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黃巢起義到底有多少人,佔領了多少地方呢?黃巢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v旁聽者v


公元875年,黃巢與兄侄8人在從冤句響應王仙芝起義,起義之初招募了幾千人。黃巢起義近十年的時間轉戰河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陝西等十餘省,幾乎走遍半個中國。至於黃巢的具體長相,正史裡面沒有詳細的記載。一些野史和演義小說就說他長相奇特兇惡。《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將黃巢描述為:“身長二尺,眉橫一字,牙排二齒,鼻生三竅,左臂生肉滕蛇一條,右臂生肉隋球一個,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總之,在古代起義的,基本被黑得很慘。長相絕對不會有正面形象出現,如果黃巢起義成功,那就另當別論了。這個和朱元璋差不多,長相不好,但是朱元璋稱帝以後,將醜陋的長相,描述成了帝王之相。所以成王敗寇,後世怎麼描寫都可以!


黃巢出生在山東菏澤,由於山東靠海,漁鹽業的比較發達,其家族世代為鹽商,家裡小有資財。黃巢擅長擊劍騎射,略懂一些從政之道,且有口才,喜歡養士。

唐朝自唐懿宗以來朝廷“用兵不息,賦斂愈急”,河南發生水旱,各州縣又不上言災情,民不聊生,河南一帶盜賊蜂起。濮州(河南濮陽)的鹽販王仙芝聚集三千人在長垣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不久攻克了曹州和濮州,俘萬人,勢力日益強大。不久,同是鹽販的黃巢見王仙芝起義,也跟著起兵響應。黃巢起義之初,只有8人,他與這8個人開始招募了幾千人馬,並輾轉河南15個州。起義隊伍很快就發展到了數萬人。唐朝廷見起義日益壯大,於是派兵平亂,不過當時的唐朝皇帝唐僖宗李儇並不在意這種叛亂。所以,派平盧節度使宋威和副使曹全日政討伐王仙芝,並撥給3000步兵,500騎兵。開始官軍本來佔有很大的優勢,宋威認為剿滅了起義軍,朝廷也不會獎賞他們,說不定還獲罪。為了給自己留後路,改圍剿為招撫,對起義隊伍手下留情,不與其交戰,這件事被朝廷知道後,宋威被撤了職。

宋威被撤職以後,朝廷派人到起義軍中招降,王仙芝就想歸順朝廷。黃巢對王仙芝投降朝廷很不滿,因為王仙芝做了官,而還有五千多人的起義軍無法得到安置,黃巢就想帶領五千人起義軍繼續對抗朝廷。因為這件事情,黃巢還打傷了王仙芝的頭,王仙芝才放棄了投降的想法。此後,起義的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威脅唐朝的統治。

公元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王仙芝所領導的起義軍被唐軍包圍,在突圍中不幸戰死。王仙芝戰死以後,黃巢接過義軍大旗繼續抵抗唐軍,並號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公元879年(乾符六年),黃巢兵圍廣州。次年11月17日,東都留守劉允章迎黃巢軍進入洛陽,而僖宗在田令孜神策軍的護衛下,狼狽逃往了咸陽。12月5日下午,黃巢前鋒柴存在未受到任何抵抗下順利進入長安。12月13日,黃巢於含元殿即位稱帝,國號“大齊”,建元金統。4年後,由於內部分歧,朱溫等人叛變,黃巢被唐軍圍剿,最後身死狼虎谷。


謀士說


我來說說黃巢是個什麼樣的人。

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世代賣鹽為生,賺了很多錢。為啥賣鹽會賺錢,因為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不吃不行。

安史亂後,藩鎮割據,人民流離失所,舊有的租庸調製被破壞,朝廷收不上賦稅,只好搞鹽鐵專賣。鹽鐵專賣是從漢武帝時候就開始的一項收稅措施。唐後期食鹽專賣的結果就是使得鹽利在當時的國家財政結構中比例大增,地位越來越重要,唐代宗大曆末,“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利成為唐後期的重要財政支柱。

利之所在,人所共趨。馬克思說過,只要利潤超過百分之三百,那麼商人個個都會爭前恐後撲向絞刑架。因此唐末一幫不法之徒紛紛違禁制販私鹽,官府屢禁不絕。因為鹽價愈高,則私販愈多,禁私愈嚴,私販之利愈厚,利愈厚則制販私鹽的活動愈不能禁。

黃巢家就是販私鹽的。因此黃巢自小“善擊劍騎射,稍通書記,辯給,喜養亡命。”就是說,黃巢從小學的就是江湖那一套道上的東西,練武茬架,能說會道,還很擅長養小弟。手下聚集了一幫亡命之徒。為啥要學這些,因為販私鹽可是刀頭舔血的營生,既要抵抗官府捉拿,又要防備道上黑吃黑,沒有武裝力量吃不了這碗飯。元朝末年的私鹽販子張士誠就是因為賣了鹽收不到錢卻被黑吃黑沒辦法殺人造反的。

注意一個詞,稍通書記。啥叫書記,就是讀書記賬。做生意麼,不得懂點財務知識啊。就是說,黃巢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但是黃巢從小的志向並不是當個私鹽販子,而是想考個功名。小黃從小就有詩才,五歲時作詩一首《詠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小黃成年後雄心萬丈,成了大黃,去長安城一試身手,試圖考個功名回來。沒想到大唐朝的考官並沒有瞎了眼,就他這兩把刷子,根本塗不了好牆。於是理所當然的落第了。要知道大唐一年才考十幾個人,連孟浩然李白這種詩界大拿都考不上功名,你黃巢算個毛線呀。

落第後小黃滿懷憤恨地寫了一首《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我就納悶了小黃為啥對菊花興趣這麼濃郁啊。

然後小黃啥都不幹了,一心想著發展他的販鹽生意。一直從大黃髮展到了老黃。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黃巢已經五十五歲了。另一個私鹽販子王仙芝起兵造反,黃巢聚眾數千人入夥,“數月之間,眾至數萬”。

朝廷當然派兵剿滅,雙方勝敗相持,於是下令招安。蘄州刺史裴渥為王仙芝黃巢等人求官,約定罷兵。王仙芝與黃巢等人就去裴渥那裡吃大塊肉喝大碗酒,正酣,未幾,朝廷命令下來了,拜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衙,遣中人慰撫。沒黃巢什麼事。這好有一比,梁山泊好漢招安了,朝廷就給了宋江一個節度使,沒盧俊義吳用什麼事。盧俊義吳用肯幹嗎。

左神策軍為皇帝禁軍。押衙是管領儀仗隊的侍衛統領。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解釋:“武職令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職名,非押其衙府也,蓋押牙旗者。”

對這問題不理解是吧,不理解正常,我早就習慣了。漢光武劉秀年輕時去長安看到王莽的儀仗隊,感嘆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押衙就是執金吾。

王仙芝大喜,黃巢大恨。說好的有福同享呢?說好的給兄弟們找一條出路呢。你現在當官了,就把兄弟們忘了。老王你這麼做真的好嗎。黃巢就跟王仙芝說:“君降,獨得官,五千眾且奈何?丐我兵,無留。”你一個人當官了,五千兄弟怎麼辦?這些兄弟我要帶走,一個不留。

說完就打了王仙芝一頓,傷首。王仙芝一看,這官不能當。眾怒難犯,於是再次造反。

大家明白水滸傳為啥要說梁山泊全夥受招安了吧。啥叫全夥,就是不能半夥,也不能少半夥。宋江去朝廷當官了,盧俊義依然在梁山泊鬧騰,這安還不如不招。沒解決問題啊。

然後和朝廷再打,王仙芝戰敗被抓,傳首京師。王仙芝就是梁山的晁蓋。

王仙芝一死,大家理所當然推黃巢坐了頭把交椅,號“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看這名字起的多霸氣。

當時黃巢軍中有小兒唱謠曰:“逢儒則肉師必覆。”這句詩應該是當時當地的一位不知名的秀才為了保境安民寫出來讓孩子們傳唱的,應該不止一句。可是就這一句最有分量,而且黃巢很重視,所以流傳了下來。肉是肉刑的意思。就是說如果黃巢軍對儒生們動粗的話,軍隊肯定潰敗。

黃巢因此特別禮遇儒生,只要被抓住的俘虜不管誰自稱自己是儒生,一律優待,給吃給喝還給錢花。過崇文館校書郎黃璞家。崇文館就是圖書館,校書郎就是校訂書籍的官員。下令曰:“這是一家儒者,把火滅了不要燒。”

黃巢進寇廣州,跟朝廷提條件,要求招安,當個廣州節度使就行,跟宋江的要求在一個層次。宰相鄭畋欲許之,盧攜、田令孜執意不可。就如宿太尉要招安,蔡京反對。

於是尚書省右僕射,相當於副宰相於琮提議:“南海(指廣州地區)是對外通商口岸,商船往來頻繁,要是讓黃巢把廣州佔了,那就切斷了國家的財源。”於是給了黃巢一個率府率的官。

率府率是太子禁衛軍,分為十率,即左右衛率、左右懷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監門率、左右內率,合稱為十率。其官署稱率府,長官為率府率,副官有率府副率、長史及錄事參軍、諸曹參軍等。

但是黃巢此時的預期目標並不是給太子當個保鏢,見詔大詬,急攻廣州,歷數朝廷過惡,昭告天下。

黃巢進長安後,為報私仇,將於琮殺害。

然後繼續進剿,打來打去,黃巢明白了一個道理,軍隊要想有戰鬥力,就得有鐵的紀律。於是自稱“率土大將軍”,整眾不剽掠,所過惟取丁壯增加兵員。於是很快攻破東都洛陽,皇帝倉皇西遁,跑到長安去了。

黃巢很快追到長安,皇帝繼續往四川成都跑。黃巢進京,乘黃金輿,身邊護衛皆繡袍,其黨乘銅輿以從。請注意是黃銅車,不是黃金甲。即位,號大齊。求袞冕(龍袍官服)不得,繪弋綈(黑色粗厚的絲織物)為之;無金石樂,擊大鼓數百。大赦,建元金統。看樣子黃巢姓黃,所以喜歡黃色的東西,什麼黃金啦,菊花啦。帝號都叫金統。這名字沒起好,有了黃金並不能一統天下。自稱“承天應運(不是奉天承運))啟聖睿文宣武皇帝”,大封百官。

老黃不愧是江湖草莽出身,倒是一點不講究啊。

唐朝皇帝跑到成都,下詔勤王。黃巢屢戰不利,只好退出京師。沙陀首領李克用部立功最大。

黃巢走後,長安城被付之一炬。當然並不是黃巢軍隊燒的,而是入京勤王的各藩鎮部隊。黃巢的軍隊畢竟是有紀律的,而這些烏合之眾互不統屬,各自為戰,禍亂更甚。

黃巢從京師跑出來,軍紀就蕩然無存了,樹皮草根都吃完了,於是出現了被後世詬病千年的吃人事件。將那些快死的人放在大磨盤裡,磨碎熬肉粥喝。

然後一路敗退,最後被追到狼虎谷,黃巢眼看跑不出去,跟親信說:“我本欲討國奸臣,洗滌朝廷,事成不退,亦誤矣。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他人利。”親信不忍,黃巢自刎,結果沒死了,親信補了一刀,跟自己腦袋一起被傳首京師。

黃巢啥意思,我進了長安就不應該稱帝,我應該功成身退。不稱帝就是周公曹操霍光司馬昭郭子儀,稱帝了就是亂臣賊子,就是王莽李淵王世充。其實不是稱帝不稱帝的問題,而是成功沒成功的問題。成則王侯敗則賊,黃巢只是敗了而已。

敗軍之將不言勇,亡國大夫不圖存。敗了就啥都不要說了。

當然也有傳說,黃巢並沒死。邵博在《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記載:“東西兩都父老相傳,黃巢實不死,其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為僧得脫,往投河南尹張全義,故巢黨也。各不敢識,但作南禪寺以舍之。”

就是說,黃巢兵敗後,找個跟自己長得像的人殺了,讓親信帶著頭去邀功,自己化妝成和尚,投奔了自己的舊部,已經被招安為河南尹的張全義,這種明顯找死的卻收到奇效,張全義名如其人,保全了兄弟義氣。把他安排在寺廟裡,出家修行。

邵博還親眼見到南禪寺牆壁上畫有黃巢服僧衣之像,“其狀不逾中人,唯正蛇眼為異耳”。就是說黃巢長得不咋地,沒霸氣,跟曹操宋江一樣。但是一雙蛇眼很有特點。

啥叫蛇眼,其眼形特徵為:眼睛發紅似蒙一層紅紗,眼睛向外鼓。生有這種眼的人奸詐陰險,心如毒蠍,六親不認,目無尊長,常常做些出格的事。在他們的世界裡只有自己,輕視甚至忽視尊卑和道德規範。關於蛇眼,相書有詩:堪嘆人心毒似蛇,睛紅圓露帶紅紗,大奸大詐如狼虎,此眼之人子打爺。蛇目睛圓上視黃,掉頭行步若倉惶,出言舉措心懷狠,害物傷人不可防。

寺中還有黃巢的一首詩:猶憶當年草上飛,鐵衣脫盡掛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欄干看落暉。

的確牛逼。


唐風宋月


黃巢是個秀才,有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黃巢造反,幾乎就成了,只是個人格局還小了點,為人過於殘暴,故功敗垂成。

僖宗乾符二年(875),黃巢響應王仙芝起義時,不過親屬8人,加入王仙芝後,所部也不過數千,而在短短5年之後的廣明元年(880),取代王仙芝成為義軍首領的黃巢便攻破了長安,其時他的軍隊已達60萬人。黃巢起義前後十年,南至嶺南,西北至長安,跨越廣,影響大,曾轉戰山東、河南、安徽、浙江、廣東、陝西等十餘省,起義幾乎踏平半個中國。

黃巢是曹州冤句人,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西南,“燕趙多悲士,山東出響馬”,這地方民風彪悍,盜賊兇狠,歷來是悍匪多生之地。黃巢的祖上世代賣鹽,家裡很有錢,但正如秀才也會造反,有錢人機會來了,也會造反,因為造反能帶來更多的錢。

家裡有錢,並不希望黃巢將來也賣鹽,自然重視對他的教育。希望通過科舉考試,得個一官半職,光耀門庭。但黃巢多次參加科考,卻屢試不第,山東人火爆脾氣,老不中,老子不幹了,一次在長安再次落第後,黃巢怒火中燒,作詩《不第後賦菊》詩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隨後加入王仙芝的起義軍隊,做了一個“造反的秀才”,有味的是,王仙芝也是鹽販子出身,黃巢加入王仙芝,不知是否這個緣故。

從黃巢的《不第後賦菊》,可以看出他是個殘暴的人,為了自己能夠獨豔,竟要讓百花泯滅,凡不是我這種菊花品性的人,一律格殺勿論,延伸開去,就是為一己之富貴,竟要滅絕他人,這種心理,滲透著強烈的自私和殺戮。黃巢不算真正的武將,帶兵之餘,常以詩歌賣弄;他亦不算嚴格的詩人,詩中常常透露出殺氣,兼有自私的邪惡。

很多人認為黃巢是個英雄,他的起義打擊了唐朝的腐敗統治,對於這個觀點,在下不敢苟同。因為這個所謂的“英雄”,黃巢在繼王仙芝為起義首領之後的那些作為,卻比唐朝的腐朽更腐朽,比唐朝的殘暴更殘暴,他攻打廣州時,殺人無數。打下長安,全城男人統統要殺掉。攻打陳州時,甚至吃人肉當軍糧。他對老百姓造成的傷害,對國民經濟和農業生產造成的破壞,甚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可以說,他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暴君更暴,這樣一個人,不知有何可讚美的。

黃巢起義為什麼形成那麼大的規模和呢?既非戰略,亦非勇猛,不過找到了唐朝官僚體系中的漏洞。黃仁宇曾說:“黃巢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這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流寇發現唐帝國中有無數的罅隙可供他自由來去。各處地方官員只顧本區的安全,從未構成一種有效的戰略將他網羅。”制度和人性的漏洞,是黃巢發展壯大並對唐朝構成致命打擊的關鍵原因。

關於黃巢的死,有過許多不同的歷史記載。884年6月,在唐朝將領的圍攻下,黃巢兵敗狼虎谷(屬今山東萊蕪),《新唐書》記載說,黃巢兵敗狼虎谷,已經無力迴天,他讓外甥林言拿自己的頭顱去換取富貴,林言不忍,黃巢便自殺了。還有一種說法,陶谷在《五代亂離記》一書中,說黃巢兵敗後,削髮為僧,出家當和尚了。


帝國的臉譜


黃巢起義是唐末一次非常大的起義,前後經歷十年,對李唐王朝造成了巨大打擊,這次起義使得李唐王朝加快了滅亡的步伐,同時讓沙陀李克用的勢力強大起來,並造就了一個讓唐朝走向滅亡的人物:朱溫。

黃巢軍隊有過吃人的說法,讓我們看他是個怎樣的人。

黃巢起義的經過

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祖上好幾代都是私鹽販子,家境不錯,善於擊劍騎射,也有學識,但不是個安分人。犯私鹽是違法的,所以私鹽販子都不安分,裡面出了不少造反派,比如元末的張士誠、方國珍,五代十國時吳越的錢鏐(據說也有程咬金)。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與尚君長在河南長垣縣起義。

乾符二年(875年),黃巢就與子侄聚數千人響應王仙芝。

乾符三年(876年),起義軍打到湖北並進入淮南,逼近揚州。這段時間出了件好玩的事:蘄州刺史裴渥誘降起義軍,王仙芝準備投降,黃巢一怒之下把王仙芝打了個頭破血流,然後與王仙芝分道揚鑣,自己帶兩千人北上。

乾符四年(877年),黃巢在山東、河南、湖北、安徽作戰。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戰死。餘部推黃巢為主,號稱沖天大將軍。黃巢八月到浙江,十二月進入福建。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攻佔廣州,將士得了疫病,死了很多,於是離開廣州奔入廣西。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打到湖南湖北,然後在江西、浙江、江蘇跑了一圈,兵力一度到二十萬,年底過河南入潼關,十二月攻佔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李克用攻入長安,黃巢連夜撤離,那時還有兵力十五萬。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在山東兗州泰山狼虎谷黃巢被殺,據說是外甥林言乾的。

對黃巢其人的評價

我前面說過,黃巢不是個安分人。家裡比較富裕,有吃有喝有衣服穿,竟然也跟著王仙芝造反,可見很有想法。《新唐書》說他說他“喜亂”,因此加入起義軍。

古代造反不管喊多好聽的口號,有了一定勢力,起義的首領肯定要稱王稱帝。那個時代沒有社會主義,百姓為了能活下去而起義,幻想把當前的統治者打倒,然後創造一個更好的統治者,再也不會捱餓。

黃巢喜歡混亂,喜歡養亡命徒,有吃有喝還要加入起義,如果他不是一個想救世的革命者,那他就是野心家,他從一開始就想依靠起義換取前途,甚至是做皇帝。

從他的兩首詩裡就能看出點什麼。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他年我若為青帝,隱約能看出黃巢的心胸,很大很狂。

第二首詩充滿唯我獨尊的氣息,菊花開後百花全死,香氣滿城,遮天蔽日,裡面蘊藏霸氣。

他科舉失敗,於是要冒險幹一番大事。

王仙芝想接受朝廷的投降,黃巢把王仙芝打得頭破血流,正史說是朝廷沒給他封賞,所以他不滿意,但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黃巢認為不能輕易投降,畢竟將來誰也猜不透,萬一有更大的收穫呢?

黃巢進攻廣州,兩次要求朝廷給他節度使。他想佔領廣州以此為根據地發展勢力,可惜軍隊竟然染上瘟疫,死了三四成的人,於是撤退,但由此可見他很有想法。

黃巢之所以失敗,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好幾年時間都在全國亂跑,沒有堅實的根據地,沒有根據地就沒有穩固的經濟和兵源,沒有支撐他的後方,只能進不能退。劉邦據有巴蜀、漢中和關中才打贏了項羽,朱元璋在淮南淮北一帶也有根據地,黃巢要是一直待在廣州,很可能會成為長久的割據,可惜沒有做到,後來佔據長安,關中百姓不依附他,還是沒有根據地。

這個人想幹大事,但沒有章法,手底下沒有謀士團,而且為人不善,難免落敗。

進入長安,大殺唐朝宗室和官員,這種報仇式的行為和李自成出奇的相似,無法穩定人心。由於沒有謀士團出謀劃策,導致黃巢沒有政策建立一個堅固的局面,也不能對唐軍乘勝追擊,於是唐軍組織反撲,最終擊敗起義軍。

黃巢的軍隊把百姓扔到舂磨裡面磨碎,用人肉當軍糧,這個事在《舊唐書》有記載: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黃巢此人絕非善類,他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不同的。

造反是百姓活不下去才幹的事,他們永遠不能把握起義的走向,失敗了大部分人都成了炮灰,成功了也只是帝王將相的墊腳石,永遠撈不到多少實實在在的好處。


鬼山楓語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唐朝近三百年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大起義。最盛時,黃巢擁兵六十萬,轉戰東西南北,後攻佔京師長安城,登基稱帝,建立“大齊”政權。可謂是搞得是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但未能善始善終。

黃巢是晚唐曹州冤句縣(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為人豪俠仗義,擅長擊劍騎射,又涉曉書文經史,口才好,算得上是文武兼修的有為青年。黃巢雖然出身鹽販之家,但很有政治抱負,一心想以科舉正途而步入仕途,光耀門楣。可是時運不旺,抑或是學業不精,科考屢試不第,抑鬱加憤懣,這位科場失意者遂賦詩遣懷,寫下了七絕《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中蘊含著勃勃的豪氣,又透出騰騰的殺氣。

唐懿宗鹹通末年(873),氣候出現異常,關東(潼關以東)一帶直東至大海的廣大地區,先是大旱,繼之又是大水,旱澇交加,莊稼絕收,發生了嚴重的大饑饉,民不聊生,餓殍遍地。875年初,鹽梟王仙芝藉助民怨沸騰聚眾造反,由此爆發了唐末農民大起義。對朝廷深懷不滿且素懷大志的黃巢聞變大喜,立時同黃鄴、黃揆等兄弟八人糾聚了數千人,起兵響應好哥們王仙芝。兩軍合一,聲勢益大,部隊發展至數萬人。後來,王、黃二人因招安而產生矛盾,一對好哥們鬧掰分家,各率一軍分頭作戰。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黃梅縣兵敗被俘殺,其麾下大將尚讓率餘部趕到亳州投靠了黃巢,推黃巢為“黃王”。黃巢遂自稱“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設置官署,初建政權形式。

黃巢揮師數萬攻亳州不克,遂率軍北上,襲破沂州、濮州,復沿黃河南岸向西挺進,連下數城後,準備西攻洛陽。這時官軍已開始猛烈反擊,巢軍幾乎全面崩裂。形勢急轉直下,黃巢甚是沮喪,遂採取以屈求伸的策略向朝廷求降。朝廷恩准,授其為右衛將軍,同時命其部在鄆州解除武裝。黃巢喘息數日,緩過勁來,又再舉反旗。他率部轉攻浙東,勝而覆敗,趕忙收兵渡江,進入江西,直搗官軍薄弱部,攻克贛南、贛東數城,復引軍北攻宣州不克,乃率軍復入浙東,削山開道七百里,打通仙霞嶺(在今浙江江山市南,地處浙閩贛邊界)山道,進入福建境,佔領全閩。

朝廷見黃巢鬧騰的挺歡,趕忙加力攻剿。黃巢屢敗,損失嚴重,不敢在福建硬撐,遂進入廣東,圍攻廣州。這時,黃巢萌生降意,遂通過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向朝廷請降。因朝廷沒有滿足其高“要價”,而是授了個四品率府率,黃巢大怒,遂拒絕朝廷委任,率軍攻陷廣州城,隨即縱兵攻略嶺南各州縣。黃巢又自號“義軍百萬都統”,同時發表文告,宣佈將要揮師入關。

這時,巢軍由於水土不服,流行起瘴疫,士兵死掉近半。黃巢遂採納部下“引軍北還,以圖大業”的建議,決定率軍北歸。巢軍扎制木筏,藉著漲水,從桂州沿湘江而下,一路上勢如破竹,一舉攻陷潭州(今湖南長沙市),打通了嶺北之路。黃巢旋即率領號稱五十萬的大軍不戰而克江陵,隨即北攻襄陽。巢軍中計加中伏,慘遭大敗,趕忙渡江東走,官軍乘勝追擊,俘獲十之七八。由於官軍有“養寇自重”的心理,放棄痛打“落水狗”的戰機,黃巢這才算僥倖逃過一劫。黃巢丟棄江陵,沿江而下攻陷鄂州外城,復引軍南下江西,轉戰東進,軍隊又發展到二十萬,兵勢復振。

880年四月,由於連遭官軍的打擊及軍中又患上疾疫,巢軍陷入困境。黃巢極為惶恐,趕忙向淮南節度使高駢致書請降。高駢貪獨佔平叛之大功,便上表請求朝廷退軍。黃巢見官軍撤兵,軍中疾疫業已治癒,軍力得到恢復,立即翻臉發兵突襲,盡殲眼前的淮南軍,兵勢又振。七月黃巢揮師自採石磯渡江北上,攻略江北數城,高駢自食苦果,嚇得閉門不戰。九月,黃巢率軍渡過淮河,自稱“率土大將軍”,並下通牒,聲言將問罪長安,警告各地官軍不得抵抗。

十月,黃巢揮師北伐,連克中原數州郡,隨即攻克洛陽。此時,黃巢擁有大軍六十萬。十二月初一,巢軍兵抵長安東門戶潼關,經過激戰破關。潼關失守,京師不保。唐僖宗打算招安黃巢,被拒絕,只好棄京西逃。初五日斜時分,巢軍先頭部隊進入長安城,黃巢隨後入城。十三日,黃巢登基稱帝,國號“大齊”,建立政權,分封諸將。

轉年四月初,官軍反攻;初五日,黃巢丟棄長安城東撤,駐軍於城東二十里的霸上。數日後,黃巢探知城中官軍人少且鬆懈無備,便殺了個回馬槍,重佔長安城。這一回黃巢在長安城駐留近二年半。這期間,上天給黃巢降下個大剋星,梟雄李克用橫空出世。雁門節度使李克用時年二十七歲,沙陀人,精於騎射,驍勇善戰,他聽命於朝廷,接受朝廷的調遣,率領手下四萬勇悍的烏鴉軍(李部士兵皆穿黑色軍服,故稱烏鴉軍)投入平叛戰場。敢打敢拼的李克用出馬,帶動了其他節度使效力朝廷的積極性,黃巢算是倒了大黴,開始走黴運。官軍一連串的沉重打擊,加之城中鬧開了糧荒,黃巢無法再苦撐下去,只得於883年四月上旬撤離長安城東走。黃巢揮軍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縣)近三百天不克,這時官軍又壓了上來,巢軍連戰連北,一敗塗地。884年六月,黃巢被窮追猛打的官軍追殺得無路可逃,便跑到虎狼谷(在今山東萊蕪市界)躲避起來。十七日,窮途末路的黃巢拔劍自殺(一說為其外甥林言所殺),其大齊政權亦隨之滅亡。

計黃巢自起事至敗亡,十年;其中稱“黃王”三年,稱帝跨五個年頭,實為三年半;其中在長安駐留近二年半。

黃巢率軍轉戰,歷經今河南、安徽、山東、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陝西等十餘省,幾乎走遍半個中國。

就自身素質而言,黃巢通詩書、擅騎射,算得上文武雙全;但作為起義軍領袖和“大齊”皇帝,能力則明顯不夠。

黃巢的起義軍基本上是由莊家漢組成,有反抗意識和鬥志,但打仗外行,若真交起手來,根本不是官軍對手。只是朝廷已然失去對藩鎮的控制,組織不起來有力有效的攻剿;如若各藩鎮肯為朝廷分憂解難,傾力“剿匪”,恐怕黃巢早就旗倒兵散了。各藩鎮明哲保身,只要不侵擾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袖手旁觀,哪肯管朝廷的安危。即便是這樣,巢軍還是被不大盡力的官軍打得多次瀕臨絕境,幾近崩裂,由此可見黃巢的軍事指揮能力較一般。

黃巢入京稱帝建國,沒能及時打擊官軍的有生力量,給了官軍反攻的可能;又將六十萬(農民軍攜帶家眷,故戰鬥人員應打折扣)大軍安置於城裡或周邊,沒有形成戰略縱深;也很少派軍隊在外線作戰,以牽制官軍形成策應,故長安城很容易受到官軍的圍困攻擊。這也看出黃巢缺少軍事頭腦。

二次被迫撤離長安,黃巢又犯下了致命錯誤,那就是放棄流動作戰的長項,死困陳州城。農民軍不大具備攻堅戰的能力,圍攻近三百天也未能克城,結果兵頓堅城之下。這便給了朝廷調兵遣將組織反攻的機會,最後被打得丟光老本兒,丟了性命。從上述三點來看,黃巢的軍事素養、指揮能力確實不大高。

軍事上如此,政治上也乏善可陳,治國乏術。政權建立後,沒有施政舉措,沒有經濟措施,沒有組織發展生產,增強經濟實力,以此來支撐初創的政權、供養龐大的軍隊,結果財政無著落,糧草無保障,自身失去“造血功能”,因而造成坐吃山空的窘境。民為邦本,對民政策也出現重大失誤。剛入長安城時,義軍對待市民百姓還挺好,宣傳‘黃王起兵,本為百姓”的愛民主張;可是當黃巢二據京師時,因怨恨百姓幫助官軍而大開殺戒,一次便屠殺長安無辜市民八萬,真是沖天的血腥氣透長安啊。糧食匱乏便用活人充作“軍糧”,真是血腥無人道。這哪裡還是“弔民伐罪”的義軍所為?

八年“安史之亂”,使大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弱;十年的“黃巢反唐”,則加速了本以病入膏肓的唐帝國的滅亡。至此,大唐的國土全部被各割據藩鎮瓜分,僅剩下可憐的一座長安城容身,淪為虛有空名的小朝廷;二十年後,立國二百九十年、曾創下盛世輝煌的大唐王朝退出歷史舞臺。


風光藝境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五月,濮州鹽梟王仙芝、尚君長等人聚眾數千,在滑州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義。六月,另一鹽梟黃巢率眾數千,在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起兵響應,轉戰山東諸州,為求生存的各地饑民、遊民紛紛加入,中國歷史上的唐末農民起義就此拉開帷幕。

王、黃起兵之後,各路反唐武裝紛紛響應,大股千餘人,小股數百人,到乾符二年年底,已經擴充到數萬人。王仙芝和黃巢的起義軍除了鹽販團伙的骨幹外,大多原來都是貧苦農民和流民,雖然聲勢浩大,已有數萬人,但兵員素質、武器裝備和戰鬥力,都不能和唐朝正規軍相提並論。唐廷在當年十一月,下詔淮南(劉鄴)、忠武(杜審權)、宣武(穆仁裕)、義成(李種)、天平(薛崇)五軍節度使和監軍宦官們嚴加討捕和招撫起義軍。

在唐廷大員看來,藩鎮的正規軍拿下起義軍不過是時間問題,但實情並非如此。由於長年積累的矛盾和唐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日漸衰弱,晚唐藩鎮官兵對中央的離心傾向已十分嚴重。藩鎮只想將起義軍的禍水移往他處,誰也不願拿自己的實力硬拼,再加上各地唐軍缺乏統一指揮,使得黃王叛軍可以從容進行流動作戰。

乾符三年(876年)二月,唐廷針對時局,敕命福建、江西、湖南諸道觀察使、州刺史加強訓練士卒,又令各村置備兵器,以兗州海州節度為泰寧軍,進一步加強對起義軍的防範打擊力度。唐廷此舉的本意雖然是想強化軍事體系,但由於晚唐時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已相當薄弱,命江淮諸道觀察使和州刺史自行練兵無疑為地方武裝的合法發展打開了方便之門。後來的江淮各路割據勢力,如楊行密、錢鏐等都是從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

乾符三年七月,平盧節度使,左武衛將軍宋威在沂州城附近捕捉到王仙芝、黃巢主力,大破起義軍。這支主要由數萬饑民拼湊的大軍,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和唐朝各藩鎮的主力正規軍首次大戰,遭遇慘敗,損失慘重。臨陣被殺的多是饑民,而起義軍的骨幹——久經考驗的鹽販團伙成員,損傷並不多。但唐軍謊報戰功已經形成傳統,在呈遞的報告中,直接大筆一揮,聲稱“匪首”王仙芝已死。“老狐狸”宋威也不核實,向朝廷上報了王仙芝的死訊,宣稱這場刁民叛亂已基本平定。隨後,宋威下令遣散諸道唐軍,自己也返還青州駐地。說起來宋威已經撈了一筆,功成身退是理想的結局,可是王仙芝偏偏沒按他寫的劇本去死。沒過幾天,河南州縣官吏奏稱王仙芝仍在為患。宋威的捷報還沒捂熱,就出了這種事,唐廷君臣又氣又惱,但是又不能輕易處罰這位當初首倡“勤王義舉”的平盧節度使,只得忍氣吞聲下詔重新發兵征討。

八月,起義軍轉入河南。連年災荒之後,河南的饑民比山東還多,戰敗後一度減員嚴重的起義軍很快就得到了補充,隨後,攻陷陽翟(今河南禹州)、郟城(今河南中牟),進逼唐廷的統治中心之一——東都洛陽,威脅關中的安全。唐廷緊急調集精銳,採取防禦措施:一,調精明幹練的江西觀察使崔安潛取代杜審權,升任忠武節度使,迅速出兵從後方追剿王仙芝;二,命昭義節度使曹翔統率步騎五千,會合義成鎮援兵守衛東都行宮;三,以左散騎常侍曾元裕為招討副使,負責防衛洛陽;四,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精選步騎兩千,把守通往汝、鄧二州的要道;五,邠寧節度使李侃、鳳翔節度使令狐 從各自鎮兵中抽出步兵一千、騎兵五百守衛陝州、潼關,嚴防王黃叛軍西進關中。

叛軍見勢不妙,轉而向南方進軍,十二月,王仙芝率軍大舉進犯武昌、淮南兩鎮州縣。不久,王仙芝、黃巢率起義軍主力五千餘人兵臨蘄州(今湖北蘄春)城下,在這裡,王仙芝試圖接受招安,不過黃巢嫌棄朝廷給的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官職品級太低,於是招安失敗。攻下蘄州後,黃巢指揮部下大肆燒殺搶掠以洩憤,蘄州軍民死者不下數千人。由於招安未遂,王仙芝和黃巢公開對立,黃巢顯然有壓倒王仙芝的勢頭,兩人已互不相容,於是只好分道揚鑣。

乾符四年十二月(877年),王仙芝率大軍南下荊南略地,江淮百姓在劫難逃,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率領本部精銳和五百沙陀精銳騎兵來援,王仙芝部多是流民,一經接戰便全體潰散,又被唐軍招討副使曾元裕在申州擊敗,部眾損失兩萬。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初,曾元裕在黃梅再度大敗王仙芝。起義軍損失五萬餘人,王仙芝本人也被斬殺,尚讓率殘部投奔黃巢。

和王仙芝分兵後,黃巢選擇在河南、山東發展,兩軍一度為攻打宋州合兵,但不久就再度分兵。王仙芝下江淮時,黃巢在中原的義成、天平和宣武三鎮轉戰。尚讓來投時,他正在攻打亳州。得知王仙芝已死,黃巢吃驚之餘,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各路起義軍名符其實的大頭領了。收編尚讓的部眾後,黃巢被推舉為王,自號沖天大將軍,建年號為王霸。

稱王后,黃巢先克沂州,再向西進入天平鎮境內,拿下濮州。但取得這兩次小勝後,隨著各路官軍齊集中原,起義軍可以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被壓迫在今日的豫魯兩省邊界地區,連戰不利,看起來黃巢很快就要去閻王殿和王仙芝做伴了。

黃巢在窘迫之際,再次使出妙計,假意投降,獲得喘息之機後,先假意殺向西南方的汴(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二州。唐廷以為起義軍這次真會一舉西進攻打洛陽,進而威脅關中,急忙調重兵嚴防。但是黃巢這次玩了一手漂亮的“聲西擊南”,在唐廷調曾元裕等各部嚴守洛陽周邊要地之際,率兵直撲江淮,連續拿下富庶的杭州潤州,越州,唐王朝只能讓名將高胼擔任“救火隊長”,率軍跟在黃巢後面追擊。

黃巢一開始還不相信高胼的能力,打了幾仗,全部打敗,只得率餘部越過仙霞嶺,進入當時還很貧窮的福建。但他在福建只停留了幾個月,高駢又率軍追來,黃巢為避開高駢,在乾符六年(879年)初,離開福州,轉入嶺南。

為了一鼓作氣幹掉黃巢,高胼拿出了一個詳細成熟的作戰計劃:淮南都知兵馬使張璘率兵五千守衛郴州險要,兵馬使王重任率兵八千於循(今廣東惠州)、潮二州邀擊,遮斷起義軍側翼,高駢自領兵數萬人自大庾嶺直趨廣州,攻打黃巢主力。

然而此時,李唐王朝害怕高胼在江南坐大,派了宰相王鐸守司徒兼侍中,充荊南節度使、南面行營招討都統,成為前線總指揮,王鐸害怕高胼消滅黃巢佔據頭功,拼死也不肯同意高胼的作戰計劃。

乾符六年五月,起義軍進逼廣州,黃巢脅迫崔、李迢上奏唐廷,要求封他為天平軍節度使。唐廷顧忌如果任黃巢為天平節度使,起義軍就有了合法名義北歸,萬一中途再生變故,江淮河南各地又將多事,所以斷然回絕。 黃巢退求其次,要求就地封他為廣州節度使(正式職務應為嶺南東道節度使),沒想到唐廷依舊拒絕。黃巢大怒,攻陷廣州,屠殺廣州平民以及外國客商數萬人(一說十萬人)。

儘管廣州富庶,但嶺南氣候不好,又有各種疫病,黃巢部下陸續病死達四分之一之多,於是黃巢決心重新率軍北上,一路攻陷潭州,江陵,進入江西,連渡淮河、沿途裹挾,叛軍人數達到十五萬,再渡過溵水進入河南,兩個月便攻取東都洛陽,一月後,便拿下潼關天險,進逼長安,此時黃巢兵力號稱五十萬,聲勢浩大。事竟至此,宰相盧攜服毒自殺,宦官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保僖宗和少數宗室出逃。長安大亂,黃巢大軍進據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在此期間,原本圍剿黃巢最得力的高胼,害怕自己功高震主,只求保全自己的淮南根據地,拒不出戰。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唐廷重新起用王鐸、鄭畋為宰相,再任命鄭畋為京城四面諸軍行營都統,主持關中軍事,同時赦免原先因發動兵變戰敗逃往韃靼的沙陀貴族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命他們率代北蕃軍入關中勤王。 各路唐軍大舉反撲,黃巢一度率軍撤出長安,後又趁唐軍立足未穩,將長安奪回。因為長安百姓主動迎接和幫助反撲長安的唐軍,黃巢大怒之下血洗長安,殺害長安民眾萬人以上,從此漸失民心。

淮南的高駢,雖持觀望態度,但還是在這年五月率本道精兵進屯東塘。然而,由於關中局勢已經有所改善,維持淮南安定、確保其對唐廷的財政支撐反而比直接出兵更重要。加上高駢之前態度曖昧,唐廷對他的信任已大不如前,因此,唐僖宗兩次下詔命高駢退保淮南。由於多方面原因,高駢最終沒有率軍離開淮南,北上勤王。

另外。已經成為黃巢政權同州防禦使的朱溫因內部矛盾,殺了監軍嚴實,舉州歸降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王鐸承製以朱溫為同華節度使,後來唐廷封朱溫為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全忠 。從此,朱溫搖身一變,成為唐軍陣中的一員戰將,逐步發展成為一股新興的藩鎮勢力。

唐廷雖然很清楚任由藩鎮自相兼併,部將自行奪取藩鎮領導權對中央威信有害無益,但是大敵當前,只有採取權宜之計,承認既成事實,爭取各鎮兵馬早日入關會攻黃巢。

中和三年(883年)上半年,李克用率領沙陀鐵騎抵達關中(沙陀軍清一色的黑衣黑甲,人稱“鴉軍”)四月,李克用與諸道唐軍進攻長安。不數日,李克用等人從光泰門攻入長安,黃巢軍不敵,焚燒宮室,逃出長安東去。各路藩鎮唐軍在長安大肆搶掠,長安百姓再遭劫難。

黃巢率餘部逃往河南,蔡州刺史秦宗權戰敗投降。黃巢與秦宗權合兵進攻陳州(今河南周口淮陽),刺史趙犨早有防範,糧草儲備充足,城防工事完善。起義軍久攻不下,轉而四處略地,關東數十州大亂。

中和四年(884年)二月,李克用親率蕃漢軍五萬渡過黃河東進。四月,李克用與各路唐軍進逼陳州。黃巢大將尚讓、黃思鄴兩部連續被李克用擊潰。黃巢長嘆一聲:“既生我黃巢,何生沙陀鴉兒苦我啊!”只得率軍撤圍而走。陳州在抵抗近三百天後,終於解圍。

黃巢叛軍剛到中牟以北的王滿渡渡口準備渡河,李克用的沙陀騎兵就已經追到。起義軍連連遭敗的情況下,看見黑衣鴉軍心驚膽戰,只顧奪路而逃,瞬間群龍無首。李克用一聲令下,沙陀鐵騎一個猛衝就將渡河的起義軍衝個七零八落。

王滿渡之戰標誌著黃巢起義的徹底失敗,黃巢殘部逃入泰山。六月,唐將感化節度使時溥派歸降的尚讓和部將陳景瑜、李師悅率兵追殺黃巢。在兗州以北的狼虎谷,部將林言叛變,將黃巢及其家人斬殺,持首級向唐軍投降,林言也被追擊的唐軍兵士所殺。

黃巢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唐王朝經過這次沉重打擊,已千瘡百孔,原先地方藩鎮互相制衡的局面被徹底打破,唐廷對戰亂中崛起的各路新舊藩鎮已無力控制。五代十國還沒有正式來臨,但是序幕已經拉開。


征服者帖木兒


黃巢起義是大唐帝國繼安史之亂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持續時間長、破壞力巨大的叛亂。如果說安史之亂撕開了大唐盛世的一個口子,由此轉入衰敗的話,那麼黃巢起義就是直接讓本就風雨飄雨的晚唐再也承受不了任何的打擊,黃巢起義被平定的二十幾年後,大唐滅亡,從此盛世長安只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黃巢起義實際上應該分為兩部分,最開始是以王仙芝為老大的起義,可以稱之為王仙芝起義。873年,12歲的唐僖宗被宦官扶立上位,當時的帝國已經搖搖欲墜,拋去朝廷內部的各種問題不談,帝國的百姓已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地的旱災蝗災不斷,不要說承擔繁重的徭役了,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已經解決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關東地區,盜匪橫行。早在不久之前,就流傳這這樣一句話:"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

第二年,販賣私鹽的濮州人王仙芝聚眾起義,發佈的檄文就是斥責政府賞罰不公,目的自然是要實現公平。其實一開始,王仙芝想要吸引的就不是農民,所以將起義簡單的定義為農民起義似乎是不合理的。王仙芝的起義遠離百姓和高官,更多的吸引到的是各地的盜匪團伙以及官場失意的人們,它代表的自然也是這些人的利益。

王仙芝檄文一發,就收穫了很多的盜匪團伙,還包括之前舉兵一年就被平定了的龐勳舊部,在短時間內就聚集了幾萬人,當他攻陷曹州的時候,又有一夥人的加入,這就是黃巢。

黃巢在起義之前的經歷其實很普通的,可能不普通的是他的內心,這個出自販鹽世家的少年最開始的追求絕不是販鹽,而是入仕為官。他文武皆可,善擊劍、騎射,略通文墨,據說五歲的時候就能作詩,比如“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和“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都是寫菊花的詩句,從中可以看出五歲的黃巢確實天資聰穎。

但長大後於科舉一事上卻是屢試不第,可能是他的學識不到家,也可能是運氣不太好,總之,他考了幾次後都是名落孫山。於是黃巢再次就菊花寫了一首詩, 這就是著名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之後黃巢就子承父業了,王仙芝起義後,黃巢就與子侄黃存、黃揆、黃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也聚眾數千人來響應起義,從此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就成了王仙芝和黃巢,他們聯合攻下了鄆州和沂州,不過半年的時間,起義軍已經剽掠十餘州,他們中的很多盜匪團伙獨立作戰,因此鬧的政府軍疲於應付。後來唐僖宗命平盧節度使宋威為統帥,全權負責平叛事宜。

876年的七月,王仙芝率領大軍攻打沂州,宋威組織了抵抗,這一次王仙芝並沒有佔到便宜,不得不轉戰河南,而宋威則上報朝廷說王仙芝已被殺死,起義被平定,然後喜滋滋的回到了平盧,而朝廷上下更是歡欣鼓舞。只是很快就證明這是一次嚴重的造假行為,因為不久王仙芝的大軍就在十天之內攻下了八個縣,佔領陽翟、郟城,繼續向西攻下汝州,殺死了幾個高級官員,並且俘虜了宰相王鐸的堂兄弟、時為刺史的王鐐。

唐僖宗終於意識到了王仙芝的厲害,遂下令赦免他的罪,以期放棄繼續劫掠,但是王仙芝置之不理,反而繼續帶著大軍北上打算攻下鄭州,在這裡,起義軍遭到了昭義軍的進攻,兵敗撤退。

他們認識到北方的防線太強,遂轉戰南方,兵分兩路,攻取唐州、鄧州、郢州、復州、隨州、安州、黃州、申州、光州、舒州、廬州等在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十餘州,部眾達到了30萬人。他們進攻蘄州的時候,刺史裴偓主動投降。王仙芝讓王鐐給裴偓寫信,問朝廷要個一官半職。

經過宰相們的商議,最終決定給王仙芝封了一個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職,王仙芝一聽還不錯,比起義強,於是準備投降。就在這個時候,黃巢不幹了,大家一起幹,到頭來只有王仙芝一個人有官做,其他的人可能面臨的結果並不怎麼妙,黃巢打了王仙芝一頓,這讓其他的首領們很痛快,王仙芝也不敢投降了。之後王仙芝和黃巢暫時分開。

王仙芝領三千人劫掠了蘄州之後進攻鄂州,而黃巢引兩千人北上,在今山東一帶攻破鄆州、沂州,隨後兩人有過短暫的合兵,攻打宋州,只是被張自勉打敗,隨後再次分兵,黃巢繼續回到山東一帶,而王仙芝進攻安州、隨州、復州、郢州。

期間,王仙芝數次要求投降朝廷,只是都被王威壓了下來,後來唐僖宗再次發佈詔書準備給王仙芝以及他手下的各個小首領官做,王仙芝派尚君長、蔡溫球等人去鄧州請降,結果在路上被王威所殺,王威給朝廷的理由是他在一場大戰中擊敗了對方。

這件事惹怒了王仙芝,而王威也被換了下來,其副手曾元裕成為新的統帥,張自勉為副統帥,再加上西川節度使高駢聯合圍攻王仙芝。最終在878年的二月,王仙芝戰死,部下死傷五萬人,尚君長的弟弟尚讓帶著部分餘眾投靠了黃巢,自此,黃巢成為真正的起義軍首領。

黃巢要比王仙芝狡猾很多,他雖然也想做官,但是絕不是和王仙芝似的如此心急以及毫無防備,黃巢更加反覆無常。黃巢成為沖天大將軍後,在最開始的進攻是相當不順的,遭到了政府軍的頑強抵抗,不得已,黃巢帶軍南下,經由福州轉戰廣東。879年的九月,黃巢兵圍廣州,讓越州觀察使崔璆寫信給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想求個天平軍節度使做做,但是宰相和宦官們並沒有答應黃巢的要求,接著黃巢又想做安南都護、廣州節度使。朝廷再次拒絕,反而讓黃巢做率府率,這就是個低級武職。

黃巢自然不肯接受,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攻下了廣州,並將廣州做為根據地,只是中原人南下居廣州,水土不服還是輕的,嶺南多瘴氣,疫病很多,部眾死亡很多,黃巢還是決定北上。他們離開廣州向西攻下桂州,順湘江而下攻佔潭州,進逼江陵,北向襄陽,中間在荊門吃了敗仗,然後轉掠江西,攻下了饒、信、宣等十五州。

880年開始,朝廷詔令昭義、感化、義武諸道兵南下,支援高駢。高駢派出張璘南下攻打黃巢,黃巢節節敗退。一方面重金賄賂張璘,一方面告訴高駢準備投降。高駢想獨攬大功,遂讓各道兵馬撤離,留下自己的軍隊準備接受黃巢的投降,結果黃巢耍了高駢,繼續北上,睦州、婺州、池州、睦州、婺州和宣州等地都被攻下,強勢渡過長江,再渡過淮河。

相繼攻下申州、潁州、宋州、徐州、兗州、汝州,然後是洛陽,稍作停留即西進潼關,直逼長安。唐僖宗和田令孜在神策軍的保護下倉皇難逃四川。881年的正月,黃巢進入長安,在這裡建立了大齊政權。黃巢下令安撫百姓,說他起義本來為的就是百姓,所以大家該幹嘛幹嘛,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唐廷三品以上的官員卻來了災,紛紛被殺,李唐宗室更是被殺了個乾淨。唐廷四品以下的官員得以原職留任。

只是,黃巢雖然在長安建立了政權,卻並不穩定,黃巢最初進入長安的時候軍紀嚴明,並下令不準騷擾百姓,但是後來,隨著官員們的相繼被殺,起義軍中的很多人開始在長安城中殺人,即便是黃巢也制止不了。而唐僖宗到達四川后就開始了反撲,各地節度使開始組織兵力圍攻長安。

黃巢一度以為唐軍攻進了長安,遂離開長安到了灞上,致使唐軍順利進入長安,但是進入長安的唐軍並沒有想著趕緊收復長安,而是大肆劫掠,隊伍不整,很快被起義軍打敗。而長安城中百姓幫助唐軍的行為徹底激怒了黃巢,遂縱兵屠城,導致血流成河。

之後,黃巢的得力戰將朱溫叛變,投降了大唐,而沙陀人李克用也開始攻打起義軍,最終883年的四月,李克用攻進長安,黃巢不得不離開了盤踞三年之久的長安,領著十五萬起義軍經藍田進入商山。第二年的六月,黃巢兵敗在逃竄路上,被外甥林言所殺,林言本欲以此將功贖罪,結果在路上又被沙陀人所殺。至此,黃巢起義結束。

黃巢起義一結束,唐僖宗得以重返長安,但是歷時十年的黃巢起義讓帝國的權力之爭重新洗牌,以朱溫、李克用等為首的軍閥控制了整個帝國,這個時候,那些朋黨之爭、宦官專政等等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


尚宮女史


所謂“起義”,就是“仗義起兵”。換言之,就是一種符合“義”的正當行為,但並不是凡“起”就有“義”。而在中國古代,一般定義的起義都是由農民階級發起的,因為受壓迫,所以要站起來反抗不公平,所以才有“義之所在”。

而黃巢,在筆者看來,卻談不上起義。

首先,黃巢其人並不是農民,他出身於冤句(山東菏澤)的一個私鹽販子世家(家族生意做了三代以上了),而他造反的合作伙伴王仙芝、尚君長等人也是他販私鹽時候的生意夥伴。而我們知道,古代鹽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屬於國家管控,能夠販賣私鹽的,一般都是地方豪強。所以黃巢造反,一不是為生活所迫,二不是受人欺壓所激發。

他們已經很富了,希望通過造反,擴大勢力,向朝廷施壓,求得高官,永保富貴。唐代合法的鹽商多時鉅富,而世代非法販賣私鹽的家庭更是暴富驚人。這些私鹽有錢有勢,在地方上是一種惡勢力,常常擁有非法武裝,所以造反非常方便。

黃巢的造反,完全屬於那種“想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類型。黃巢自公元875年起兵響應王仙芝,到880年攻入長安登上大齊皇帝的寶座,前後五年曾經5次向唐王朝乞降求官,平均每年一次。一支起義隊伍總有一個奮鬥目標,而黃巢造反的奮鬥目標,就是為了做官而已,他實際上是一個大野心家,大賭徒。

如果黃巢真的是進行一場起義,想建立一個新政權來取代腐敗的唐王朝,初期固然需要流動作戰來壯大自己,但有了一定實力之後就英國建立起一塊根據地,做到進可攻退可守。也可以在根據地裡推行一些新政,為今後建立政權做準備。然而黃巢並不以此為圖,他從跟隨王仙芝起兵,直到敗死,前後十年,一直都是流動作戰,甚至在唐朝兵力薄弱的江南如入無人之境,也不想建立一塊根據地。

為什麼呢?

其實他的行動已經說明了他起兵的目的。五年時間裡,他一邊作戰,一邊乞降求官,從未中斷過。為了增加求官的資本辦法只有兩個,一是襲取大城市,二是儘量擴大自己的隊伍,人數越多,聲勢越大越好,以此對唐廷施加壓力,求得高官。所以他從未想過去建立什麼根據地,因為耗時間不說,而且也容易被唐廷集中打擊。

黃巢這種求官的心態,決定了他的戰略,就是不攻堅城,不打硬仗,原則上儘量避戰,敵人來了我就跑,敵人走了我才來。他們從南方北返時,號稱50萬大軍進逼江陵,唐江陵守將不戰而逃。他們正欲向北進取襄陽,不料被唐山南道節度使劉巨容率領精兵攔腰截擊,結果全軍死傷過半,立即潰散。

880年冬,黃巢號稱60萬大軍乘虛進入中原,以噓聲恐嚇嚇跑了唐守軍,連佔東都洛陽、潼關、直入長安,唐僖宗向成都逃跑。既然已經佔據了關中,黃巢就英國分兵據守洛陽、潼關,保護從東南富裕之地運糧到長安的交通線,然後固守長安,建立政權。

然而黃巢卻將大軍一股腦帶進了長安,自己坐上皇帝后就鑽進深宮享樂,士兵們滿街遊蕩,到處擾民,沒幾個月,就出現了糧荒,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小股唐軍乘亂攻城,做了皇帝的黃巢毫無準備,慌亂中帶著少數隨從逃出了城。

唐軍進城之後,受到了長安百姓的歡迎。黃巢及其部下到了城外定下神來才發現入城唐軍人數很少,隨即反攻入城,兩軍大戰於鬧市區,逢人便殺,鬧市成為一片廢墟。重入長安後,黃巢對於百姓歡迎唐軍入城恨之入骨,隨即下令“洗城”(屠城),長安老百姓非死即逃。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長安,不久之後就人煙斷絕,成為空城一座。後來唐廷借沙陀兵協助攻城,一萬多沙陀兵與黃巢十餘萬人對陣,黃巢部一觸即潰,黃巢隨後棄城逃跑,跑到山東狼虎谷時,只剩下殘兵一千人,黃巢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或曰被他外甥林言所殺)。


江畔初見月


“黃巢殺人八百萬”民間是這樣傳說黃巢的。

黃巢生於公元820年,正好是唐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迎來的會昌中興、大中之治的的中興時期,而後又經歷了由盛轉衰,最後自己成為了黃巢起義的領導人。最終動搖了唐朝的根基,以至於唐朝在其死後30多年就滅亡了。

黃巢是唐曹州冤句人,今天的山東菏澤一帶,家中是鹽商。鹽業經營是古代的壟斷經濟集團最愛的一種。鹽是必需品,朝廷一般會把鹽業經營權收歸國有,然後可以從中賺取特別大的利潤,收歸國庫或者是皇帝的私人金庫。由於其利潤巨大,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會有人販賣私鹽。黃家是販賣私鹽出身,也就是是搞走私的。大家想想,現在國際上搞走私大佬的是不是要僱傭僱傭兵,然後一般都會有些武器。古代也是,走私就是和國家政權搞對立,一般都會學些武藝傍身,然後馬術和箭法也不落下,這都是保命的本領。所以黃巢小時候各種體育項目搞得好,不但體育好,書讀的也行,說他粗通筆墨,五歲就可以和祖父對詩。想必大家都聽過黃巢屢試不第之後的那首反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雖然少有詩文,但是考試卻考不好,最終乾脆不考了,回家繼承家業去了。富二代就是不一樣啊。繼承了鹽幫以後,搞得風生水起,這位兄弟果然不是讀書的料,原來是做生意的。回到正題,黃巢經營鹽幫幾十年,慘淡經營,如果國家形勢不變,估計會作為一方富翁直到老死。

經歷元和中興、會昌之治、大中之治以後,唐朝慢慢恢復了一部分元氣。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唐懿宗手裡面又開始瞎搞了,懿宗是個著名的昏君,對外用武不斷,對內增加賦稅,人民苦不堪言。而引發唐末農民軍起義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關東水旱災害。公元874年,全國各地發生水災,百姓沒有飯吃,各處官員不言明災情,還要交稅,所以就反了。真不知道懿宗的祖宗太宗皇帝看到了會怎麼想:老子都說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讓你小子不聽話(舉起鞋底就打)。

像黃巢,放今天就是走私犯,黑社會的一類人,為人比較喜歡暴力活動,但是為人應該比較仗義,身邊有一幫小兄弟。關東大災之時,朝廷不救百姓,百姓只好自救,有部分百姓就聚集在黃巢這邊,搞起了對抗政府的活動。結果第二年,又發生了王仙芝起義(你們估計都不太知道王仙芝,但是人家才是真正唐末第一扛把子,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王仙芝很早被殺,後來黃巢就當了老大),黃巢就投了起義軍。其實他們不能被稱為義軍,軍紀不嚴明,起義軍搶劫,掠奪百姓,當著義軍的名,幹著土匪的勾當。

唐末農民起義的前兩年,起義軍在潼關以西,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中國傳統上的中原區域流竄作戰,人數達到了三十多萬。起義第三年,後來黃巢和王仙芝鬧掰了,自己往北進入山東境內,在山東境內迂迴作戰。後來王仙芝被殺,黃巢成為了起義軍的一把手,但是此時起義進入了低谷階段,黃巢派遣的兵馬在江西、浙江一帶都被打敗了,於是就投降了官軍。投降之前,起義軍仍然是賊寇行徑,劫掠百姓。

唐庭以為起義被鎮壓時候,黃巢又反叛,並且越過江西,直奔福建等地。在福建,農民軍殺人如麻,但是不殺儒生,而後農民軍翻越五嶺,兵圍廣州。至此,黃巢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的起義軍是流竄作戰,不講究建立根據地,打到哪就搶到哪,還殺人如麻,是典型的流寇。中原數省和江西、福建等地都被黃巢的起義軍弄得殘破不堪。但是廣州之戰開始,黃巢就想做個節度使,即地方大員。結果中央政府沒有同意,黃巢一怒,攻佔廣州,而後又控制嶺南全境。但是因為農民軍多是北方人,對南方水土不服,所以起義軍北上,取桂林,而後北上長沙,江陵一線,此時,起義軍人數達五十萬,達到一個新的頂峰。隨後被官軍擊敗,人數驟降至二十萬。後來再次在江浙一帶取得勝利,又被官軍擊敗。在這幾次的攻伐勝敗中,黃巢的農民軍逐漸成長起來,到了準備攻打洛陽的時候,義軍已經不劫掠財物,只是拉壯丁徵兵,這時候義軍的人數達到了六十萬。黃巢的思想已經從一個流竄的賊寇變成了想要做天下的主人的起義軍首領了,隨後義軍兵不血刃取洛陽,攻佔潼關,最後佔據長安,打得皇帝直奔咸陽。並且在長安稱帝,號大齊。

至此,黃巢兵進長安,稱皇帝,勢力達到最大。但是,由於其短淺的目光,稱帝后不組織消滅官軍。官軍很快組織力量反撲,並且重用沙陀人李克用和降將朱溫,黃巢起義軍從陝西流竄至山東,最後黃巢在山東萊蕪被部下殺死。殘部向南進入湖南,後被伏殲。

總的來說,黃巢起義軍先佔中原數省,後向南佔江西、福建、兩廣地區、桂林、湖南等地、而後佔據洛陽,攻佔長安,最後流竄。佔據過的土地幾乎是大半個中國,但是起義軍前期是流竄性質的土匪,劫掠財物,殺人如麻。後期雖然思想觀念有所改變,但是由於起義軍在官軍的反撲下很快就喪城失地,不能久守。所以說,黃巢率領的起義軍是打到哪就佔領哪。前後參加起義的總人數估計有一百萬。

黃巢少粗通文墨,好武術,家庭環境決定了他骨子裡是要對抗政府的。喜好暴力,所以四十多歲還參加起義軍。前期暴虐無道,目光短淺,縱士兵燒殺搶掠,所以民間有黃巢殺人八百萬只說。後期想求朝廷封賞,卻因為之前降而復叛不受到信任,且嫌棄官職太低,怒而取洛陽,佔長安,有一股勇氣和野心。但是得到長安後不思進取,隨後被官軍反撲,兵敗身亡。其中還有其識人不明,任用朱溫,且由於其本身的狹隘性,沒有戰略眼光,最後給自己挖了墳墓。


拖刀石


黃巢起義到底有多少人?

唐僖宗乾符二年,黃巢和弟弟黃揆等親屬8人率領幾千農民加入高仙芝起義軍;乾符五年,黃巢率10萬起義軍攻入江南;廣明元年,黃巢率領60萬大軍渡江北上攻破長安。黃巢完成了他的人生小目標,他的目標是什麼呢?

黃巢的人生目標就是他作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廣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在大明宮含元殿登基稱帝,實現了他的人生目標。

黃巢戰略了多少地方呢?

黃巢確實沒有佔領大唐多少地方,黃巢的作戰思想是遊擊流動作戰,不設置根據地。黃巢稱王三年,稱帝三年半,佔領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兩年半的長安城。黃巢率軍四渡長江、兩渡黃河,所經之處有河南、安徽、山東、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陝西等十餘省,幾乎踏遍半個中國。

黃巢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個數次落榜喜歡舞槍弄劍的書生,一個沮喪的私鹽販子,一個號稱“沖天大將軍”的黃王,一個在大明宮登基的大齊皇帝,一個傳說殺人吃人的狂魔,一個盜挖大唐乾陵的盜墓賊,一個死因不明的起義軍首領。這便是黃巢的一生。

黃巢,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殺人不眨眼的狂魔,至於殺人之說,在數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上的朝代更替、權力爭奪中,君臣、父子相互殘殺屢見不鮮,打仗殺人就更不奇怪了。黃巢於公元875年加入起義軍,公元880年底在長安稱帝,公元884年敗亡。黃巢的江山並沒能維持多久,“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黃巢自然也就成了被貶的對象。

黃巢不但是一個能作詩的文化人,而且還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家。黃巢親自率領起義軍在七年間四次橫渡長江,兩次橫渡黃河,遊刃有餘的穿梭於大唐各藩鎮勢力之間,屢次重創唐軍,致使唐將紛紛投誠、僖宗狼狽而逃。黃巢的四次詐降,能屈能伸,可見其軍事謀略非同凡響。

對於黃巢的死因有三種說法,一是黃巢於公元884年兵敗泰山狼虎谷,新、舊唐書都為黃巢立了傳。黃巢讓外甥林言將他首級獻於朝廷以求富貴,然後自殺。林言帶著黃巢首級半路被唐軍所殺,首級被唐軍帶至成都。二是黃巢被尚讓逼迫,在泰山狼虎谷削髮為僧到洛陽做了和尚,後被張全義在南禪寺認出;三是黃巢棲身於浙江雪竇山。

黃巢志向遠大、精於計謀、能屈能伸,由此可以推斷出黃巢不會輕易了結自己。說黃巢自殺應該不太可能,說林言、尚讓殺了黃巢去領賞,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但據浙江寧波的《黃氏宗譜》記載,黃巢為其先祖,當時兵敗未死,後棲身於奉化雪竇洞。

黃巢建立的大齊政權,僅維持了兩年半就被迫撤出長安,最後走向失敗。通常人們將黃巢失敗原因歸結於長期流動作戰,沒有根據地。其實黃巢的失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黃巢攻佔長安後,作戰已經偏離了他擅長的流動作戰戰術,加上陳州三百天攻堅大戰,直接導致了他政權的滅亡。

黃巢攻破長安後,沒有迅速處理地方藩鎮,終被藩鎮所圍攻。黃巢在信州計殺大將張璘後,唐朝已無正面抵禦的將領,在有利的形勢下,黃巢沒有西追僖宗,而是忙於在長安建立登基稱帝。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失去了追窮寇的大好時機。

黃巢在乾陵附近留下“黃巢溝”

黃巢在長安登基稱帝之後,為了籌集資金,便命令派40萬大軍,在乾縣梁山西側意欲掘開乾陵。半座梁山幾乎快被黃巢大軍剷平了,最終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作罷,在此處留下了40多米深的“黃巢溝”。由於沒有定位準墓道口,再加上乾陵堅固,結果挖錯了方向,乾陵也因此躲過劫難。

黃巢幾十萬大軍在被圍困的最後日子裡,發生了嚴重的糧荒,軍隊被迫以樹皮野草來充飢,據說黃巢大軍因飢餓而吃人,有說這是對黃巢的惡意攻擊,也有人說飢餓狀態下的人也有可能發生這種事。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最起碼,黃巢實現了自己當初定下的人生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