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抽花籤的時候寶玉為什麼對著寶釵的花籤唸了兩遍後呆住了?

潺亭


這一場景出現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之中。時值寶玉生日,吃完晚宴後,大觀園裡的小姐丫鬟們自感無趣,在寶玉提議下玩起了“佔花名兒”。大家圍坐一起,通過擲骰子來確定抽花籤的先後次序。不巧的是,寶釵成為第一個抽花籤的人,並抽到寫有“豔冠群芳”字樣的籤子,簽上附詩一句,“任是無情也動人”。然後書中寫道:

“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籤,口內顛來倒去唸‘任是無情也動人’……”

熟悉《紅樓夢》的朋友都知道,這部書在寫作手法上講究“草蛇灰線,伏延千里”,書中的謎語、詩詞、唱曲都暗含著人物的命運走向,這裡的題簽也是如此。通過閱讀原著,我們知道讓寶玉顛來倒去讀的是那句“任是無情也動人”,那麼要想揭開題主的疑問,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首詩。

這首詩並非曹雪芹原創,而是援引自唐代詩人羅隱的《牡丹花》詩,全詩如下: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其中第二句大意是,如果(牡丹花)能夠善解人意,那麼她定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美女,縱使冰冷無情亦能打動人心。其實,我認為這兩句詩揭示了寶釵內心冰冷無情而外表卻溫柔賢惠的性格特徵,表現出她內心城府極深,但卻給人留下善解人意的印象。

小說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中寫寶釵在大觀園中撲蝶玩耍時,無意中聽到小紅和墜兒私下聊天的內容。因為擔心被她二人知道自己偷聽後“狗急跳牆,生事自討沒趣”,於是心生一計,以捉迷藏為掩護巧妙的將“尷尬”轉嫁到林黛玉身上,自己卻落得“老好人”的形象,不得不說薛寶釵小小年紀,內心城府卻著實不淺。

第三十二回“含恥辱情烈死金釧”中,金釧跳井身亡後,薛寶釵來到王夫人房裡,一席對話可謂將她的性格演繹的淋漓盡致,一方面她評價金釧之死“多半是他下去住著,或是失了腳掉下去的”,並且將她說成“是個糊塗人,死了也不為可惜”,而評價王夫人則“是個慈善人”,“多賞他幾兩銀子,也就盡主僕之情了”,在討好王夫人的同時,將下人的死說的如此輕描淡寫,就連王夫人都“到底心裡不安”,可見寶釵的內心有多麼冷酷無情。

綜合以上分析,我認為寶玉之所以口內顛來倒去唸“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句話,一來是思考這句詩的內在含義,並由此而聯想到薛寶釵平日裡的所作所為,對她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二來可能也在思考林黛玉一會兒會抽到什麼花籤,是不是正好能符合自己的內心所想呢?


三夢遊水


抽花籤的時侯寶玉為什麼對著寶釵的花薟唸了兩遍後呆住了?,見《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賈寶過生日,大家酒足飯飽之後,仍不盡幸,在寶玉提議下,玩的一種遊戲,抽籤佔花名,“寶釵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個什麼來!”說著將筒搖了一搖,伸手掣出一簽,大家一看,只見簽上畫著一枝牡丹,題著“豔冠群芳”四字。下面有鐫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

此句出自唐代羅隱《牡丹花》詩“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花籤隱喻寶釵靈魂冷漠卻又處處得人好感,巧妙之處更在於原詩“芙蓉何處避芳塵”卻給隱去了。聯繫林黛玉所掣“莫怨東風當自嗟”,出自宋歐陽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詩的後兩句“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而偏偏又隱去“紅顏勝人多薄命”。難道這是偶然巧合,非也,足見作者用心良苦。

如果把“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韓令即韓弘,自幼父母雙亡,家貧,依其舅為生,後官至中書令,故稱韓令。用韓弘比喻賈寶玉,“功成”常用表達對佛教意識“大徹大悟”,也就是“功得圓滿”,而決斷情絲。而寶釵也就象被韓令所棄的牡丹一樣,被寶玉拋棄。而“紅顏勝人多薄命”的林黛玉也必將伴隨賈家衰敗而淚盡而亡。這大概就是寶玉呆的原因吧。


老兵4200


第六十三回,薛寶釵掣了一支牡丹花籤,賈寶玉見花簽上有“任是無情也動人”一句古詩,又聽了芳官所唱《賞花時》曲子,咀嚼出花籤與曲中滋味,不覺呆呆出神。皆因寶釵的花籤與芳官的《賞花時》小曲,揭開了黛死釵嫁的真相。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非常重要。這一回上半賈寶玉生日當晚眾人在怡紅院夜宴掣花籤。每一支花籤對應每一人的結局。是最明顯的影射。而“群芳夜宴”也是大觀園的最後繁華,第二天醒來,寧國府賈敬暴斃身亡,賈家徹底走向崩潰。第五十五回開始是《紅樓夢》整部書的轉折,第六十三回是大觀園群芳的轉折。

(第六十三回)寶釵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個什麼來。”說著,將筒搖了一搖,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見簽上畫著一支牡丹,題著“豔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鐫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又注著:“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隨意命人,不拘詩詞雅謔,道一則以侑酒。”

眾人看了,都笑說:“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說著,大家共賀了一杯。寶釵吃過,便笑說:“芳官唱一支我們聽罷。”芳官只得細細的唱了一支《賞花時》,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籤,口內顛來倒去唸“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眼看著芳官不語。

薛寶釵的牡丹花籤“豔冠群芳”重要在“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句唐詩。

晚唐詩人羅隱有《牡丹花》詩: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任是無情也動人”源自“任是無情亦動人”。但在賈寶玉看來,牡丹花並非主要,而在下一句才重要。“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芍藥素有小牡丹之名,也有花相之稱不如牡丹。芙蓉花與牡丹也常被比較,依舊是牡丹勝出。牡丹是真正的花王。

史湘雲當天醉臥芍藥裀,芍藥隱喻她。林黛玉掣得芙蓉花籤,芙蓉隱喻她。賈寶玉發呆,一個原因是對寶釵、黛玉、湘雲三個表姐妹有了另一種認識。

而芍藥、芙蓉都不如芍藥,代指三人結果。曹雪芹隱寫史湘雲、林黛玉結局不如薛寶釵。

“任是無情也動人”不是無情的意思,而是說就算牡丹不能幻化成人,也不影響人們對她美的認識。“無情”與“解語”對應。解語是指牡丹若化成人當傾國傾城。

賈寶玉咀嚼出牡丹花籤影射寶釵之美的意味,才會翻來覆去讀“任是無情也動人”。但真正讓賈寶玉“呆住”的是芳官那首《賞花時》小曲。

翠鳳毛翎扎帚叉,閒踏天門掃落花。您看那風起玉塵沙。猛可的那一層雲下,抵多少門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劍斬黃龍一線兒差,再休向東老貧窮賣酒家。您與俺眼向雲霞。洞賓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兒回話;若遲呵,錯教人留恨碧桃花。

《賞花時》出自湯顯祖《邯鄲記》,講述一個“夢”的故事。呂洞賓為了何仙姑能夠出席“蟠桃宴”,下凡找人替她打掃天門外落花。在邯鄲遇到盧生,送他一方瓷枕,盧生夢中經歷一世繁華,“黃粱美夢”。夢醒後盧生醒悟,與呂洞賓上天代替何仙姑掃落花。

《賞花時》是何仙姑唱詞,白話是說何仙姑抱怨呂洞賓為什麼約定好早回來卻還不回來。

何仙姑為荷花仙,通林黛玉;何仙姑掃花通林黛玉葬花;《邯鄲記》是“黃粱一夢”,通《紅樓夢》;脂硯齋【庚辰雙行夾批:《邯鄲夢》中伏甄寶玉送玉。】。

相傳呂洞賓之所以誤了何仙姑的事,是因他偶遇白牡丹,有了一段情緣糾葛。而《賞花時》唱詞“抵多少門外即天涯”,出自劉禹錫《和令狐相公別牡丹》詩:

平章宅裡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 ……

曹雪芹用曲折的典故鋪陳出牡丹薛寶釵與芙蓉林黛玉的關係,藉以比較二者,影射二人與賈寶玉(呂洞賓)的結局。呂洞賓有了白牡丹,忘了何仙姑。與林黛玉說賈寶玉“有了姐姐忘了妹妹”如出一轍。而呂洞賓一去不歸,又與脂硯齋批語《一捧雪》伏賈家之敗契合,暗示了林黛玉的結局。

《一捧雪》的故事講述家有“一捧雪”玉杯的莫懷古,被忘恩負義的小人湯勤覬覦他的小妾雪豔(雪雁?)。遭陷害潛逃,隱姓埋名家破人亡。雪豔為了莫懷古,甘願委身嫁給仇人湯勤,並在洞房花燭當晚手刃仇人。莫懷古因此而脫罪。

呂洞賓一去不歸讓何仙姑等待,與莫懷古一去不歸都影射八十後賈寶玉應該有一次“逢冤(馮淵)”被害,林黛玉就像香菱被薛蟠搶走一樣。為了救寶玉不得不接受賜婚遠嫁的命運,最後客死異鄉。

根據第五十八回梨香院三官故事影射,薛寶釵在林黛玉死後嫁給賈寶玉。

當然,“任是無情也動人”出自秦太虛的南鄉子·妙手寫徽真》。

妙手寫徽真,水翦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

曹雪芹正是借釵黛二人處處對比,處處聯繫,是“任是無情也動人”關乎寶黛釵三人結局的揭示。現代人讀《紅樓夢》,更要讀曹雪芹引用的那些典故,每每受益良多。

文|君箋雅侃紅樓

別忘了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您的轉發會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內容,感謝讚賞。 


君箋雅侃紅樓


我覺得寶玉在看到這句詩時,一是對這句詩的理解即就算是一個無情的人也可以無比動人,二是在寶玉的認識裡沒想到寶釵竟然是一個這樣的人。所以唸了兩遍就呆住了。

首先,這一事出現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寶玉過生日,大家躲了尋常的禮節和身份,丫鬟小姐都坐在一起喝酒玩耍,很是熱鬧。

在這一回裡,寶釵抽到了牡丹花籤,花簽上寫著一句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說到薛寶釵花籤“任是無情也動人”的時候,不管是書裡的備註,還是天涯牛人的解讀,都提到羅隱即這句詩的作者。

《牡丹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其實《紅樓夢》的作者之所以寫這一句也是在強調暗示寶釵其實是個面熱心冷虛情假意的無情之人!

寶釵的無情有時也可以算作一種理智。在她看來,世上能發生的事都有定數,垂頭嘆息,痛哭流涕都不頂用,出了事情應該看怎麼解決才好。這在她處理她哥哥薛潘,和嫂子夏金桂的事情上可以看出。至於金釧,柳湘蓮,尤三姐這些和她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的事情,她連問都不想問。她關心的是王夫人和她媽媽。在寶釵看來,能把自己的事和與自己有關的事處理好就好,別人的事管他做什麼。

再有就是寶釵的動人,應該是說寶釵的外在,有一回中寫到:寶玉掀簾一邁步進去,先就看見薛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寶玉一面看,一面問:“姐姐可大愈了?”由此也可看出寶釵的外在的動人。





佛系安利小可愛


這確實是個不容易弄明白的問題,因為原著中也沒有更詳細的描述。

事情發生在寶玉生日那天夜裡,包括怡紅院丫環在內的眾女孩兒為寶玉賀壽。大家一起玩佔花名兒的遊戲,寶釵第一個掣籤子。結果她掣到一支牡丹花籤,上面有“任是無情也動人”的籤語。

根據簽上標註的要求:“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隨意命人不拘詩詞雅謔,道一則以侑酒。”寶釵讓芳官唱一支曲兒。芳官就唱了一支《賞花時》。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題主所說的寶玉發呆的描寫:

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籤,口內顛來倒去唸“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眼看著芳官不語。

寶玉為什麼發呆,書裡沒說。他也沒發呆多久,因為很快他手中的籤子就被湘雲奪去,扔給寶釵,讓遊戲繼續下去。

所以,寶玉發呆的原因,只能靠猜了,估計來來去去就跟那根籤子上面寫的東西以及芳官唱的曲子有關。

很顯然,讓寶玉有所觸動的首先是“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句詩。他翻來覆去地念,應該是從這句詩想到了什麼。

不少人說寶玉是從這句詩裡想到了寶釵“無情”的本性,但我覺得未必。因為寶玉念這詩時看的不是寶釵,而是正在唱曲的芳官。

但若說這句詩是和芳官有聯繫,讓寶玉發呆的是芳官這個人而不是寶釵,倒也太牽強。畢竟佔花名兒這一幕映射的重點不在芳官,而是具體寫出抽到哪些籤子的那幾個女孩,這一點讀者們應該沒有異議。況且,“任是無情也動人”寫的是牡丹花,作者安排寶釵抽到牡丹花籤的用意也很明顯,就是用牡丹比喻寶釵。這個比喻,放在芳官頭上無論如何都不合適。

那為什麼對這句籤語頗有感觸的寶玉,看的不是寶釵,而是跟這支籤子沒啥關係的芳官呢?我想,大概只有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寶玉此時心裡想的不是具體的某個人,不是寶釵也不是芳官,而是寶釵這句籤語和芳官這支曲子結合起來產生的一種意境,而這種意境是比較容易引起寶玉的感慨的。

那就回頭去看看這句籤語和芳官的曲子說的是什麼。

書中說籤語是一句唐詩,一般認為這一句出自唐代羅隱寫的《牡丹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關於這首詩的解讀已經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總體上看,詩中作者是對牡丹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的。全詩讀下來,給人一種不但牡丹無情也動人,而且旁人也是一種無情冷靜的姿態去欣賞牡丹的感覺。用現在的大白話說,就是:牡丹君你真的好,群芳之王啊,高高在上。就差不會說人話,不然真是傾國傾城。什麼芍藥啊芙蓉啊在你面前都只能匍匐下來。只可惜那韓令不解風情啊,居然戕害你的美姿,讓你的絕世美顏就此被辜負,遺憾啊遺憾!

是不是有點冷冷的味道?讓人不覺想到寶釵的命運,她以無情待人,最後也落了個被無情對待的下場。

寶玉是不是想到了這首詩,想到牡丹雖美,畢竟“無情”,似乎需要重新審視,所以才愣住的?畢竟,他對女孩兒都是持憐憫愛護之心的,不忍心這樣去看待寶釵啊。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他應該盯住寶釵看才對,為什麼反而是看芳官呢?

再來看芳官唱的那支《賞花時》的曲子:

翠鳳毛翎扎帚叉,閒踏天門掃落花。您看那風起玉塵沙。猛可的那一層雲下,抵多少門外即天涯。

您再休要劍斬黃龍一線兒差,再休向東老貧窮賣酒家。您與俺眼向雲霞。洞賓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兒回話,若遲呵,錯教人留恨碧桃花。

曲文來自明代湯顯祖的《邯鄲記》,說的是呂洞賓要下界找人替何仙姑完成天門掃花的任務,何仙姑叮囑他快去快回,不要耽擱了時辰。

說的雖然是仙界故事,但是單看曲文本身描寫的場景,頗有些熟悉:女孩子在意中人出門時千叮嚀萬囑咐,就怕他覺得這個好玩那個有趣,流連來流連去,把正事耽擱了。

古往今來,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時候多。女生一般只能困在家中,外面的世界是屬於男人的,要處理什麼事情也只能藉助男人。然而這樣的話自己就沒有自主性可言了,“門外即天涯”,最後結果如何,也只能看那個男人靠不靠譜,是否不忘初心。倘若男人被路上的風景迷了眼,忘了家裡還有苦苦等待的佳人,女生也無可奈何,只能任由歲月蹉跎,芳華凋落。

描寫這種場景的文藝作品,比比皆是。比如現在我就忽然想起鄧麗君那首《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裡面描寫的女生在句句叮囑中隱藏的擔憂和無奈,與芳官這支曲子裡的“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兒回話,若遲呵,錯教人留恨碧桃花”很有些異曲同工的感覺啊。

這種專屬於女性的牽掛、擔憂、無奈和期待,一般男性很難理解,但寶玉就不一樣。他是天生的護花使者,對花一般的女孩兒有著天然的欣賞和喜愛,並進而萌生出保護的心態。男性對女性的辜負甚至欺凌,是他最看不慣的事情之一。所以,聽到芳官這支曲子的內容,他是有可能產生一種為女孩子的命運而感慨憐惜的感覺的。

於是,就像他曾經無數次想到女孩子的芳華命運就發愣一樣,這次他也看著唱曲的芳官發愣了。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芳官這支曲子的內容觸動了他。

問題是,這支曲子沒有一句提到牡丹花啊,而且從曲文裡也看不出“任是無情也動人”的意思,為什麼寶玉嘴裡還顛來倒去地念這一句詩呢?

原因或者在於,這句詩另有出處,而這個出處,可以跟芳官曲子的內容聯繫起來。

實際上,羅隱那首《牡丹花》的原句是“任是無情亦動人”,與籤子上的“任是無情也動人”有一字之差。而宋代詞人秦觀另有一首《南鄉子·妙手寫徽真》,裡面有一句就是和籤語一模一樣的“任是無情也動人”:

妙手寫徽真,水剪雙眸點絳唇。疑是當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

寶玉嘴裡念著“任是無情也動人”的時候,心裡想的會不會是這首詞呢?

那就來看看這首詞寫的是什麼。

寫的是當時流傳的一幅肖像畫,畫中主角是一位叫崔徽的唐代名妓。傳說崔徽認識了一位叫裴敬中的官員,倆人相愛了。然而,身份的懸殊使倆人不能在一起。裴敬中離開後,崔徽請一位叫丘夏的丹青名家為自己畫了一幅寫真,託人送給裴敬中。再後來,崔徽就在對戀人的思念中鬱鬱而終。

這樣的故事,當然是很為古人的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的,所以寫崔徽故事的詩詞並不少。理論上,寶玉應該也很熟悉這些詩詞,如果此刻他看著籤語想到秦觀這首詞,一點也不奇怪。

更合理的是,這首詞寫的崔徽的悲情故事,不正好跟芳官唱的曲子的內容比較一致麼?痴情女子無奈又悲慘的愛情故事,一向都是最能打動寶玉的啊。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寶玉當時發呆的原因。“任是無情也動人”讓他想到了秦觀的這首詞,想到崔徽的故事,再加上芳官唱的曲子又在嗟嘆女子的身不由己,寶玉因此又陷入那種對世間女子憐憫嘆息的心態去了,於是就不由自主地發愣。

這也同時可以說明,為什麼寶玉發呆時看的不是寶釵。因為此時這句籤語讓他想起的是別人,而不是寶釵啊。

當然,可以較真說,在這段情節中,作者藉助各人抽花籤的結果來暗示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命運走向,這個意圖非常明顯。牡丹花籤是被寶釵抽到的,牡丹花就是她的象徵,“任是無情也動人”也是指寶釵的性情特點,而不是別的。況且,書裡也說了這是一句唐詩,而不是一句宋詞。

問題是,這是讀者從上帝視角得出的結論,當時在場的寶玉未必會這樣想啊。畢竟當時遊戲剛開始,誰知道遊戲其實就是命運預言?就連當時參與的女孩子,有不少人也不相信自己抽中的那些花籤啊。而且,簽上也沒註明這句話來自唐詩還是宋詞,後人認為出自唐詩《牡丹花》,原句其實還有一字之差呢。如果說寶玉當時想到的是一句不差的宋詞,反而更加合理一些。

畢竟寶玉這個人在遇到女性命運這個大題目的時候,是隨時隨地會產生很多內心戲的。後文還寫到麝月抽到荼蘼花籤子,看不懂,想問個究竟,結果寶玉愁眉苦臉趕緊將籤子藏起來,轉移話題叫大家喝酒,原因不也是因為“開到荼蘼花事了”讓他聯想到曲終人散那一天,覺得意頭不好所以不想提麼?但其實除了他,別人未必想得這麼深這麼細,就算他向麝月解釋說,“開到荼縻花事了”是指荼蘼花開過了,就不會再有花開了,麝月大概也覺得沒啥,不就是春天結束到夏天,換季了嘛!

總之,從寶玉的個人性情來分析,寶釵這支籤子能這麼觸動他,大概真的是跟“任是無情亦動人”的牡丹花無關,而是跟“任是無情也動人”的崔徽的故事有關。

甚至,誰能保證這不是作者的原意呢?雖說羅隱那篇《牡丹花》也用了東風、芍藥、芙蓉這些意象,讓人覺得像是隱含寶釵跟黛玉、湘雲等人的比較,但是秦觀詞裡那句“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不是更能激發寶玉的心事?黛、顰,這倆字都很容易讓人想到黛玉啊。

參見之前的相關問答:

《如何理解中麝月判詞?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還是木芙蓉?為什麼?》

《探春是杏花還是玫瑰花?或者二者都是?》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寶釵的花籤是什麼,也就是說寶玉唸了兩遍的花籤內容是什麼?通過書中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豔理親喪中描述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寶釵的花籤是豔冠群芳,下面又鐫一句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而且還有注: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接著眾人說道:寶釵也配牡丹花,接著芳官唱了一首《賞花時》,後面寶玉就拿著那花籤,嘴內唸叨著不語,原文如下描述:

只見簽上畫著一支牡丹,題著"豔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鐫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又注著:“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芳官只得細細的唱了一支《賞花時》,才罷,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籤,口內顛來倒去唸"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眼看著芳官不語.



所以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寶玉是對著花簽下面鐫的一句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唸了兩遍後,聽了曲子呆住了。那麼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從這首唐詩的出處來講,它出自唐代羅隱的《牡丹花》,寶玉唸了兩遍呆住可能就是在想這首詩的出處。



我們從上面知道這是一句唐詩,所以它肯定有出處,經過查找,原來它出自唐代羅隱的《牡丹花》全詩如下: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芍藥與君為近待,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認為寶玉雖然少讀書,但是肯定唐詩還是讀過一些,他來回顛倒唸兩遍,可能就是在想這首詩之前自己肯定讀過,但是一時半會想不起,它的出處在哪裡呢。

第二,寶玉是嘴裡顛倒唸了兩遍,聽了曲子開始不語,所以這個呆住應該和這個曲子也有關係。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寶釵抽完花籤後,芳官唱了一首《賞花時》,唱罷,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籤,口內顛來倒去唸"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眼看著芳官不語。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首《賞花時》曲子的內容,或許又讓寶玉想到了什麼,且看文中《賞花時》的內容如下描述:

翠鳳毛翎扎帚叉,閒踏天門掃落花.您看那風起玉塵沙.猛可的那一層雲下,抵多少門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劍斬黃龍一線兒差,再休向東老貧窮賣酒家.您與俺眼向雲霞.洞賓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兒回話,若遲呵,錯教人留恨碧桃花。

從內容上看我們知道這是崑曲《邯鄲記》,講的是何仙姑對呂洞賓臨行前的一段叮囑,但是寶玉聽了曲子或許想到了黛玉對自己的囑託,所以才呆住不語。

第三,既然這句唐詩是寶釵的花簽下鐫注的,那麼寶玉呆住不語,還是和寶釵有關。



我們知道寶玉一直喜歡黛玉,所以他認為寶釵對他是無情的,自然卻忽略了她的動人之處,但是今天寶釵的花簽下的這句詩,寶玉覺得它把自己對寶釵的朦朧感受準確的描繪了出來,一時觸動便呆住不語。

結語:綜上所述,我認為寶玉對著寶釵的花簽下的一句唐詩唸了兩遍呆住的原因無外乎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自己以前可能讀過這句詩,但是卻忘記了它的出處,呆住不語就是在想它到底出在哪裡?另一方面是因為聽了芳官的《賞花時》想到了黛玉對自己的囑託,還有就是這句詩把自己對寶釵的朦朧感受總結出來,一時觸動。


許家那個人


我是晴空莽莽,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寶釵的花簽上畫著一枝牡丹,題著“豔冠群芳”兩字,一句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又備註“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隨即命芳官唱了一曲《賞花時》,寶玉口中唸叨著唐詩,聽了曲子,看著芳官不語。一共有三個關鍵點:

一、唸叨寶釵的花籤。群芳之冠的牡丹富貴花,暗喻寶釵的地位,並氣質典雅,雍容華貴,處事周全,視為大觀園眾群芳的寶姐姐。那句唐詩出自唐代詩人羅隱的《牡丹花》“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是在說昔日的楊貴妃作為唐玄宗身邊的一朵解語花,如同牡丹這般傾國之美貌,即使無情不也一樣動人嗎?寶釵生得豐腴,如同楊妃。

花簽上的無情應不單單指寶釵對於金釧之死所表現的冷酷無情,也指寶釵的人設自矜自重、端肅恭嚴,不輕浮,不越軌,即便這樣也令得寶玉痴迷,此前看著寶釵雪白的胳膊就已經神魂顛倒了。

二、耳聽曲子《賞花時》“翠鳳毛翎扎帚叉,閒踏天門掃落花。您看那風起玉塵沙……“講述的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叮囑勸告呂洞賓下凡後,千萬別留戀紅塵中的酒色財氣,忘了自己的使命和初心。寶玉聽這曲子聯想到自身,或許是在想該剋制自己內心對於寶釵美貌的痴迷,自己的初心是如何的呢?又該往何處去?

三、看著芳官不語,隱喻寶玉的結局,拋卻紅塵出家。芳官是一個被圈養的優伶,不願隨波逐流,也沒有晴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最終被水月庵的老尼拐去做了尼姑。而寶玉的臆想根本就無法在現實生存,他的想法做法與現實產生的巨大矛盾,最後家道敗落,無人庇佑,只能遠離紅塵,逃避現實。


這個回答你們還滿意嗎?關注@晴空莽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體會,歡迎分享!


晴空莽莽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按照抽花籤的順序來。

首先是寶釵,豔冠群芳

——是無情也動人

這句詩取自唐代羅隱的《牡丹花》,詩歌原文如下: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芍藥與君為近待,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牡丹隨著東風的來去而盛開凋謝,這是另有原因的,應該是得到了東君的眷顧吧。就像那解語花一樣,即便她無情,若有傾國之美,也一樣動人。芍藥是牡丹的近侍,芙蓉也要避開它的芳華,只可惜,當韓令做成了事之後,牡丹的穠華也便被辜負了。

關於韓令,韓令即韓弘,是晚唐時期的節度使,他又與牡丹有什麼關係呢?

( 韓弘討厭牡丹花,所以在他平定吳元濟封為國公之後就令人把他宅院裡的牡丹花全部折去。而這也預示了薛寶釵的結局:空得寶二奶奶的地位,卻孤獨終老,獨守空房……)

根據李肇《國史補》的記載:“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豈效兒女子耶!”據說當時人們“為牡丹包羞”,真是“辜負穠華”。

我個人的理解是,他所說“兒女”應該與“兒女共沾巾”一個意思,就是說,這位節度使,覺得牡丹是兒女情長之物,他看不慣,所以要砍去,而當時人們的態度“辜負穠華”也說明了大家很嫌棄韓令的做法,白白辜負了牡丹的美,這位節度使,可真真是不懂風情了!

而這首詩又與薛寶釵有什麼關係呢?

在這首詩中,牡丹最終被殘忍砍去,可憐芳華被拋棄,正如《終身誤》裡寶釵,縱然是“山中高士”,也只得到“空對著”的結局,埋沒於雪地中,十分孤苦和淒涼。

不過,寶玉應該是要比韓弘好得多,至少不會摧殘牡丹,只是心裡裝不下。

從正面說,寶釵顧大局,識大體,待人接物有理有節。不過如果從負面看,她完全忽略寶玉的感受,僅僅把寶玉的婚姻作為實現自我的跳板,寶玉又不是傻子,他早看透了寶釵。所以寶玉最終給寶釵的態度雖然殘忍,但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