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国时期的燕国为何少有人提起?

用户5547791211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林俊杰的《曹操》里这样唱道,而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也是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汉室衰微,于是各路军阀纷纷各自为营,东南地区孙氏集团割据一方,历经几代人,在孙仲谋的统治期间达到巅峰;西南地区编草鞋的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成都称帝,南收蛮夷,北上五丈原,联吴抗曹;北方的曹操经过著名的官渡之战后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其子曹丕登基称帝,以魏代汉。吴、刘、曹三足鼎立成为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也让后世产生了无数关于他们的文学创作灵感和作品。

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的风云,但实际上,据史料考证三国时期其实并不只是三个国家,乃是四个。在今辽东地区,那里还有一个燕国政权,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燕国没人提及呢?

我们在讨论原因之前我们先看看它的来历。东汉末年祸首之一便是董卓,这个董卓有手下有个部将,徐荣的同乡——公孙度。这个公孙度早年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他到任后,在当地推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让当地令行政通。在公孙度治理下,此地民风淳朴,太平安乐,宛若一个桃花源地,远离中原是非之地。

不久,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于是,公孙度趁机割据辽东之地,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然后就向东东讨伐高句丽,向西攻击乌桓,向南夺取辽东半岛和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的东莱诸县,为自己的新政权开疆扩土。随后,在政治上,他招贤纳士,吸引人才,礼贤下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

这个燕国大约成立于东汉初平元年(190),公孙度割据辽东之地,把辽东划分为了中辽和辽西两郡,在襄平城郊开坛祭祀,行天地之礼,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在政治上,按照古制建立礼法,出行时都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带着悬垂着九条玉串的帽子,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

活脱脱一个辽东的土皇帝,在辽东之地开辟了新的政权,无论是从仪仗到车驾再到仪仗,无一不是跟大汉天子比肩的规模。

其实这个燕国的灭亡是在蜀延熙元年(238)被司马懿所灭,国祚四十八年,甚至比蜀汉政权的时间还长了六年。可最后这个国家还是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因之一便是远离是非,远离中原,地处偏僻。当年在曹操的官渡之战前,袁曹对峙时,曹操势力相比世家大族袁氏实在是很小,于是曹操便放任公孙度在北方发展,以此来牵制袁绍,自己趁机扩张势力,甚至欲与公孙度联手来与袁绍为敌。后来曹操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统一了北方,可是却无暇抽身去消灭公孙度。南方的孙刘联军、西边的马氏政权、内部的刘氏朝廷都让曹操一时间忽略了东北地区的燕国,任由其慢慢发展。

在漫长的三国角力时期,燕国排不上号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弱小到不堪一击。一来,燕国本属于苦寒之地,虽然国内国泰民安一片祥和但终究国力没有吴、蜀、魏国般强盛。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立即带兵瞬间便把燕国灭掉了。

谁能想到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国家政权呢,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燕国割据辽东一隅,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远离战火之苦,大力发展当地生产力,在其任职期间也算是对得起燕地百姓了。不知读者您怎么看?


邓海春


三国魏蜀吴鼎立是家喻户晓的,而除了上述三国之外,当时还有一个位于辽东的燕国,东汉中平六年(189),公孙度割据辽东,形成了这个小国,自立为一方之主,后来又把统治权传给公孙康、公孙恭与公孙渊。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率兵消灭了这个辽东燕国,燕国前后存在了50年。

燕国的存在感不强,自然与其地盘与实力较小有关,但是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曹魏因为它太小根本不以为意或者忙于与蜀汉、东吴争雄而不暇顾及它,事实上,曹魏曾经多次想要设法消灭燕国,以绝后顾之忧,只是限于各种条件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战略目标。

东吴的孙权曾经多次派遣使者携金玉珍宝渡海与燕国的公孙氏发展联盟关系,乃至开出立公孙渊为燕王的条件,但是公孙渊既害怕曹魏又垂涎东吴珍宝,于是诱斩吴使献其首级给魏明帝,明帝也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不过公孙渊其实也不愿意臣服于曹魏,后来又自立为燕王,向东吴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孙权给予的外援——孙权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斩使而与公孙渊翻脸,还是与之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联盟。

司马懿出兵征讨公孙渊时,之所以要速战速决一举拿下就是因为要防范孙权的援救,事实上,当时东吴确实试图派大军攻打曹魏牵制其后方甚至直接渡海救援,只是由于司马懿的军事行动过于迅速,东吴最终没来得及。

三国时期的燕国少有人提起,主要是因为它比起曹魏、蜀汉、东吴来说体量与规模实在是太小了,也没有出现很多璀璨耀眼的历史人物,但是它在三国时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对这段历史真正感兴趣的朋友也不能忽视。


谈古论金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最鼎盛的就是魏吴蜀,但是,除了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就是辽东大地上建立的政权燕国!

燕国从公元190年初成规模,到公元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但是为什么很少人知道这个国家呢?那是因为燕国的开国之主竟是董卓部将,徐荣的同乡公孙度。当时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董卓被灭后,群雄逐鹿,辽东偏居东北,所受影响小,所以借机振兴起来。

公孙度割据立国,把辽东分为辽西、中辽两郡,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封立燕国。

但是时间不长,在公元238年六旬,曹魏派司马懿率十万大军进入辽东燕国。燕国公孙度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很快就把燕王和全城军民包围。后来燕王尝试突围失败被魏军斩杀,燕国各地纷纷归降曹魏,燕国就这样灭亡了。

在战乱三国历史中,燕国也没有出现什么著名英雄和战绩,所以很容易被后人遗忘,也是很正常的。





黑狐丶


燕国即公孙氏在辽东建立的割据政权, 长期依附于中原政权。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开始割据辽东,但名义上还是汉朝的太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还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虽然不满,但也不敢公开拒绝。公孙度把辽东分为三郡,甚至势力深入胶东半岛,但实力毕竟远不如控制四州之地的袁绍,当然更不如官渡之战后的曹操。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病逝,儿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建安十年(205年)张辽轻易夺取公孙氏在胶东半岛的郡县,明确告诉公孙康与曹操作对必然被消灭。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基本肃清袁绍集团河北势力,公孙康也很配合把袁谭袁煕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后,还把刘备的左将军头衔给公孙康。

曹魏太和二年(22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夺取叔父公孙恭的权力,魏明帝封其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虽然在太和七年(233年)被孙权封为燕王却担心曹魏讨伐而向曹魏出卖孙权使臣,曹睿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但实际职务依旧是辽东太守。

景初元年(237年),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公孙渊野心膨胀自立为燕王。

景初二年(238年),明帝召回“战神”太尉司马懿,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公孙渊当然不是司马懿对手,也就被司马懿族灭。公孙氏的燕国仅仅存在1年左右,此前一直是汉魏的辽东太守,就是文聘一直是曹魏的江夏太守。

曹丕、孙权、刘备先后称帝,公孙度祖孙长期都是接受汉魏爵位,甚至实际职务都是辽东太守。公孙渊称王一年就被灭,而且称王时还是向孙权称臣,当然不算一国。


一梭烟雨江湖行


因为三国主要以魏蜀吴为主,其他小的政权要么依附于这三个大的政权,要么被消灭。他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魏蜀吴的互相克制,这些小的政权对三国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没有多大的影响,魏蜀吴三国任何一方一统天下,这些小的政权都会随之消失。


唱战纪


如同一个老实的人蹲在角落里,谁都能过来摆布,写它何用!


汽车外传


因为没出现过著名事件,所以容易被忽视它的存在。


kongwei696


势力范围太小成不了气候。


心灵驿亭


《演义》这本书把三足鼎立的局面写的太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