的發脾氣,自己玩玩具還能玩出脾氣來”她就在群裡抱怨孩子真的難帶,感覺別人家孩子都好聽話,在網上也覺得別人家孩子很可愛。

相信很多時候爸媽都會有這種感覺吧,看到孩子不聽話就心裡很煩,也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教好他,其實這都是一個很正常的階段,孩子的調皮也是正常的,我們只是沒有發現他真正想要的而已。


養育孩子,父母不應該一個人戰鬥,學會吸收多方營養


為何家中育兒吵鬧不止?

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曾經提出過,每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在心理學上都有特定的區域表現,稱之為『前臺』和『後臺』。廣義上的前臺表現就是在公眾環境中我們展現的行為舉止,後臺表現是指在跟你非常相熟的圈子裡我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

由此理論我將它劃分為了這3類:

一、孩子的“前臺”與“後臺”。剛開始的時候戈爾曼學者主要訴說的是戲劇影視中,人們的舞臺表現和生活中的表現分為這兩種,隨後經過不斷地印證才得出,其實孩子與父母之間、愛情中也是存在於有著這種行為表現的。

因為孩子從出生開始接觸的最多的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熟悉肯定是高於他人的,而在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對我們的熟悉率也是不斷提高的,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公共生活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雙方都會感受到壓迫感,感覺透不過氣,這個時候假如家中來了一個除父母之外的人那孩子的行為和態度又會有所不同,當然在也就是孩子為什麼帶出去玩的時候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孩子也很聽話,而在家裡久了,他就漸漸變得我們口中說的“不聽話”。

所以在父母與孩子相處中,我們也將他分為“前臺”與“後臺”。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至親,所以他就完全的釋放了,但偏偏有時候在教育中我們需要來一定約束感。


養育孩子,父母不應該一個人戰鬥,學會吸收多方營養


二、孩子想要自由與讚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小的時候渴望著長大,長大了之後又覺得小時候無憂無慮,時常回憶起從前來。現在我們也同樣可以拿到孩子教育中來說,我們都經歷過小時候,所以肯定都你能明白孩子那種想要長大的心情。

假如我們困在家中教育孩子,自以為將所有都給了他,但我們給他的讚賞跟外人給他的讚賞給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正如:在學校老師給的小紅花獎勵,孩子拿著能炫耀一週,甚至更久,而父母如果說給孩子獎勵一個玩具,那孩子頂多玩了兩三天之後就膩了。

三、過度的熟悉過後,尋找新鮮感。父母與孩子幾乎每天都在一起,每天也許我們在家裡都是重複著同樣的事情,這個時候人都會需要尋找新鮮感的,就好比:我們天天上班做著同樣的事情,我們也會覺得無聊,也會適當的想要放鬆。

其實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孩子也需要放鬆,也需要跟朋友玩,也需要認識新鮮事物。


養育孩子,父母不應該一個人戰鬥,學會吸收多方營養


1+1≥2

生活中我們可以借力的方法:

一、親朋好友間的借力。假如你的孩子在家中經常的吵鬧,很難得管教,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考慮帶孩子出去玩玩,跟自己的親朋好友約上一約,給孩子換個環境。同時也是維持了周圍朋友親戚之間的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二、周圍環境的借力。在學習時間之中,週末放鬆只是,多帶孩子去周邊的旅遊地點玩一玩,帶孩子見識見識大自然的神秘與美好,給孩子換一個環境吸取知識。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養孩子是個集體活兒,需要團隊合作。


養育孩子,父母不應該一個人戰鬥,學會吸收多方營養


總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不能止步於眼前,應當放長遠來看,把孩子帶到自己的周圍,帶孩子一起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這樣孩子以後才能更好地適應學校、融入集體、熱愛大自然。

當然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們儘量的不要去人群聚集地!!

育兒碰見難事歡迎留言,一起健康育兒,大手牽小手謝@你的心肝小寶貝,幫你解決育兒大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