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竹林七賢最後的命運如何?

聽故人吟


古時講究"以酒會友“,而竹林七賢可謂是“酒肉朋友”的典型。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人, 因寫意風流、超凡脫俗的文人氣節被現代人追捧。但在戰亂的魏晉年間,七人的結局大不相同,又以嵇康之死最令人唏噓。

“悲劇之始”——嵇康

嵇康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也是七賢中最為短命的人。他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聞名。嵇康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是曹魏宗室的駙馬。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但他不願意做官,屢次拒絕徵召,甚至因山濤舉薦他為官而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山濤絕交。後因捲入友人呂安、呂巽兩弟兄官司,被投進監獄,鍾會趁機構陷“不孝”,嵇康親自寫下的《與呂長悌絕交書》成為催命符,為司馬昭所殺。

在行刑當日,有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任命他為太學老師,司馬昭沒有同意。而嵇康在行刑前,彈了一曲《廣陵散》,曲畢,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從容赴死。於公元262年斬首,年僅40。


“窮途痛哭”——阮籍

阮籍與嵇康齊名。兩人因“青眼以待”(阮籍的母親死後,多人來弔唁,阮籍對前來弔唁的人一律翻白眼,直到小他13歲的嵇康帶來一琴一酒時,這才露出青眼)結緣。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82首最為著名。阮籍娶曹魏公主為妻,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他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最高位至“關內侯”。

值得一提的是——阮籍三哭:一哭為母去逝,二哭為兵家女,三哭為窮途末路。

縱使司馬昭對阮籍多有偏愛,卻抵不過阮籍的抑鬱苦悶之心。

在他寫完《勸進表》後的一兩月裡,因心情抑鬱,於公元263年冬死於家中,享年54歲。


“方得善終”——山濤

山濤,竹林七賢裡的老大哥。他磊落大度,生活節儉,赤誠坦蕩,雅正清明。雖與司馬懿妻張氏(宣穆張皇后)為中表親,但他40歲才任郡主簿。之後,歷任趙國相、冀州刺史、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右僕射、司徒之職。

政事上,唯賢舉用。晉武帝司馬炎任命山濤為吏部尚書,他在職十餘年,甄拔隱屈,搜訪賢才30餘人。他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意旨,且親作評論,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

為人處事上,廣受讚譽。一有“嵇紹不孤”。儘管嵇康任性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與他“絕交”,但嵇康行刑前,仍舊拜託山濤照料他的兒女,並舉薦嵇康的兒子嵇紹入仕。二有曾三次舉薦阮咸為吏部郎。三有 王戎贊山濤為”璞玉渾金“。

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三公,請辭,以老病歸家。於公元283年,安詳去世,諡號“康”,享年79歲。


”隱居不仕“——向秀

向秀曾注《莊子》,有“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的評價。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與嵇康有共同打鐵的經歷。因此,在寫下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後,於公元264年,前往洛陽隱居。

《秋水》、《至樂》二篇,註釋未完而卒。約公元272年卒,享年45歲。


“荷鋤就埋”——劉伶

劉伶身材矮小,樣貌醜陋,嗜酒不羈,在世時,就有“死便埋我”之語,有“醉侯”之稱。

現存作品僅《酒德頌》和《北芒客舍》兩篇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於公元300年,醉酒而卒,享年約79。


”阮咸陪葬“——阮咸

阮咸,字仲容。阮籍之侄,與阮籍並稱為“大小阮”。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

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後改稱”阮咸",簡稱"阮"。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有人名命為樂器名殊榮的人。生卒年不詳,一說阮咸年過近百。作有《三峽流泉》一曲。死後與最愛的樂器“阮”共葬。

“宦海沉浮”——王戎

王戎是七賢中最小的一個, 也是七賢中最世俗的一位。每當七人聚會,王戎出現時,阮籍調侃:“俗物已復來敗人意。”

王戎是琅邪王氏人。世襲其父的爵位貞陵亭侯,被司馬昭闢為掾屬, 歷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因私建宅院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又被徵召為侍中,遷任光祿勳,後拜吏部尚書,因母親去世離職。惠帝即位,遷太子太傅,轉中書令,加光祿大夫,再遷尚書左僕射,領吏部事務。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惠帝司馬倫殺張華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為尚書令,再遷司徒。後張方劫持惠帝入長安,王戎逃奔郟縣,於永興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72歲,諡號“元”。


竹林七賢中僅山濤、王戎二人官至司徒,位列三公。也因仕途光明,他兩人遭人詬病,稱為”叛徒“。事實上,在亂世沉浮中,性格鮮明的竹林七賢能結為知己,不管最後的命運如何,都“當浮一大白!”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銀翹)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探討!


青梅煮史


嵇康的血色浪漫裡,隱藏著一個驚人的桃色事件。

司馬氏篡權奪位,天下人心不服,怎麼辦?借嵇康的頭顱來震懾那些反對派,讓天下名士為己所用,這就是司馬氏的算盤。才情四射的嵇康,人格高尚,與世無爭,卻落得個殺頭的下場,這就是身處亂世的悲哀。我們都知道,他臨刑一曲《廣陵散》,豪氣驚倒無數人,但背後還有一場桃色事件,鮮為人知……

  

1

一個鶴立雞群的帥才子

魏晉時代,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位名士,才華橫溢,因不滿當時司馬氏虛偽的名教,追求個性的獨立,聚集在當時的國都洛陽附近的一片竹林裡,飲酒彈琴,吟詩作賦,率性而為,自由自在。他們這種率真超脫的人格,令後人尊敬和景仰,尊之為“竹林七賢”。

  現在,“竹林七賢”成為了中國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而嵇康,就是七賢之首,是這些名士的核心人物。

  嵇康是個絕代人物,永遠無法複製和模仿。特別是臨刑一曲《廣陵散》,從容樹起一座無人能及的人格高峰。他的死,血色完全被琴聲掩蓋,讓人覺得鮮活的生命未曾逝去,一直在古雅的琴聲中悠揚。

  嵇康真是風度翩翩,“鶴立雞群”的成語就是源於嵇康父子。《晉書》記載:嵇康“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可見,嵇帥哥雄姿英發不是吹的,身高一米八多,天生美質,高拔清峻,談吐風雅,遺世獨立。

  有個段子,嵇康死後多年,他的兒子嵇紹在洛陽為官,有人初次見到嵇紹後,對嵇康的朋友王戎說:昨日街頭碰到嵇紹,人潮人海中,卓然昂首,如野鶴之在雞群。王戎回答說:君未見其父耳。可見,嵇康有多帥。

  魏晉時代,特別是貴族士大夫,最注重個人儀表和精神氣度。嵇康不僅面容如清風瀟瀟,明爽俊朗,而且喜歡打鐵,經常參加超強度的體育鍛煉,肌肉一級棒,人前一站,女粉絲們能不尖叫嗎?

   

   嵇康不僅師,而且才氣逼人,無所不通,十項全能。

  嵇康是個思想家和文學大師,追求精神自由,主張返樸歸真,體現了真正的道家精神,開魏晉玄學之先。四言詩寫得瀟灑飄逸,“目送歸鴻,手揮五絃”,這樣經典的句子就是嵇詩的境界。寫時評也是嵇康的強項,他曾在曹魏朝中任中散大夫之職,掌管議論,評說時事,見解深刻,文筆犀利,行文縝密,當時無人能敵。魯迅雜文的風格,受嵇康影響最大。

  《晉書》上寫,嵇康名字被司馬昭畫上紅圈圈後,將於東市行刑,洛陽三千太學生為他集體請願,請求刀下留才,讓嵇康做他們的老師。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幹部學院,這裡培訓的都是國家棟梁。能爭取到他們做“粉絲”,還吸引他們冒著大危險來為自己請願,可見嵇康的文化魅力是非同一般的。

  嵇康若活在當世,就是文化娛樂界的天王之首,既是偶像派又是實力派。他通曉音律,這從他的《琴賦》中可以讀出來。他說自己少好音聲並樂此不倦,精於笛而妙於琴。確實,他在音樂領域的成就讓時人難以望其項背,所以他的《廣陵散》才如此精深。

  貪圖聲色之娛的隋煬帝,曾經設了個取士條件,就是要會彈奏“九弄”。“九弄”就是指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和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被列入皇帝取士的題目,可見嵇康的作品是相當經典的。

  除了音樂,在繪畫和書法藝術方面,嵇康也是人上人。他工於草書,墨跡“精光照人氣格凌雲”,被列為當時的草書妙品;他有很強的繪畫水平,唐朝時還有他的《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可惜的是,現在都已散佚,無從可觀了。

  一般來說,文人最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特別是不得意的文人,把自己整得愁容滿面,甚至拉里拉沓,瘦兒巴幾。嵇康不一樣,他雖然不通達,但絕不是苟活,相反,他把自己養得光彩照人,風度非凡。因為他還是一個有名的養生專家,他提出的“清虛靜態、少私寡慾”的導養之理,令時人耳目一新。

2

那些特殊嗜好緣於深度悲傷

嵇康和朋友們隱居在竹林裡,沒事幹養成了不少特別的愛好,喝酒、嗜藥、清談、長嘯,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是當時名士不可或缺的風度,是標配。為什麼會有這些習慣呢,緣於內心的深度悲傷。那段時代,你爭我鬥,政治黑暗,風雲變幻,名士們連命都朝不保夕,遑論實現理想抱負,所以他們只能把才華寄託在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愛好上,以此刷出存在感。

  

  喝酒。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魏晉文士好酒之風登峰造極,以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將這種飲酒風尚推向高潮。

  不談政事,沉醉於酒,是智慧,也是無奈。

  演繹“窮途而哭”的阮籍,有名氣又有才華,司馬昭要拉籠他,想要阮籍把女兒嫁給司馬炎。阮籍不願,怎麼辦?就天天把自己灌醉,一連喝了六十天,司馬昭的媒人來,看到的都是醉得不省人事的阮大人,婚事只好做罷。

  劉伶是個可愛的酒鬼。他平時車上別無他物,唯有一罈酒。僕人跟在後面走,肩上扛著個鐵鍁,何也?劉伶說:我走到哪裡,喝到哪裡,一旦醉死了,你就挖個坑把我埋了。

  與阮籍劉伶喝酒都不同,嵇康飲酒,沒有放浪怪誕之舉,不慍不火理智平和,醉後仍然溫文爾雅,飄飄欲仙,巍峨若玉山之將崩。“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在微醉的狀態下,他心與道合,不知不覺中進入人生的大美境界。

  所以,嵇康喝酒,不需要麻醉和放浪,需要的是雅緻和意味。“臨觴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長與俗人別,誰能睹其蹤”,這是嵇康《遊仙詩》的最後四句,這種亦酒亦歌,高蹈如仙的境界,就是典型的嵇康之飲。喝酒都有這麼好的風度,怪不得大家都捨不得讓嵇康去死。

   

  嗜藥。嵇康是個養生專家,他認為只要保持精神愉快,加上服藥養身,完全可以延長壽命,活到幾百歲。所以,嵇康愛吃“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種毒品,成份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鐘乳、礜石等,與今天的人吸白粉是一個性質。

   根據書上的記載,嵇康經常服“五石散”,卻似乎中毒不深,估計是他自己也精於此道,將毒性最厲害的配方剔除了,保留了毒性不大的。因為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有話說“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有可能他常吃餌術、黃精,而雄黃、礜石卻沒有吃,因此中毒不深,還能保持翩翩風度。

  仔細分析“五石散”的藥效,除了有劇毒的雄黃和礜石外,其他本來都是好藥,特別對治陽萎、肺寒咳喘等毛病,很有療效,其實用得得當,就可以安神養心。但是,這跟鴉片是一個道理,極少用量,是一種可以說治百病的良藥,但用多了,人依賴上了,就成了害人的毒品了。

  我們的書法大師王羲之也吃“五石散”,所以老來中毒不淺,壞了身體。這事,在他寫給友人的信帖中,還能瞭解到。

  吃五石散,對人的神經有迷幻左右,可以達到飄飄欲仙的境界,讓人慾罷不能。服散之人,吃飽後不能躺著,必須去散步,謂之“行散”。所以魏晉名士很多人飯後要百步走,要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要以為他們是驢友,很喜歡這種野外運動,他們也是沒辦法,如果不“行散”的話,也是要命的。因為名士們吃藥,“行散”也就成了一種時尚,後來的不少士人,雖然不吃藥,也要去“行散”一翻,這就裝得有點過了頭。

  據說,常吃“五石散”的人,皮膚會變得很嬌嫩,有時像嬰兒皮膚一般,連粗一點的衣服都可以使之擦傷,所以穿衣服要很寬大,穿鞋子要穿木屐,減少與皮膚的接觸面積。那個時候,名士們輕裘緩帶,寬袍大袖,吟風弄笛,看上去很飄逸,其實主人並不那麼舒服。

  服散,也影響人的性情,所以在魏晉,很多人脾氣很壞,高傲狂放,性暴如火,大抵就與吃藥有關。嵇康那種“直性狹中,遇事便發”的激烈性格,都隱隱約約或多或少有著嗜藥的影子。

  嗜藥,一方面是為了求長生,另一方面也是借精神的迷幻來減輕生不逢時的苦悶程度,我們從嵇康這個習慣上也能看出他內心的矛盾。

   

  清談。沒有施展才華抱負的空間,魏晉士人們很失望,也很痛苦,在悲觀地洞徹世事後,他們轉向了自我,醉酒嗜藥,放浪形骸。

  肉體可以借酒精來麻醉,可以借藥來興奮,可是精神的出路呢?老莊的無為思想為他們的心靈提供了出走的方向。因此,清談也就成為了當時的第三大流行時尚。身穿寬袍,手執麈尾,言稱老莊,侃侃而談,成為名士的標誌。

  為了活命,躲避山林,那麼多人聚在一起,又不搞生產,做什麼呢,聊聊天,排遣寂寞吧。但時局很亂,派系複雜,聊天也不能對時局亂髮議論,否則,就有性命之虞,那就聊點別的吧。當然,聊別的也不能停留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上,至少要語關琴棋書畫詩酒花,最受歡迎的是《莊子》、《老子》、《周易》等玄之又玄的東西,著力拉開與現實的距離,儘量避免政治上那些紛爭和纏繞。這樣才夠水準,才夠高雅。談吐如珠玉,說話似煙雲,這就是清談了。

  魏晉時清談之盛,後人很難想象。成語“微言達旦”,就是形容這時候的清談經常通宵進行,參加者耽溺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些人甚至因此疲勞過度而亡。千百年來,傳為美談的蘭亭雅集,其實就是當時一場典型的士人相聚清談的活動。《蘭亭序》這樣的千年第一帖都是清談的結果,可見,我們絕不能小看這個清談。

  當時,要加入嵇康的“山陽論壇”,沒有一樣擅長的本領,是跨不進嵇康的鐵匠鋪的。所以,清談的學術水平要求很高,參與者至少對深奧的老莊易“三玄”各專一門,否則,人家就會看扁你。現在看來,當時的清談可說是掀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對士大夫素質的提升和理論提升做出了傑出貢獻。但是到了後來,很多人不太有水平,只知道模仿竹林七賢的放誕舉止,卻沒有了他們高水平的文化素質,因此,就流於空談的形式,慢慢地被人瞧不起了。

   

   

  長嘯。魏晉,這個出格的年代,多少任性和率真,多少放縱和飄逸。除了飲酒、嗜藥、清談這三大時尚,還有一聲長嘯,穿透歷史,清遠宏亮,餘音繞樑,成為魏晉風流的一種行為符號,是一種我們難以解讀的生命高度。

  懷才不遇,世不相容,心中鬱結,無以宣洩,一聲長嘯,以暢其氣也。知己相逢,有酒盈樽,千言萬語,只能無語,一聲長嘯,以示其樂也。群山嫵媚,明月相照,清風徐來,流水行舟,一聲長嘯,以顯其快也。

所以悲也嘯欣也嘯,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

  生逢亂世,無可奈何,嘯,成了名士們與世俗溝通的超然方式。嵇康也善嘯,但從現有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他到底嘯到了一個什麼水平,只知道他的嘯聲尖銳悅耳,讓人體驗如流風迴雪。“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心之憂矣,永嘯長吟”,從他的這些詩歌中,我們能想像出這位帥哥吟嘯徐行任達不拘的風采。

   古人嘯的種類很多,有的相當於我們現在吹口哨,有的相當於張嘴長呼。嘯,雖然具有隨意性,但也是合符宮商角徵羽五音的,所以,古之善嘯者其實都是音樂大師,對樂理是非常精通的。

  對於名士們來說,嘯是一種瀟灑的態度,又是一種旁若無人的氣度,言多必失,既然如此,何不一聲長嘯!

3

得罪小人引來麻煩不斷

嵇康早年活動,文獻記載疏略得很,根據《晉書》和《世說新語》等史料記載,嵇康因為祖上與人結了仇,舉家從會稽遷至譙郡,也就是從今天紹興上虞遷到安徽宿縣。

  嵇康出身寒門,祖輩中沒有什麼顯要人物,但家裡人都比較看重知識,耕讀傳家,算是書香門第。譙郡是曹魏發跡之地,嵇家也跟著曹操慢慢發起來。嵇康因為又帥又有才,獲得了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的青睞,於是離開譙郡,來到洛陽為官,站入曹魏隊伍。

  曹氏與司馬氏爭權的日子裡,本來就不喜歡官場的嵇康,索性辭了官,離開洛陽這片是非之地,來到洛陽附近的山陽,在一片竹林裡,打鐵為生。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

  嵇康遇到了一個小人,叫鍾會。與這位老兄交手,嵇康算是倒了八輩子黴。

  君子得罪君子,鑼對鑼,鼓對鼓,也許還有一條活路。君子得罪小人,暗箭難防,君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嵇康與鍾會的之間,就是典型的君子與小人相鬥之戲。

  鍾會是個高幹子弟,其父就是位高權重的書法大師鍾繇。

  鍾繇有兩兒子,鍾毓是哥哥,鍾會是弟弟。有個故事,說兄弟小時偷酒喝,鍾毓先行禮再喝酒,鍾會呢,抱起酒罈就喝。兄弟的行為被老父撞見,鍾繇問鍾毓:為什麼喝酒要行禮?鍾毓答:飲酒要講禮儀,當然要擺個“pose”啦。又問鍾會:你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酒本來就是違反禮儀,還裝什麼裝?看,這個鍾會,從小就不按常理出牌。

  鍾會二十做官,三十封侯,擔任司隸校尉,後官至司徒,少年得志。這小子除了德行要打個問號外,其他水平都超一流。有個段子最能顯示他的才華:司馬師有一次要中書令虞鬆起草一篇公文,改了很多次司馬師都不滿意,虞秘書腿都跑斷了,鬱悶得一塌糊塗。鍾會湊巧碰到,只幫其在原稿上動了五個字,虞秘書再拿到司馬師處。領導果然滿意,點頭微笑。

  鍾會的書法極佳,且有個絕招,模仿筆跡惟妙惟肖,不露痕跡。263年,鍾會與鄧艾分別被授為鎮西將軍和徵西將軍,出兵伐蜀。後來,鄧艾以一千將士突穿無人之地七百里,兵臨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鍾會沒能搶到頭功,對此很妒忌。他先是串通監軍衛瓘聯名密報鄧艾有謀反跡象,接著想法攔截鄧艾和司馬昭往來的書信,模仿他們的筆跡改動信件內容。他是這樣改的:鄧艾呈報的信,就用目空一切的語氣,而司馬昭的信呢,則用嚴厲責罵的語氣,如此離間兩人。果然湊效,鄧艾被召回,鍾會獨統徵西大軍。

  鍾會投靠司馬氏集團後,在平定叛軍毋丘儉、諸葛誕等事件中,屢出奇謀。他還畫西蜀地圖,力勸司馬昭伐蜀,所以深受司馬師和司馬昭器重。鍾會也因此飛揚跋扈。

  歷史證明,飛揚跋扈的人往往不得好死。鍾會後來在四川策劃謀反,事情敗露,被亂軍射死。其實,即使不在謀反中死去,鍾會也是活不長的,因為司馬昭的夫人認為,鍾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司馬昭也早就做好了在四川結果他的準備,當鍾會剛剛倒戈的時候,司馬昭就立即親率大軍壓過來了。所以,鍾會入蜀,不管勝敗,都是一條不歸之路。這,也是他的悲哀。

   

  嵇康在山陽的宅子像個桃花源。周圍是滿滿的竹園,庭中一棵古柳,枝繁葉茂,形成一個天然涼亭。嵇康圍著柳樹,新開一條溝,引清流而入,繞樹一圈,頗有紹興蘭亭的“曲水流觴”之妙。估計當時,竹林七賢在這裡聚會時,也經常搞這種戲水吟詩醉酒的活動,後來的蘭亭雅集,已經不是什麼原創了。

  嵇康在山陽一邊打鐵一邊與朋友們指點江山,將清談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主持的“竹林論壇”聲名遠播,天下清談家莫不敬之。

  與嵇康年紀相若的鐘會,抓了個當時很熱門的題材,洋洋灑灑寫成長篇論文,自以為獨成一家,頗為得意。與誰分享呢,他想到了嵇康,於是飛馬直奔嵇康家。跑到圍牆外,又膽怯起來,想到嵇康在學問上是個喜歡為難別人的人,怕他當面提問,弄得難堪。所以隔著圍牆,把書扔進了事,以為嵇康看了後,過幾天會主動找他,來表揚一翻。誰知杳如黃鶴。鍾會不好直問,但內心很不爽。

  過了一段日子,鍾會仕途更得意了,有一天突然頭腦發熱想風雅一番,同時也順便向嵇康展示一下自己的人氣和權勢,來鎮一鎮嵇康。於是,鍾會帶上一幫子文人政客,寶馬雕車香滿路,轟轟烈烈地開向山陽。

  原以為嵇康會受寵若驚,走出山門來迎接。誰知實際情況離鍾會想象的相差很遠。嵇康對大隊人馬視而不見,頭也不抬,繼續打他的鐵。為爐火鼓風的向秀也不聲不響。

  這樣對峙了一個時辰,鍾會東瞅瞅西瞅瞅,不發一言,嵇康更是打鐵打得汗如雨下,嘴角偶爾露出鄙夷之色。鍾會無趣,鐵青著臉上車欲走。嵇康冷冷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恨恨地,擲下幾個字:“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這樣的對話很像古人說禪語鬥機鋒。

  唉,嵇康,就是太忠於自己的心了,不願讓它受一點點的委屈,可是,如此亂世,不委屈何以成全啦。後人讀到這裡,都不免發出這樣的感嘆。

  嵇康一點都不給面子,直接傷了鍾會的自尊,小人就要開咬了。痛,在後面等著嵇康呢。

4

《與山巨源絕交書》惹得司馬氏撕破臉皮

在與曹氏爭權的鬥爭中,司馬氏家族基本控制朝中大權後,司馬懿明白,自己的統治離不開士人的支持,於是,採用威脅、誘惑等策略,想方設法籠絡享有盛譽的名士,很多人都迫於壓力,來為他服務,阮籍、山濤等人,都去朝中做了官。

  嵇康一直堅持不入仕,但名氣太大了,司馬氏想逼他就範。於是,他就逃走,一去就是三年。直到259年,他才回到洛陽,研究太學石碑上的經文。

  新的故事又發生了……

  竹林七賢中,山濤比較特殊,他跟司馬昭是表兄弟。進入竹林,他是到此暫避動亂,以觀形勢。局勢明朗了,山濤就主動走出竹林,來到洛陽司馬氏府中求官。進入官場的山濤,謹慎勤勉,穩重可靠,深得司馬家倚重,最後位居三公。

  公元261年,山濤由吏部郎遷為散騎常侍,完全成了司馬昭的左膀右臂。吏部郎手握選官實權,是朝廷的要害角色,舉足輕重,誰來接替自己的吏部郎職位呢?山濤想到了嵇康,於是舉薦了他。

  對當時官場非常反感的嵇康這下惱了,也不管朋友不朋友,洋洋灑灑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在絕交書中,嵇康對山濤說,你推薦我作官,不是真的抬舉我,你是一個人感到害臊了,拉我去作伴,就像廚師不好意思一個人屠宰了,拉祭司去幫忙。我是不會來惹腥羶的,我的性格散漫,臉都懶得洗,在山林放縱已久,簡略失禮,朋輩雖寬容我,但官場是不會接受我的。你想相想,一隻從小長在山野的小鹿,在深林豐草間跑慣了,現在讓它住到宮殿裡,飾之黃金,喂之珍餚,它會覺得幸福嗎。

  嵇康在信中總結道,官場上他有七件事受不了:他喜歡睡懶覺,但朝廷上班不能遲到,這是其一;他喜歡在野外抱琴吟唱,獵鳥釣魚,但做官了就身不由己,這是其二;辦公要正襟危坐,裹上官服,可是他疏於洗澡老要抓癢,這是其三;他不喜歡寫信應酬,而這是為官必須的,不寫就犯了教傷了義,這是其四;他不喜歡弔喪之類的事,如果不參加就要遭致怨恨,違背本性去參加,他卻做不到,這是其五;他不喜歡與俗人交往,但做官得同他們共事,這是其六;官事煩亂,糾纏不清,他最怕麻煩,這是其七。

接著,嵇康又說自己還有兩件最容易在官場上惹禍;一是常常非難商湯、周武王,輕視周公和孔子,這會為禮教所不容。二是他有著一付剛腸,痛恨壞人壞事,心直口快,遇事就發。有這些隱患存在,嵇康覺得自己一旦做上了官,肯定沒好日子過了。所以他責怪山濤不瞭解自己,要山濤不要逼他了。他說自己現在就希望在茅舍裡教養子孫,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滿意足。如果硬逼入官場,自己肯定會瘋掉。

  一封絕交書,成為了嵇康自由諮肆表達自己的宣言書,成為了他一個人暢快的迎風獨舞。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嵇康與山濤之絕,非為絕情,實為絕仕。嵇康既然再不想出仕,就必標不屈之節,才能杜絕那些想要他去做官的人的嘴,名義上是絕山濤,其實是絕司馬氏。

  嵇康和山濤,這對相知的兄弟,絕交書後,在形式上已形同陌路,但實質上他們的心還是在一起律動。

  山濤的可靠,嵇康心裡最清楚,所以他在最後被殺頭前,沒有將自己的兒女交給親哥哥嵇喜打理,卻是託孤於憤書絕交的山濤。“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最後對兒子說了這句話,可見他對山濤的這份信賴是多麼堅定。

我們再回頭想想,為什麼山濤偏偏要推薦嵇康去作官呢?其實他也是為了他的“名士集團”。山濤是名士出身,他對名士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後半生幾十年的宦海浮沉裡,一直是名士間的重望,成為了保護和提攜名士們的首腦人物。山濤舉薦嵇康,於公來說,嵇康本來就是風流人物,國之棟樑,倘他能出仕,實為國家之幸;於私來說,他們本來就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嵇康在司馬氏集團越來越強大的歲月裡,遠離司馬氏集團,就是意味著對抗,這對於一個名噪一時的明星來說,是一件有生命之虞的危險事情,也許山濤這個大哥看到這個不利形勢後,很想解救嵇康。

  嵇康寫絕交書,不是為了絕山濤,而是為了絕當時司馬氏的集權人物司馬昭。那麼,後來,司馬昭誅嵇康,也非一定誅了這個人,而是要誅殺這種行動。所以,在嵇康“十大罪狀”條條都可以夷三族的情況下,司馬昭在奏本上批下:“誅嵇康,免夷族”。這個批奏不是很讓人思量嗎。

5

一場桃色事件引發小人陷害

嵇康之死的直接導火索,是因朋友呂安而起的一場桃色風波。

   魏國鎮北將軍呂昭,生有二子,同父異母,長子呂巽,小子呂安。呂巽在朝中做官,與司馬昭手下紅人鍾會是哥們,一個鼻孔出氣。呂安呢,富有才氣,卻狂放不羈,與嵇康要好。

   兄弟二人都是嵇康的朋友,特別是呂安,跟嵇康好得有點離譜,常常千里走單騎,山東趕往河南相會。

   呂安妻子姓徐,是個可人兒,沉魚落雁。因為徐娘子生得攝人心魄,男人一看就中蠱,呂巽早就覬覦了。

   呂安經常外出,數月不歸。哥哥呂巽趁他不在時,就與徐娘子好上了,呂安很氣憤,要去官府告哥哥亂倫,還想把老婆也趕出家門。嵇康瞭解這件事後,不同意他這樣做,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於是他主動出面找呂巽,為兄弟二人調停此事。

   嵇康為這兩兄弟調停時,呂巽當面還是給了嵇康的面子,答應不再把事情擴大化,與兄弟呂安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心向善的嵇康很有成就感,以為此事可以告一段落,安撫呂安一番,就又回到自己的鐵匠鋪,叮叮噹噹敲起來了。

   但事情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也許是因為扣了綠帽子,呂安心裡憋得慌,就又與呂巽鬧起來;也許是呂巽實在壞,要把徐娘子佔為己有,背後使陰招。反正,兄弟倆徹底反目了。

   呂安氣不過,到哥哥的親生母親那兒討公道,誰知,有其子必有其母,母親只幫親生兒子呂巽說話。呂安一激動,就打了母親一巴掌。

   這下,讓呂巽抓到了把柄,他一紙陰狀通過鍾會,偷偷擺到了司馬昭的案前。狀告什麼呢?呂安大不孝,竟然打母親的耳光。呂安因此進了大獄,被判流放。

   呂巽嘴上一套,背後一套,陰招使得蠻狠,這實在是傷了嵇康的心,也徹底激怒了嵇康。於是,嵇康大筆一揮,寫下了平生第二封絕交信——《與呂長悌絕交書》。

   這封絕交書與給山濤兄弟的絕交書完全不同,彼書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雖為絕交,情義藏焉。而這書卻短小無情,兩百餘字,情緒憤怒至極,那種味道,就如同我們生活中那種直性子,嗆完兩句話,甩門而去,從此永不復見。

   這封絕交書的內容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呂巽啊,我真心實意跟你交朋友,特別是認識了你的弟弟後,相見恨晚,令我非常愉快。你弟弟去年跟我說,他對你的行為很氣憤,想要到官府去告發你。我阻止了他,一想到你們是兄弟,二想到為了你們的門戶光采,想讓你們和諧過日子。你自己也答應過我,事情到此為止,絕不去害弟弟。我很相信你,寬慰你弟弟一番,讓他消了氣。我沒想到你這麼陰暗,竟然隨便就背棄諾言,偷偷羅織罪名,將弟弟送進了監獄。你弟弟忍辱負重,沒有跟你過不去,完全是因為聽了我的話,現在反而他被關進去,這是我害了他啊。對你這種言而無信的人,我實在無話可說,覺得再也沒法跟你相交了,醜話我也不想說了,一刀兩斷吧,我實在太氣憤了。

呂巽字長悌,呂昭老先生取這個名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團結互助,呂巽的表現,真是讓老先生失望。嵇康的絕交信,讓呂巽更沒面子,更多的報復要來了。

   

   史書記載,有個情節,說呂安流放後,給嵇康寫了一封信,這信裡,呂安講到自己的願望時寫道:“顧影中原,憤氣雲踴。哀物悼世,激情風厲。龍嘯大野,虎睇六合。猛志紛紜,雄心四據。思躡雲梯,橫奮八極。披艱掃難,蕩海夷嶽。蹴崑崙使西倒,蹋泰山令東覆。平滌九州,恢維宇宙。斯吾之鄙願也。”這些壯志凌雲的句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呂安是要臥薪嚐膽,蓄勢謀反,掃蕩司馬氏政權。所以,在這封信落到司馬昭手裡的時候,這位老兄,非常不高興,把流放中的呂安追了回來,重新打入死牢,嵇康也受到牽扯。

   結果可想而知,嵇康雖然在清談中練就了一口好辯才,但是,在權利和陰謀面前,辯才是如此脆弱。鍾會舉著信,在司馬昭耳邊輕輕地說:“當年,毋丘儉在廣陵造反的時候,嵇康也想起事,但山濤阻止了他,直到現在,他還叛心不死,他喜歡演奏《廣陵散》,充滿殺氣,聽說就是為紀念此事而創作。大將軍,這個人啊,是條臥龍,不能讓他騰空,您不要擔心天下其他人,只要防著這個人就可以了。”鍾會這句話一說完,司馬昭會意地笑了笑,作出了手往下劈的動作。

   有人說,呂安寫給嵇康的信可能是鍾會和呂巽偽造的,目的是致嵇康和呂安兩人於死地,這種可能性也完全存在。不過,到底如何,歷史是無從考證了。

   嵇康,最悲壯的時候就要來了。

6

亂世絕響繚繞在洛陽的天空

司馬昭的屠刀要落下時,山濤還想作最後的努力。他跑到獄中,跟嵇康長談,想說服這位老友向司馬昭屈服,以保全生命。嵇康說:“我如果是因為有罪而殺,還可以爭取饒命的機會,如果是因為沒有罪而被殺,那就必死無疑。”嵇康把年幼的兒女委託給了山濤。

   嵇康又對哥哥嵇喜說:“我也並不是受了什麼冤枉而死,這是我命中註定,我如果不死,朝廷就不得安寧,我死了,朝廷就高枕無憂了。”

   司馬昭之心,嵇康其實早已看透。司馬昭只是借用他的頭顱來彈壓名士們那些不臣服的桀驁,以安定天下。

   

   262年的秋天,楓葉染紅了洛陽。

   在東市口,當時的司隸校尉鍾會,佈置了一個獨特的舞臺,嵇康要在這舞臺,傾盡生命,做最後的琴藝表演。

   嵇康走來了,一襲綠袍,散發飄揚,腳踏木屐,步履從容,仙風道骨。這樣的氣質,應該讓那些跟在他後面氣勢洶洶的劊子手,相形見絀了吧。

   這是洛陽的一件大事,萬人空巷。

   臺上,嵇康高大的身軀屹然挺立,臺下,是黑壓壓的看客。三千太學生喊著刀下留人的口號,齊刷刷跪下,請求留下嵇康,做他們的老師。這些年輕的粉絲,尊敬嵇康之心可以理解,但他們這種刑場請願的方式,實在是救不了嵇康的。相反,這更增加了司馬昭殺人的決心。試想想,司馬昭是要借嵇康之死來警告天下不合作的名士的,是要借嵇康之死來推動政令暢通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會留下一個號召力實足、水平高高的對手來威脅自己嗎?

   臺下的喧譁,嵇康視而不見,他目視著天際,靜靜地立著,讓自己的心慢慢地飛昇。靜立良久,嵇康緩緩轉過身來,看了看太陽,離午時三刻就刑還有一段時間。他問身邊淚流不止的哥哥:琴帶來了嗎?他哥哥將琴送上斷頭臺,嵇康取過琴,調好了音,神色從容,箕坐而彈。

   美妙絕倫的《廣陵散》從嵇康指間流出,時而高亢激烈,時而低沉婉轉,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田。這首錚錚作響的神秘曲調,歷來就被嵇康視為聖物,是不隨便演奏的,這一天,他傾盡自己的生命,盡情揮灑,把一個名士最後的風流,全部注入這悲愴的音樂之中,成了千年絕響。

   曲罷,嵇康長嘆一聲:我死不足惜,《廣陵散》從此絕矣!遂離席起身,引頸赴死,年僅39歲。為了自己的尊嚴和聖潔,嵇康捨棄了生命,淡定從容。同他結伴而去的,還有朋友呂安。

   嵇康的才能是讓人佩服的,但更讓人佩服的還是他的人格,而最讓人佩服的,則是他臨刑前的偉岸和從容。臨刑酒一杯,琴一曲,衣袂飄飄,哪像是受死,簡直是演出。所以讀嵇康之死,血色完全被琴聲掩蓋,讓人覺得鮮活的生命未曾逝去,一直在古雅的琴聲中悠揚。死,充滿了浪漫色彩。

   關於嵇康何以獨懷《廣陵散》,補充一下。《晉書》上這樣編:嵇康曾經到洛陽城西遊玩,晚上住在華陽亭,沒事幹,就引琴而彈。半夜,有客人聞琴聲而來,自稱為古人,不知其年歲,也不知其姓名。他同嵇康暢談音律,並教給嵇康一個曲子,就是聲調絕倫的《廣陵散》。傳完絕技,來客沒說多話,只要求嵇康發誓,此曲絕不再傳別人,然後就杳然而去,消失在夜幕中。

   根據嵇康的音樂造詣,這個曲子應該就是嵇康自己創作的,或者是在古人基礎上推陳出新,假託古人所授,意為增加曲子的文化內涵。

7

人格才情讓歷史千年追憶

《晉書》上面說,殺了嵇康後,司馬昭也產生了悔意,這個估計是史書為了粉飾太平,刀筆吏們特意加上去的。嵇康死後,以他為首的士林集團土崩瓦解,紛紛歸順司馬氏,有意見的也只敢保留在心裡,真的像明末王夫之描述的情形:“嵇康死而清議絕。”司馬昭對此非常滿意,他肯定是很感謝嵇康的頭顱的,正偷著樂呢,哪有心情來後悔。

   但歷史對嵇康懷念,千百年來,一直沒有斷過。

   嵇康被殺多年後,王戎做了尚書令。有一天,他駕車從竹林旁的黃公酒壚經過,這裡是他過去與嵇康阮籍經常醉酒歡娛的地方。睹物思人,王戎對坐在車上的朋友說了這麼一段話:

   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之所羈紲。今日視之雖近,邈若山河。

   是啊,邈若山河,往事如煙,一聲嘆息,淚已潸然。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酒壚就在眼前,江山無改,而那些曾經的歡笑,已是隔山隔水,遠不可及。天若有情天亦老,面對此情此景,誰能不傷悲?

   

   嵇康死後,向秀也迫於壓力,要到朝中任職了。在去洛陽的路上,向秀特意繞道去山陽,懷念和嵇康打鐵隱居的日子,深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思舊賦》。這篇短短的文字,欲言又止,憂傷淡淡,千言萬語凝成數聲嘆息。

   當嵇康永逝,竹林散去,一切歡樂突然失去了承載,向秀也突然失去了方向,他將光茫四射的心埋葬在竹林,264年,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向了洛陽。

   

   歷史上,很多才女都曾為嵇康動心,東晉的謝道韞,仰慕得不得了,羨慕嵇康竹林中瀟灑的人生,專門為他寫詩。因此,時人稱她有林下風氣。東晉有名的太守袁宏,他妻子李氏也很不簡單,充滿才情,曾撰寫文章《吊嵇中散》,她分析說,嵇康之死,是因為世之無道,其識見真不簡單。嵇康不戀女色,卻偏偏讓心氣高潔的才女們傾倒,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再後來歷史中,嵇康的影響無處不在。魯迅更是一聲吶喊,跨越唐宋的天空,直承魏晉風骨,又樹起了一面倔強而鮮明的旗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的剛毅正直、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還有作品中那投槍匕首般的讓人害怕的鋒利氣質,簡直就是嵇康的翻版。

   嵇康高傲、剛毅、反叛、正直不阿與不肯隨俗,從這位紹興先哲的身上,魯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顯得特別鍾愛和推崇,歷時20餘載,精心修訂嵇康集。魯迅還寫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題目很拗口,文章卻十分精彩。

   

   嵇康死了,同他的廣陵散一同飄去。後來的人們,傳頌他的詩文,仰望他的背影,卻再響不起他那種飄逸而又錚錚作響的琴聲。


古古閣100


竹林七賢,是在魏晉南北朝的大環境下產生的七個出世的“奇葩”,他們的精神放在現在被稱作是“魏晉風度”。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說他們分別是“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雖說這七位很瀟灑,獨立於世人而活,但他們的命運沒有太好。



嵇康,因“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阮籍因司馬氏的強求,被迫入朝做官,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他得以善終。山濤便是個追求名利的人,他最後就主動投奔了司馬氏,當上了高官。向秀因為嵇康的死,懼怕自己遭受同樣的下場,也被迫為司馬氏效力。王戎也是投靠司馬朝廷,不過因為他在品性有不端的地方,受到世人的譏諷。阮咸是阮籍之侄, 與阮籍並稱為“大小阮”。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至於他的結局史籍沒有多少記載。劉憐是個酒仙,擅長喝酒與品酒,他是個放蕩不羈的人,在酒中尋找自己的世界,他就喜歡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的話看似放蕩不羈,但那是對社會無形的反抗。他的結局也不太為世人瞭解。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百家爭鳴


歷史百家爭鳴


《世說新語·任誕》:

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晉書·嵇康傳》:

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這是傳世文獻中,關於“竹林七賢”的兩條記載。

長期以來,“竹林七賢”的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懷疑“竹林七賢”為後世虛構者的主要依據,一是上述七人,年齡相當者固然有,但也有相差較大者;二是上述七人,政見相同者固然有之,但政見分歧較大者也存在;三是今河南焦作修武一帶,並無竹林,“竹林之遊”何從談起?一直到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西善橋一座東晉到南朝劉宋時期的墓葬中,以及隨後又陸續在三座南齊帝陵內,皆發現《竹林七賢與榮啟期》體裁的墓室磚畫後,懷疑與爭議,始暫告平息。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今天,咱就來跟大家仔細說說,這竹林七賢的故事。

一、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人。他的父親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容貌出眾,志氣豪邁,任性不羈,喜怒不形於色。博覽群書,尤好《老子》、《莊子》,嗜酒,善彈琴。

曹魏後期,阮籍聽說步兵營中的廚子善釀,有貯酒三百斛,求為步兵校尉。故後世稱其為“阮步兵”。阮籍的一些在“正人君子”們看來都是“傷風敗俗”的行為,即陸續發生於此時,以至“禮法之士疾之若仇”。

一次,司法官向朝廷上奏一樁子殺其母案。阮籍聞聽,脫口而出道:“嘻!殺父乃可,至殺母乎!”聞者皆驚怪。司馬昭也好奇地問道:“殺父,天下之極惡,而以為可乎?”阮籍解釋道:“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禽獸也。殺母,禽獸不若。”

阮籍的母親去世時,他正與人下棋。對弈者請求停止,以便他回家操辦後事。阮籍堅持與對弈者下完棋,賭出勝負。棋局結束後,阮籍飲酒二斗,大聲號哭,吐血數升。母將葬時,阮籍食一蒸肫,飲二斗酒。然後臨訣,舉聲一號,又吐血數升,毀瘠骨立,幾乎死去。

籍能為青白眼,以白眼對禮俗之士,以青眼對知己。阮籍母死,嵇喜來弔唁,籍作白眼,喜不懌。喜弟康齎酒挾琴來,籍大悅,見青眼。

阮籍的嫂子曾回孃家,阮籍與她話別。有人諷刺他,籍曰:“禮豈為我設邪!”鄰家酒店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去飲酒,醉,臥其側,不自嫌,其夫亦不疑。

二、嵇康

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譙國銍(zhì,今安徽宿州西南)人。有奇才,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天質自然。恬靜寡慾,博覽群書,通聞博識,長大後,喜好《老》《莊》,經常談論養性服食事,著《養生論》;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喜歡彈琴詠詩。後娶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拜中散大夫。故後世稱其“嵇中散”。

嵇康與山濤本為莫逆之交。山濤推薦嵇康為官。嵇康寫信給他,即《與山巨源絕交書》,宣佈與其絕交。

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

司馬昭擅政,忌憚嵇康威望,或曰嵇康參與剷除司馬氏的密謀。加之鐘會在司馬昭面前進讒言,將嵇康比擬臥龍,欲助毌丘儉叛亂,力勸司馬昭尋由剷除嵇康。司馬昭遂以毀謗名教為由,殺害嵇康。

嵇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金庸曾於《笑傲江湖》中引此典故:“曲洋一聲長嘆,說道:‘昔日嵇康臨刑,撫琴一曲,嘆息《廣陵散》從此絕響。嘿嘿,《廣陵散》縱情精妙,又怎及得上咱們這一曲《笑傲江湖》?’”

或許出乎嵇康意料的是,他因遭司馬昭猜忌被殺。他的兒子嵇紹,卻在蕩陰之戰中,獨身衛護司馬昭之孫晉惠帝司馬衷,被亂箭射殺!素有白痴之名的晉惠帝脫險後,沒忘記囑咐手下:毋洗此血衣,這上面是嵇侍中的鮮血!

三、向秀

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zhì)人,雅好《老》《莊》之學。注《莊子》,有“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之譽。可惜《注》未完成,向秀就去世了。西晉名士郭象承其餘緒,完成《莊子注》,成為《莊子注》傳世佳本。

郭象與《莊子注》

他與嵇康、呂安交遊,關係非常深厚。“康善鍛,秀為之佐,相對欣然,傍若無人。又共呂安灌園于山陽。”嵇康、呂安被殺後,向秀畏懼,踏上仕途。

向秀雖歷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職,但“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他撰寫的《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等,皆為傳誦後世的名篇佳作。

四、山濤

山濤(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內懷人。性好《莊》、《老》,與嵇康、呂安善,後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山濤因與司馬懿妻張氏(宣穆張皇后)為中表親,故仕途通達,歷任郡主簿、趙國相、冀州刺史、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右僕射、司徒之職。

他雖因薦舉嵇康,遭嵇康啪啪“打臉”,“刻薄”的嵇康還撰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宣佈與山濤絕交!這條爆文迅即在“朋友圈”廣為流傳,閱讀量瞬間突破10w+!說山濤大度、不尷尬,那都是騙鬼的話。不過,厚道的山濤深知老友的秉性,並沒有惱羞成怒,反唇相譏。

嵇康對這位老友的厚道也信心滿滿,以至臨刑前,沒有將10歲的兒子嵇紹託付給兄長嵇喜,或其他朋友,而是託付給山濤。他告訴兒子說:“巨源在,汝不孤矣。”山濤確實沒有辜負朋友的重託,將嵇紹撫養成人,終成名留青史的一代忠臣。

五、劉伶

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他形貌醜陋,身長六尺,肆意放蕩,嗜酒如命,被稱為“醉侯”。他雖不妄交遊,但與阮籍、嵇康一見如故。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從,謂曰:“死便埋我。”

一次,劉伶犯了酒癮,求酒於妻。妻子將酒器砸毀,酒都倒掉,涕泣諫曰:“你喝酒太多了,非養生之道,必須戒酒。”劉伶說:“善!吾不能自禁,惟當祝鬼神自誓。你準備好祭祀鬼神的酒肉吧。”妻子信以為真,便依他準備好酒肉。劉伶跪下,向鬼神禱告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兒之言,慎不可聽。”禱畢,又引酒御肉,大快朵頤,盡興沉醉而罷。劉伶著有《酒德頌》,被後世視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六、阮咸

阮咸(約222年—278年),字仲容,阮籍侄。叔侄二人被後世稱為“大小阮”。他通曉音律,有“妙達八音”、“神解”之譽。他善彈琵琶。後世將始於唐代的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的一種彈撥樂器,以“阮咸”命名,簡稱“阮”。

阮咸琵琶

阮咸放達不拘,經常隨心所欲地做一些違背禮儀的事情:

阮咸母親去世後,即便在居喪期間,也縱情越禮。他與姑姑的婢女私通。姑姑回夫家時,最初答應將此婢女留給阮咸;可是啟程時,卻將此婢女帶走了。當時,阮咸正在待客,得知此事後,遽借客馬追婢。既及,與婢並騎而還。

諸阮聚飲,不復用杯觴,以大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時有群豕亦來飲其酒,阮咸也不嫌棄,索性趴在盆上,與豬共飲。

七、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衝,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竹林七賢中,王戎年齡雖最小,但才智自小即非常人可比。許多朋友可能聽說“王戎摘李”的故事,說的就是這位了。

年輕時的王戎,頗有清譽。15歲的王戎,竟然與父親王渾的朋友,比自己年長20歲,且素有“青白眼”惡名的阮籍成為莫逆之交。氣人的是,每次阮籍去拜訪王渾,一會就離開了。去拜訪王戎時,交談很久後才離開。更氣人的是:阮籍竟然對王渾說:“濬衝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

王戎性至孝。母親去世後,居喪期間,王戎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容貌毀悴,杖然後起。晉武帝對其有“死孝”之譽。

王戎雖無殊能,但尚算稱職。西晉末年,政局詭譎動盪,王戎隨時勢而沉浮,可謂尸位素餐,非挽狂瀾於既倒的棟樑之臣。

文史君說

上述“竹林七賢”,除山濤、王戎位居三公高位外,其他諸人,仕途皆不如人意。他們的年齡、地位、政見,也多有分歧。嵇康更是將與山濤絕交的事,鬧得普天之下無人不知,千年之後,猶有傳誦。擱今天,很多人是妥妥地“三觀不合”!但他們卻成為莫逆之交,這種可推心置腹,甚至可託孤的交友之道,較之今天的“插刀教”、“豬隊友”,可謂天壤之別!值得後世深思和借鑑。

“竹林七賢”大多有濟世的鴻鵠之志。如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他們的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其實只是一種表象,而非其本性。恰如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所說:他們才是真心信仰禮教的人!他們所蔑視的“禮教”,恰恰是肆無忌憚地踐踏禮教的“禮教衛道士”們,如篡位弒君的司馬氏之流所極力維護的虛假“禮教”。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王曉毅:《竹林七賢考》,《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明天再問全真七子最後的命運如何?

後天又問江南七怪最後的命運如何?

我就想知道,這些提問跟我們的生活有半毛錢關係嗎?小編真想知道答案,去查史書或是問度娘不就行了。

我覺得啊,“今日頭條”和“悟空問答”是老百姓的舞臺,是關注當下的一個平臺,裡面的內容應該多接地氣、多與平常生活相關聯,而不是天天都整一些高山流水、陽春白雪之類曲高和寡的東西。


牛哥談人生


七賢畫的真好


逍遙子莊329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先有七賢,再有竹林的稱呼;“竹林”也並非意味著他們就是生活在竹林裡面,而是一種“比喻和象徵”用竹來隱晦地傳達他們對時政的不滿和自己的理想抱負。

竹林七賢就像是漢末魏初的建安七子的翻版:

文學方面成就:

  • 阮籍:《琴賦》《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
  • 劉伶:《酒德頌》
  • 向秀:《思舊賦》
  • 阮籍:《大人先生傳》,《詠懷詩》存八十二首

竹林七賢留下文學方面的作品可能不如建安七子,可是他們的音樂方面造詣要更高一些。

七人皆擅長音樂,阮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如今的樂器“阮”就是以阮咸命名;阮籍會彈琴而且擅長長簫;嵇康臨終彈奏廣陵散,世上再無廣陵散。

就和當時建安七子一樣,他們中有人傾向於曹魏,有人傾向於劉漢;風水輪流轉,到了他們這一輩,則有人對依附於司馬氏,有人仍堅持扶持老曹家。他們的政治立場決定了他們的人生走向。

嵇康一直對司馬政權不待見,後遭到殺害;在這種情況下,向秀被迫出仕,劉伶堅持拒絕。阮咸和阮籍叔侄雖出仕,但兩人一直在政治上不作為來規避禍端;山濤等司馬得勢之後,主動歸附,王戎則一直投靠在司馬門下,竹林七賢最後各奔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