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呂蒙為什麼非要殺掉世間少有的神人關羽?

銀桑筆記


呂蒙和關羽各為其主。

作為敵人,越厲害的就應該越早剷除,更何況還是“威震華夏”的神人關羽。

在關羽被呂蒙下套設計斬殺前,正是他一生的巔峰期。

也是《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兄弟人生最得意的時候。

劉備三兄弟自從走上“共謀大事”這條路以來,一直是顛沛流離,東奔西走,先在同門師兄們公孫瓚的賬下聽令,公孫瓚死後,又投奔了徐州牧陶謙,軍閥混戰中,陶謙不敵曹操,因徐州被曹操血洗,憂憤之下病逝,劉備雖然繼承了陶謙的地盤,但是不敵呂布,無奈之下,又轉而投靠了曹操,接著從曹操處出走,託庇於袁紹門下,之後投奔劉表,接著是孫權。

可以說,劉備一生屢屢受挫,大半個中國地圖都走遍卻無片瓦安身。

最終找到了諸葛亮,才終於“鳩佔鵲巢”從劉璋手裡奪了益州。

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劉備有了自己的落腳地。

之後,又從曹操手中把漢中搶了過來,這就給一馬平川的益州內陸又安了牢固的防盜門,所以這片落腳地在經過妥善的經營後不說固若金湯,至少也不是隨便就能被人奪走的。

劉備歡欣鼓舞之餘,雄心壯志再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西區漢中的上庸等東三郡,有了直取關中的機會。

與此同時,留守荊州的關羽開始攻打襄陽和樊城,並且取得了重大戰果,一舉俘虜了曹軍大將於禁,又斬了龐德。

此時的蜀漢,兩頭開花。

但由盛轉衰也正在此時,因為敵人不可能看著你勢力坐大卻不採取行動。

面對此時的蜀漢,曹操和孫權終於有了合作的前提。

呂蒙只不過是順大勢而提出了利用關羽自身傲慢自大的性格弱點針對他的計策。

以自身病重為由讓沒有什麼名氣的陸遜接任大都督的職位,接著,富有心計和謀略的陸遜一方面各種捧著關羽麻痺其心智,另一方面悄悄地佈局籌謀。

最終藉著關羽糧草告急,破壞盟約強佔東吳糧草的時機,發動了江陵之戰。

關羽麥城敗走,最終命喪於此。

其實在這一場戰爭中,關羽殺不殺並不重要,不殺也無傷大局。

重要的是破壞了劉備西進關中的勢頭,把蓄勢待發的劉備大軍打得縮進了“烏龜殼”蜀地,失去荊州,使得劉備失去了東出的出口,雖然可以憑險據守,但想再一次打出去卻是千難萬難,此後,諸葛亮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要論起根由,也正在於此。


閒話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關羽敗走麥城,結果在逃亡路上中伏,被潘璋部獎馬忠所擒,關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呂蒙見二人不肯投降,就將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

問題來了,呂蒙為什麼要殺關羽?他難道不知道關羽是劉備親如手足的兄弟嗎?就不怕萬一殺了關羽,會導致劉備的報復,引發孫劉大戰?其實呂蒙之所以要殺關羽,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當孫權向關羽提親的時候,沒想到關羽斷然拒絕,明顯地看不起孫權。關羽能看得起的人只有劉備和曹操,他認為孫權只是個坐享其成的人,根本看不起孫權。關羽只會打仗,比起孫權的話,孫權的智謀怎麼都比他強。關羽詆譭和看不起孫權,讓本來就不同意這門親事的呂蒙更是氣得要死,這件事使得呂蒙對關羽恨之入骨,為以後關羽的被殺埋下了隱患。

再則,周瑜的死對呂蒙影響很大,周瑜曾經是呂蒙最崇拜的人。然而卻被諸葛亮巧使妙計就給活活氣死了,這讓呂蒙對劉備集團的人甚為不滿。所以,當關羽被俘後,他又想起了自己曾經的偶像周瑜,痛恨之餘便對關羽起了殺心。也許殺了關羽,以告慰周瑜的在天之靈正是此時呂蒙所想的。

還有一點,既然關羽此時已經落在了自己手裡,如果自己不殺的話,別人就會以為自己不敢殺關羽,自己就會揹負一個不敢殺關羽的名聲。而如果殺了關羽,那麼自己也許就會一戰成名,聲名遠播,畢竟關羽也是一位名人,名人效應還是有的。

然而,呂蒙殺了關羽之後,也把自己推到了危險的境地,最終被孫權殺死。

呂蒙之所以殺關羽,就是想長期佔據荊州之地,因為這一塊地,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荊州就是東吳前方的門戶,一旦荊州失守,東吳就危險了。

只有殺了關羽這樣的人,劉備想要再次奪會荊州也就難上加難了。

後來劉備知道關羽死後,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失敗,僥倖逃脫死在了白帝城。劉備一死,荊州之地,就再也沒有回到劉備集團來過。

這大致就是呂蒙為何要殺關羽的原因。總之,歸根結底都是利益的爭奪。











Zh上善若水W


其實準確來說,並不是呂蒙要殺關羽,而是孫權要殺。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關羽跟劉備的感情都是情同手足。

殺關羽一定會引起劉備發難。這也是為什麼孫權的智囊團一直勸孫權不要殺關羽的原因。

那麼分析一下,為什麼孫權一定要殺關羽。

1、孫權奪荊州,劉備一定會報復。

這個要從荊州在三國的地位中說起。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對劉備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往東可連吳會(吳郡、會稽郡,代指東吳),西通巴、蜀”。

魯肅對孫權說:“荊州與東吳在地理上相接,長江從荊州東下入吳,兼帶江漢。荊州憑山臨水,是東吳的東線門戶,必須由東吳控制,我們才能安全。

荊州對孫權有多重要?

魯肅之前說荊州劉表與東吳共有長江之險,已是東吳大患。更何況現在荊州是在劉備手中。只要荊州一日在外,吳國一日不得安寧,所以荊州是孫權的必爭之地。

如果孫權戰局荊州,那就可以獨佔長江天險。佔有荊州的孫權,向西可進攻劉備,向北北可出襄陽攻曹操。即使孫權採取保守戰略,荊州還可以成為西拒蜀,北拒魏的戰略要地。

荊州對劉備有多重要?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已經提起到荊州的重要性,在得到益州之後,基本上都是按照蜀國的進度在走了。而且蜀國前期羸弱,荊州又是一個富饒之地,擁有荊州才能更好保障蜀國的發展。荊州東進可進攻孫權,北可進攻曹操。這是劉備一統天下的必爭之地。

所以,在這個時候。孫權把荊州奪走。劉備勢必要奪回,大戰在所難免,這時候把關羽放回去,孫權豈不是自討苦吃,讓劉備多一員大將?所以孫權一定要殺關羽。

2、未雨綢繆

三國時期,大家都心知肚明,早晚會有一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而孫權在這個時候殺掉關羽,故意刺激劉備進攻自己。正是想加快進程。

孫權可以料想到,蜀地也是一個富饒之地,假以時日在劉備和諸葛亮的統治之下。蜀國的國力必定日益增強。最終失敗的只能是自己,倒不如蹭著這時候,故意惹怒劉備,在他相對弱小的時候發動戰爭。

3、因為私情(三國演義情節)

孫權為了加深蜀吳聯盟,向關羽提出聯姻。關羽回絕之後說了:虎女安能嫁犬子?

關羽這一狂妄之舉,更加堅定了孫權奪回荊州的決心。正因為這樣,孫權覺得受到了關羽的侮辱,有損自己的顏面。所以孫權在抓到關羽之後才會直接把他殺了。





歷史人物記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在三國裡面最為出名的一批武將裡面,無論從武功高強還是對主子的忠義,關羽都堪稱佼佼者,有關羽一個這樣義薄雲天的兄弟不知道成為多少男兒的夢想。可是這樣的一個武將最後死在了東吳大將呂蒙的手下,東吳的目的是為了佔領荊州,可是為什麼在佔領荊州之後,他還依舊不肯放不過關羽?東吳的目的已經達到,並且自己也知道如果殺了關羽的話會引來劉備的憤怒,給東吳帶來滅頂之災。為什麼還窮追不捨?

第一,關羽的實力過於強大。

不管是帶兵打仗還是單挑能力可以說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人敢保證自己可以打敗關羽。即使是魏國名將曹仁,于禁等人都敗給了關羽。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關羽在那個時候可以說得上是第二個呂布。打江山易收江山難,而東吳費盡心思還不容易得到的荊州,如果關羽再帶兵打回來。這一切很有可能就是徒勞的。為了保護好戰鬥成果,呂蒙如果不去殺關羽,可能真的就沒有人會去殺他。那個時候到曹操已經敗給劉備好幾次。曹操也不願意再去惹到劉備,只能呂蒙自己下手。

第二,為魯肅報仇。

關羽還在荊州防守的時候魯肅曾經幾次去問關羽關於荊州的事情,都被關羽回拒了。甚至,關羽還從側面殺了魯肅。而魯肅曾經一把扶起來了呂蒙,讓呂蒙從一個小將領成為如今的東吳大將。當呂蒙受到東吳其他將領的排擠的時候,魯肅是第一個站出來為呂蒙說話的。同時,魯肅是把呂蒙當成一個東吳未來的中流砥柱來培養。可以說呂蒙後來成為東吳的一代名將,魯肅功不可沒。特別是魯肅臨死前還極力向孫權和其他東吳高管推薦呂蒙,這一點讓呂蒙十分感動。為了替曾經的恩人報仇,呂蒙不惜一切代價地去追殺關羽。

第三,東吳和魏國的交易。

當魏國的大軍被關羽困住的時候,曹操派出使者和東吳面談。只要東吳這邊出兵攻打荊州就可以解救被包圍的魏軍。而作為回報,魏國不會出動兵馬對東吳佔領的荊州發動攻擊,同時還一起約定魏國會拖住關羽,不讓關羽可以調出大軍回去支援荊州。這個條件對於東吳來說太充滿誘惑了,於是雙方約好了。可是當東吳佔領荊州以後,魏軍一直對關羽只追不殺。給東吳留下了巨大的隱患,為了可以保護好荊州。呂蒙只能自己動手殺掉關羽。

在這三點原因下,呂蒙殺掉關羽成為了保護當時為東吳獲得最大利益的最佳選擇。一代名將就這樣被結束了生命。而呂蒙也因為殺掉關羽一戰成名,成為了東吳後面與魏國蜀國相抗衡最佳的決策。


小辮兒說歷史,堅持原創,歡迎關注,本文為悟空問答首發,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小辮兒說歷史


這是因為在奇襲荊州之前不但熟悉了荊州的軍事佈置情況,還研究了荊州主帥關羽的心理及為人。關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關羽義薄雲天,重承諾,守信用,對劉備及蜀漢極為忠誠,從關羽面對曹操各種高官厚祿,美女金銀相贈也不願意留在其身邊就可以看出,那時的劉備什麼都沒有,經常被敵人追打,很落魄。其次很好面子,自尊心極強,聽說馬超英勇,被西域各部落奉為戰神,是不世人物,難道比我還厲害嗎,就準備放下荊州和馬超比武,幸虧諸葛亮及時寫信說:馬超此人能文能武,打仗很勇猛,當世的英雄豪傑,就像漢高祖時期的黥布、彭越一樣的人物,可以和張飛不相上下。怎能與帥氣逼人的你相比。關羽被帶了高帽,這才釋懷。荊州乃蜀國重地,一旦丟失怎可與大哥劉備交代,二是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可能會斷送,這是不可能接受的,一定會捲土重來。三是關羽是個狠角色,過五關斬六將,斬殺大將顏良,水淹七軍,一旦放了就是放虎歸山,自己以及荊州也不能安穩。如果不能和解和得到,就必然除之才能後快。


八零後不哭


呂蒙是一凡人怎麼有能耐殺了一個神呢?若關羽真是神呂蒙想殺也是做白日大夢,事實上關羽被殺了。

人無殺虎心,虎有傷人意。借荊州,借荊州意為著荊州主權是東吳的,蜀漢租產當私產還在東吳的家門口打打殺殺想永久性坐大,那孫權是何感受,肯定是熱鍋上螞蟻坐不住了,東吳早就密謀如何奪回荊州,陸遜就是糖衣炮彈,在關羽眼鼻子低下做好了一切準備,關羽確毫無知確,看來關羽並非是神,確是凡人,竟敢把大部兵力調到襄樊戰埸,竟忘了他的主要任務是守荊州,按諸葛亮的隆中計劃,世間並無發生重大變化,還沒到蜀漢開疆拓土的時候,關羽自個的行動起來,而不是在戰前就動員好,到戰敗時才向劉封求救,劉封拒絕,壓根兒關羽就沒想過會敗,百分之百的勝利,他沒有想到的事太多了,因世間沒有如果。

如果不是曹操聯絡孫權,最少關羽不會老巢被端。

如果劉封出兵最少關羽不會被擒。

如果不是盟友反水而佈下地網誰敢擋我。

猛虎被擒一但放虎歸山那還了得,只有永絕後患是最放心的,這是一隻很不友好的猛虎唯有一死敵國才心安。

這也是呂蒙必須讓關羽死的原因,這是多大的買賣蜀漢第一虎將,加一荊州呂蒙在軍事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9紫氣東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是魯肅對於呂蒙的看法,講的是呂蒙知道自己知識不夠而努力進取的事例。但是呢,阿蒙就是阿蒙,你給他一百次機會,他也成不了魯肅。呂蒙可以說是個軍事家,卻絕不是個戰略家。他以為他為孫權奪回了荊州,殺了關羽,就好像勝利了一樣。其實他才是最笨的,他不僅僅沒有為孫權贏得爭霸天下的資本,卻還將孫權置於火上去烤。他偷襲荊州,斬殺關羽都只是鼠目寸光,毫無大將之眼光。與魯肅相比,他差的遠了,為什麼魯肅一直不肯為荊州而與關羽兵戎相見?魯肅不是怕打不過,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全而委曲求全。

呂蒙殺關羽純屬小人行徑。關羽的被殺使孫權招來了劉備毀滅式的報復。若不是後來的火燒邊營,孫吳有可能就此消失。

其實我一直認為,孫吳當時最好的處置不是偷襲荊州,而是自壽春直取曹魏,要是再加上劉備出漢中,三軍齊出就算不能滅掉曹魏,也能吃其一口大的。而且,此戰加深了蜀吳聯盟,使曹魏不敢打擊報復。


蝶谷幽蘭


白衣渡江,三國三大奇襲戰役之一,江東兵不血刃佔領了荊州,按照道理來講,這場戰役雙方也不是非要拼個你死我活,可為何呂蒙擒獲關羽後,非要一刀殺了劉備的二弟關羽呢?在學生看來,眾多原因之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江東要擺明自己的態度和決心,而殺關羽就是擺明態度的最後一步,具體如何,且聽學生細細道來。

殺關羽擺誓奪荊州之勢

無論是在《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亦或者是在一些正史、野史之中,劉備和孫權兩方若有糾紛或者牽扯,必定少不了一個地方——荊州。荊州在劉備和曹操眼中只是一個戰略要地,可是在孫權這方荊州就是江東性命安危和發家致富的保障。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江東就算不為發家致富,也要為西方戰略保障做準備,可荊州易奪不易守,特別是守劉備集團的“仁義道德”。若江東不殺關羽,則代表江東對劉備這個盟友多少有些顧慮和貪念,以劉備集團以往的姿態,自然不會輕易放棄荊州,肯定會先索要關羽再索要荊州,江東若是把關羽放回那荊州危矣。若真想穩佔荊州,江東只能殺死關羽,向劉備表明自己誓奪荊州的態度,人已死荊州已奪,若想要回荊州只有一戰。

殺關羽擺求和之心

說到這求和之心,肯定會有人說學生是個智障,殺死關羽又怎麼會是一種求和的態度?但殺死關羽確實是一種求和的態度,不過並非是向劉備集團求和,而是向曹操求和。“許割江南以封權”是曹操想到最快解決與劉備集團戰事的辦法,不過曹操和孫權兩方之間的戰爭一直比較激烈。

公元217年孫曹之間發生濡須會戰,其戰爭餘波一直延續到關羽發動襄樊戰爭才暫時結束。在這場戰爭中雙方互有損傷,但曹操一方憑藉漢室僅存的餘威註定比江東恢復的快一些,而且此時的曹劉戰爭明顯是劉備佔據上風,三方實力一看便知,孫權成為了鼎力勢力中最弱勢的一方。劉備在與曹操的戰事取得勝利後,是否會順勢西進?這是一個不用思考的問題,若這場戰事劉備取得全面勝利,下一步肯定不是進軍中原,而是先吞掉江東孫權。

如果說曹操求和是為了不讓自己輸的太慘,那此時的孫權就要考慮如何在這場戰事後不被劉備率先吞掉,而向曹操求和就成為了孫權唯一的保命手段。這場求和,曹操率先送出了求和禮物(以漢室名義封孫權於江東),面對厚禮孫權自然會還回,試問還有比敵方二號人物更重的禮物嗎?所以在此時,江東殺關羽,送頭顱,和曹操結聯盟之好。

殺關羽擺君主之姿

這最後一個就是殺死關羽擺明孫權的君主之勢。說到這裡,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關羽侮辱孫權聯姻一事,但學生所指是關羽破壞條約無視江東威嚴。在關羽水淹七軍後,犯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借糧,這個糧借的不是別人,正是江東孫權。

“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

這一點小糧草不要也罷,但關羽卻是越過了湘江借糧,湘江對於兩家又代表什麼呢?劉備和孫權修和,江夏郡換零陵郡,孫權佔據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劉備佔據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也就是所謂的湘水劃界。雖說是議和,但這議和的前身卻是雙方即將開啟的戰爭,此時的湘江畔則是雙方最敏感地區,關羽帶兵越江借糧率先打破合約,孫權方若不作出回應,先不說在軍事外交上是否處於弱勢,單在這天下勢力中就會被低看一眼,所以白衣渡江斬殺關羽,也是在向天下表明江東勢力不容侵犯的態度。

正所謂戰場之上無對錯之分,只有立場不同,呂蒙殺關羽也是為了江東的利益,若是因為關羽仁義或者有英雄氣概就選擇放虎歸山,那無疑是自討苦吃罷了,而且關羽這個“神人”是後人封的,呂蒙又怎麼會知道呢,都是肉體凡胎,也都是手起刀落。

以上就是學生愚見,我是見青山嫵媚丶


細折百花


戰場之間,瞬息萬變。三國鼎立的時代,殺掉對方大將,這是對自己國家有很大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