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最後為什麼選擇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生活?

奇奇樂見


孫少平到底有沒有和惠英嫂在一起?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章結尾,路遙並沒有明確交代。

孫少平離開縣城返回大牙灣煤礦,下了車,抬頭就看見惠英嫂和她的兒子明明,正在向他揮手。這一具有暗示性的寫法,讓人覺得,孫少平肯定和惠英嫂在一起了。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謂之平凡的世界,就是為千千萬萬平凡之人的努力和不屈所頌之歌,人物的命運從開始就是註定的。

孫少平在田曉霞死後,又不幸遇到了礦井事故,容貌毀了,原本就自卑的內心更蒙上一層陰影。

這種情況下,在醫院實習的金秀盡心盡力地照顧他,並向孫少平表露了心跡,然而少平感動之餘卻斷然拒絕了金秀的感情。在小說結尾的時候,路遙雖未點明,但是暗示了少平最終選擇了惠英嫂。

這像不像孫少安拒絕接受田潤葉的愛情,選擇了秀蓮?

路遙出生在陝北農村一個子女眾多的貧寒家庭。他自身艱難的求學經歷,對飢餓刻苦銘心的記憶,對貧窮無可奈何的妥協,一次次沖刷他敏感的自尊心。他不願意屈服於命運,不懈地努力,就是為了擺脫命運給他打上的貧窮的烙印。即使他成名之後,回憶過去自己所經受的艱難,依舊忍不住哽咽。

路遙把他的個人經歷和情感,都賦予給了自己筆下的人物:孫少平和孫少安。孫少平是他渴望躋身城市的一面,孫少安是他身為農民的一面。

生而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貧困褫奪的自我認同感。那種“我不配”的自卑心態會在一生如影隨形。

而路遙本身的階級觀念,更加深了這種清醒的自卑感。潤葉是教師,金秀是醫學院的大學生,而少安是農民,少平是煤礦工人,身份上的懸殊映照出精神地位上的不般配、不平等。深深的自我悲觀,和天性裡的善良,會覺得自己配不上她們,不願意耽誤她們。

同樣出生貧寒的妹妹孫蘭香,因為是大學生,所以她樂觀自信,可以坦然地和省委副書記的兒子戀愛結婚。路遙把這種精神地位上的平等,看得很重。

可能有人會問,那孫少平為什麼接受田曉霞?田曉霞這樣一個優秀完美的女性,難道孫少平不自卑嗎?其實少平在戀愛過程中一度患得患失的,內心的掙扎和敏感也從未平息。


田曉霞是一個美好的印記,她對少平拋卻世俗觀念的欣賞,是路遙所期望的愛情的模樣。她和少平是平等的,曉霞的優秀也烘托出少平的優秀,少平是一個精神世界無比豐足的人。

然而,曉霞卻死了,這份擁有過的美好殘忍地從少平的人生割裂出去,像是雪白皮膚上的一個難以癒合的瘡疤,時刻提醒著美好的虛幻和命運難以撼動的殘酷。

而路遙本身,經歷過兩段“高攀”的感情。第一段以被利用草草收場,第二段感情雖然走入婚姻,卻並未得到幸福的體驗。路遙把這歸結為身份上的差異,他是農村的苦孩子,而她們是城裡的嬌小姐。

他的個人感情經歷,彷彿更加印證了門當戶對、身份平等的重要性。

惠英嫂是孫少平師傅的遺孀,還帶著孩子明明。同樣的出生和相似的成長經歷,讓他們惺惺相惜,更無需面對身份差異的自卑和敏感而泰然自若地相處。惠英嫂有著像少平母親一樣農村傳統女性的一切美德,讓少平在和她的相處中,感受到迴歸家庭的溫暖,那種熟悉感是長在血液裡的。

同樣,少平那種骨子裡滲透出來的善良,讓他對他人的困境有一種義不容辭的擔當和責任感,所以,他會在礦難發生的時候第一個衝上去救隊友,他對礦難中死去的師傅飽含尊敬,對師傅的遺孀和孩子,很自然地想去照顧他們。他對惠英嫂和明明,更多的是內心的良善和責任。

路遙具有著一種自我悲憫的悲劇情結,他對命運的掙脫和憤怒難解難分,有一種把一切苦難高尚化的鬥志昂揚。

孫少平在這樣的思想下應運而生,孫少平不屈的奮爭和命運的打壓,像極了永無止境往山上推石頭的西西弗斯,命運之手的愚弄沒有盡頭、沒有希望。讀者正是被這種絕望中的堅韌攫取住內心,他的命運是屬於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當所有人只看到他的痛苦時,他不不懈地奮鬥使一切啞然。

我接受這樣的命運,但是我不放棄。這就是孫少平的抗爭。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