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以书画艺术谋生,郑板桥有着怎样的烦恼?

黑夜-酒-哃荇


热爱艺术,喜欢油画的朋友,欢迎关注交流!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进士身,学闻渊博,工诗词,善书画。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因为饥荒年岁,擅自开仓赈灾,从而获罪罢官,后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是他曾经写过的两条著名字幅,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不计得失,但求心安,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事的准则。

郑板桥一生喜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它们代表着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等特性。尤其是竹子,除了坚强正直、生命力强,还寄寓了苍劲豪迈、虚心向上等精神品质,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

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一生以竹为伴,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画。

郑板桥的绘画全是属于豪放一路的大写意,而且尽纸本墨写,勾勒设色得从未见过。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不论大幅小幅,都是水墨淋漓,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板桥的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


刘明亮


一片落叶,是否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是它曾拥有的历史,还是它由茎到枝头那一望无际的天空?答案纷纭,诚然,我联想到的是板桥先生。他的书画可使人纷然纸醉金迷之外的风花雪月,牢记图文并茂之外的家国天下………

郑燮(1693-1765),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出身贫苦,早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康熙时期考中秀才,雍正时期考得举人,43岁时考取乾隆元年的进士。从此,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做了12年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后来因为为灾民请赈,得罪上司,官场不顺,遂“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辞官归里。不久重回扬州,继续以卖画为生,1765年,郑板桥在穷愁潦倒中辞世,客死他乡。

郑板桥早期书法

清初的书法家崇尚晋、唐以来的法贴,谓之“帖学”。帖学派继承了古人的精神气质,作品萧洒出尘,千变万化。后来“帖学”没落,康熙、乾隆推崇董其昌、赵孟书体,臣下投“一人”之所好,产生了一种死板的“馆阁体”书风。当时科举考试要求用小楷书写。讲究行文“乌,方,光”。这就造成了,人人都练习这种行行匀整、字字光圆的书体。千人一面的书风泛滥,书法艺术窒息不前。郑板桥为了考科举的需要,着力工于楷书和草书,而且写的很好,颇具欧阳询、怀素之风,加之以卖画为生,投顾客所好,遍临各家名帖,达到了乱真的地步。郑板桥早期的书法字正体圆,清秀有余,生气不足。

郑板桥的兰花

那么,郑板桥独特个性的书法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康熙、乾隆时期是清政府的全盛时期。统治比较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社会日趋安定,但阶级矛盾依然紧张。清政府对文人采取麻醉加镇压相结合,在“博学鸿词科”的招牌下,大兴“文字狱”。文人学者为了避嫌远祸,不问时政,大都钻进繁琐的考古考据圈子里。兼之当时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多,金石学兴起,形成了一股“碑学”风潮,书法也就直接受到影响。

郑板桥的石竹图

郑板桥和金农等人,就是最早开启学碑风气,实行书法改革的潮流人物。以隶书为基础,金农用秃笔和重墨书写,,书风古朴奇拙,号称“漆书”。郑板桥则创造了“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书风雄浑峭拔,与金农同时驰聘书坛,各具千秋。郑板桥的书法“无古无今”,非佛祖点化,一瞬而成,而是他长期摸索、惨淡经营、师心独创的结果。

郑板桥的瘦竹

说郑板桥书法“丑”的人,估计是不会绘画的。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书离不开画,画离不开书。书风和画风一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方为佳品。郑板桥以画法入书,以书法入画,书法和画法浑然一体,配合完美。你看他的画,落款在竹、兰、石之间,字有时如竹枝、有时如兰叶、有时如石上的青苔。字和画合而为一,这正是郑板桥为什么写的字用墨时浓时谈,笔画变化时粗时细,字形方、圆、扁不一而足,字体柔合真、草、隶、篆四体,亦似亦非,千变万化的原因。乾隆时的词曲名家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石形翩翩”,说的正是郑板桥这种以画入书、以书入画的艺术特色。

郑板桥是个画家。画家写书法自然与只会书法不会画的人有区别。绘画注重画面经营,即构图。欣赏他的书法要看整体,如只看个体单字,你会觉得“丑”。绘画要某个局部亮起来,就会把它周边画灰、画暗,以黑托白。要某个地方成为视觉中心,突出精彩,就会把其他地方画虚,以虚托实。这都是绘画的常用手法。郑板桥故意把某个字写拙,是为了衬托其他字的巧。又好比音乐的节奏,低潮部分是为了高潮部分给人以震撼。欣赏郑板桥的书法,你会发现“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作品整篇布局奇幻多变,跌宕生动,节奏感很强。这正是他的书法精妙之处。

郑板桥画兰、竹独步画坛

郑板桥是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的天才级人物。他“诗、书、画”三绝。他的书法睥睨千古,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郑板桥的《修竹新篁图》

书坛沉寂100多年来,鲜见佳作,是该学习郑板桥的标新立异,搞搞新意思了。时下,各路神仙魔道、山精水怪、狐妖术士、36洞洞主皆呐喊“改革”。射墨,盲书,各种书,奇招怪招无不用其极,层出不穷。吃瓜群众在吃瓜正欢之时,突然看到这一出,登时惊得目瞪口呆,做家长的更是慌得一臂,——明天孩子去上书法课,是该拿注射器去呢还是带毛笔去呢?








一半春休


“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徐悲鸿)

郑板桥,原名叫做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以书画艺术谋生,在他的文人画中,有景,有诗,有意境。特别是他的竹兰画,将他的气质、风骨全部融入其中,可谓是“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诗书画“三绝”才子,他的一生曲折不平,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准确地讲是心酸。

一:生活贫苦之烦恼

康熙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3年,郑板桥出生在兴化县城东门外的郑家府宅中,郑板桥的童年并不快乐,而是在贫苦的生活中艰难的成长。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其母汪氏离他而去,母亲走后,其父又迎娶了继室郝氏。郝氏是一个难得的贤妻良母,将郑板桥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而照顾,给幼年的郑板桥带来了一份温暖的母爱。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

这是后来郑板桥为怀念郝氏而做的一首诗,由此我们看可以看出其继母对郑板桥无比的关爱。可惜的是这份关爱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郝氏在不到三十岁便早早的去世了,郑板桥再一次失去母爱。

对于郑板桥来说,两次失去母爱的他内心极其痛苦。

郑家在郑板桥出生时就早已没落,年少时的郑板桥一直处于“半学半工”的生活中,后来在20岁左右时,郑板桥中了秀才,也娶了妻子,并且有了二女一子,生活看着非常和谐,但是实际上郑板桥的家庭生活却更加贫困、艰辛。

公元1722年,这一年,郑板桥四十九岁的父亲病逝,父亲的去世,使得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郑板桥身上。因此,他不得不放弃教书而转去扬州以卖画谋生。

在扬州,他卖画十年,这十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他需要吸引买家来买他的画,因此他的言论、行为张狂、放纵,也因此渐渐的因狂著称。

但是,在这十年中,他的儿子,妻子先后逝世,他曾作《哭犉儿五首》,在最后一首诗中讲道:

蜡烛烧残尚有灰,纸钱飘去作尘埃。浮图似有三生说,未了前因好再来。

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笔者认为,生活的贫困是郑板桥第一次以卖画为生的直接原因,也是郑板桥的一生中的烦恼之一。

二,仕途不顺心之烦恼

郑板桥一生仕途不顺,他曾经自己吐槽过自己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举人,乾隆朝的进士。他虽然20多岁中秀才,但一直到40岁时才中举人,44岁时,他才以二甲第八十八名中进士。

彼时,中了进士的他就相当于进入了“国家候选干部的行列”,一般来讲,只有当官位空缺时,才能候补入位,因此郑板桥直到50岁左右的时候才当上了一个七品芝麻小官。

潦倒山东七品官,几年不听夜江湍。
昨来话到瓜洲渡,梦绕金山晓日寒。

这是后来郑板桥对自己10年仕途生涯的一种总结,在这十年当中,郑板桥先后担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

在范县为官的几年中,他将范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意,他曾经写下《丰年》来记述范县的粮食连年丰收。

槐影鸦声昼漏稀,了除案牍吏人归。拈来旧稿花前改,种褥新蔬雨后肥。
小院乌童调骏马,画楼纤手叠朝衣。冈陵未足酬恩造,大有书年报紫微。

全诗也透漏了一些郑板桥自我的得以与满足。此外,这时期郑板桥的书画作品也是清新洒脱的。我们可以得知,彼时的郑板桥一定是轻松快乐的。

后来,郑板桥由范县调往潍县,在接手潍县后,郑板桥便接到了一个烂摊子—饥荒。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

面对饥荒,郑板桥第一时间组织救灾,并果断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捐廉代输”,即把自己的养廉银拿出来,救助灾民,并且起带头作用。第二条便是“开灾赈贷”,即等不及向上级汇报便私自开仓放粮。最好一点就是“积粟之家,谕其平粜”,即命令积有大量粮食的富人,拿出粮食来救济灾民。

这三项措施无疑解了缓解了灾情,从这我们也能看出,郑板桥不但有救民之志,也有救民之能。但是,郑板桥的第二条及第三条措施却得罪了当时的上司领导以及当地豪门。

最终,这次饥荒平稳度过,而郑板桥在这次饥荒中也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社会的残酷现实。

五十七岁时,他再次丧子,后来,他写下“难得糊涂”四字,五十九岁时,他写下了《思归乡》

破书犹在架,破毡犹在床。待罪已十年,素餐何久长。
秋云雁为伴,春雨鹤谋梁。去去好藏拙,满湖莼菜香。

郑板桥此时已经在官场混迹了十年,他将这十年为县令的生活比喻成“待罪”,可见他在当时对官场的厌倦。

1752年,六十岁的郑板桥辞官回家,只留下了一幅墨竹图、一首题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三:难得糊涂

辞官回家的郑板桥以卖画为生,奔走在兴化、扬州之间,公元1766年,郑板桥去世。


兰不成兰,蕙不成蕙。板桥老矣,七十三岁。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他的一生以书画艺术为伴。在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他在杭州卖画十年,由一个文人画家变成了一个“职业画家”,他公开张贴“笔榜”标明书画的润金。而在仕途道路上,50岁左右才当上了一名小官吏,本以为能够安稳度过余生,却发现了官场的黑暗而鄙弃官场。

总的来说,郑板桥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的背后更是他的心酸。


世间人物


郑板桥一生廉洁正直,为贪腐官员挤压,终生为吃为穿为生活而努力,但不影响他留芳百世,而当时的贪官遗臭万年。以下是本人临摹板桥之作品,请高朋雅士欣赏。






西和县鱼海龙


他未当县令前卖画,没啥名气,与现在在网络上叫卖的画家烦恼是一样的:怎么还没有人买?怎么价钱这么低?能不能出现个有钱的盐商来花大价钱买?我需要钱啊!

后来辞了县令之职再去扬州卖画,情况大不相同了,他有相当大的名气了,真是钱银滚滚来。

关键点来了,郑燮并没有传说那么清高,也没有他自已说自已那么忧国忧民,什么三不卖,都是后人传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银来得多,去得也快,往哪去了?青楼妓院,俏男屁眼……恶心不?

没错,郑板桥好这一口,他不但流连于风月场所,还喜男风……是不是有点颠覆你们心中的印象?

是了,他辞官后写过一副字挂家里,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他的喜好:诗歌图书画,银钱屁股屄。

他女儿出嫁时,他有银得很,但是,他仅送女儿一幅画。

为了谋钱,他还专门写了自己的润格及不喜别人送礼物和聊天的内容贴门上: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三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俱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所以这个阶段郑板桥是快乐的,也是烦恼的,同样是烦恼钱不多,希望能多赚钱去玩乐……


冷夜烈猫


郑板桥卖画也是迫于无奈,郑板桥为人耿直,耿直的人是做不成官的,做官只能到处碰壁,辞了县令以后开始卖画,清朝时期人们生活水平还是不行的,有的人连温饱却坚决不了,哪还有闲钱去买画?所以说那时候卖画是不乐观的!


书道邱文耀


郑板桥二十岁中秀才,前后两次以书画谋生。第一次是雍正元年1723年,郑板桥三十岁那年,父亲去世,膝下已有二女一子,生活困苦,于是选择到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第二次是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去官以后,再次到扬州卖画为生,郑板桥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其字画有“三不卖”:达官贵人不卖,够了生活不卖,老子不喜欢不卖。

由此可见,郑板桥第一次以书画谋生时的烦恼自然是源于生活的窘迫。第二次以书画谋生时少去了生活上的压力,烦恼主要是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不得施展,自己的个性得不到社会和朋友的认可。“一半清醒,一半醉”、“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对社会的抗挣亦是妥协。





雨中漫步141278581


郑板桥一生画竹、咏竹,爱竹成癖,平日无竹不居,与修竹有着不解之缘。本文在对郑板桥生平及绘画的时代背景加以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其画竹的题材对郑板桥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段论, 体现完美系统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郑板桥;绘画风格;修竹人生

  

  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他一生画竹、咏竹,爱竹成癖,平日无竹不居,与修竹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段论,体现完美系统的美学思想,是他对生活与创作、传统与创新、意与境、美与丑、雅与俗、艺品与人品、画内功与画外功完美表现。

  一、郑板桥生平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五年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在乾隆七年――十七年为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 后被撤职罢官,回到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七位画家一起,并称“扬州八怪”。在“扬州八怪”中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勇于革新创造的书画家。

  郑板桥作品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尤其他的兰、竹之作,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他曾在题画《竹石图》中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他与竹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伴竹的郑板桥,对竹子的自然特性非常了解,因而他画竹时能“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所画竹子绝无一幅雷同。板桥的竹子瘦劲孤高,超尘绝俗,有一种豪迈凌云、倔强不驯之气,枝叶不多却浓淡交错、疏密有致。不论是翠烟如织的新竹、褐色斑斑的老竹、清新映日的晴竹、滴沥潇湘的雨竹,还是亭亭玉立的水乡之竹、傲然坚劲的山野之竹,莫不赋予它们以性格和生命,做到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郑板桥的绘画风格

  (一)以自然为师

  郑板桥在自题《兰竹石图》云:“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意为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造,故称天为造物。与造化同义,原是指自然界,后来指一切客观事物。郑板桥的兰竹确以自然为师,面对现实世界,进行独立的艺术美的创造。

  他又在《题画•竹》中说:“余家有矛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更说明他重视自然,对景写生,艺术形象皆来源于自然。

  另在自题《墨竹图》轴云:“予客居天宁寺西杏园,亦曰: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既然后园子的修竹十万都可以作我的老师,还寻求什么老师呢?所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成了千古画家座右铭。

  (二)艺术美的创造过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

  板桥对墨竹的艺术创作过程有着深切的感悟,比如他在《竹石图》题:“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说的是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到“胸无成竹”,道出了艺术创作过程的普遍规律,揭示了艺术作品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客体在艺术创作过程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是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升华、提炼的过程,也是对苏轼“胸有成竹”的继承发展。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体现完美系统的美学思想,是他对生活与创作、传统与创新、意与境、美与丑、雅与俗、艺品与人品、画内功与画外功完美表现。


艺曲成名赵新


郑板桥的烦恼是作品卖不出去,生活费又没着落。


师牛斋


郑板桥有文人气质与放纵,兼有儒家思想修己达人情怀。五十岁放在即便放在今年也不是嘉样年华,但板桥面对好不容易得来的放任为官,却表现出年轻人般的激情和斗志,专心治理,为民为己,做出了不错的成绩,由此看来,郑板桥不仅会纸上谈兵,还会把一腔热血很好实践贯彻,有一定的政治才华,和古代大多数文人侠士有很大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