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国末期的东吴发生过政变,为何蜀国却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蔡公子讲历史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都发生了不少政变,比如曹魏有著名的高平陵政变,吴国在孙权死后不久就因继承人问题发生多次变乱,直至老将丁奉出面后才基本稳定。但是蜀汉政权似乎非常平静,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动乱。是蜀汉政权内部精诚团结?还是刘禅治国有方?显然都不是!那是为什么呢?

蜀汉政权

蜀汉的皇位继承比较顺利

蜀汉一共只有两位皇帝,除了开国之君刘备,就是著名的刘禅。相较于曹魏从曹操开始算一共六代皇帝,东吴则历经四代君主。历代皇位交接时期都是容易引发动乱或政变的,尤其是短时期内连续发生皇位交接,容易使得新君年幼,能力和威信不足更容易出现权臣篡权而引发动乱。

回过来看,整个蜀汉历史上这种权力交接只有一次,就是公元223年,刘备死后由太子刘禅继位。这次交接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在临死前精心安排好了政治布局,并托付有足够威望和能力的诸葛亮辅政,加上长子刘禅当时已经十七岁,在接班人的位置上已经待了四年。因此这次交接没有发生什么动乱。

诸葛亮

蜀汉内部虽有争斗,但总体较为平稳

封建王朝内部动乱的常见原因除了皇位交接时的不稳定因素之外,往往还有主弱臣强造成的权臣篡位或者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等等。比如曹魏的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家族和曹魏宗室的权力之争,而东吴在孙权死后历经多位权臣,同时这些权臣也互相争斗导致国家内乱。而蜀汉这一方面又相对比较平静,他们内部虽然也有派系争斗,但是总体的权力结构是平稳的,直到灭亡前夕才开始出现内乱迹象,但是也没有酿成大的血腥动乱,不过很快蜀汉也灭亡了。

  • 刘备入蜀后,他的政权内部也是有派系之争的,虽然刘备的至高地位无可争议。但是毕竟刘备等人是外来势力,所以必然与原先在蜀地的旧有势力有利益冲突。史学界有人认为蜀汉当时是三派势力,一派是刘备带来的嫡系,即和他东征西讨打天下,再到荆州暂时落脚,最后入川奠定根基的嫡系人马,通常称之为“荆州派”;第二派是刘备入川前,占领和统治四川的刘璋的势力,通常称之为“东州派”;第三派是益州原来本地的豪强,通常称之为“益州派”。刘备入蜀正是得益于东州派和益州派的争斗,因此入蜀之后即联合引他入蜀的“东州派”压制“益州派”来稳定蜀汉政权,并使之成为国策。


  •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登基,但是临死前他安排诸葛亮辅政,李严副之。也是以嫡系“荆州派”为主,联合“东州派”的李严(李严不仅属于东州派,而且与荆州派的人有旧交)共同稳定自己死后的蜀汉政局。加上庞统、法正、关羽等人都已先后死去,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和声望无人可及,因而蜀汉的政局基本按照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布局稳定下来。

  • 此后,蜀汉进入诸葛亮实际执政的时期,但是同受顾命的李严却跳出来惹事,但是他不敢于公开对抗诸葛亮,只是耍一些小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最终在公元231年,因为耽误了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被诸葛亮弹劾免官为名,并流放外地。但是这次的所谓争斗根本没有掀起什么大的风浪,诸葛亮仍然稳稳的把控蜀汉的政局。

  •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他死前已经为蜀汉和刘禅安排好了政治布局。由蒋琬执掌蜀汉朝政,同时魏延这样的名将已死,军队中没有可以威胁蜀汉和蒋琬执政的人物。蜀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姜维资历尚轻,因而能够听命于蒋琬,而蒋琬也倚重姜维(姜维也是在此时期快速升迁,逐步成为蜀军主将),一直到公元246年蒋琬病逝之前,蜀国的政局得益于蒋琬和姜维两人的合作比较稳定。

  • 公元246年蒋琬死后,费祎接掌蜀国朝政,这一时期蜀国政局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费祎一心改变诸葛亮执政以来的进攻性策略,转而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引起姜维的不满,姜维每次想用兵西羌等地,都被费祎阻挠,这一阶段是最有可能爆发政变的时期。但是公元253年费祎被人刺杀身亡,内乱危机自动解除了。

  • 费祎死后,姜维自动成为蜀汉的最高军事领导,他开始按自己的意志继续北伐,此时蜀汉政权没有再出现权臣执掌朝政,而是官僚集团共治的局面,同时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但他并不是后期那种控制朝政的权宦,只能算是佞幸宦官罢了。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姜维与黄皓的矛盾爆发,在上书刘禅要求处死黄皓失败后,姜维选择了屯田沓中避祸的方式来应对政治危机,但是黄皓也不敢向公开发难发难,蜀汉虽然出现明显的内外不和,但是毕竟还是没有爆发剧烈的血腥政变,此后不久,蜀汉被魏国灭亡。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蜀汉历史上历经多次权力交接,几乎都异常的顺利,没有出现曹魏和东吴那种血腥政变来实现权臣之间的权力交接。这种顺利与刘备和诸葛亮的政治布局是分不开的,他们在蜀汉的极高影响力加上深远的政治布局使得蜀汉的权力交接都还比较顺利。同样的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人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刘禅

关键第三人——刘禅

不管前任君主的安排如何,也不管这些权臣是否忠心辅佐新君,我们都不能忽视新君在这种权力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他的选择是极有可能打破平衡的。蜀汉历史上可以说大多数时间是权臣执政,这种本来很危险的局面一直以来没有引发动乱,刘禅的确功不可没。

  • 223年到234年诸葛亮主政期间,刘禅年纪还小,加上诸葛亮的能力和声望,刘禅将国家大小事物全部交由诸葛亮处理。

  • 234年到246年蒋琬执政期间,已经三十岁左右的刘禅依然放权;

  • 246年到253年费祎执政期间,步入四十岁的刘禅依然放权;

  • 253年到263年蜀国灭亡这段时间,快五十岁的刘禅依然放权姜维主持军事,内政因为没有能力特别突出的大臣,采取的是一种群臣共治的方式,但是刘禅的存在感依旧不是很高。

由此来看,刘禅年少登基,在位时间长,但对权臣执政他采取的是安心放权的方式,不与这些权臣争权,也不刷自己的存在感,甚至都没有防范或害怕这些权臣篡权的想法,连安排人员分化权力的想法都没有,不知道是他看人太准还是真的没心没肺。但是我们从结果上来看,这些权臣还真的都没有篡权的打算。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种为君之道还真的促成了蜀汉历史上没有出现血腥政变。


围炉品茗人


其实,单从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中我们就可以初步地体会到东吴政权多少有些涣散,赤壁之战前夕,就战与和这一论题的考量,东吴内部纷争不断,其中又隐含着多少两面派与投机分子!领主孙权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看那架式,有这么一时半刻甚至为投降派所动,若不是周瑜鲁肃等人的鼓动,恐怕其断然没有后来折箭斩几之举吧,。人主临危,畏首畏尾、优柔寡断,又怎能刚强而御下呢,这种风气或传统是其多次动乱之内因,《三国志》亦有记载。

而蜀国则不然,刘备面慈而心狠,外愚而内智,回想其临终托孤的好戏,真的是大智慧啊,诸葛亮惊惧万分不说,内心又钦佩之至,蜀主真可谓城府九千重,心机盖天高!再者,诸葛亮其用人智慧自不必赘言,同时他所打造的行政体系紧密牢靠、势如铁桶,监察制度更是卓越古今,我们从《出师表》中即可尝鼎一脔;另外,大家不要被影视剧中的假象蒙蔽了,阿斗不并不愚痴,相反,他继承了乃父之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紧紧抓住老诸葛这根救命稻草,并时刻不松懈其戒备之心,稍不中意便以大智若愚之言提点之,他人不明,诸葛岂能不知,身为人臣且名声在外,自然不敢有僭越之心,如此一来,内有政教统协,外有强军护卫,西蜀政局俨然矣,何谈动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