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抽花签的时候宝玉为什么对着宝钗的花签念了两遍后呆住了?

潺亭


这一场景出现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中。时值宝玉生日,吃完晚宴后,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们自感无趣,在宝玉提议下玩起了“占花名儿”。大家围坐一起,通过掷骰子来确定抽花签的先后次序。不巧的是,宝钗成为第一个抽花签的人,并抽到写有“艳冠群芳”字样的签子,签上附诗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然后书中写道: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这部书在写作手法上讲究“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书中的谜语、诗词、唱曲都暗含着人物的命运走向,这里的题签也是如此。通过阅读原著,我们知道让宝玉颠来倒去读的是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那么要想揭开题主的疑问,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并非曹雪芹原创,而是援引自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诗,全诗如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其中第二句大意是,如果(牡丹花)能够善解人意,那么她定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纵使冰冷无情亦能打动人心。其实,我认为这两句诗揭示了宝钗内心冰冷无情而外表却温柔贤惠的性格特征,表现出她内心城府极深,但却给人留下善解人意的印象。

小说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写宝钗在大观园中扑蝶玩耍时,无意中听到小红和坠儿私下聊天的内容。因为担心被她二人知道自己偷听后“狗急跳墙,生事自讨没趣”,于是心生一计,以捉迷藏为掩护巧妙的将“尴尬”转嫁到林黛玉身上,自己却落得“老好人”的形象,不得不说薛宝钗小小年纪,内心城府却着实不浅。

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金钏跳井身亡后,薛宝钗来到王夫人房里,一席对话可谓将她的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她评价金钏之死“多半是他下去住着,或是失了脚掉下去的”,并且将她说成“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而评价王夫人则“是个慈善人”,“多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在讨好王夫人的同时,将下人的死说的如此轻描淡写,就连王夫人都“到底心里不安”,可见宝钗的内心有多么冷酷无情。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宝玉之所以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一来是思考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并由此而联想到薛宝钗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对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二来可能也在思考林黛玉一会儿会抽到什么花签,是不是正好能符合自己的内心所想呢?


三夢遊水


抽花签的時侯宝玉为什么对着宝钗的花莶念了两遍后呆住了?,见《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过生日,大家酒足飯飽之后,仍不尽幸,在宝玉提议下,玩的一种游戏,抽签占花名,“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签,大家一看,只見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此句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韓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花签隐喻宝钗灵魂冷漠却又处处得人好感,巧妙之处更在于原诗“芙蓉何处避芳尘”却给隐去了。联系林黛玉所掣“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宋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的后两句“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而偏偏又隐去“红颜胜人多薄命”。难道这是偶然巧合,非也,足见作者用心良苦。

如果把“可怜韓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韓令即韓弘,自幼父母双亡,家贫,依其舅为生,后官至中书令,故称韓令。用韓弘比喻贾宝玉,“功成”常用表达对佛教意识“大彻大悟”,也就是“功得圆满”,而决断情絲。而宝钗也就象被韓令所弃的牡丹一样,被宝玉拋弃。而“红颜胜人多薄命”的林黛玉也必将伴随贾家衰败而泪尽而亡。这大概就是宝玉呆的原因吧。


老兵4200


第六十三回,薛宝钗掣了一支牡丹花签,贾宝玉见花签上有“任是无情也动人”一句古诗,又听了芳官所唱《赏花时》曲子,咀嚼出花签与曲中滋味,不觉呆呆出神。皆因宝钗的花签与芳官的《赏花时》小曲,揭开了黛死钗嫁的真相。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非常重要。这一回上半贾宝玉生日当晚众人在怡红院夜宴掣花签。每一支花签对应每一人的结局。是最明显的影射。而“群芳夜宴”也是大观园的最后繁华,第二天醒来,宁国府贾敬暴毙身亡,贾家彻底走向崩溃。第五十五回开始是《红楼梦》整部书的转折,第六十三回是大观园群芳的转折。

(第六十三回)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薛宝钗的牡丹花签“艳冠群芳”重要在“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唐诗。

晚唐诗人罗隐有《牡丹花》诗: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任是无情也动人”源自“任是无情亦动人”。但在贾宝玉看来,牡丹花并非主要,而在下一句才重要。“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芍药素有小牡丹之名,也有花相之称不如牡丹。芙蓉花与牡丹也常被比较,依旧是牡丹胜出。牡丹是真正的花王。

史湘云当天醉卧芍药裀,芍药隐喻她。林黛玉掣得芙蓉花签,芙蓉隐喻她。贾宝玉发呆,一个原因是对宝钗、黛玉、湘云三个表姐妹有了另一种认识。

而芍药、芙蓉都不如芍药,代指三人结果。曹雪芹隐写史湘云、林黛玉结局不如薛宝钗。

“任是无情也动人”不是无情的意思,而是说就算牡丹不能幻化成人,也不影响人们对她美的认识。“无情”与“解语”对应。解语是指牡丹若化成人当倾国倾城。

贾宝玉咀嚼出牡丹花签影射宝钗之美的意味,才会翻来覆去读“任是无情也动人”。但真正让贾宝玉“呆住”的是芳官那首《赏花时》小曲。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赏花时》出自汤显祖《邯郸记》,讲述一个“梦”的故事。吕洞宾为了何仙姑能够出席“蟠桃宴”,下凡找人替她打扫天门外落花。在邯郸遇到卢生,送他一方瓷枕,卢生梦中经历一世繁华,“黄粱美梦”。梦醒后卢生醒悟,与吕洞宾上天代替何仙姑扫落花。

《赏花时》是何仙姑唱词,白话是说何仙姑抱怨吕洞宾为什么约定好早回来却还不回来。

何仙姑为荷花仙,通林黛玉;何仙姑扫花通林黛玉葬花;《邯郸记》是“黄粱一梦”,通《红楼梦》;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相传吕洞宾之所以误了何仙姑的事,是因他偶遇白牡丹,有了一段情缘纠葛。而《赏花时》唱词“抵多少门外即天涯”,出自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 ……

曹雪芹用曲折的典故铺陈出牡丹薛宝钗与芙蓉林黛玉的关系,借以比较二者,影射二人与贾宝玉(吕洞宾)的结局。吕洞宾有了白牡丹,忘了何仙姑。与林黛玉说贾宝玉“有了姐姐忘了妹妹”如出一辙。而吕洞宾一去不归,又与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契合,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

《一捧雪》的故事讲述家有“一捧雪”玉杯的莫怀古,被忘恩负义的小人汤勤觊觎他的小妾雪艳(雪雁?)。遭陷害潜逃,隐姓埋名家破人亡。雪艳为了莫怀古,甘愿委身嫁给仇人汤勤,并在洞房花烛当晚手刃仇人。莫怀古因此而脱罪。

吕洞宾一去不归让何仙姑等待,与莫怀古一去不归都影射八十后贾宝玉应该有一次“逢冤(冯渊)”被害,林黛玉就像香菱被薛蟠抢走一样。为了救宝玉不得不接受赐婚远嫁的命运,最后客死异乡。

根据第五十八回梨香院三官故事影射,薛宝钗在林黛玉死后嫁给贾宝玉。

当然,“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秦太虚的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曹雪芹正是借钗黛二人处处对比,处处联系,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关乎宝黛钗三人结局的揭示。现代人读《红楼梦》,更要读曹雪芹引用的那些典故,每每受益良多。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君笺雅侃红楼


我觉得宝玉在看到这句诗时,一是对这句诗的理解即就算是一个无情的人也可以无比动人,二是在宝玉的认识里没想到宝钗竟然是一个这样的人。所以念了两遍就呆住了。

首先,这一事出现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大家躲了寻常的礼节和身份,丫鬟小姐都坐在一起喝酒玩耍,很是热闹。

在这一回里,宝钗抽到了牡丹花签,花签上写着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说到薛宝钗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时候,不管是书里的备注,还是天涯牛人的解读,都提到罗隐即这句诗的作者。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其实《红楼梦》的作者之所以写这一句也是在强调暗示宝钗其实是个面热心冷虚情假意的无情之人!

宝钗的无情有时也可以算作一种理智。在她看来,世上能发生的事都有定数,垂头叹息,痛哭流涕都不顶用,出了事情应该看怎么解决才好。这在她处理她哥哥薛潘,和嫂子夏金桂的事情上可以看出。至于金钏,柳湘莲,尤三姐这些和她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的事情,她连问都不想问。她关心的是王夫人和她妈妈。在宝钗看来,能把自己的事和与自己有关的事处理好就好,别人的事管他做什么。

再有就是宝钗的动人,应该是说宝钗的外在,有一回中写到: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玉一面看,一面问:“姐姐可大愈了?”由此也可看出宝钗的外在的动人。





佛系安利小可爱


这确实是个不容易弄明白的问题,因为原著中也没有更详细的描述。

事情发生在宝玉生日那天夜里,包括怡红院丫环在内的众女孩儿为宝玉贺寿。大家一起玩占花名儿的游戏,宝钗第一个掣签子。结果她掣到一支牡丹花签,上面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签语。

根据签上标注的要求:“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宝钗让芳官唱一支曲儿。芳官就唱了一支《赏花时》。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宝玉发呆的描写: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宝玉为什么发呆,书里没说。他也没发呆多久,因为很快他手中的签子就被湘云夺去,扔给宝钗,让游戏继续下去。

所以,宝玉发呆的原因,只能靠猜了,估计来来去去就跟那根签子上面写的东西以及芳官唱的曲子有关。

很显然,让宝玉有所触动的首先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他翻来覆去地念,应该是从这句诗想到了什么。

不少人说宝玉是从这句诗里想到了宝钗“无情”的本性,但我觉得未必。因为宝玉念这诗时看的不是宝钗,而是正在唱曲的芳官。

但若说这句诗是和芳官有联系,让宝玉发呆的是芳官这个人而不是宝钗,倒也太牵强。毕竟占花名儿这一幕映射的重点不在芳官,而是具体写出抽到哪些签子的那几个女孩,这一点读者们应该没有异议。况且,“任是无情也动人”写的是牡丹花,作者安排宝钗抽到牡丹花签的用意也很明显,就是用牡丹比喻宝钗。这个比喻,放在芳官头上无论如何都不合适。

那为什么对这句签语颇有感触的宝玉,看的不是宝钗,而是跟这支签子没啥关系的芳官呢?我想,大概只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宝玉此时心里想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不是宝钗也不是芳官,而是宝钗这句签语和芳官这支曲子结合起来产生的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是比较容易引起宝玉的感慨的。

那就回头去看看这句签语和芳官的曲子说的是什么。

书中说签语是一句唐诗,一般认为这一句出自唐代罗隐写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已经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体上看,诗中作者是对牡丹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的。全诗读下来,给人一种不但牡丹无情也动人,而且旁人也是一种无情冷静的姿态去欣赏牡丹的感觉。用现在的大白话说,就是:牡丹君你真的好,群芳之王啊,高高在上。就差不会说人话,不然真是倾国倾城。什么芍药啊芙蓉啊在你面前都只能匍匐下来。只可惜那韩令不解风情啊,居然戕害你的美姿,让你的绝世美颜就此被辜负,遗憾啊遗憾!

是不是有点冷冷的味道?让人不觉想到宝钗的命运,她以无情待人,最后也落了个被无情对待的下场。

宝玉是不是想到了这首诗,想到牡丹虽美,毕竟“无情”,似乎需要重新审视,所以才愣住的?毕竟,他对女孩儿都是持怜悯爱护之心的,不忍心这样去看待宝钗啊。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应该盯住宝钗看才对,为什么反而是看芳官呢?

再来看芳官唱的那支《赏花时》的曲子: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曲文来自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说的是吕洞宾要下界找人替何仙姑完成天门扫花的任务,何仙姑叮嘱他快去快回,不要耽搁了时辰。

说的虽然是仙界故事,但是单看曲文本身描写的场景,颇有些熟悉:女孩子在意中人出门时千叮咛万嘱咐,就怕他觉得这个好玩那个有趣,流连来流连去,把正事耽搁了。

古往今来,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时候多。女生一般只能困在家中,外面的世界是属于男人的,要处理什么事情也只能借助男人。然而这样的话自己就没有自主性可言了,“门外即天涯”,最后结果如何,也只能看那个男人靠不靠谱,是否不忘初心。倘若男人被路上的风景迷了眼,忘了家里还有苦苦等待的佳人,女生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岁月蹉跎,芳华凋落。

描写这种场景的文艺作品,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我就忽然想起邓丽君那首《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里面描写的女生在句句叮嘱中隐藏的担忧和无奈,与芳官这支曲子里的“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很有些异曲同工的感觉啊。

这种专属于女性的牵挂、担忧、无奈和期待,一般男性很难理解,但宝玉就不一样。他是天生的护花使者,对花一般的女孩儿有着天然的欣赏和喜爱,并进而萌生出保护的心态。男性对女性的辜负甚至欺凌,是他最看不惯的事情之一。所以,听到芳官这支曲子的内容,他是有可能产生一种为女孩子的命运而感慨怜惜的感觉的。

于是,就像他曾经无数次想到女孩子的芳华命运就发愣一样,这次他也看着唱曲的芳官发愣了。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芳官这支曲子的内容触动了他。

问题是,这支曲子没有一句提到牡丹花啊,而且从曲文里也看不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意思,为什么宝玉嘴里还颠来倒去地念这一句诗呢?

原因或者在于,这句诗另有出处,而这个出处,可以跟芳官曲子的内容联系起来。

实际上,罗隐那首《牡丹花》的原句是“任是无情亦动人”,与签子上的“任是无情也动人”有一字之差。而宋代词人秦观另有一首《南乡子·妙手写徽真》,里面有一句就是和签语一模一样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当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玉嘴里念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时候,心里想的会不会是这首词呢?

那就来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当时流传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主角是一位叫崔徽的唐代名妓。传说崔徽认识了一位叫裴敬中的官员,俩人相爱了。然而,身份的悬殊使俩人不能在一起。裴敬中离开后,崔徽请一位叫丘夏的丹青名家为自己画了一幅写真,托人送给裴敬中。再后来,崔徽就在对恋人的思念中郁郁而终。

这样的故事,当然是很为古人的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所以写崔徽故事的诗词并不少。理论上,宝玉应该也很熟悉这些诗词,如果此刻他看着签语想到秦观这首词,一点也不奇怪。

更合理的是,这首词写的崔徽的悲情故事,不正好跟芳官唱的曲子的内容比较一致么?痴情女子无奈又悲惨的爱情故事,一向都是最能打动宝玉的啊。

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宝玉当时发呆的原因。“任是无情也动人”让他想到了秦观的这首词,想到崔徽的故事,再加上芳官唱的曲子又在嗟叹女子的身不由己,宝玉因此又陷入那种对世间女子怜悯叹息的心态去了,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发愣。

这也同时可以说明,为什么宝玉发呆时看的不是宝钗。因为此时这句签语让他想起的是别人,而不是宝钗啊。

当然,可以较真说,在这段情节中,作者借助各人抽花签的结果来暗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这个意图非常明显。牡丹花签是被宝钗抽到的,牡丹花就是她的象征,“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是指宝钗的性情特点,而不是别的。况且,书里也说了这是一句唐诗,而不是一句宋词。

问题是,这是读者从上帝视角得出的结论,当时在场的宝玉未必会这样想啊。毕竟当时游戏刚开始,谁知道游戏其实就是命运预言?就连当时参与的女孩子,有不少人也不相信自己抽中的那些花签啊。而且,签上也没注明这句话来自唐诗还是宋词,后人认为出自唐诗《牡丹花》,原句其实还有一字之差呢。如果说宝玉当时想到的是一句不差的宋词,反而更加合理一些。

毕竟宝玉这个人在遇到女性命运这个大题目的时候,是随时随地会产生很多内心戏的。后文还写到麝月抽到荼蘼花签子,看不懂,想问个究竟,结果宝玉愁眉苦脸赶紧将签子藏起来,转移话题叫大家喝酒,原因不也是因为“开到荼蘼花事了”让他联想到曲终人散那一天,觉得意头不好所以不想提么?但其实除了他,别人未必想得这么深这么细,就算他向麝月解释说,“开到荼縻花事了”是指荼蘼花开过了,就不会再有花开了,麝月大概也觉得没啥,不就是春天结束到夏天,换季了嘛!

总之,从宝玉的个人性情来分析,宝钗这支签子能这么触动他,大概真的是跟“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牡丹花无关,而是跟“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崔徽的故事有关。

甚至,谁能保证这不是作者的原意呢?虽说罗隐那篇《牡丹花》也用了东风、芍药、芙蓉这些意象,让人觉得像是隐含宝钗跟黛玉、湘云等人的比较,但是秦观词里那句“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不是更能激发宝玉的心事?黛、颦,这俩字都很容易让人想到黛玉啊。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如何理解中麝月判词?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为什么?》

《探春是杏花还是玫瑰花?或者二者都是?》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宝钗的花签是什么,也就是说宝玉念了两遍的花签内容是什么?通过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描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宝钗的花签是艳冠群芳,下面又镌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而且还有注: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接着众人说道:宝钗也配牡丹花,接着芳官唱了一首《赏花时》,后面宝玉就拿着那花签,嘴内念叨着不语,原文如下描述:

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宝玉是对着花签下面镌的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念了两遍后,听了曲子呆住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从这首唐诗的出处来讲,它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宝玉念了两遍呆住可能就是在想这首诗的出处。



我们从上面知道这是一句唐诗,所以它肯定有出处,经过查找,原来它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全诗如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宝玉虽然少读书,但是肯定唐诗还是读过一些,他来回颠倒念两遍,可能就是在想这首诗之前自己肯定读过,但是一时半会想不起,它的出处在哪里呢。

第二,宝玉是嘴里颠倒念了两遍,听了曲子开始不语,所以这个呆住应该和这个曲子也有关系。




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宝钗抽完花签后,芳官唱了一首《赏花时》,唱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首《赏花时》曲子的内容,或许又让宝玉想到了什么,且看文中《赏花时》的内容如下描述: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从内容上看我们知道这是昆曲《邯郸记》,讲的是何仙姑对吕洞宾临行前的一段叮嘱,但是宝玉听了曲子或许想到了黛玉对自己的嘱托,所以才呆住不语。

第三,既然这句唐诗是宝钗的花签下镌注的,那么宝玉呆住不语,还是和宝钗有关。



我们知道宝玉一直喜欢黛玉,所以他认为宝钗对他是无情的,自然却忽略了她的动人之处,但是今天宝钗的花签下的这句诗,宝玉觉得它把自己对宝钗的朦胧感受准确的描绘了出来,一时触动便呆住不语。

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宝玉对着宝钗的花签下的一句唐诗念了两遍呆住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己以前可能读过这句诗,但是却忘记了它的出处,呆住不语就是在想它到底出在哪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听了芳官的《赏花时》想到了黛玉对自己的嘱托,还有就是这句诗把自己对宝钗的朦胧感受总结出来,一时触动。


许家那个人


我是晴空莽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宝钗的花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两字,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又备注“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即命芳官唱了一曲《赏花时》,宝玉口中念叨着唐诗,听了曲子,看着芳官不语。一共有三个关键点:

一、念叨宝钗的花签。群芳之冠的牡丹富贵花,暗喻宝钗的地位,并气质典雅,雍容华贵,处事周全,视为大观园众群芳的宝姐姐。那句唐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是在说昔日的杨贵妃作为唐玄宗身边的一朵解语花,如同牡丹这般倾国之美貌,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吗?宝钗生得丰腴,如同杨妃。

花签上的无情应不单单指宝钗对于金钏之死所表现的冷酷无情,也指宝钗的人设自矜自重、端肃恭严,不轻浮,不越轨,即便这样也令得宝玉痴迷,此前看着宝钗雪白的胳膊就已经神魂颠倒了。

二、耳听曲子《赏花时》“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讲述的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叮嘱劝告吕洞宾下凡后,千万别留恋红尘中的酒色财气,忘了自己的使命和初心。宝玉听这曲子联想到自身,或许是在想该克制自己内心对于宝钗美貌的痴迷,自己的初心是如何的呢?又该往何处去?

三、看着芳官不语,隐喻宝玉的结局,抛却红尘出家。芳官是一个被圈养的优伶,不愿随波逐流,也没有晴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最终被水月庵的老尼拐去做了尼姑。而宝玉的臆想根本就无法在现实生存,他的想法做法与现实产生的巨大矛盾,最后家道败落,无人庇佑,只能远离红尘,逃避现实。


这个回答你们还满意吗?关注@晴空莽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体会,欢迎分享!


晴空莽莽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按照抽花签的顺序来。

首先是宝钗,艳冠群芳

——是无情也动人

这句诗取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诗歌原文如下: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牡丹随着东风的来去而盛开凋谢,这是另有原因的,应该是得到了东君的眷顾吧。就像那解语花一样,即便她无情,若有倾国之美,也一样动人。芍药是牡丹的近侍,芙蓉也要避开它的芳华,只可惜,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关于韩令,韩令即韩弘,是晚唐时期的节度使,他又与牡丹有什么关系呢?

( 韩弘讨厌牡丹花,所以在他平定吴元济封为国公之后就令人把他宅院里的牡丹花全部折去。而这也预示了薛宝钗的结局:空得宝二奶奶的地位,却孤独终老,独守空房……)

根据李肇《国史补》的记载:“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据说当时人们“为牡丹包羞”,真是“辜负秾华”。

我个人的理解是,他所说“儿女”应该与“儿女共沾巾”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位节度使,觉得牡丹是儿女情长之物,他看不惯,所以要砍去,而当时人们的态度“辜负秾华”也说明了大家很嫌弃韩令的做法,白白辜负了牡丹的美,这位节度使,可真真是不懂风情了!

而这首诗又与薛宝钗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首诗中,牡丹最终被残忍砍去,可怜芳华被抛弃,正如《终身误》里宝钗,纵然是“山中高士”,也只得到“空对着”的结局,埋没于雪地中,十分孤苦和凄凉。

不过,宝玉应该是要比韩弘好得多,至少不会摧残牡丹,只是心里装不下。

从正面说,宝钗顾大局,识大体,待人接物有理有节。不过如果从负面看,她完全忽略宝玉的感受,仅仅把宝玉的婚姻作为实现自我的跳板,宝玉又不是傻子,他早看透了宝钗。所以宝玉最终给宝钗的态度虽然残忍,但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