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盧綰為何要背叛漢高祖劉邦?

用戶61404424


【文藏來答】一則,盧綰沒啥能耐、頭腦,被人一慫恿,就頭腦發熱,走上了叛漢之路;二則,盧綰認為劉邦病重,執政的是呂后,呂后蓄意剷除異姓諸侯王。

盧綰是劉邦最要好的發小了。劉邦的父親和盧綰的父親是鄰居也是好友,後來劉邦和盧綰又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劉、盧兩家不僅關係好,生孩子還是同一天,這一定是特別的緣分,鄉親們紛紛抬著酒肉去劉、盧兩家祝賀。劉邦與盧綰從小一起長大,一起淘氣,一起讀書,感情比親兄弟還鐵。鐵到什麼程度呢,劉邦私自放走去驪山服勞役的徒役們,被官府捉拿,盧綰依然跟隨劉邦左右,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絲毫不怕受到牽連。劉邦起義反秦,盧綰又跟著他出生入死。

在劉邦心中,盧綰與其他一起打天下的同鄉是不一樣的,像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非常有能力,劉邦跟他們的關係也很好,也很器重他們,但要說到親近信任,這些人卻一點也比不上能力一般的盧綰。盧綰可以隨意出入劉邦的寢宮,衣食住行方面得到的賞賜也比其他人豐厚。不僅如此,盧綰還被劉邦封為長安侯,而長安就是原來秦朝的都城咸陽(當時漢朝還沒定都長安),以前朝都城為盧綰的封號,可見盧綰在劉邦心中的分量了。

可是,在劉邦看來,封盧綰為長安侯還不夠,他還要給這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兄弟更好的待遇——封王。而蕭何、曹參等功勞數一數二的劉邦同鄉,爵位卻止步與列侯。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謀反。盧綰跟隨劉邦率軍征討臧荼,不久臧荼戰敗投降。臧荼的燕王之位被空置,劉邦想把它賜給好兄弟盧綰。但盧綰才能一般,功勞有限,驟然獲封王位師出無名。劉邦為防止引發群臣怨恨不滿,就在俘虜臧荼之後論功行賞,有功之人都被封為列侯,接著要在群臣中挑選功勞最大的封為燕王。大臣們也都是猴精,既然皇上也沒虧待咱們,乾脆順水推舟送皇上一個人情,於是大家都上奏說:“太尉長安侯盧綰經常跟隨陛下平定天下,功勞最多,可封為燕王。”劉邦如願以償下詔封盧綰為燕王。

可是,曾經一心追隨劉邦的盧綰,可共患難卻不可共享樂。劉邦、呂后一個一個收拾韓王信、韓信、臧荼、彭越等異姓諸侯王,盧綰深感自己的燕王之位也長不了。盧綰的部下張勝在此前提下被人蠱惑,私自行動,勸匈奴幫助反漢的叛臣陳豨攻打燕地,想借此提高燕國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和在漢朝的重要性。當然了,這種念頭是十分愚蠢的,可是張勝卻認為很有道理,還成功說服了盧綰。

本來盧綰得知張勝勾結匈奴,已經上書劉邦,請求族滅張勝。可是當張勝從匈奴返回燕國之後,三言兩語又勸服了盧綰,說只有讓陳豨(漢朝叛臣)、匈奴、燕國之間“連兵不決”,才能使使漢朝不敢輕易對燕國採取行動,當然,燕國並不是真的要反叛漢朝。於是,盧綰聽從張勝的計策,重新給劉邦上書,假稱謀反的另有其人,為張勝的家人開脫罪責,使張勝能夠繼續做燕國和匈奴之間的線人。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後來劉邦打敗叛臣陳豨,意外得知盧綰勾結陳豨和匈奴,立刻派闢陽侯審食其和御史大夫趙堯調查盧綰和他的部下。盧綰很害怕,閉門謝客,並且稱病不前往京師長安配合調查。盧綰還跟臣下吐槽大漢接連消滅異姓諸侯王都是呂后的陰謀,而現在劉邦病重,政事皆決於呂后。盧綰裝病、吐槽呂后、不滿消滅異姓諸侯王等言行,都被劉邦得知,劉邦開始懷疑他的忠心了。很快,盧綰秘密派遣部下張勝勾結匈奴的事也被揭露,劉邦震怒,派兵攻打盧綰。

盧綰因為劉邦生病,不敢貿然進京求情,怕執政的呂后趁機收拾他,乾脆帶著家人、親信數千人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親自入長安謝罪。可不久傳來了劉邦駕崩的噩耗,盧綰毫不猶豫地帶著這些人逃入匈奴,最終還是辜負了劉邦對他的信賴。


文藏


他叫盧綰,姓盧氏,單名一個綰字。

如今「綰」算是個生僻字,但在他生活的秦末漢初,卻一點都不生僻,就跟現在的00後10後一般叫「梓涵」、「紫萱」什麼的,「綰」是秦末漢初的人名常用字,秦始皇的一個丞相,也是單名一個綰字。

盧綰的生日很特別。

他跟漢高帝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在講究生辰八字的年月,攤上這樣一個好生日,著實是件令人開心的事。

更令人開心的是,他父親和劉邦父親是好朋友,他和劉邦也是好朋友,小時候一起唸書,長大了一起鬧革命,在革命的路上,他是劉邦最信任的親密戰友,他經常和劉邦四弟劉交出入劉邦臥室,和劉邦、劉交共同商議那些不可告人的隱秘之事。

盧綰受到的這種器重,就連蕭何、曹參這樣極受劉邦尊重的重臣都比不了。

與劉交不同的是,盧綰可不僅僅是文官,他還能帶兵。

他曾在楚漢相爭是末期,獨自帶領一支人馬,殺入項羽的後方,和梁王彭越一起抗擊項羽的楚軍,時拿下了粱地十餘座城池。

如果你熟悉楚漢人物,便會知道,能在楚漢戰爭中獨立掌兵,是能力的體現,項羽軍中能獨立掌兵的,也就龍且、項伯、項聲等少數人,漢軍和漢軍盟友中,能獨立掌兵的,也就淮陰侯韓信、荊王劉賈、相國曹參、太尉盧綰、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少數幾人罷了。

由此可知,盧綰是漢營中少見的文武全才類人物。

正因為盧綰才能特別突出,又是劉邦的心腹,所以在劉邦即皇帝位燕王臧荼叛變後,原是長安侯的太尉盧綰才被封為燕王,開始了南面稱孤之路。

而盧綰,也是極少突破項羽咸陽分封后政治格局,進入諸侯王行列的人,這樣的人,統共也就梁王彭越、齊王田榮、代王陳餘、韓(代)王韓信、楚(齊)王韓信、荊王劉賈、齊王劉肥。

其中,彭越、田榮、陳餘三人雖未得到項羽的分封,但三人的實力,已經夠稱王的了,只是未被項羽承認罷了,而劉賈是劉邦的堂兄,劉肥是劉邦的長子,可見盧綰這個燕王的分量,多重,可見被封為燕王的盧綰,實力有多強。

不過很可惜,這樣一個重量級人物,卻不得善終,晚年被迫亡命匈奴,雖然依舊身居王位,但他卻過得很不開心,常思復歸,這樣過了一年多,便在濃重的思鄉之情中去世了。

為什麼盧綰的結局如此悽慘呢?主要是因為盧綰對劉邦的髮妻呂雉產生的懷疑。

他認為,劉邦病了,把國家大事都託付給呂雉,而呂雉的辦事思路就是專門誅殺異姓王和大功臣,他盧綰既是大功臣,又是異姓王,終是難逃呂雉的魔掌,為求自保,他改變了原本要在滅陳豨的戰役中效忠的思路,反而暗中幫著陳豨,最後事情洩露,擔心被誅殺,就一股煙兒似的跑到匈奴去了。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黥布列傳》、《史記·荊燕世家》、《漢書·楚元王傳》


遙望燕園


盧綰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個巷子裡出生,他們兩家是世交。除了小時候一起玩耍、讀書之外,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盧綰還經常給他幫忙,後來一起參加了秦末的大起義。儘管他並沒有立下太多的功勞,但是因為與劉邦的關係太親密了,漢朝開國之後,盧綰被封長安厚,平定燕王臧荼叛亂之後,盧綰被任命為燕王。

但是,與劉邦關係這麼鐵的盧綰,後來竟然聯絡匈奴叛變了!說起其中的原因,其實劉邦也脫不了干係。

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陳豨在代地稱王,發動叛亂,劉邦御駕親征,靠近代地的燕王盧綰也在陳豨的東北方向向他進攻。情急之下,陳豨派人聯絡匈奴,請求幫助,而盧綰得知之後,也派他的臣下張勝出使匈奴,並在匈奴地盤上散佈消息說陳豨其實已經被大漢皇帝打敗了,匈奴出兵幫他們也無濟於事,所以還是別摻和大漢的內政了。

不巧的是,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此時也逃亡匈奴,他求見張勝,並對他說:“你是因為精通匈奴事務而被盧綰所重用;盧綰又因為身處抗擊匈奴前線,並且目前漢朝內部叛亂不斷,導致劉邦還沒有時間收拾他!如果陳豨叛亂被劉邦順利平定了,下一個被滅的就是燕王盧綰!所以,目前的上策乃是放過陳豨,讓他始終是大漢的隱患,這正是養寇自重!同時,燕國也應該與匈奴保持友好,以防止將來劉邦反目之時,仍有後援。”

這番論述著實打動了張勝,所以他話鋒一轉,開始改變輿論導向——此時匈奴應該幫助陳豨攻打燕國!儘管陳勝是暗中行動,但終究是被盧綰髮現了。他隨即上書劉邦,說張勝叛變,請求滅其族。情況剛剛彙報上去之後,張勝卻突然回來了,並且把臧衍的計謀告訴盧綰,盧綰反而又向劉邦彙報,說之前舉報張勝謀反是誤判,因為他也覺得自己的處境很危險——他也開始聯絡陳豨和匈奴了!

儘管盧綰是暗中行動,但終究是被劉邦發現了。在經過一系列折騰之後,盧綰慨嘆:““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並且,他斷定,誅殺功臣的餿主意全是呂后出的,現在劉邦生病了,呂后專權,自己一定沒什麼活路了。

經多次偵查之後,劉邦斷定“盧綰果反矣!”遂命樊噲(後改為周勃)出征。盧綰覺得自己還有一線希望,畢竟自己真的只想保命,不想與大漢為敵,他帶著所有家人和親信在長城腳下待命,想等著劉邦病好之後親自入宮負荊請罪,但他沒有等到那一天——一個半月之後,漢高祖劉邦駕崩。盧綰隨即逃亡匈奴,再也沒有回來。


國史通論


盧綰這個人是漢王朝的眾多異姓開國元勳中地位最為特殊的一位,或者說他和漢高祖劉邦的關係是最鐵的,沒有之一!比劉邦的連襟樊噲跟劉邦的關係還要鐵!那麼,到底鐵到什麼程度呢?劉邦成為漢中王、皇帝之後,任何人去見他都必須提前通報,獲得允許後才能見到劉邦。但是,有兩個人例外,而且可以未經通報直接進入劉邦的寢室。一個是劉邦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楚元王劉交,另一個就是盧綰。可見,在劉邦心中,早已把盧綰置於了與親兄弟同等的位置。



盧綰,沛豐邑中陽里人。這個地名兒是不是很熟悉?是的!盧綰和劉邦是同鄉,不僅是同鄉,而且還是鄰居。更奇的是,兩個人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因為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劉煓(劉太公)是好朋友,盧綰打小兒就跟劉邦在一起玩、一起鬼混,長大了又在一起讀書。可以這麼說,劉邦發跡之前,但凡惹禍的時候,身邊總少不了盧綰的身影。用現在的話講,兩個人就是“光屁股玩到大的發小”。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沛縣起兵,而盧綰就是劉邦最初的班底之一。之後,盧綰跟隨劉邦鞍前馬後、南征北戰,即便是劉邦兵敗、最為落魄的時候,盧綰也不離不棄、毫無怨言。雖然盧綰在漢王朝一眾開國元勳之中軍功並不是十分突出的,但是憑藉著對劉邦的死心塌地和前面說到的這層“死黨”的關係,早在“楚漢之爭”時就已經官居太尉,被劉邦封為長安侯。長安,後來漢王朝的京畿重地、關中平原最為肥沃的土地之一,硬是被劉邦分封給了盧綰作為封地,足見盧綰在劉邦心中是何等地位。



漢高祖五年,漢初的異姓諸侯王之一、燕王臧荼反水,劉邦親自率軍彈壓,很快便平定了燕地。這個時候,劉邦實際上已經開始著手剿滅異姓諸侯王了。但是,轉手卻把剛剛平定的燕地扔給了盧綰,正式封盧綰為燕王,劉邦的嫡系班底中獲得裂土封王待遇的只有盧綰一個(韓信是外來戶,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嫡”)!彼時的劉邦或許忘了盧綰也是異姓,又或許在劉邦心中早已將盧綰當成了和楚元王劉交一樣的親兄弟。總之,就在劉邦開始剿滅異姓諸侯王的這個當口,盧綰卻被劉邦封為了新的異姓諸侯王。劉邦可以拿盧綰不當異姓、當親兄弟,但是盧綰卻不能倚老賣老。而正是這一點,最終成為了盧綰叛逃匈奴的導火索。平心而論,所謂盧綰背叛劉邦,有些言過其實了,從盧綰內心而言,從來沒有想過要背叛劉邦,更加沒有想過要另立門戶、甚至取而代之。盧綰的叛逃多少有那麼點兒陰差陽錯,也有那麼點兒無可奈何。



漢高祖十一年,陳豨在代地反水。沒錯!就是和韓信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最終導致韓信被殺的那個陳豨。劉邦親自率軍平叛,同時命盧綰率燕師從背後攻擊陳豨。陳豨兵敗,被逼無奈派人向匈奴求救。得到消息的盧綰,憑藉地緣優勢,也派出了使者出使匈奴,企圖搶在陳豨的使者之前在匈奴散佈陳豨已經兵敗的消息,以阻止匈奴出兵援救陳豨。這時候,陰差陽錯發生了。盧綰的使者張勝在匈奴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流亡匈奴的兒子。這位前王子做起了張勝的思想工作:“老張啊,你之所以能夠得到你老闆盧綰的重用,是因為你瞭解匈奴。而你們燕國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周邊戰事不斷,燕國有存在的必要。一旦陳豨被滅,下一個被拿下的恐怕就是你老闆盧綰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要好好為自己的未來考慮考慮呀!”張勝一聽:“對啊,有道理!”於是,自作主張,反而做起了匈奴的工作,勸說匈奴出兵援救陳豨。



盧綰聞訊後,想都沒想,很自然地認為張勝反了,於是上書劉邦,要求族滅張勝。不久之後,張勝居然回到了燕國。這下盧綰有點迷糊了:“小張啊,你這到底啥情況啊?”於是,張勝把小臧的事情給盧綰如是這般說了一遍。盧綰聽完心中咯噔了一下,細想想,覺得張勝所言有理。於是,又上書劉邦,說自己搞錯了、張勝並沒有反,企圖保全張勝,以充當自己與匈奴之間的掮客。同時,盧綰又派人暗中聯絡陳豨,並暗示陳豨繼續與燕軍保持一個長期的戰爭狀態,以此尋求自保。



在陳豨反水的這個當口,盧綰前後上書的不一致自然引起了劉邦的疑心。但是,劉邦心中並不相信盧綰會反水。於是,宣召盧綰到長安,當面給自己一個解釋。得到消息的盧綰做賊心虛,使出了一記昏招——稱病不奉召。此舉讓原本只是有些許疑心的劉邦頓時疑竇叢生。實際上,直到這個時侯,劉邦依然心存僥倖,不願相信盧綰和自己不是一條心。於是,劉邦派出了御史大夫趙堯和闢陽侯審食其前往燕地再召盧綰,順帶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對!就是那個傳說送了劉邦一頂綠帽子的審食其。盧綰聞訊,更加亂了方寸、昏招憑出,索性閉門謝客,私下對“自己人”說:“呂后一向看異姓王和開國功臣不順眼,欲除之而後快,先是族滅了楚王韓信,接著又滅了梁王彭越,現在異姓王就剩我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了,去了長安呂后還會給我活路?”於是繼續稱病不奉召。盧綰這話明著是說呂后,可是彼時的呂后並不是後來的呂后,她只是充當了劉邦的打手而已。說白了,盧綰此言實際上就是在指桑罵槐、不放心自己那位發小。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盧綰的話很快就被他的“自己人”捅給了審食其,隨之便傳到了劉邦的耳朵裡。屋漏偏逢連陰雨,不久,盧綰派使者張勝秘密出使匈奴的事情也被匈奴降將透給了劉邦。自此,劉邦的僥倖心理徹底破滅,最終認定盧綰反了。即便如此,劉邦依然沒有想對盧綰下黑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劉邦派去攻伐盧綰的是劉邦與盧綰共同的發小——樊噲!劉邦為什麼作出這樣的安排?原因並不複雜,樊噲知道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其本身和盧綰的關係也很不錯,起碼不會當場要了盧綰的命,換了其他人就很難說了。實際上,直到這個時候,劉邦依然在等著自己的這位“異姓兄弟”當面給自己一個說法。



而這個時候的盧綰內心其實也並不想與劉邦走向對立面,燕軍在作了一些象徵性的抵抗之後,盧綰便率領家人、隨從逃到了長城邊上。但是,盧綰一行人卻一直在長城附近徘徊,始終沒有踏入匈奴境內。可見,盧綰內心也是糾結的,他依然想著自己的發小劉邦能夠給自己一個解釋的機會。只可惜,這一切隨著劉邦不久之後的離世徹底宣告終結。直到獲悉劉邦去世的消息之後,盧綰才正式叛逃,進入匈奴境內。盧綰抵達匈奴後被冒頓單于封為了東胡盧王,就是那位在白登山圍困劉邦、在國書中調戲呂后的冒頓單于。



雖然仍然是王,在自己發小手底下當王和寄人籬下當降王,地位自然是有天壤之別的。身處匈奴的盧氏家族經常受到匈奴強勢部落的欺凌,日子並不怎麼好過。漢景帝中元六年,盧綰的孫子盧他之以匈奴東胡王的身份降漢,被漢景帝劉啟封為亞谷侯。劉啟此舉也算是替祖父劉邦還債,從漢朝官方層面為盧綰變相平反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說起燕王盧綰叛變的事情,估計劉邦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

因為盧綰是最沒有資格封王,而被劉邦封了王的。

盧綰也是最不應該叛變,但是最後居然叛變的王!

第一部分 盧綰和劉邦屬於發小加世交,關係無人能比。

盧綰和劉邦屬於發小加世交,關係無人能比。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帶走了一大把家鄉兄弟,發小,比如樊噲等等,但是誰的關係也沒有盧綰跟劉邦鐵。為什麼呢?首先,盧綰和劉邦兩家屬於世交,劉邦的父輩跟盧綰的父輩就是好朋友,最關鍵的是,盧綰和劉邦是同一天出生的,兩家都把這個事情看做天大的緣分,鄉親們也為這個事兒準備了酒肉到兩家去祝賀,在這樣的環境下,劉邦和盧綰從小感情就很好。等到劉邦起義之後,盧綰很自然的就跟著兄弟闖天涯。在滅秦戰爭中,盧綰沒有立下什麼戰功,完全是憑藉著跟劉邦的私交一步一步走上了高管的位置。而且盧綰在軍中的地位異常超然,他可以不需要通報,直接走進劉邦的臥室裡面找劉邦!

這種特權,大家只要看看劉邦給盧綰的封號就能明白了:長安侯!

朋友們,你們能想象出來劉邦是多麼的寵愛這個兄弟了吧。長安可就是秦朝的首都咸陽啊。這就像英國人準備授予丘吉爾倫敦公爵一樣的重視,當然了,丘吉爾後來拒絕了這個榮譽。

第二部分 盧綰是劉邦唯一一個強行提拔的王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論功行賞,按道理說,必須按照軍功排列座位。可是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更何況這個人就是皇帝。本來按照盧綰的軍功,根本不夠資格封王,也該是他走狗屎運,俘虜了藏荼,立下一功。劉邦就下詔詢問大家:誰的功勞多,可以封燕王呢?

下面人的眼睛多毒啊,劉邦一開口大家就猜出他的意思了,眾口一詞:

盧綰盧綰盧綰!

大廳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第三部分 劉邦千算萬算,沒算到盧綰這個光屁股玩到大的好兄弟,能背叛他。

公元196年,陳豨謀反,並向匈奴求援;盧綰一開始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也派張勝去匈奴為大漢說話。沒想到張勝這個人耳朵軟,被躲在匈奴的藏荼之子臧衍說服,反身建議盧綰放過陳豨,和匈奴合作,這樣可以左右逢源!

最後盧綰居然真的跟匈奴勾勾搭搭眉來眼去,最後樊噲滅陳豨之後把盧綰的事給問了出來,盧綰做賊心虛,不敢親自進京向劉邦說明情況。劉邦派遣審食其來調查,想不到盧綰嚇得跟手下抱怨,說劉邦殺了這麼多異姓王,我肯定在劫難逃。劉邦已經重病在身,這肯定是呂后這個狠毒女人的主意。更想不到的是,這些話全部被審食其打聽到,原封不動傳回到劉邦耳朵裡,當然,肯定也傳到了呂后的耳朵裡,因為審食其很多人都說他跟呂后的關係非同尋常。

於是劉邦派遣連襟樊噲攻打盧綰,盧綰先逃到長城,打算等劉邦病好了再去請罪,沒想到劉邦很快就病死,盧綰再也沒有機會回頭了,只能逃亡匈奴,最後死在他鄉。

簡單說來,盧綰這個人,既沒有才華,又沒有品德,完全依靠和劉邦的私交才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他連最基本的政治覺悟都沒有:劉邦既然能力排眾議給他王位,證明看他看得很重,他自己就憑一番天馬行空的胡亂猜測,就背棄了劉邦的信任,前往沒有任何政治交情的匈奴,可見這個人糊塗透頂。


鐵錘文史


盧綰主觀上並沒有背叛劉邦,盧綰的行為更像是自保。

盧綰是劉邦的發小,同窗,以及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鄉,在被封王之前,盧綰在漢朝官至太尉。

盧綰不像曹參、周勃、樊噲等人,是因為戰功而一路升遷的,戶綰並沒有什麼戰功,他唯一的長處就是與劉邦關係好,不僅關係好,還能隨意出入劉邦的寢宮,這是一種莫大的信任。



盧綰也是所有異姓王中唯一一個不是靠戰功而封王的,哪怕是蕭何與張良,在受信任及受寵信上,都不及盧綰,盧綰的封王開啟劉邦封王由以戰功為條件向以關係親密為條件轉化的開端。

因燕王藏茶謀反被劉邦平定後,劉邦封他最親密、最信任的同窗盧綰為燕王。在劉邦先後解決韓信、彭越、英布的造反後,代相陳豨造反,劉邦親自率軍平定,並且燕王盧綰也率軍參與平定陳豨的叛亂。

代地和燕地都靠近匈奴,陳豨因而向匈奴求援,盧綰知道後也派使者張勝出使匈奴,要求匈奴不要援助陳豨。

盧綰的做法一點毛病都沒有,可問題出在盧綰派去匈奴的使者張勝身上,當時前任燕王藏荼的兒子藏洐用辱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張勝,因此張勝暗中就幫助陳豨。



盧綰就懷疑張勝私通匈奴,就向劉邦上報,請求誅滅張勝,到這個時侯,盧綰的做法仍然沒毛病,可接下來卻發生了戲劇性的反轉。

張勝居然說服了盧綰,而且盧綰還認同了張勝,居然為張勝開脫,這樣盧綰就走上了不歸路。張勝的說法就是唇亡齒寒的那一套。

後來盧綰又派了使者聯繫陳豨,結果被陳豨的降將告訴劉邦,劉邦就派人調查盧綰,劉邦經多方瞭解,得知盧綰與匈奴及陳豨暗中都有來往,而且招盧綰前來,盧綰也稱病不來,讓劉邦相當生氣,認為盧綰有謀反之意,令樊噲起兵平定。

劉邦是平定了一個又一個異姓王,可那是對劉邦及大漢王朝有威脅的異姓王,盧綰呢?又沒戰功,又沒能力,盧綰只要低調行事,不勾結叛逆,劉邦為什麼要對盧綰下手?



從盧綰來說,看到劉邦及呂后對異姓諸侯王一個一個下手除去,覺得下一個就是自已,盧綰非常害怕,勾結匈奴也好,暗通陳豨也好,只不過是盧綰的保命方法,要說造反,盧綰絕無此心,最多也是被逼自立。

盧綰的最大錯誤在於高估自已的能力,而誤叛形勢,劉邦會不清楚盧綰的水平嗎?肯定清楚。只要盧綰不動,劉邦也不會動他,長沙王昊芮這個異姓王不也是活的好好的嗎?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盧綰是劉邦臣子當中地位最超然的一個。

作為一個可以自由出入高祖臥室的一個,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發小,死黨,高祖對盧綰的感情那是當真的好

高祖已定天下,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劉邦如此厚待盧綰,最終盧綰卻背叛了劉邦,跟匈奴勾肩搭背,為什麼?為什麼盧綰要以德報怨? 因為權力使人忽視感情喪失理智。 漢十一年,陳豨劫掠趙代,自立為代王,漢高帝劉邦親征陳豨。而作為諸侯王的盧綰,因戰事發生地聚其封國燕國極近,主動帶兵幫劉邦絞殺陳豨。 此時盧綰的表現棒棒的,跟後來成為西漢第二任相國的曹參不分伯仲。

不止是擊殺陳豨,盧綰得知陳豨求救於匈奴,也派使者去匈奴遊說匈奴,意圖讓匈奴不要幫陳豨。 壞事就壞在盧綰派去匈奴的使者身上。 使者叫張勝。 張勝在匈奴見到了被盧綰滅國的上一個燕王臧荼的兒子藏衍。 藏衍跟張勝說,你張勝之所以能夠受到燕王盧綰的重用,是因為你張勝通曉匈奴的風俗人情。倘使燕王盧綰助皇帝劉邦平定了陳豨,你張勝還能受到重用嗎? 聽了藏衍的這番話,張勝的腦海中一瞬間想到了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等一系列相關成語。 接著,藏衍又用同樣的邏輯跟張勝講,現在燕王盧綰之所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乃是因為反叛的諸侯王太多,劉邦還需要盧綰來平叛,一旦所有反叛的諸侯王都被消滅,盧綰就會成為下一個被消滅的目標。 張勝認為言之有理,所以就跟匈奴人講,讓匈奴人幫張勝。



此時,正在給劉邦打輔助的盧綰因為匈奴的出兵,而懷疑張勝叛國,給劉邦上書,請求夷張勝的三族。 這時候,盧綰的表現還是一個忠臣所應有的模樣。 然而,張勝回來,把臧荼講的歪理給盧綰講了一遍之後,盧綰就好像明白過來了,認為只有讓陳豨一直不敗,他盧綰才能有用武之地,他盧綰才能一直做他的燕王。 於是,盧綰不但把原本應該被夷三族的張勝家人掉包,還讓張勝繼續代表他盧綰出使匈奴。與此同時,盧綰充分發揮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聯絡匈奴的同時還聯絡陳豨,說要幫助陳豨逃亡。 又過了一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親征英布,劉邦的長子劉肥也跟曹參一起從齊國出發,帶著十二萬人馬給劉邦打輔助,平定陳豨餘黨的事情就交給了樊噲,樊噲抓捕到陳豨的部將,得知了盧綰曾派範齊聯絡陳豨的事,劉邦便召見盧綰,盧綰知道大事不妙,便稱病。 盧綰的表現,劉邦已經知道個大概了,但劉邦依舊不死心,依舊不相信盧綰會背叛自己。於是又派御史大夫趙堯和闢陽侯審食其去查驗,結果查驗到盧綰背叛劉邦的鐵證,劉邦甚是憤怒,派樊噲擊殺盧綰。 盧綰未與樊噲起刀兵,而是帶領幾千人馬守在長城下,希望等到劉邦病癒,憑藉他與劉邦幾十年的交情,向劉邦請罪,以換得一線生機。 最終,劉邦沒能從死門關前回來,盧綰也就逃到匈奴去了。 可憐的劉邦,年輕時不受父親、長嫂等家人的厚待,晚年又接二連三地遭遇各種背叛。


在小編看來,高祖起兵於亂世,身邊聚一批文臣武將,能人異士,逼項羽自刎,自身對於權利的慾望和不自信,導致了漢初異性王的悲劇。歡迎大家討論,指教!


舒先森說港片


唇亡齒寒這是盧綰背叛劉邦最大的原因

前燕王臧荼兒子臧衍在匈奴對張勝所說的話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

這是戰國縱橫家思想的體現:讓陳豨對西漢對抗,燕國可以得以長治久安;如果陳豨被滅,燕國就會成為下一個被滅的對象。

張勝回來和盧綰,盧綰立刻認同。這才有盧綰暗中幫助陳豨的發生。

盧綰和劉邦信任關係的破裂

盧綰和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同鄉同裡生。盧綰自小和劉邦感情非常,二人從小一起讀書,關係非常好,屬於打虎親兄弟的類型。如果不是劉邦封盧綰為燕王,二人的關係不會發生變化,會一直好下去,比起蕭何、曹參二人更能得到劉邦的重用和信任。

在劉邦所封的8個異姓王中:

臧荼是歸順,不存在信任基礎;

韓王信和盧綰都是長期在劉邦身邊的人,對劉邦也十分熟悉,因此二人都能提前嗅出異味,提前反叛劉邦,先下手為強;

韓信和彭越,看似功績很好,劉邦很信任,讓他們獨任一方,但因為和劉邦相處時間很少,對劉邦瞭解很少,最後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英布,和韓信、彭越一樣對劉邦瞭解不多,但英布比他們二人更追求進步——稱帝;英布的反叛更多是英布本人的追求,而非劉邦、呂后的打擊。

張耳、吳芮二人都是在劉邦稱帝前後死去,自然就不能成為劉邦打擊的對象。

總的來說,越瞭解劉邦的人,越早反叛劉邦,如韓王信、盧綰、陳豨;貌似得到劉邦信任但並不瞭解劉邦的人,最終下場很慘,如彭越、韓信。

劉邦在得知盧綰曾經暗中幫助陳豨後,不見得就相信是真的,即便是真的,劉邦還是可以原諒盧綰。對於這一點,盧綰應該知道劉邦不會殺他,但不能確定劉邦能不殺他——因為呂后已經毒手處死了韓信、彭越二人。

尤其是已經被劉邦從楚王廢為淮陰侯而被困在長安的韓信,根本就沒有造反能力,反而最早被殺。這讓盧綰難以確信:他盧綰一旦到了長安,哪怕是得到劉邦的原諒,能逃過呂后和丞相蕭何的聯合打擊嗎?

這就是盧綰兩次拒絕跟隨劉邦使者去長安的原因。

偏安自治是燕國自西周以來的傳統心態

燕國自從周成王擊敗東夷後而被封建國開始,一直到燕國被秦國所滅,除了燕昭王和太子丹之外,基本上燕國的君王沒有南下稱霸的野心。就算是燕昭王,也只有報仇齊國的心願,從來沒有南下稱霸的意向。太子丹不但沒有稱霸的志向,還夢想著恢復其他諸侯國的邊境。

800年的燕國,就是偏安自治的心態,也因此造就了燕國與世無爭、偏安自治的傳統。不客氣的說,如果不是因為太子丹因為仇視秦王嬴政而抗秦,秦國未必有興趣去滅燕國——只要燕國歸順即可。

在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后,陳勝的部下紛紛自立為王。韓廣就是一個例子。

韓廣不費吹灰之力就成為燕王,原因很簡單——燕地人偏安自治的心態。韓廣、臧荼時的燕國,是秦末漢初劉邦項羽爭霸戰中沒有被波及的地方之一。巴蜀、百越、隴西、燕國四地沒有被戰爭波及。

臧荼歸順劉邦非常簡單,韓信派遣一個使者即可,一兵不發,一仗不打。要不是劉邦在擊敗項羽後搜捕項羽舊部,引發臧荼唇亡齒寒之心,臧荼也不會反。

如果不是呂后處殺韓信、彭越,盧綰不至於和劉邦關係破裂,導致不敢面見劉邦。

總的來說,不管是秦朝前的燕國,還是韓廣、臧荼、盧綰時的燕國,燕國都是偏安自治的心態。比起爭霸的魏、楚、齊、秦、趙四國相差甚遠,甚至都沒有宋康王時期的宋國積極。

綜述

盧綰反叛劉邦的原因:

1、唇亡齒寒,讓陳豨的代國成為燕國和西漢的緩衝地;

2、因為呂后殺韓信、彭越,導致盧綰和劉邦的信任關係破裂;

3、燕國800多年偏安自治心態,無意保持和西漢實質一統。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就是典型的打草驚蛇。

劉邦對韓信、英布、彭越這三個異姓王是百分之百的不信任,尤其在燕王臧荼造反之後。但是對盧綰則另當別論。

盧綰是劉邦從小玩到大的兄弟,當年行軍打仗時能隨意進入劉邦大帳的只有盧綰和劉邦的弟弟劉交,可以說劉邦是把盧綰當親人了。


當年臧荼造反,燕王位子空懸,劉邦放著那麼多同姓宗室不封,還是封了盧綰做燕王,這就是信任呀。

劉邦除異姓王並不是一定要除乾淨為止,他只消滅對自己有威脅的,像長沙王吳芮傳了五代,最後因絕嗣才除的國。

既然劉邦對盧綰是非常信任的,那麼就絕對不會搞盧綰。

盧綰的造反完全是劉邦打草驚蛇把盧綰給驚了。歸根結底還是盧綰對劉邦不信任。他不認為劉邦除了韓信、彭越、英布、張敖、共尉後能放過自己。為了保命他才決定造反。


守仁讀仁


劉邦在沒有發跡之前,有很多哥們兒兄弟。包括周勃、曹參、樊噲、灌嬰、蕭何等人,都是與劉邦耍得比較好的兄弟。不過這些人只能說與劉邦耍得比較好,但若是評價與劉邦關係最鐵,最能說得來的,那就只有盧綰一個。

比如蕭何,之前在沛縣縣令的酒宴上,還根據給縣令送禮的大小安排座次,因此把一文不名的劉邦安排在末席。而且等劉邦起事以後,無論蕭何還是周勃,都已經居於劉邦部下的位置,不再敢和劉邦“兄弟”相稱。

(盧綰劇照)

可是盧綰不一樣,盧綰一直和劉邦以兄弟相稱,他一直跟隨在劉邦身邊。他基本上沒做過什麼事兒,立過什麼功。但是他的官卻越做越大,從賓客到侍中再到太尉,成了掌管軍權的最高人物。直到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劉邦還允許他隨便出入自己的寢宮,促膝長談。有時候還和劉邦在一個被窩裡滾到天明。他給盧綰的獎賞,超過了蕭何,周勃等所有立過大功勞的人。

劉邦在爭奪天下期間,封了七個諸侯王。但是這些王,嚴格地說,都不是劉邦願意封的,是形勢逼迫所然。比如韓信,是自己想當齊王,逼迫劉邦封他。彭越、英布,也是劉邦拉攏他們,讓他們背叛項羽,而封他們為王的。韓王信、臧荼、張耳,那是需要用他們來對付匈奴。長沙王吳芮,則是需要用他來對付南邊的趙佗大軍。總之沒有一個異姓王是劉邦心甘情願封的。

但盧綰的燕王,卻是劉邦自覺自願封的。劉邦在平定了臧荼的叛亂以後,他完全可以不封。把燕地變成一個郡,收歸中央。畢竟這時候,劉邦本來就在削奪異姓王。他要不封,誰也不會說他不對。

(劉邦劇照)

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把盧綰封為新的燕王。

有人可能會說,燕地不太適合變成一個郡,因為這裡位於匈奴的邊境,需要有人防範匈奴。但就算這樣,也不用派盧綰去啊。因為盧綰武不能帶兵,文不能劃策,讓他去幹什麼呢?這樣的人,能守住邊關嗎?唯一的目的,就是劉邦對盧綰特別好,給他恩惠。

但是盧綰最後竟然叛變了劉邦。

盧綰究竟為什麼會叛變劉邦呢?史書上說,是因為他中了陳豨的挑撥離間之計。陳豨找張勝給盧綰說,你別滅我,你要滅了我,劉邦就會滅你。只有我存在,你才會存在,這個道理叫做“唇亡齒寒”。

盧綰覺得這個道理說的對,所以才不主動打陳豨,而把陳豨保護了起來。這也造成了劉邦對他的懷疑,派人調查他,又召他來詢問。

這一系列的動作,把盧綰給嚇住了,最後真的就被逼投奔了匈奴。

(張良劇照)

那麼,陳豨給盧綰講的“唇亡齒寒”,有沒有道理呢?

我認為,這個話,站在陳豨的角度來考慮,甚至站在張勝的角度來考慮,都很有道理。但是,站在盧綰的角度來考慮,其實毫無道理。

要知道,劉邦對盧綰,有多麼寵愛。前面我們所列舉的那些,就是劉邦寵愛盧綰的表現。既然劉邦寵愛盧綰,他當然就不會像對待韓信、陳豨等人那樣,對待盧綰。他犯得著主動封盧綰為王,又猜忌盧綰而除掉盧綰嗎?所以,盧綰完全沒有明白劉邦的一片苦心。可以說,他白和劉邦當了一陣朋友。他對劉邦的理解,還不如張良和陳平。

當然了,盧綰和劉邦從相知相愛,到最後兩人互相猜忌,有盧綰這個人不夠聰明,不明白劉邦一片苦心的原因;也有劉邦因為當了皇帝以後,兩人等級的距離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造成心的距離發生很大變化的原因。這也可以算是古代皇權社會的一種悲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