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都讓老母親操碎了心,添加輔食更是引發家庭大戰的核彈。


別說和長輩的育兒觀念有代溝,就是夫妻之間有時也會為了寶寶的輔食“大打出手”。

添加輔食意味著寶寶邁向了人生的新階段,他對世界有了更豐富的體驗。這一階段家長做對了,才是真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1. 什麼時間添加輔食?

4個月還是6個月?很多媽媽為此爭論不休。


源頭來自世衛組織,在最新的寶寶添加輔食建議時間中,原來的4個月被改為6個月,建議6個月內嬰兒採用純母乳餵養。


而過去的很多媽媽在4個月就給孩子添加了輔食,這讓新手媽媽一時不知如何選擇。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其實媽媽們只要記住不晚於6個月就行。


6個月時,母乳中的成分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生長髮育需要,輔食添加不及時,會讓寶寶發育放緩,甚至出現某些元素缺乏的症狀。


而過早添加輔食,則會引起腹瀉、嘔吐或異常的過敏反應,因為寶寶的胃腸還沒發育完善。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還有些倒黴孩子,出生前幾天媽媽一直不下奶,醫院只能給他餵奶粉。

這樣做的風險在於,如果寶寶對配方奶粉中的某些蛋白過敏了,會讓他以後對所有分子結構與奶粉中蛋白類似的物質過敏,甚至是母乳。


所以有不少孩子愛過敏不是遺傳,而是餵養不當造成的,既苦了孩子又累了媽。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除了看月份,寶寶的一些表現也會提醒孃親該加口糧了:


A. 每天餵養母乳次數增加到8-10次,寶寶仍然處於飢餓狀態,體重增加緩慢,或每月體重增加低於600克——孃親快瞧瞧,我都餓瘦了!

B. 把食物放進寶寶嘴裡時,他能嚥下,並顯得很高興——這麼好吃的東西你藏著,咋想的呢!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C. 寶寶的“伸出反射”(將非液體食物送進寶寶嘴裡,他的舌頭自然向上向前伸出,是由於神經發育不完善而出現的自然反應)消失,不再牴觸非液體食物——在美食麵前要放下我的倔強!


D. 寶寶的體重達到6.5公斤——7公斤,並且在坐起來的時候能抬頭——就為吃那一口飯,我容易嘛!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在這裡還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就是純母乳,它是指餵養過程中沒有添加過其它東西如維生素、鈣等,只有母乳;

如果在餵養期間添加了鈣、維生素或其它營養液體,就不是純母乳,叫全母乳。

全母乳是在乳汁不夠的情況下的替代方案,可能會造成寶寶無法吸收營養、腹瀉或過敏,純母乳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食物。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2.添加輔食的原則

該怎麼吃?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又是個很大、大、大的難題。

原則上是:每次只增加一種食物、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每次只添加一種食物是考慮到寶寶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餵養不當易出現不良反應。


應連續觀察2-3天,寶寶沒有出現嘔吐、腹瀉、出疹子或過敏等情況,才能確定寶寶對這道食物對寶寶是耐受的,之後再考慮增加新的食物。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第一道輔食一定要含有足夠多的鐵,4-6個月後,寶寶每天對鐵的需求量與成年人是一樣的,鐵強化米粉、肉泥等是較好的選擇。


很多寶媽認為蛋黃含鐵豐富,應該作為首選。這是個認知誤區,實際上無論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還是在國外的指南上,都不建議嬰兒輔食首選蛋黃。


首先蛋黃容易引起過敏,其次蛋黃含的鐵是磷酸鐵,這種鐵寶寶很難吸,長期吃會造成寶寶貧血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過去生活條件不好,只有蛋黃比較容易獲取,才將它作為輔食的首選,其實寶寶最需要的是含有更容易吸收的鐵元素的食物。


下圖是衛計委最新的嬰兒輔食添加指南,媽媽們可以參考。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3.常見添加輔食的誤區


  • 過快地用輔食完全替代乳製品

添加輔食後,媽媽們自然就減少甚至全部斷掉母乳或其它乳製品,這樣做容易導致寶寶消化不良,更無法吸收輔食中的營養,反而影響正常的生長髮育。

在輔食添加階段,輔食仍然只是母乳或奶粉的補充,過早斷了乳品,寶寶就會營養不足。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 過早添加調味品

很多老人都喜歡給寶寶吃鹽,生怕“沒力氣”。


其實在寶寶1歲前,食物中是不需要加任何調味品的,母乳和牛奶中的天然鹽分能夠滿足身體的需要。

且寶寶的味蕾要比成年人敏感許多,大人覺得無味的食物,對於寶寶來說卻是有滋有味的!


鈣鐵鋅硒維生素,該怎麼補?讓寶寶贏在起跑線的輔食都是這樣的

過早添加調味品,會導致孩子變成“重口味”,出現肥胖的概率大大增加,成年後發生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機會也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