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个是“七律第一”?你愿意为谁投下一票?

用户19456725050


1 先看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南宋胡应麟《诗薮》中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似乎,崔颢的这首诗比杜甫的更有名气。2 赏析

崔诗表达吊古怀乡之情。

尤其前两句意韵悠长。

昔日仙人已乘黄鹤远去,此地空剩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为不回头,朗朗碧空千百年来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当繁华热闹如同江水流逝,是无数人登临后,追古抚今,咏叹感伤。

是历经沧桑,人事无常的失落与惆怅。

三四句旷古之乡愁更易共鸣。

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萋萋如茵。

落日楼头,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江上水气氤氲,心中乡愁迭荡,悠远渺茫,意韵浓长。

杜诗抒发忧时伤世之叹。

颔联名句。

三峡山势险峻而风急,猿声悲切,水鸟迎风而飞,来来回回。

远望群山连绵,仿若树丛无边,落叶飘飘,萧萧而下,俯视脚下长江,浪潮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是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凄苦哀伤。

三四句可以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年老、多病、流落、戒酒、家愁、国难...所有愁苦齐集,却无一处可安,杜甫之苦难与大爱,无人可及,高山仰止。

3 相较

崔颢存诗仅四十来首,出名唯一《黄鹤楼》,杜甫存诗一千多首,出名者无数,“诗圣”之名不是虚的!

《黄鹤楼》,不遵七言平仄格律,颔联不讲对偶,率性,自然,流畅,洒脱奔放,一气呵成,语言通俗浅白,风格清新幽远,

还有李白的功劳,“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明 金圣叹认为:“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

这可能是崔诗广为流传的原因。

杜甫《登高》,风格沉郁,思想沉重,似背负太多人生苦愁,家国梦想,负重蹒跚而行,语言精雕,苦吟而成,中规中矩,堪称七律之范本,严谨,雄浑,再苦的诗也不失其气势!

明·胡应麟《诗薮》:“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这或许就是后世学诗之人推崇《登高》的原因。

正好应了两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于我而言,

更欣赏杜甫《登高》,登临远眺,忧思伤民之大爱!


一绿浮芳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指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之后,亦有不少文人以杜甫《登高》为唐人七律第一,种种争论绵延至今,从未中断。这两首诗全篇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两首诗均为七律佳作,笔者认为,崔诗于新意和思想深度上均更胜一筹,故当为七律第一。

首先,从格律上,崔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乍看不合常规,但却是先放后收,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是有章法的;杜诗八句皆对,胡应麟《诗薮》誉其为"旷代之作";因此,崔诗的较之杜诗谨遵平仄,更有新意

其次,从诗意上讲,两首诗均略带消沉,但崔诗的消沉中暗含着人生悲苦的大境界,失意却并未绝望,尤其是"日暮乡关"句,更能唤起读者的普遍共鸣;杜诗中,阴暗、萧瑟、凄苦则如铺天盖地般同时袭来,大有彻底摧毁希望之意,此种强烈的绝望并不适于多数人,因而共鸣感弱于崔诗。

具体而言,崔诗的首联,连出"黄鹤",颔联先是一句中用四字仄声,后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对仗,皆用古体诗句法,接下来的颈联和颔联,才峰回路转,变得合乎律诗规范。《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正堪称奇句。前半句,四个仄声的使用,加强了"不复返"的气势,"空悠悠"三字,又自然地指出黄鹤离去之后的怅然失落与悲怆迷惘,不论平仄、不讲对仗,却使此景如在目前,使此情如水倾泄。

前四句对格律的稍作忽视,似乎是为后句所作的铺垫。如果说首、颔两联的情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颈联和尾联所抒之情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在前句的基础上,所有的感情一触即发,升华至极。诗人是无助的,他不知未

来境况如何,亦不知该如何面对,所以才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疑问。但他终究没能得到答案,唯有面对这茫茫烟波,叹息着这无以排遣的忧愁。进一步讲,"乡关何处"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故乡,绝不仅限于你曾生长过的土地,也不仅限于你在那片土地的所历所感,而应是你离开故土之后,内心充盈着的对过往岁月的回忆,甚而是你历尽沧桑之后想要寻求精神归旨的心情。因此,崔颢发出"乡关何处"的慨叹,并不限于对故乡的思念,应是一种更深沉的哲学思考,因而余韵无穷,才会更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相较之下,杜诗虽对仗工整,平仄分明,但在思想的深度上略显不足。

诗的前半部分着重于写景,奠定了悲凉、萧瑟的情感气氛,"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对其所历沧桑的凝练诠释。尽管生而有限亦是人类的永恒苦闷,但此诗抒情的重点在于人生苦难的哀痛,并非人生有限的哲学思考。在意境上,整首诗格调低沉,读来绝望神伤,缺乏荡气回肠之感。

总之,无论新意,抑或思想深度,崔诗皆胜于杜诗,因此,崔颢《黄鹤楼》为当之无愧的"唐人七律第一"。(一往文学作者/紫缘)


一往文学


崔颢《黄鹤楼》与杜甫《登高》这两

首名诗从格式韵律上讲都没有多少差别。

崔颢《黄鹤楼》的开句也就是引句,引句

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引字当头{昔)字,本诗作

者选这个昔字作为开门栓,第二个字为

准字排二,作者选了(人)字,昔人二字。从意义上讲昔人就是从前的人或过去的人,

以引字带出引句,"昔人己乘黄鹤去",接下来随句跟上"此地空余黄鹤楼",此地黄鹤飞走了,只剩下这座黄鹤楼。作者用了一个

仙人的典故揭开诗的开头把诗引向深度。这个引"字""准"字""引句"就是大诗人的思维风格和风度。本诗接下来是两句配句和两句随句,这里体現了诗人的思想境界无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黄鹤一去不复返,晴川历历汉阳树,这两句都是配句,一句说黄鹤飞走了就再也飞不回来了。二句说汉阳城景色美丽晴朗的天空山川大树清晰分

明。这是诗人的意境,读的感觉好象是在

心里说话。后两句随句"白雲千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洲, 一点 悲伤可見白云还在天空悠悠飘荡。悲感之于云过天晴汉阳

城美丽鹦武洲更美花草芳香,一伤一悲,一欢一喜写出了诗人的风格和手法。最后

是阳句和阴句的写法格式,前为阳后为阴

"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要黑了这里是我的家乡吗?江上的烟波升起

曰暮下山愁煞人也。

此诗文黄鹤二字三现却丝毫不影象诗文的大作。意在昔字情在人字仙人驾鹤一去不

返,剩于黄鹤楼千古之奇。

杜甫《登高》大作天下独树一枝,

以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引句,以风为引字

以急字为准,风急二字当头作为一面飘杨

的红旗把诗文推向高潮"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毫放气势宏大诗句一

出天上的白云都停下了舞动观看长江的流水。杜甫《登高》世为千古一绝,

七言律第一绝


古柴瘦马


《黄鹤楼》 崔颢

已乘黄鹤,此地空余黄鹤楼。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黄鹤一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用韵及平仄

此诗押十一尤韵,第三句出现“三仄调”,第四句出现“三平调”,并且第三句属于“犯孤平”。

此诗多处出现重字现象。“人”、“去”、“空”都重字,除去叠韵的“悠悠”、“历历”、“萋萋”外,“黄鹤”共出现了三次,第一句和第三句的“黄鹤”是表达的需求而重复,第二句的“黄鹤”与楼相联跟一、三句黄鹤整体上意指不同。

对仗

此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比沈佺期的《古意》还要工整些,词性上更趋向于工对。

崔颢跟李白接近同时,都属于盛唐诗人,李白还模仿他的这首诗。崔颢的这首诗从律诗格律的角度来讲,还是有不少瑕疵的,但整体上音韵和谐流畅,有复沓回环之美。

评价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讲:“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没有讲为什么第一,只是一笔带过。

从体制上来说:结构完善,起、承、转、合可谓完美。

从格力上来说:格调高古、力有风骨。

从气象上来说:气象恢宏、色彩明丽。

从兴趣上来说:虚实变幻,来去自如,无迹可求。

从音韵上来说:和谐优美、自然流畅。

严羽所讲的“诗之五法”全精全备。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此诗也称得上是“入神”之作。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严羽会说此诗为第一的原因。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用韵及平仄

此诗押十灰韵,平仄谨严,无可挑剔。

对仗

四联全部对仗,并且每联句法都不一样。对仗也多用工对,尤其是首联和颔联。

“晚节渐于诗律细”,诚哉斯言。“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七言律诗到杜甫这里,就格律上来讲达到了顶峰,前人不及,后人也无人能及。

评价

此诗首联和含联要好于崔颢的《黄鹤楼》,气象更雄浑、更有质感和动态美,从形式到内容都形成碾压之势。但颈联和尾联比起来,要弱于崔颢的,崔颢的更精美阔大、意味隽永。

综合来看,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各有优势,实难分出高下。但从律诗的格律要求上来看,杜甫略胜一筹。毕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高度统一、完美无缺,实在是一等一的难事。

所以杜甫的《登高》诗可称作七律古今第一,崔颢的《黄鹤楼》姑且屈居第二。


文史醒言


崔颢的黄鹤楼属于神来之笔,是神人之作,而杜甫的登高是深思熟虑的雕琢之作,属于圣人之作!二者的高下,好玩的国学认为,二者比较,当以崔颢为上!

好玩的国学先说说诗歌的接受问题。从诗歌的美感来讲,主要是他的音节、音律带有一种音乐感。从人的联想能力来说,诗歌主要是通过一些意象的运用,来营造一种意境,而我们则通过诗人营造的意境,催发升华我们的想象力。从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来说,诗歌通过音乐性的表达,通过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来催发我们的想象力,然后实现与读者的情感上的双向互动。

一首诗是不是美的,最终要看它所表达的情感,是否能打动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能表达公共的、全人类的、普遍的情感,就能打动绝大部分读者,比如乡关之思,比如伟大的母爱,比如人类的爱情与亲情等。而那些私人的写作,因为表达的是私人的、小众的情感,则只能得到小众的喜爱。

我们从诗歌的音乐美、意象意境和情感方面,来分析这两首被认为是七绝中第一的作品,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还是崔颢的黄鹤楼为上。总的来说,崔颢的黄鹤楼是天才之作,是妙手偶得之,是仙人之作。而杜甫历来被认为是极为用功的诗人,对诗歌的格律和形式要求极为严格,属于深思熟虑之作,同他的个人一样,是圣人之作。

先来看看黄鹤楼这首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被李白都羡慕嫉妒恨的诗歌,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是音乐美。这首诗就像是一首激扬中有和美的音乐,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同杜甫的经典相比,这首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即使不懂诗歌的人,读起来也很舒畅,有一种阔大的境界。

从诗歌的意象营造来说,这就是一副色彩明亮的山水画。有巍峨的黄鹤楼,有想象中的白鹤,有白云,有阳光下的晴川,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芳草萋萋,更有夕阳西下的烟波。这种意境,浩荡阔大,虽然有淡淡的哀愁,但一点也不悲伤。所以,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从诗歌的情感来说,这是一首怀古诗,从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想到了人的生命的历程,这就有了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学的意味。

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正是写出了全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就是天涯游子,在日落之际,总是会想起故乡的炊烟,想起家的温暖,这种梦想回到家园的冲动,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所以,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我们再来看看诗圣杜甫的这一首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不像崔颢,杜甫一辈子都活的很委屈,生活上困苦,精神上压抑,身体上多病。这首诗几乎可以看成是杜甫悲凉的一生的总结。既然杜甫是悲凉的一生,总结他一生的这首诗,就带有一种浓郁的悲凉的气氛。从诗歌的音乐美感来说,这首诗是低沉的缓慢的,是充满一种愁苦的音调在里面的。

从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来看,这也是一副几乎完美的山水画,但是这个画面就非常凄清了,因为这首诗的主色彩是凄冷的。猿猴在哀嚎,水边和鸟儿都是白的,或者说是惨白的,在一个冷落清秋节,无边无际的落叶落下来,这是多么荒凉凄冷的画面。

诗的下半段是抒情,抒发的是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抒发的是他一生流落江湖居无定所的把内伤,抒发的是他身体多病精神郁闷的状态。本来杜甫是很含蓄的,但是这首诗,他几乎是直抒胸臆,把自己一生的苦,大声喊出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意思是说,你看我有多苦,我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我白了头发,伤了身体,我醉了时光,失了流年,我壮志未酬身先老,长使英雄泪满襟。我面对秋天,我悲秋,我悲的不是秋,而是我沉痛的一生。所以,胡应麟《诗薮》中说,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属于“旷代之作”。

但这是杜甫的私人写作。虽然沉痛,毕竟是自己私人的情感多一些,他还算不上是全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而崔颢的黄鹤楼,却写出了全人类的日暮乡关之思。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还是崔颢的黄鹤楼高出杜甫的登高一筹。


好玩的国学


巧了,本人刚刚写了一篇有关内容的文章,如下:

千古一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

崔颢,唐代诗人,今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让人称道的是他这首被后人评为千古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崔颢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全唐诗》中留诗42首,并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之所以被后人推崇,除了有李白为之搁笔外,更有南宋诗人、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的评价,书中严羽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据资料统计,从近代以来被引入官方正式课本的频次来看,《黄鹤楼》名列古诗词第一。这个数字,大概可以说明人们对《黄鹤楼》的喜爱程度和其具有的影响力。

关于对《黄鹤楼》的评价,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和清代杨伦的《杜诗镜铨》就均称杜甫的《登高》“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而杜甫的这首《登高》也的确受到唐宋以来不少著名诗人的点赞,齐声为之叫好。毋庸置疑,从七律诗的规范性角度看,《登高》写的规范、对仗工整,然而,从诗的整体感觉上看,仿佛《黄鹤楼》还是更胜一筹。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比较一下《黄鹤楼》与《登高》这两首诗的整体意境,基本的直感应该是:一个写的是“人事”,一个写的是“仙踪”;一个写的悲怅,一个写的飘逸;一个写的“老气沉沉”,一个写的“淡淡感伤”。这就是直感之差别。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我们不妨细看一下两首诗的用字之差异。《登高》用的有“猿、哀、萧萧、悲、病、艰、难、苦、恨、独、潦、倒、浊”;《黄鹤楼》用的有“乘、鹤、楼、云、空、悠、晴、芳、鹦鹉、暮、烟、江、愁”。你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首诗,就是通过这些关键字所代表的意涵,把它们的主旋律引向了不同的方向,给人的感受自然就各不相同。

《黄鹤楼》在没有遵循七律“规矩”的情况下,却被后人广泛赞赏,并推崇为七律诗之首,在中国诗词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它之所以能以“不规范”而胜“规范”,主要胜在它整体意境的“空灵飘逸”和“超凡脱俗”。同时,它在表现形式上也突出了“出其不意”和“以奇取胜”的风格。当然,它更巧用了“黄鹤楼”得天独厚的地利因素,巧用了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并进行了独特的诠释。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黄鹤楼》诗的意境与写作特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直奔主题,平铺直叙,语言通俗,一气呵成,讲了“仙人乘黄鹤而去”,空留下“黄鹤楼在凡间”的传说故事。显然,诗人用“黄鹤”和“仙人” 与“黄鹤楼”的分离,把人的思想一下引入了对远去的“人和鹤”的追忆之中,同时衬托出一丝“唯见空楼”的失落氛围,为整诗格调的把握奠定了一种“空灵的惆怅”和“淡淡的思怀”的基调。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继续追随首联之主题议论,描写了因为“一去不复返”的黄鹤(和仙人),给人留下的无限伤感,让人们进一步陷入了对“黄鹤和仙人”的怀思与牵念之中。而黄鹤楼与游客们,只能是在千百年里空对着这楼外的浩浩碧空,悠悠白云,而再也看不到那远去的“黄鹤与仙人”,不免令人顿生几许无奈。

从前四句里,可以看出诗人一直是盯着远去的“黄鹤与仙人”,眼光完全在天上,在云天高处,在缥缈的远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诗人已收回“天上”思绪,直观眼前的“人间”风景。站在黄鹤楼上,眺望汉阳的晴川阁周围,历历在目的树木苍翠,眺望鹦鹉洲里芳草萋萋的美妙景物,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诗人崔颢,不免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是的,从楼上望去,这江城的风光实在是别有风味,多彩多姿,也怪不得会引来“仙人和黄鹤”的特别关爱和青睐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品味着黄鹤楼的故事,看着江城的美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夕阳下的长江,烟波迷茫,浓雾缭绕,崔颢望着远方的暮色,想起仕途的坎坷艰辛,生活的颠沛流离,乡愁的魂牵梦萦,一股无名的失落之情在心头油然袭来。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浮起一个“愁”字了得,千古无解。

从这首《黄鹤搂》的构思来看,它視野广阔,穿越时空,先从神话故事传说切入到眼前景物,又从悠悠云空转到江岸风光,再从夕阳烟波转到隐隐乡愁泛起,转换自然,无缝衔接,一气呵成。它用三组“黄鹤”连续出现,既重点强调了主题,读起来又朗朗上口,丝毫没有繁琐的感觉,以致于让人忽略了七律之严肃规范,堪称是神来之笔!

崔颢的《黄鹤搂》,就如一朵从天而降的奇葩,在“严重出律”的情况下,却反被后人拥戴为“千古七律之第一”,也实是中华诗词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大中华AAA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崔颢的《黄鹤楼》列为七律,这实在是令后世的诗家费解,难道就是因此诗写得极好的缘故么?《黄鹤楼》的前四句显然是古风的写法,完全不受律诗的约束,后面四句则是标准的律诗写法,从律诗的格律上看,这首诗算不得是一首纯正的七律诗。严羽是诗评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说他的结论颇让人玩味。至于说这首诗是唐诗中“七律诗第一”,千夜寻觉得严羽的话过于武断了,应该说仅仅是他个人的认为而已。我们不妨来看看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是好诗,连李白都得搁笔,但若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写七律诗,还要律诗的格律干嘛,岂不是全乱套了!不是七律诗,如何能说是七律诗第一!

杜甫的《登高》是七律诗的榜样之作,不二的典范,被后世的诗评家誉为“千古第一律”。此诗的语句与景致及思想感情都做到了完美的统一,后世无人敢言超越。试看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亭浊酒杯。

这是诗人眼中秋天的景象,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通观全诗,用词精准,用律无一不规范,是教科书的作品。建议学写七律的小伙伴多读几遍此诗。忙,不能再写了,草草了事。


千夜行


问题:你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相比,哪个是“七律第一”?你愿意为谁投下一票?

前言

古籍里常常看到关于第一的评价,再加上后人断章取义,搞不清到底谁的的作品最好。其实,文无第一,各有所爱,真得很难说谁最好。只能说我可能喜欢这一首,不太喜欢这一首。

一 、唐七律第一和古今七律第一

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评价崔颢的诗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但是明朝的胡应麟就《诗薮》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那么这两首诗各有什么的特点让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诗更好一些,当得起古今七律第一这个桂冠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唐代 · 杜甫《登高》

二、关于崔颢的《黄鹤楼》

1、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黄鹤楼》与杜甫《登高》的登高相比最大的区别:《黄鹤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七律,而《登高》是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中有这么一句话: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

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也说道: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直接就把这一类诗(评价李白七律)称之为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黄鹤楼上半首是古体诗,平仄不合律,第二联不对仗。而下半首是严谨的律诗。 因此说“得入为正声也”。”李白的《凤凰台》、《鹦鹉洲》也同样不是严格的律诗。


2、气势

至于《黄鹤楼》的优点,相关赏析文章汗牛充栋,《瀛奎律髓汇评》里引用冯班的评价:

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首诗好在气势上,开篇一气直下,情绪所到,信笔而成,很像王羲之当年写《兰亭集序》,即使王右军事后自己也临摹不出原作的感觉了。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才说:

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

这也是李白为什么叹服而搁笔,因为崔颢此篇原为神助,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胡仔(1110~1170) 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皇台》诗。”

太白后来写了两首诗《登凤皇台诗》云:‘

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国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还有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3、黄鹤的意象

至于古人说的”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的形式实际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

李白《鹦鹉洲》和崔颢《黄鹤楼》都是学的沈佺期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三、关于杜甫的《登高》

1、第一的由来

研究杜诗的人一定会推崇杜甫的《秋兴八首》,但是杜诗的研究专家胡应麟却把《登高》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同样用了“第一”这个词的还有清朝的杨伦,他在自己的《杜诗镜铨》中专门点评了这首诗,不过他说的含蓄一些,他认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格律诗是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成熟起来。无论是律体的绝句、长篇的排律还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加上他古体诗也是唐朝的最高水准,因此杜甫被认为“各体兼工”,是唯一的“集大成者”的诗人。

2、《登高》是一首标准的律诗

杜甫这一首是标准的格律诗,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3、其他的评价

古人关于登高的评价也多不胜数,从章法上说,与《黄鹤楼》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开阔,出神入化,得到无数的赞誉,这是真正的盛唐气象。

前四句通过增添感情色彩的物象描写(如风急、猿哀)”,为后四句的感情表达做了铺垫,抒发了自己年老体衰、他乡漂泊、穷困潦倒的哀伤情绪。整体色调悲壮阔大但是结尾暗淡气势减弱。

其他的评价就不说了,有一个评价说这首诗“形、声、色、态兼备” 。另外全诗不用典故纯以意象运用取胜,《登高》是一首技巧发挥到极致的七言律诗。


结束语 《登高》与《黄鹤楼》 谁的更好一些

我觉得单纯评诗的话,不要看作者与其写作背景,去掉其他的光环只看作品,只看一首诗本身所展现和表达出来东西,可能会更客观一些。

我个人更喜欢阅读黄鹤楼而不是登高,但是写诗还是学《登高》而不是学《黄鹤楼》, 一开始学黄鹤楼就如同学李白一样,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学杜成为创作旧体诗的主要功课之一。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依我看,若仅以这两首诗比较,还是《黄鹤楼》胜过《登高》,崔颢可摘桂冠。原因在于,崔诗题目点明吟诵地点,句句触景生情,自然流露,一气呵成,诗意带着一股天生灵气,语言很容易让人记住,具有诗仙太白风格。至于重复用字与平仄出律,此时都已微不足道,难以追究诗之本性: 天真。这应该是评价一首诗的首要原则。再说,唐代尚未统一语音,各路诗人操着不同方言吟诗,每字平仄抑扬顿挫有异,今人既然没听过当时具体发音,但为何要拿千年之后的《新华字典》去故意挑剔呢?而杜诗尽管写得工整,气势恢宏,堪称范文,但若无后人注解出写作地点,颇似按纸上格律在书斋创作而成,字句易于视觉而不易于听觉,总之缺乏一种真气。不过我倒觉得,杜甫的《望岳》和《登岳阳楼》好于此作,皆为真情实感流露,似乎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刘黎亭


崔灏登楼站高远眺,杜甫也是登高远眺,如果是单纯比较这二首诗,自然是杜甫的《登高》水准更高。

这就牵扯到如何欣赏一首诗的问题,下面简略地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展开讨论,来欣赏一下这二首诗哪个更“高”。



一 诗歌创作,主题明确方面

言为心声。

写一首诗,自然是为了要表达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情感,并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后,或为之击节赞叹,或为之悲天悯人,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怅然若悟。这就是诗词带给大家的文学美感。

而为了向读者更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让读者明白你在表达什么意思,你在发表什么见解,吐露什么样的情绪,自然要求诗人在创作作品时尽量做到主题明确、思想明晰。

你的主题思想越明确,被读者理解时出现的偏差越小,越能完整而真实地表达出你真实的心声。相反,你的主题不明确,或者主题不单一,杂糅了二种以上的主题在其中,就会造成读者无法准确理解你真正想表达的意图所在,“五色炫目迷人眼”。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先看一下崔灏的《登黄鹤楼》,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黄鹤楼在湖北武昌境内,相传曾有仙人在此楼驾鹤登天而去,故而名声胜于一时。崔灏正是登临胜迹时,有感而作此诗。

这首诗前二句,是怀古叹今之意,言仙人已杳,而徒留空楼在此红尘千载。后二句,则移景换步,将主题思想转为表达乡愁了。

短短七律四句,却截然表达了两种情感,二个主题,这就容易让读者困惑诗人是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是偏重其中一个主题,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若说偏重怀古凭今主题,那后面收尾二句明显突兀无解;若说偏重乡愁主题,则前二句怀古主题与之思想割裂;若说二者兼而有之,这黄鹤楼乃仙人驾鹤登天之意,与乡愁主题思想毫无关联性,如何由怀古仙人驾鹤,而联系到乡愁之意呢?

所以,这就是主题思想不明确、不单一,造成的读者的困扰。若是强说由怀古而转乡愁,则思想转折十分突兀,而无诗句之间的思想连贯性和一致性。

下面,再看一下杜甫的《登高》,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的第四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重阳节这天,登临夔州白帝城外高台时而作。

三年后,诗人杜甫死于一页扁舟上,“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的诗作一样“沉郁顿挫”,而且辗转各地逃难,贫病交加。杜甫写此诗时,正是肺病缠身,年老体弱之时,所以诗作的主题就是表达自己沉郁落魄的晚年心境。

这种情绪从每一句诗中都渗透出来,从登高看到的风景,到回视自身的境况,都在透露着作者这种沉郁困苦的主题思想。

所以,读者接受到的诗人情感很明确很单一,可以准确把握诗人的困苦心境写照,感同身受诗人离乱后的沉郁困苦境遇。



二 形散而神不散,主题思想统一

上一部分提到的是作诗时的主题明确,那么明确主题之后,所有诗句的内容都要围绕着这个明确而唯一的主题思想展开。

而从各方面立体多维的角度所展开的内容,却都聚焦于同一个主题思想的内核,犹如散文一样,做到形势的散,而其神韵统一不散。

这样全篇所有的诗句,都是为同一个主题思想而服务,就会产生聚合的合力,使诗文整体结构丰满而意蕴凝练不散。

从这个角度来看崔灏的《登黄鹤楼》。

因为存在二个主题思想,所以前二句诗为怀古思想服务,后二句诗为乡愁思想服务。这就在篇幅有限的诗篇内,又自断其臂一半,各自为政。而且二者之间毫无相关性,不仅不能形成合力,使主题思想更饱满更立体,反而南辕北辙互为掣肘,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无法引起强烈的共鸣。

又因为只有一半的篇幅来写乡愁,所以根本无法展开描写,只能简单说看不到乡关,让我很发愁。这样的抒发情感,很单薄,也没有触动读者共鸣的特别之处。

再来看,杜甫的《登高》一诗。

因为主题明确,作者整个篇幅都是在围绕这个“沉郁困苦”的主题展开。

所以,作者写到的猿的声音也是悲哀的长啸,鸟也是不停地回旋辗转,一眼看不到尽头的众多树木纷纷衰败落下枯叶,长江水也不停歇地流逝,作者自己又是“悲秋”的心情,“多病”的身体,艰难困苦使作者不堪重负,早早花白了鬓角,穷困潦倒的生活很烦闷,最近又因为多病的身体,只好戒酒了。

这整篇诗句,从作者外在看到的景物,再转到自身的心情、身体、生活境况,描写层层递进,情感层层累积,形成一股情感合力,将作者沉郁困苦的思想主题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出来,所以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能深切感受到作者浓郁的悲情主题。

三 诗化的意境,静不如动

我们在读书时都学过一个成语叫“跃然纸上”,即形容作者文字的表达,让读者很有画面感,仿佛书中的情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纸上了。

这种写作的表达技巧,也体现了作者的诗词功力。而要写出这种画面感,那么描写活动的事物,要比描写静物更有感染力,也印象更深刻。

很多诗词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都得力于这种描写,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描写一个飘飞在天的沙鸥来比喻,非常有画面感。

再比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仿佛就看到一个梨花带雨的美人,哀怨地站在那里,手拿明珠退回公子的情景。

所以,从这个诗化的画面意境的角度来看崔灏的《登黄鹤楼》,哪句最有画面感呢?

只有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悠悠”一词用的非常好,把白云那种空旷闲意的的随风聚散的淡然空灵之意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而其他的“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等等,都是静物描写,画面没有动起来,所以给读者的印象只是文辞华美,反而因“晴川”二字,使诗意明朗清新起来,并无乡愁眷故之感。



再观杜甫的《登高》。

全篇诗句都充满着画面感,“风急”、“猿啸”、“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悲秋做客”、“独登台”、“新停浊酒”,都是动态的画面感,读者仿佛看到一个年老倔强、悲天悯人、沉郁困苦的老者,落寞的独自登上高台,满眼一片萧萧落木,秋风吹起他鬓角的白发,一袭浊泪,飘落进了滚滚的长江洪流中......

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品鉴这二首诗的文学水准,我认为杜甫的《登高》一诗,在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上都要高出一个大境界。

这个不可企及的大境界,世人称为“诗圣”。


[点击作者,阅读更多深度文化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