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明恭亲王比咸丰更优秀,为何道光选择咸丰为储?

彭林灵




道光帝很废,自然会选比他更废的咸丰帝。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这是皇帝爹甩黑锅给儿子的戏码。这幕戏曾经在北宋时期发生过,宋徽宗在即将亡国之际,料知自己已经没办法挽回局面,于是急忙将皇位禅让给钦宗,这便等于将责任和黑锅甩给钦宗了,即使真的亡国了,亡国之君是谁?是钦宗,不是徽宗,宋徽宗试图借此摆脱历史骂名。

清朝皇帝自嘉庆开始,可谓是一代废于一代。乾隆是有点能力,可是享乐主义太膨胀,败家玩意儿。嘉庆面对乱摊子,想不出好办法,只好拿和珅开刀,然后眼睁睁看着清朝继续衰落。道光帝开开心心当了皇帝,结果仍然不知道怎么强国,更糟糕的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已经陆陆续续踏上中国的土地了,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道光帝当时本来还想睡点妃子生几个娃,结果吓得睡不着了,最后决定认怂,然后签订《南京条约》。道光帝开了清朝认怂签订卖国条约的先河,没脸见老祖宗啊,怎么办?如果自己不是最垃圾的那个呢?是不是受到最多责骂的便不是自己了?

嘿嘿,好儿子,你老爹我只好对不住你了!



皇储争夺,奕詝辟蹊径险胜奕訢。

在道光的儿子里,当时有资格当皇位继承人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道光帝心里很犹豫很纠结,奕訢聪明睿智,如果当皇帝的话肯定比道光更合格,可是奕詝更像道光,是让相对进取的奕訢继位还是让相对保守的奕詝继位呢?道光帝不得不辩知利害关系。

奕詝的获胜,帝师杜受田是不得不说的人物。

杜受田指点奕詝将“自己不行”伪装成“仁义”。

清朝是马背上得江山,因此对于皇帝的培养很注重马上功夫,因此狩猎经常作为皇储的考察手段。犹豫的道光帝不得不选择用狩猎考察奕詝和奕訢,看看谁更适合当皇帝。但是奕詝对于奕訢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优势,文比不上奕訢,武更比不上奕訢,怎么办?这时杜受田对他说,你只有辟蹊径方可嬴奕訢了,否则你将亵衣亵裤当了也赢不了奕訢。

狩猎当天,奕詝看着收获丰盛的奕訢脸色发白,心里实在没底。道光看到奕訢的收获也很高兴,直呼好儿子!看到手里空空的奕詝时,道光黑着脸问道:“你怎么回事?竟然这么废!”

奕詝听到道光的话,心里发颤,但还是按照杜受田教的说道:“老爹,现在正是万物复苏、交配繁衍的好季节,我实在不忍心猎杀它们啊。”

道光听了,心里想到,嘿,看不出这小子挺会说啊。继而又想到,你行不行我还能不知道?嗯,老六太聪明,如果将来当皇帝了成绩怕是比我好,让我怎有面子去见祖宗们?老四不错,够傻,将黑锅留给他最适合了。

然后道光点头说道:“嗯,老四够仁义!帝王正该如此!”

奕詝开心得跳脚。



道光问政,奕詝用哭声掩盖自己不行。

皇帝选择继承人,总喜欢在临终前将儿子叫到床前问政,让自己能够放心的死去。道光将奕詝和奕訢叫到床前开始“我问你答”的对答游戏,杜受田对此已有预料,便告诉了奕詝如何应对,因为他知道奕詝不如奕訢。杜受田对奕詝说,到时你老爹问你政事的话,你不要回答,只管痛声哭,哭得越惨越好。

道光很纳闷奕詝怎么哭得这么痛苦,你老爹还没死呢,你便开始哭丧了?便沉着脸问:“你哭什么?我还没死呢!”

奕詝抹了抹眼泪,说:“老爹,你会好起来的,老爹活着,便是清朝的福,更是儿子的福!”

道光帝听了觉得心里很舒服,这儿子孝顺啊!但是突然又想到,呃,我是在问你对国家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你用哭给我绕过去?呵呵,憨儿子啊憨儿子,罢了,让你当皇帝,顺便帮老爹扛点事吧。

道光眼神复杂地看了看奕訢,在心中叹气,我怕你太厉害了,以后历史书得骂死我啊!还是老四好,只是希望他能傻人有傻福吧,呵呵,谁让我们都赶上了这个糟糕的时代呢?

道光留下遗诏,将老四奕詝立为皇太子,在老爹死后,由老四继承皇位。老六奕訢的话,只能说声遗憾了,给老六封个亲王吧。

道光为自己的身后名布好局后,终于心满意足的闭上了眼睛。



清朝皇帝没有最废,只有更废。

恭亲王奕訢被人称为“鬼子六”,咸丰帝死后,与慈禧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掌控清朝半截国柄,能力可见一斑。但是可惜的是,他不是道光最属意的继承人,怪只怪他比道光帝更聪明更厉害。

废柴咸丰确实如道光所料,比道光更倒霉,不仅碰上了太平天国,还碰上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更糟糕的是最终只能逃到承德避暑山庄抹着眼泪看着北京的方向,呜呼哀哉咽气了,死不瞑目。

这便是道光帝的私心了。


宁糊涂


看了这么多回答,咸丰能继位,主客观原因大家已经说的非常详细了,总结一下就是咸丰年纪大,有个好老师,会演戏。不少人对恭亲王充满同情,对咸丰多有鄙视,认为如果恭亲王继位应该更好,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说一下我的看法,道光皇帝虽不是秦皇汉武,但也绝不是司马衷之流,智商还是在线的,他最终选择咸丰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当时,至少在他看来咸丰就是比恭亲王优秀,大清的继位者必须是最优秀的人,而不是自己喜欢的孩子,道光在位三十年阅人无数,绝不是咸丰演几场戏,掉几滴眼泪就可以蒙混过关,更何况知子莫如父,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水平,自己会不知道吗?皇位争夺是残酷的,考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即使有个好老师也不可能时时处处保护你,更多的时候要靠自己,毕竟师傅领进门过,修行靠个人,往往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足以改变命运,只要道光皇帝没死一切就都是一个未知数,在此之前皇子必须小心翼翼,按的住自己的心思情绪,这一切要喜怒不形于色,而这些,咸丰做到了可恭亲王做不到,有一次道光让咸丰和恭亲王选择礼物,一个是木如意一个是玉如意,咸丰礼让,让恭亲王先选择,恭亲王想都不想直接拿走了玉如意,甚是欢喜,殊不知得到了玉如意失去的是大清江山啊!就凭这一点咸丰就比恭亲王更适合做皇帝。对于恭亲王能力比咸丰强,这点我存在异议,我认为至少各有千秋,更何况能力强不代表你一定可以做皇帝,比如你觉得诸葛亮和刘备谁的能力强,谁做了皇帝,萧何韩信张良甚至项羽哪个人能力比刘邦差,可最后谁做了皇帝,皇帝不是要你全能,而是要你有识人用人的能力,世界上有四种人,聪明而懒惰的人可以当领导,聪明而勤奋的人可以当领队,愚蠢而懒惰的人可以当工人,愚蠢而勤快的人万万不可用,从他的外号鬼子六,根据后世的行为,主持洋务运动,外交西洋可谓一生为奴,是个聪明而勤快的人,他当恭亲王干实事真的是最合适不过了,反观咸丰,他罢黜道光时期的奸臣穆彰阿,重用铁腕能吏肃顺,大度放权给曾国藩为首的地方汉人,想想崇祯皇帝刻薄寡恩几乎一年换一个内阁,一打败仗就杀头,以至十七年时间农民军越打越强,最终身死国灭,而咸丰在位只有十一年,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皇帝重用汉臣最终为平定太平天国打下基础,不能不说还是很有气魄和肚量的。我之所以不看好恭亲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恭亲王识人之能不如咸丰,咸丰能对道光投其所好最终获得皇位,能看出慈禧有吕武之嫌,并让慈安手握密昭以备不测,然而恭亲王看不清道光,对慈禧也一直没有防备,直到最后失去皇位,后被慈禧架空方后悔莫及,老天对恭亲王不薄,恭亲王一生两次有机会染指大清最高权力,第一次是争夺皇位,他看错了道光丢了皇位,第二次是咸丰死后,本可成为多尔衮,他又看错了慈禧,最后成了一个高级打工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试问一个连自己老爸都看不清,只会卖弄自己能力的人,真的能做的好皇帝?一个连慈禧都斗不过的人,他如何打败比慈禧更强的列强。很多人同情恭亲王,而我却更同情咸丰皇帝,我觉得他生错了时代,如果他没有遇到近代列强,如果他早生一百年,也许他不一定是个明君,但他可以活的更久,可惜他遇到了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一个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国家,即使康熙再生也救不了这千疮百孔的大清。大家希望恭亲王继位,可能更多的是希望中国少受苦难,跟上时代,屹立于世界之林,但是我认为即使恭亲王可以做的更好,也好的有限,改变不了历史的大方向,恭亲王不可能放弃手中权利直接让清朝变成现代国家,新老思想交替,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过程充满争斗,有争斗那痛苦在所难免,想直接跳过这一阶段,可能性很小,即使跳过了,也会伴随后遗症,往往伤害更比从前,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都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来,站不起来的都被历史湮没了。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如果一直一帆风顺,稍遇挫折便会怨天尤人,那么结局只有灭亡,国无内忧外患国恒亡,幸运的是中国挺过来了,近代以来的苦难没有磨灭中华民族的斗志,反而让我们越挫越勇,取得今日巨大的成就,这是天佑中华更是先辈的努力,我们无需为道光的选择惋惜,因为推动中华前进的是历史潮流而不是他的两个儿子,无论道光帝如何抉择都改变不了清朝的灭亡,但无论是谁也挡不住中国的崛起。


夏王赫连勃勃


很多人都知道咸丰帝奕詝和弟弟恭亲王奕䜣争位的故事,说奕詝在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下做出了孝顺的样子让道光最终选择了他。固然,不能说杜受田的方法不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奕詝更年长并且母亲地位更尊贵。

(道光皇帝旻宁是清朝第一个真正的嫡长子继承皇位)

中国古代最重嫡长子继承。清朝虽非汉人,但也深受此文化影响,对此也有相当的执念。康熙在皇次子胤礽周岁时就立其为太子,固然有对赫舍里皇后的思念,但最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希望嫡长子即位(赫舍里皇后在胤礽之前还有一子承祜,但出生即夭折,未序齿,所以胤礽为实际的嫡长子),甚至在对其失望透顶废太子后又给予机会复立。乾隆更是在富察皇后为其生下皇次子永琏后就把他的名字写进传位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永琏死后乾隆又动念传位同样是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可惜两位嫡子都早夭。而道光皇帝本人更是嫡长子继承的直接受益者,他是清朝唯一一个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其余嫡长子大多早夭),所以,可以想见道光对嫡长子继承也是有偏向的。

道光皇帝共有四位皇后,第一位孝穆成皇后是道光做皇子时的嫡福晋,未等道光即位就去世了;第二位孝慎成皇后是道光做皇帝后册封的皇后,但没有儿子,只有一女;重点就围绕后两位皇后孝全成皇后和孝静成皇后了。因为她们两人分别是后来的咸丰帝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的生母。从这个看,似乎他们两位皇子都可以算是嫡子,其实不然,奕詝可以算是嫡子,而奕䜣不能算。因为孝全成皇后生前被道光亲自进封皇后,而孝静成皇后是咸丰即位后尊为太后才获得了皇后的头衔。


(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

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深受道光喜爱,道光二年选秀进宫即封全嫔,三个月就升全妃,一年后进位全贵妃,当时年仅17岁,却已超过许多早于她嫁给道光的妃嫔,在后宫地位仅次于孝慎成皇后佟佳氏。道光十一年,全贵妃生下皇四子奕詝,地位日隆,道光十三年,孝慎成皇后去世,当年,全贵妃晋升皇贵妃,统摄六宫。道光十四年,道光帝正式册封皇贵妃为皇后,直至六年后去世,所以说,皇四子奕詝为道光皇帝嫡子。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而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五年13岁时进宫,初为静贵人,也颇受道光宠爱,因为先后生下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都早夭),于道光六年、七年先后进封静嫔、静妃。道光十二年生皇六子奕䜣,道光十三年进静贵妃。于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去世后抚养十岁的皇四子奕詝。道光二十四年进皇贵妃,统摄六宫。

(咸丰皇帝奕詝是道光当时实际上的嫡长子)

所以很明显了,虽然两位都先后统摄六宫,但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是真正进封了皇后的,而孝静成皇后到道光去世也仅仅是皇贵妃。所以,奕詝可以算是嫡子,而奕䜣只能是庶子,嫡庶有别。另外,奕詝为皇四子,年长于皇六子奕䜣,不仅如此,由于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先后早夭,皇长子奕纬也于道光十一年就去世了(相传道光见其不成器踢了几脚竟然就死了)。所以几个月后奕詝出生时已经是实际上的长子了。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奕詝等于是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这个地位是奕䜣完全比不上的。

嫡长子继承,是清朝皇帝过不去的执念。奕詝凭借这个身份已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没有明显的过错,道光就会将他定为继承人的第一人选。后来奕詝在老师杜受田的教导下因为狩猎比不过奕䜣,就说春天孕育季节不忍伤东吴性命并且不愿与弟弟们争功;在道光病重时考察皇子学问时因为比不过奕䜣的文采就痛哭说担心父亲的病痛,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只是加强了道光立奕詝的决心,而非决定性因素。


伊耆角木


从日后清朝历史的发展来看,恭亲王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身体状况都是明显强于咸丰帝的。道光皇帝也不傻,他在生前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这两个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然而最终的结果竟然是资质平庸、身体残疾的咸丰帝即位。这主要是因为咸丰帝是道光帝的嫡子,咸丰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生前也深受道光帝宠爱,加上咸丰帝给道光帝留下了诚孝仁义的印象。

一、生母受宠,成为嫡子:

咸丰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后,她从一个小小的贵人一路升为全嫔、全妃、全贵妃、全皇贵妃,最终在孝慎成皇后去世后被道光帝晋为皇后。道光皇帝一生对孝全皇后极为宠爱,这种宠爱直到皇后去世数年之后,仍然能够感觉到,孝全皇后与道光帝感情也非常深厚,这种感情在帝后之中是非常罕见的。孝全皇后去世后直到道光帝驾崩的十多年里,道光帝再没有册立过皇后,可见道光帝对皇后的感情之深。由此及彼,道光帝难免对咸丰帝爱屋及乌。这也是咸丰帝被立为皇帝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忠厚仁义,诚孝父皇:

道光帝晚年身体不好,经常缠绵于病榻之中,咸丰帝经常衣不解带的侍奉在父皇病榻之侧,有时看到道光帝生病痛苦,咸丰帝竟然痛哭流涕,这些都让道光帝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还有一次,道光帝组织皇子去木兰围猎,恭亲王策马扬鞭,百发百中,而咸丰帝却未发一箭,道光帝问他为何,咸丰帝只说现在是春季,很多野兽都怀有幼崽,自己不忍心将其射杀。这在道光帝眼中是非常仁义的表现,也让道光帝刮目相看。


道光皇帝晚年也曾为了谁来继承皇位而忧心忡忡,一方面,皇四子奕㤖是嫡子,忠厚仁孝。一方面皇六子奕訢聪明有决断,能力极强。这让道光帝非常纠结,很是矛盾。最终,道光帝还是选择了皇四子奕㤖继位,而将皇六子封为恭亲王。一份遗诏里安排了两个皇子的未来,这在清朝秘密立储制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充分显示了道光帝内心是多么的矛盾。

其实我们现在想想,咸丰帝之所以能战胜恭亲王取得皇位。也是有一些示弱成分的。他善于将自己的不擅长巧妙的心藏起来,看似低调,实则是隐忍不发,韬光养晦。


历史课课代表


清宣宗道光帝总共生有九子。其中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就是后来登基的咸丰帝,不过与道光皇帝的其他子嗣相比,四阿哥资质平平,武艺稀松,他后来又是怎么荣登帝位的呢?

这要从四阿哥的老师杜受田说起。杜受田,山东滨州人,家世显赫,自幼熟读诗书,是个十足的学霸。

道光三年,杜受田考取取得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的好成绩,被任命为山西学政,官职类似于山西省教育厅的厅长,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

道光15年,博学多识的他得到皇帝赏识,奉召进京,被任命为四阿哥奕詝的老师,教导左右。

杜受田自受命起便对四阿哥奕詝悉心教导,不光传道解惑,还对其关怀备至,照顾有佳,宛如父母。而四阿哥奕詝对老师也是言听计从。

虽说道光帝的前三次年幼夭折,四阿哥奕詝被立为储君,但从文韬武略或是身体素质等方面都不及六阿哥,所以,道光对于未来接班人的选择也是犹豫起来,心中天平也逐渐向六阿哥倾斜。

废长立幼乃皇家大忌,若皇帝一意孤行并会使朝政带来动乱,身为四阿哥老师的杜受田也是十分焦急,于公于私他都得和四阿哥共进退。

有一日,道光皇帝命几位皇子去南苑狩猎,以考察皇子的武艺,四阿哥奕詝武艺平平,向老师求教,杜受田思考良久说,到场后你自己勿发一弓一箭,只做旁观,若皇帝问及缘由,你就说:“时值春日,鸟兽正处孕育之时。

为兄弟比武而伤鸟兽性命,于心不忍。宁被父皇责骂,也未放一弓一箭。”当日结束,除四阿哥两手空空之外,其余皇子皆斩获颇丰,道光心中不悦,怒而不发。四阿哥奕詝将老师所教如数作答,皇帝龙颜大悦,夸其说,“此乃君王大度”。

道光重病期间,仍就对于接班人犹豫不绝,想借此考察两位候选人的能力。六阿哥的老师说到,皇帝问你,此时你必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彰显能力与才华,才能被受大任。

而杜受田此时却教导四阿哥奕詝,与六阿哥相比,论学识与口才你都处于下风,若强逞之,必不如人,因此你不如只管哭泣,以表不舍之情。

觐见之时,道光果然询问二次家国大事,六阿哥对答如流,道光深感欣慰。而四阿哥只在一旁泪流满面,无法自已。道光仔细观二子举动,最终被四阿哥的举动感染,于是言到,皇四子仁德,乃当大任。

后来,道光帝驾崩,四阿哥接任帝位,改年号“咸丰”。资质平平的咸丰得以顺利登基,一来他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二来也是拜老师杜受田所教,“不做”“不说”虽为权宜之计,不过,却正中帝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舟侃侃侃


选继承人应当立嫡立长立贤,这是通用标准。但具体到每一位皇帝,则因人而异。

大概影响继承人因素的有这么几个:一、跟皇帝的性格以及对某个儿子的偏爱有关。立嫡立长立贤神马都是浮云,我只立我所爱。二、跟朝廷的党派斗争有关。群臣的眼睛是雪亮的,团队的运作能力的可怕的,大多数臣子如果表决支持谁,皇帝老子想换人他也要掂量掂量。三、跟国际国内形势有关。战时重将,治世重相,继承人是将型还是相型,或者说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也就是说,谁更能胜任当前的形势。

说起道光皇帝立咸丰,要从皇帝性格说起。

皇帝性格:道光是出了名的铁公鸡,省钱那算是省到家了,穿补丁衣服,不敢吃肉等等生活细节,决定了他的性格——保守。对嘛,铁公鸡都是保守的,既然是保守,那就对瞬息万变的事情充满恐惧,在立继承人上也是以保守为主。

那么看看咸丰和恭亲王哪个保守吧。恭亲王办洋务,外号鬼子六,是很善于接受西方新文化新事物的,咸丰呢,上台之后搞政治搞改革,表面上看很勤政,把主和派官员罢走,把改革派官员招聘时来,政绩卓有成效,同时也巩固自己皇权。而且他跟他爹一样,也是一个铁公鸡。还有从发生的事件来看,道光年间发生了鸦片战争,咸丰年间发生了太平天国和火烧圆明园,两个都是倒霉蛋。

很显然,道光立咸丰原因之一是性格相近,就是说老铁公鸡把位子传给了小铁公鸡,老倒霉蛋把位子传给了小倒霉蛋。

至于网上传的他俩的老师在后面指点,咸丰没有奕訢有能力,就示弱,就拿仁孝来搏得道光的同情,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弥留之际道光皇帝的心里,更会打这样的算盘:皇帝不是能力强就可以当,我一生思想保守,唯恐出什么乱子,毁了先祖的基业,我也要在儿子中间选一个像自己的,奕詝虽然没有多大才能,但是很多观点骨子里与我相近,奕訢则有点冒险,江山社稷企同儿戏?我这么保守,可不敢把皇位托给冒险之人,选来选去就奕詝了。这样我在九泉之下也能向列祖列宗交待了。


八句乾坤


才不胜德,这是很多中国人的用人观。

这样的用人观不能说错,但遇到虚德压实才的时候往往也挺坑人。恭亲王之所以在皇位竞争中败给咸丰,就是典型的虚德赢了实才。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帝第六子,因为排行老六,机智过人,所以得了个“鬼子六”的雅号。论身体素质,能力才智,甚至品质德行,恭亲王奕䜣都不比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差,但在皇位之争中,输的恰恰是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奕䜣。

聊这事,最好还是从清廷的立储制度说起。历朝历代,皇帝立太子都是件大事,没有好的制度安排,轻则会出现兄弟相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尤其是老皇帝驾崩之时,更是人心惶惶,刀光剑影。

有清一朝,雍正即位便留下了著名的悬疑官司,康熙留下的遗照,究竟是“传位于四子”还是“传位十四子”?百年后,这说法即便被认定为民间谣传,但争议始终无法散去。

因为这个,清廷随后便有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谁也别争,等老皇帝死了,取出正大光明匾后的建储御书,一切真相大白。

说到道光朝。道光帝共有九子,立储时,合适候选的只有十六岁的四子奕詝和十五岁的六子奕䜣。

奕詝十岁时,生母便死了,道光帝便将奕詝托付给奕䜣的生母抚养,由于兄弟两人只相差一岁,因为感情甚好。

道光帝晚年,对立储一事始终犹豫不决。皇四子奕詝,“长且贤”,性情宽厚仁孝;皇六子奕䜣,“天资颖异”,能文能武。

两个都不错,道光帝怎么选?

其实呀,盛世该选德;危世该选才。

就道光朝那局面,老皇帝理应选奕䜣。

但道光没做这样的选择,犹豫不决下,他有意让两位皇子共同参加了一场狩猎比赛。

如果硬比的话,那一定是奕䜣大获全胜。奕詝的智囊杜受田恰恰看清了这一点,于是便为他设计了一出“藏拙示人”,以德孝感动道光的好戏。

而奕䜣这边呢,因为正是锋芒毕露,大显身手的好时候,所以他未作思量,潇洒上阵,一场狩猎下来,他的收获果然最丰。

而奕詝却在两手空空下说出了这一番价值连城的台词:“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听闻此言,道光大悦,此真帝者之言!

立储遂密定。

可叹的是,这只是奕詝的精巧表演,他的德孝都是刻意装出来的,是虚的。实质上,这是个忧患无为、风流成性的败国之君。

而奕䜣呢,则是货真价实的有雄才,有大略,这一点道光是看得很清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道光二十六年亲笔写下两份朱谕:

皇四子奕詝立为太子。

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

这在清廷秘密建储的金匮御书中,是仅有的特例。

也许在道光的理想中,奕䜣能辅佐自己的哥哥是最好的,但皇权的残酷性决定了这只能是一种奢求。

奕䜣在历史中其实很让人唏嘘,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先是被咸丰打压,后又被慈禧这个妇人控于鼓掌。在那个多事之秋,虽然他也做了不少事,但终究不是紫禁城的主人,所以在皇权的挤压下最终还是废掉了。


黑句本


道光选嗣的时候,咸丰的老师知道咸丰的个人能力不及奕欣,所以出主意,要求咸丰不在政务和个人能力上与奕欣争锋,只表现对皇帝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个人的仁慈就可以了。

比如,父子三人出去打猎,奕欣表现好,猎物多,道光就很高兴。随后道光也射死了一头母鹿,让一直表现不怎么样的咸丰去射旁边的小鹿。咸丰却不射。道光问他。咸丰说父皇已经射杀其母,儿子不忍心再杀它的孩子。道光因此觉得咸丰仁慈。

后面,道光因故去热河处理蒙古事务。当时天气很冷,奕欣送行的时候写诗预祝道光马到成功,也给出了几条不错的建议。咸丰却拉着道光的衣服哭泣。道光问他,咸丰说,父皇不辞辛苦,这么冷的天都要去处理国事,儿子只恨自己能力不足,怕耽误了国家大事,不敢请求跟随。因为无法为父皇分忧,所以才嚎啕大哭。那道光就觉得咸丰人诚恳,又孝顺。

就这么的,道光虽然是认可了奕欣的个人能力,甚至在秘密建储的同一张诏书中正式封其为亲王,这是整个清朝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但最终还是以仁慈,节俭,孝顺,诚恳这些理由选择咸丰做继承人。


四川達州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林小静

现如今读过清史的都知道,咸丰皇帝奕詝算是清朝诸位皇帝中比较窝囊的了,在抵御外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碌碌无为,历史上他被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反观恭亲王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重臣,有着不凡的才略,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成立了总理事务衙门,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一度手握重权。那么,二人差距如此之大,奕䜣又为何在与奕詝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败下阵来呢?

咸丰皇帝奕詝

其实,道光帝曾对奕䜣也是十分喜爱的,并且有过立奕䜣为皇太子的想法,为什么最后没有成行呢?目前学界对此的解释是比较一致的:主要是由于出身、品行。

一、论出身,奕䜣远不如奕詝。道光帝原来的皇后是佟佳氏,未料她早逝,后来奕詝的生母钮钴禄氏就被晋为皇贵妃,后又被册封为皇后,统摄六宫之事。而奕䜣的生母为静妃博尔济特氏,不是很被道光帝所宠爱,即便在钮钴禄氏病逝后,也只是将她封为静贵妃。因此,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应该是奕詝。很多人会质疑,此前好些皇帝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为什么到道光这就要按照传统的立储原则来呢?但是到道光皇帝时,已经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了,在立储问题上不得不有所顾忌。

钮钴禄氏伊兰

二、奕詝有个好师傅,真正让道光帝下定决心的是奕詝在道光面前表现出来的仁义之心。道光是个笃守祖宗之法与孝道的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有两件小事让他深深觉得奕詝更是一个能够治理好天下之君。第一件事是1846年春,道光帝带诸皇子去狩猎,其他的皇子纷纷比赛谁打的猎物多,而奕詝在师傅的教导下,不仅不发一矢一枪,不伤一禽一兽,而且当道光问及缘由时,他十分机智地答道:“不恋伤生命以于天和,且不欲以马弓一日之长,与诸帝相争也。”这句话可谓颇有深意,一方面不忍伤害生灵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另一方面不愿与兄弟争,体现了他低调谦让的性格,这些在道光眼中都是君王必备的美德。第二件小事就是道光曾召二人入对谈话,奕䜣的师傅净给他出“馊主意”,说要他在道光面前极力展现出自己的才韬大略,而奕詝的师傅则出了好点子,说皇上一旦谈到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人世时,要伏地流涕,表孺慕之诚。到了那以后,果真不出所料,于是奕詝在道光心中的美好形象就这么巩固了下来。

恭亲王奕䜣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弥留之际,当众宣布了立储诏书,即要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从此,奕詝登基,即咸丰皇帝。


季我努学社


这个问题有点先入为主,给咸丰和奕䜣兄弟定了一个调子,认为奕䜣的能力远在咸丰之上。诚然,从后面发生的历史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奕䜣在晚清政治舞台的巨大能量,不过也不能忽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奕䜣始终是一个臣子,他所表现出来的出色能力也只能局限于臣子这个层面。

然而,真要登上皇位,奕䜣就能应对当时大清的复杂局势吗?答案也未必,比如在他与慈禧的较量中就显得谋略不足、遇事操切,辛酉政变后奕䜣被慈禧排挤出权力中心。很显然,奕䜣连慈禧都玩不转。

回到问题的本身,我们再来看看道光时期的这两位皇子的情况。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大清和其他朝代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奉行的立储方式和中原王朝不同,没有立嫡立长一说,因此,奕䜣作为庶出同样有着竞争皇位的资格。

但是话又说回来,清代道光以前的诸皇帝尽管没有立嫡立长的传统,可是他们都想这么做。比如康熙皇帝就是一个典型,他所立的太子正是皇后赫舍里所生,可惜的是所琢非玉,经过两次废立终于放弃了胤礽。

到了乾隆朝,乾隆想把立嫡立长这个制度给建立起来,但是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命薄福浅,被乾隆秘密立为皇太子后接连夭折,于是乾隆帝的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这也是他一生留下的巨大遗憾。

从大清入关到灭亡,真正是皇后所生的皇子只有道光帝一人。对于立嫡立长这个传承千年的制度,道光帝的内心也是十分向往的,而四皇子奕詝正是孝全皇后的嫡子。需要说明一下,孝全皇后是道光帝一生最喜欢的女人,尽管孝全皇后被皇太后赐自尽,但是道光帝对她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那么夫妻之间的感情自然也是会左右道光立储的态度的。

话题回到奕詝和奕䜣这哥俩的身上,其实在做皇子时,这两人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唯一不同的是,奕䜣所表现出来的才气更为直接,而奕詝则更像其父道光。客观上来说,道光对奕䜣是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但是对于治国偏向保守的道光来说,奕䜣的这种性格特质却更适合独当一面,而不适合君临天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两人的师傅在立储的争斗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和奕䜣的师傅卓秉恬都是当时的大儒,论才气地位,卓秉恬都要胜过杜受田,可是在最重要的揣摩圣意这一点上,卓秉恬却相去甚远。

对于道光,杜受田可谓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他心里也知道他所辅佐的奕詝整体能力在奕䜣之下,因此他独辟蹊径,通过狩猎、君前召对等几件影响立储的大事件为奕詝争得高分。而卓秉恬似乎有些自大,他认为凭借着传统的儒家标准,依仗治国平天下的遑遑之论便能让奕䜣胜出,殊不知道光帝看中的并非这些,或许说他看中并不全都是这些。

有人也许会问,难道奕䜣的这些才能道光就没有看出来吗?非也,道光帝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经历的时代正好是大清朝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大清天朝上国陷入困境,《南京条约》的签订让道光帝愧对列祖列宗,之所以会活的如此屈辱,这和他本身的性格缺陷有关,他的眼睛只是死死地盯住国库的银子,却不知算小钱而亏大钱,一味的妥协只能将大清带入进一步的困境。

因此,道光的性格注定了他所选择的接班人必是一个保守之君,综合来看奕詝更是最合适的人选,而奕䜣身上有着不稳定的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性。

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实皇子中不乏有才能突出者,但是他们都未必能做好皇帝,而对于老皇帝来说,接班人必须是“子必类父”,因此奕詝被立为皇太子也就说得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