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澳大利亞一鳥類,尾巴像豎琴,號稱“口技大師”,模仿各種聲音

在澳大利亞東部熱帶雨林裡,棲息著一位動物界首屈一指的“口技大師”

它能模仿聽到的絕大多數聲音,蟲鳴聲、鳥叫聲、野獸吼聲、汽車的鳴笛聲、工人的鋸木聲……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樣。它就是澳大利亞珍稀的鳥類——琴鳥。

澳大利亞一鳥類,尾巴像豎琴,號稱“口技大師”,模仿各種聲音

琴鳥

既然是口技大師,為何取“琴鳥”之名?琴鳥隸屬於雀形目琴鳥科,身體為淺褐色,體型和珍珠雞相當,雄性琴鳥有一條華麗、色彩斑斕的尾巴,像一把豎琴,故而被人們取名“琴鳥”。

雄性琴鳥有16枚尾羽,醉外側一對寬3-4公分,長約70釐米,邊緣鑲嵌著閃閃發亮的黑色線條。當琴鳥的尾羽展開時就像一把高雅炫麗的豎琴,讓人看了忍不住想伸手去撥動它的“琴絃”。

澳大利亞一鳥類,尾巴像豎琴,號稱“口技大師”,模仿各種聲音

琴鳥尾巴

就和孔雀一樣,雄性琴鳥的尾巴也是用來吸引異性的。它們一邊高聲鳴唱,一邊展開尾羽,翩翩起舞,鳴唱曲調越是複雜,尾羽越是眩彩奪目,就越能招引到老婆。但雄性琴鳥可不是個“好男人”,在追求雌性時,攻勢猛烈,讓人窒息,但交配之後就會悄然離去,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留下雌性獨自坐巢育兒。

雌性琴鳥每次只產下一顆蛋,經過35-40天的孵化,小琴鳥就出生了。此後雌性琴鳥要獨自照顧小寶寶8個月,等到小琴鳥羽翼豐滿才會離開媽媽闖蕩天涯,開始自己的“口技大師”求學之旅。

琴鳥為何能模仿幾乎所有的聲音,而且惟妙惟肖呢?這得益於兩點,第一,琴鳥具有先進的發聲結構;第二,雌性琴鳥痴迷於美妙的歌聲,自然選擇淘汰掉不擅長髮聲歌唱的個體。

一、鳥類的發生原理

澳大利亞一鳥類,尾巴像豎琴,號稱“口技大師”,模仿各種聲音

發聲器

鳥類特有的發聲器官叫做“鳴管”,鳴管位於氣管和支氣管的“交叉路口”。氣流進入鳴管,引起振動,從而發出聲音。但並非所有的鳥類都有鳴管,像鸛就沒有鳴管,它只能快速拍打上下嘴巴,發出聲響。

鳴管裡有鳴膜,鳴膜會因為氣流而振動,發出不同的聲音。有些鳥類在鳴管的中間鳴骨外緣還擁有半月膜,半月膜也可以像鳴膜一樣發聲。鳴骨下方的氣室可以調節氣流快慢和壓力大小,從而變化出不同的聲音。

鳥類發出聲音的複雜程度和鳴肌息息相關,鳴肌控制這氣管口徑,鳴膜的張弛程度。鳥類的大腦通過調動鳴肌的運動,控制氣管氣流和鳴膜,從而發出不同頻率,變化多端的聲音。

像信天翁是沒有鳴肌的,它發聲本領相當捉急;我們家養的雞鴨鴿子,只有一對鳴肌,發聲比較簡單;麻雀有兩對鳴肌,發聲就比較多變複雜;而會學人說話的鸚鵡,則擁有3對鳴肌。

我們的“口技大師”琴鳥,同樣擁有3對鳴肌,從這點上來講,琴鳥在聲音當面,具有先天的優勢。

澳大利亞一鳥類,尾巴像豎琴,號稱“口技大師”,模仿各種聲音

琴鳥

二、自然選擇

在琴鳥的世界裡,雄性比雌性更喜歡鳴唱。雌性雖然比較少開口鳴唱,但確實個挑剔的鑑賞家,它們對雄性的歌聲很是挑剔。

當雄性準備開始求偶時,就會飛上矮矮的樹枝上開始引吭高歌。為什麼是矮矮的樹枝呢?因為雄性琴鳥的尾羽雖然華麗,但在飛行過程中卻顯得笨拙,不利於飛行。唱著唱著,一旦有異性被歌聲吸引,到了雄性跟前,雄性便展開尾羽,載歌載舞。

想要吸引到異性,可不是見容易的事情。雌性喜歡雄性會唱的曲目多,而且要變化多端,最好還是沒聽過的,蟲鳴鳥叫聽多了,也就沒意思,最好能來點獨家秘技。

澳大利亞一鳥類,尾巴像豎琴,號稱“口技大師”,模仿各種聲音

琴鳥

那些不會唱歌,唱歌不好聽的雄性就得不到交配權,時間久了,音樂細胞不發達的基因也就被淘汰掉了。而生存下來的雄性,為了避免被淘汰,則要勤奮好學,學習模仿更多的聲音,才能娶到老婆,才能娶到更多個老婆,產下更多的後代。故而,琴鳥越來越擅長模仿各種聲音。

還好我不是一隻琴鳥,不然五音不全註定獨孤終老(瑟瑟發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