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庭州行者


松锦之战,发生在明朝末期,是明朝与后金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均超过十万,历时两年(1640至1642)。

战争最终以明军惨败而结束,伤亡近半,九关边军,精锐尽失!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清太宗实录》

更为严重的是,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并与祖大寿先后投降后金,袁崇焕打造的关宁防线名存实亡,关宁铁骑尽乎全军覆没。吴三桂和山海关成了明朝最后的防线,这便是为何后来吴三桂倒戈会让李自成如此被动。

总而言之,这一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谈迁

事实上,单从兵力上和当时形势来看,明军并不劣势。主帅洪承畴,军事能力很强,关宁防线更是袁崇焕一手打造,作为防守一方,明军更是有着城墙优势。

那么为何会败得如此之惨?

首先一点,崇祯“不自量力”。

如果按照能力来说,崇祯是典型的才华撑不起理想!

这位君主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虽然不是什么昏君,但实际的才能也就一般水平。

特别在作战方面,崇祯跟先祖们根本没发比,甚至一次正规的战斗都没有参加过,对于战争局势已经战斗策略等各方面部署,他的眼光都有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说他明白自己有多少“斤两”,完全把权利放给手下,那也能说崇祯是个有用人之明的好君主。不过后期洪承寿提出先稳定防守,而后寻找反击机会的战略以后,崇祯并没有听从这位将领的建议。

其实洪承寿本人很有大将之才,在前面镇压起义以及对抗清军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大功劳。当初他把李自成打得仅剩18骑兵,闯王一度怀疑人生,就差出家当和尚了。

就算是松锦战场上,在他的指挥下明军也没有落于下风。不过崇祯却不接受他的战略,不断派人去前线催促他主动和敌人交战,以至于大军没有找到合适的出战时机,在决战的时候被敌人打的打败。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事儿崇祯没少做,孙承宗一样事载在自己这个老板手里。

当然,在硬实力方面明军弱点也还是比较明显。

在军队方面,清军一直以来都是以骑兵为主攻力量,明朝的军队虽然在人数上高于对方,而且这些士兵还都是明军中最顶尖的精锐,不过骑兵和步兵在开阔地带交战基本上没胜算的。

前期的明朝众将在抵抗敌人时,往往都是依靠着高墙和大炮做坚固的防守姿态,清军面对这样的战术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不过松锦大战之时,明军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把被包围的锦州解救出来,这样就没法避免和清兵在平原地区展开大战,其结果自然是明朝落败。

更何况当时明朝的军队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大明王师了,拖欠军饷,腐败滋生,士兵们都没有勇猛作战的决心,战斗力直线下降。

他们的思想普遍是反正国家会发放粮饷,活着回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这些人打仗的时候往往都有退缩的行为。

而女真人在那时可没有多少官方粮饷供应,所有的物资(也可以说是奖励)都需要兵士们自己进行抢夺,双方在对比之下,很明显是清军的作战积极性更高。

这次大战基本让明朝认清了事实,虽然兵力完全不在下风,不过从具体的实战中来看,双方的实力有着不可填补的差距。

白话历史君


松锦之战对于明清双方来说都是豪赌“国运”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双方都将举国所有的有生力量。此战清军调动了满、蒙、汉军的全部能战兵员约12万人。明军调动了全部九边精锐,合步骑13万,加上尚在锦州的祖大寿守军约2万人,合计15万人。这场战役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经过惨烈拼杀,最终以清军几乎全歼明军而告终。

此役对于明军来说可谓是精锐尽失,靠着压榨出来的“练饷”,多年培养的重兵集团全军覆没,失去了仅有的战略力量,再也无法与清军相抗衡。

《清太宗实录》崇德六年八月壬申条:是役也,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七百四十四,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鴈鹜。

而对清朝来说,经过此次战役,不仅歼灭了明军大量野战兵团,还正式占据辽西走廊,打通了进兵明京师的战略通道。所谓“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北京可得矣”。



其实纵观整个松锦会战,明军的失败虽然有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相对于清军确有不足,洪承畴确实也犯过一些错误,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毕竟在崇祯十四年八月松山大崩盘之前明军打得也有声有色,让围锦清军遭受了相当的损失,可见明廷征收练饷抽练精兵的政策还是很有效果的。

就在崇祯十四年松山会战爆发前五个月,明军对围锦的清军发动一系列攻势,让清军蒙受了重大损失。

《国榷·卷九十七》崇祯十四年三月辛丑条:……,祖大寿合诸军击建虏于锦州,斩三十六级。明日再战,建虏退。

《国榷·卷九十七》十四年四月庚午条,……,官军击建虏,斩三十九级,以水师夺朝鲜饷道。

《国榷·卷九十七》十四年五月戊戌条:官军击建虏,斩四十一级。

而在战斗趋于白热化的七、八月份战斗最为激烈,明军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就在八月初,明阳和总兵杨国柱与清军进行激烈的交锋,在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趁势突围,此役据明军战报共斩杀固山、牛录二十余人,斩首130级。而阳和总兵杨国柱战歿。(从侧面反应出清军战斗力确实厉害,明军优势兵力里应外合,居然还无法破围)。附图。


以后,在松山会战之前,明清双方迭有胜负,但占据优势的依然是明朝一方,随后几番接触之后,清军干脆闭门不出,固守待援。

从清方史料也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在这一时期清军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士气不稳,军心不振等问题也不断凸显。

多尔衮在入关后回忆当时的情况就传递出松山鏖战的激烈情况,清军所遭遇的凶险局面跃然纸上,“洪军门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而在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七月份的战斗中,清军在明军的攻势下失去三营驻地,“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令右翼兵击之,失利,山顶立寨,两红旗、镶蓝旗驻地为敌所夺”。在战斗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人马死伤惨重,“人马被伤者甚众”。




皇太极在松锦会战时期也不经意间透露,当时身处前方八旗主帅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对洪承畴所率领的明军有畏惧之心,或欲逃跑,或欲远避。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且和硕郑亲王、多罗武英郡王、豫郡王,尔等明知洪军门十三万兵来援,竟急走还,甚属不合。

所以如果没有松山之战的惨败,明军在这一时期的战斗真的是打出了威风,至少可以算是宁锦之战之后打得最好的一次。但是这次战役,最后以虎头蛇尾而告终。明军惨败。


我认为松锦之战明军最后惨败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首先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明朝的整个形势糜烂,无法支撑正确的战略战术,被迫与八旗军速战速决,这是最为致命的。这个死结不能归咎于全体明军将士和洪承畴,甚至也不能归咎于催兵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无奈。

就当时的主帅洪承畴提出的“守而兼战”这个策略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可以说明军在野战水平无法与八旗军争衡的情况下,这是最为稳妥的方法,所谓“久持松杏,以资转运,且锦守颇坚,未易撼动。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矣!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也”,主张以兵护粮饷辎重,由杏山输松山,再由松山至锦州,步步为营,徐徐推进。

在正常情况下,清朝的人力物力根本无法与明朝相比拟,事实证明,洪承畴这个战术在松山决战到来之前搞得清朝捉襟见肘,确实掐中了清朝的软肋,由于物资短缺,清朝不断向朝鲜索取战备物资,朝鲜早已不堪其苦,朝鲜国王不得崇德五年九月上书皇太极“虽欲勒调夫马载运粮饷,而计穷力竭,无可奈何”。


而据记载,从清军营地逃出的辽人所言,由于长时间围锦不得,清军缺粮状况已经非常明显,有力不能及之势。

《国榷·卷九十七》:彼云今秋不得锦州,议撤兵回,因朝鲜粮尽,骑日二餐,步卒一餐。

所以,从辽东战局上来看,久拖有利于明,速战有利于清。但是,俗话说“形势比人强”,明朝偏偏在关内也不是太平盛世,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早已四处燎原,如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崇祯十三年六、七月间进入河南,崇祯十四年初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中原局势也到了吃紧的地步,如果与清朝战事久拖不绝根本就无法腾出手来解决农民起义军,所以崇祯和陈新甲催战也有他们的无奈。

形势如此,洪承畴不得不将大量的粮饷在宁远、杏山、塔山的笔架岗,全军携带少量粮草与清军速战速决,这无疑就是一颗雷。而后率大军参战的皇太极正是夺占了明军粮草,切断了明军饷道,导致明军军心浮动。




其次,就是决策层的失误加上诸将不服指挥,号令不一,导致全军战心顿失。当饷道被切断的时候,明军决策层不少人第一反应居然是回宁远就食,当时担任监军的职方郎中张若麒说道:“我兵连胜,今日再鼓,亦不为难,但松山之粮,不足三日,且敌不但困锦,又复困松山,各帅既有回宁远支粮再战之议,似属可允。”而洪承畴一开始决定既然被包围,就应该死战到底的决心,“当各敕本部力斗,予身执桴鼓以从事”,在诸将的议论下开始动摇,轻率的决定去宁远就食,明军心怀去意,士气陡然崩溃。这个事件谈迁在《国榷》中评论道“大敌在前,岂有退师就饷之理”,可谓至论。


松锦之战以明军失败而告终,明朝最后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此后,再无力量可以阻挡清军的步伐了。

引用文献:《国榷》、《清太宗实录》、《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多尔衮摄政日记》


论史


一,在整个战役中清军一直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后金军队的战斗力要高于明军,明军处于被动的情况。由于清军长于野战,明军长于依托防御工事防守短于野战。明军既然在野战中打不过清军,于是依托城墙等防御工事步步为营,以堆人的方式与清军对峙。这点类似于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年的情况。

二,明军最高决策者指挥有误。松锦之战持续了几个月,对双方的后勤压力在很大;崇祯皇帝听信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话,要求洪承畴与后金的军队速决速战。本来洪承畴的战术是正确的:无论是从后金逃过来的祖大寿还是其他与后金军队作战过的关宁军都主张避免与后金军队野战,主张依托城池、将兵力集中在一起步步为营,与后金打消耗战。事实上这个战术是对的,经过长期的对峙后金军队的后勤压力也到了极限。在崇祯皇帝的指挥下洪承畴不得不将大量的粮草放在宁远、杏山、塔山的笔架岗,全军携带少量粮草与清军速决速战,这无疑正中后金军队的下怀。

三,皇太极指挥得当:后金军队采取围点打援的方针,围困住锦州,打击明朝的援军。当洪承畴将粮草放在宁远、杏山、塔山的笔架岗,皇太极抓住机会派骑兵突袭烧了明军的粮草。

四,明军不是铁板一块,在危险时刻各顾自己,不会顾及友军和大局,当粮草被烧后明军军心大乱,各路总兵主张撤军,而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最后商定好时间分批撤回宁远城,大同总兵王朴贪生怕死,率部队先行出逃,搞得明军争相逃跑,自相蹂践无数;在清军攻来时吴三桂率先逃跑。这样贪生怕死的军队岂能有不败之理?

打松锦之战的明军主力是从九边重镇调集的精兵,关宁军只是一部。关宁军在野战中基本上也不是后金军队的对手,不要过高的拔高了关宁军的战斗力。松锦之战耗掉了明军最后的战略力量,从此在与后金军队的对阵中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雄鹰展翅长空


松锦之战的主力是洪承畴从陕西带来的部队,关宁军并非主力。

关宁军最有战斗力的是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大致也就是一万三千人,崇祯二年北京勤王时,赵率教率领四千从山海关先行出发,袁崇焕率九千关宁铁骑从宁远(今兴城)出发,结果赵率教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袁崇焕在北京广渠门外与八旗兵搏杀,九千对数万八旗兵,虽然取得胜利,但伤亡也不轻。



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带关宁铁骑回了山海关,后被孙承宗叫回对抗清军。清兵撤退后,关宁铁骑被一分为三,一部分由祖大寿带,一部分由吴三桂带,还有一部分留在关内剿灭农民了。辽东关宁铁骑所剩不多。

袁崇焕被杀关宁军失去主心骨,士气低落,战斗力强的关宁铁骑所剩无几,基本没啥作用了。祖大寿在锦州被七八万清军围困,吴三桂的关宁军大约三万人,其中关宁铁骑最多不超过三千,对付不了八旗兵,解不了锦州之围,所以祖大寿才上书朝廷请求支援。



松锦大战明军投入兵力大约十三万,洪承畴从关内带来大约十万人,其余三万就是吴三桂带领的关宁军主力。

大战前期,洪承畴采取稳步推进战略,明军打了一些胜仗,形势很好。后来,崇祯在兵部尚书陈新甲撺掇下,督促洪承畴主动出击,力求速战速决。洪承畴被迫带主力到锦州一线与清兵决战。



明军所带军粮仅够三天吃的,在笔架山的储粮被清军烧毁。明军军心不稳,洪承畴招集各总兵商议,他力主破釜沉舟,与清军决一死战,但各总兵都主张撤回宁远,洪承畴只好同意撤兵。按计划是第二天撤,结果吴三桂为了保存实力,晚上就带头撤了。有些部队见有兵往回走,不明情况,以为兵败,啥也不管了,撒丫子就逃,部队一下子就乱了套,相互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皇太极趁机追杀,明军大败。

我认为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不懂军事的领导瞎指挥。八旗兵野战是强项,明军野战是弱项,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皇帝,让洪承畴主动出击,是拿自己的弱项对清军的强项。

二、明军将士普遍畏战。八旗兵战斗力强,明军主力对付李自成的农民军还可以,但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对手,他们害怕与清军交锋。

三、明军将士大多厌战。洪承畴的部队主要来自陕西,在陕西打仗他们是为了保卫家乡,这些将士不明白,干嘛跑到辽东来打。

不过,松锦大战失败,吴三桂逃回山海关,他带领的关宁军主力基本没有损失。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有得观史


明朝后期至天启皇帝去世以后,国力日下,与此同时,蜗居东北的女真人却日益强大起来。崇祯皇帝继位以后急切改变国家现状,力图重振国威。在袁崇焕许下五年平辽的诺言后,便任命袁崇焕为蓟辽总督,总领辽东军事。


在崇祯迫切的要求下,明朝与清军在松山,锦州之地爆发了松锦大战,最后明朝以失败收场令人叹息不止,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关宁军主力会惨败给清军呢?

庙堂决策不当,指挥失误

一场战争是否能够胜利除了军队本事的问题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的决策了,就算你打的再好,可是如果朝廷不明局势,胡乱指挥,也会以失败收场。而松锦之战就是重复了这样的败例。

本来主帅洪承酬率领明军于松山下于清军混战,明军以小胜收场,保持着一些优势。可是后方御史却以兵坚响少为由劝皇帝督促洪承酬迅速出兵,崇祯竟然还相信了这种不知军事的鬼话,一再督促出兵。


前方明军迫于旨意不得不匆忙出兵,而清军则以逸待劳,正等着明军送上门来,明军的这次出兵正中他们下怀。于是在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被誉为精锐的关宁军主力就这样败给了清军,造成后期明军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战役。

明军各自为战,不听号令

明朝末年的中央权威大幅度下降,军队里面派系林立,每次打仗时候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主,争取保存自己实力,根本不把国家存亡放在心上。松锦大战时也是这样,各路将领见有功可拿则争先控后,轻兵冒进,只怕别人把功劳抢完了,可是一遇到逆风或者不顺利的时候就畏首畏尾,跑的比谁都快。


而清军则是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明军,适合打顺风战的明军在清军面前败的也不冤枉。

全军畏战,缺乏勇气

明朝自从萨尔许大败后便没有什么像样的胜战,整个明朝军队中谈敌色变,对清军形成了一种恐慌的情绪,全军上下弥漫着这种氛围。每次朝廷用兵征战的时候大家不是想到如何胜利,而是如何在失败后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全跑回老家。

松锦之战的时候,洪承酬明明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却因为畏敌情绪不敢进攻,此时清军首领皇太极听说明军击败清军后反而急得要命,带病支援。

双方一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巨大的差距,这样的精锐关宁铁骑不败才怪。


历史评说


松锦大战对大明来说,是关乎国运的一次战役,好比后世的辽沈战役。大明十万精锐之师,无数名臣良将非死即降,从此再无与清军野战的能力。清军经此一战,便奠定了饮马长江的坚实基础。按理来说,明军十万,多是九边精锐,不会那么容易就全军覆没,但是造化弄人,时势比人强,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崇祯末年,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各级将领贪生怕死,只会吃空饷,喝兵血,军队战斗力低下。

二,崇祯崇尚军队三权分立,每逢大军出征,必有督臣领军,内阁委任监军,司礼监派出内监,三方都有临机决断,密折奏事的权利,政令不一,令出多门,导致指挥混乱,前功尽弃。

三,崇祯皇帝性格操切,多疑,喜欢不顾实际情况,直接指挥部队,这点和常凯申何其相似。

四,明军虽然有十万之众,但分属于八总兵统领,八总兵手下的部队,只有正兵营是直领,其他各营又分为给副将,参将,游击将军统领,平时各不统属,战时才聚集到一起,基本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导致战场表现极差,一有不敌,便是大溃败。

五,皇太极战术战略运用得当,使用了围点打援和断其粮道的战术,都取得了成功,导致十万明军后路被断,缺粮崩溃,只剩吴三桂收拢残兵退守宁远。

六,天道轮回,每个新兴势力崛起时,都会化身锦鲤,勇不可挡!

以上六点,便是大明松锦之战大败的主要原因。请大家斧正!


秦时明月照我还


松锦之战为何会战败,究其原因就是朝廷的错误干预。明明应该往东,朝廷却偏偏要往西,而且朝廷众人不懂战术,以自己的意愿随意指挥,这是松锦之战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松锦之战与其他战役不同,他们两军已经行成对峙,所以实际上比拼的就是双方的国力强弱了。所以当时洪承畴的战略也是十分的明确,他们通过轮番出战,不断的骚扰清军,给他们造成压力。


洪承畴这样的战术就是要两个国家比拼国力,当时无论怎么算大明都是要远强盛于清军的,所以即使拼消耗,过不了多长时间也就会取得胜利。但是这样的消耗却给朝廷带去了巨大的压力,所以朝中的反对声也是不断,久而久之,那些个歪门邪道也就衍生而出。


明朝军队是由八镇集聚而来的,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各自为战,互相不服管教,以至于相互内耗,最后给明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但是后来洪承畴明确了战术之后,皇太极也是了解了他的意图,他就希望明军可以全部压上来,终于明朝还是没有忍住,最后洪承畴被架空,明朝十万精锐一朝丧尽。


是阿维啊


松锦之战明军是败了,可吴三桂指挥的关宁军的主力倒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关宁铁骑指的是被围在锦州的祖大寿部和前来解围的八总兵之一的吴三桂部。

清军为入主中原,皇太极决定先控制辽西走廊。皇太极于1640年开始围困锦州。将明军祖大寿部困在城中。1641年,锦州告急,明朝调集九边诸镇人马,共计八总兵十万人马,号称一十三万,由洪承畴率领前往解围。

洪承畴采取且战且守的战法,步步为营,逼迫清军。在开始的战斗中,数次击败清军。但崇祯皇帝心情急切,逼迫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被迫放弃自己的方案,急进解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将辎重放置在宁远、杏山和笔架山等地,亲率八总兵十万人马北进,击败多尔衮部。

皇太极得知前线危急,将全部可上阵人员全部带领增援锦州。经过观察,他发现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有前权,无后守可破也。对明军进行包抄包围。并挖三道壕沟围困明军。然后又夺取笔架山明军的粮草。明军因粮道断绝,粮草将尽,丧失与敌决战的勇气,决定突围。但在突围时损失惨重,只有吴三桂所部三万人损失较小,突出重围。洪承畴退入杏山,城破被俘,后降清。锦州随之投降。此战后,清军控制了辽西走廊。

此战,明九边兵马丧失殆尽,倒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损失最小,成为明朝最后的支柱。


历史笑春风


松锦之战原本就算明朝就赢不了,也至于输的太惨,而主要失败的原因在于崇祯皇帝的择战的时机不对,以及明末官场黑暗,虽然,在崇祯十三年的时候国内的情况相对稳定,但是在崇祯十四年的时候关内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又再次起义,导致关内环境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而这个时候崇祯应该要先和清军议和安稳北部边疆后迅速将机动部队调动到关内平乱。

因为,那个时候明朝末年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天灾频繁,另外苛捐杂税严重,造成农民纷纷破产,成为流民,为李自成和张献忠得到大量兵员,造成起义军的不断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大明的统治,这个时候把唯一的机动部队拍到关外和清军交战是十分不明智的。

关外的局势由于皇太极击败察哈尔部,林丹汗战败,其子额哲税部民归降,并且获得了传国玉玺,而皇太极彻底解决了蒙古这个心腹大患后清除了明军关外最后的盟友,从而统一了中国北方,紧接着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做好了明朝争天下。

而这一战起因:明朝方面为救出祖大寿旗下的关宁军,另外就是可以保住锦州这个辽西走廊战略据点,想同时完成这两个目标。

清朝方面:皇太极想趁机包围锦州,打破明朝的关宁锦防线,占领辽西走廊,夺取山海关,而他选择了锦州作为突破口,作为皇太极入关的第一步。

由于此战关系到明清两朝的战略决战,因此,双方都憋住力气,做好决战准备,

第一,清军在围困锦州时候,先是将明军外围的据点逐步拔除,然后给清明挖壕沟围困,而祖大寿立马派人突围求救,虽然,明廷及时排出大军驰援锦州,洪承畴也吸取了萨尔浒之战的教训,要大明步步为营,。

第二,而洪承畴率领大军出兵后虽然不敢冒进,驻扎宁远,观察局势,但是,由于此时明朝的财政困难,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断命其迅速出战,并取得了崇祯的认可,因此,崇祯下令出兵,洪承畴无奈率领十三万大军其八总兵出战,虽然,在开始几战后明清两军均有胜负,此时明军的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三,由于清军的失利,皇太极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从而迅速改变了战局,后明清两军决战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派出阿济格夺取了塔山,夺取明军粮草,

因为粮草给清军夺取,导致明军军心浮动,因此,决议突围,而在突围的时候总兵王朴,吴三桂逃入杏山,总兵马科等至塔山,洪承畴等人未突围成功,虽然,又组织了几次突围,但是均失败,因此,粮草逐渐不足,后松山副将夏承德降清,导致城破,紧接着祖大寿的投降,导致清军占领锦州,而松锦大战的失败导致明朝在辽东只剩山海关吴三桂部,其余均给清朝占领,之后明朝再也无力对清军组织有效的反击作战。

清朝方面:

这一战中皇太极充分调动了人力和物力,并且顺利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用兵方略和临阵指挥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善于总结失败和教训,并且利用八旗军善于野战的战斗力,避免了清军不善于攻坚之段,这战后就是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不仅击败了洪承畴的十三万援军,并且围逼松山,锦州,杏山的明军的投降,从而正式打破了明朝在关外的十几年关宁锦防线,未进军中原做好了最后准备。

明朝方面:

这次松锦大战的失败,导致明军关外的精锐全部损失,而造成这种战败的原因是因为明朝政治腐败,主要在以下几点。

盲目催战,由于崇祯,陈新甲等人一味催战,原本崇祯皇帝稳扎稳打的计划给动摇了,派出了兵部官员催促其出战,导致洪承畴将原来指定的战略计划,基本无法实施,只能速战速决。

另外由于监军张若麟和洪承畴的不和,其反对洪承畴的且战且守,步步为营的,逐步推进锦州在解其围,由于指挥的不和导致洪承畴在指挥上犹豫和动摇,导致了明军的失败。

将官畏死。明军和松山清军对峙时,兵员和火器均胜于清军,如果,明军绝死一战本可解锦州之围但是,手下总兵都想自保,导致,将官不是一条心,又有总兵王朴等一些将领为了自己的活命,不顾全军安危,率军先跑,导致明军大败。

总体说明军虽然有不少能征善战的猛将,但是,由于内部限制太多,导致不少将领战死,而洪承畴在排兵布阵的时候由有明廷内部的制约,想打胜仗又想保住自己,导致了最后的松锦大战的失败。


莫地方


因为关宁主力被朝野不停催促,于是关宁主力只得冒进,不冒进难道要等前线死扛的祖大寿饿死殉国吗?


而且如果不冒进,皇帝崇祯怎么想?你小子想和我玩寇自重啊?老子砍了你!(不要以为崇祯干不出来这种事情)


对于主帅洪承畴来说,这也是个要命的事情,我当然很清楚如果自己在慢慢不进兵自己的军粮就不够了,可是如果冒进,这个风险可就太大了啊,在不够吃几天军粮被饿肚子的士兵哗变干掉还是冒进然后被敌人砍死两个里面做一个选择吧?


真的是服气了,那个时代打什么打呀,前面是如狼似虎的后金军,后面是只有三分钟耐心的皇帝和一群只会拖后腿的文官还有分分钟都在壮大的农民军,怎么打都是必败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