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罗晋:我愿与角色灵魂附体

2018年,罗晋的忙碌显而易见。从电视剧《幕后之王》到《鹤唳华亭》,再到电影《八月未央》,他把三百多天都浸泡在剧组里。其余的时间,他用来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忙碌并不会令罗晋感到烦躁,反而更充实。辗转剧组的日子,他有机会深刻地走进不同的人物角色,那是演员罗晋最享受的过程。步入婚姻殿堂,开始人生新的阶段,则是他作为丈夫享受生活的过程。他挺满足:“我觉得每一天都没有荒废自己的人生,都在真实地感受。”

那些热播着的剧,上过的热搜,积累的人气,都被他视为努力和幸运叠加的结果,谈不上什么惊喜或成就。面对外界的熙熙攘攘,罗晋更想做好一个演员的本份:远离喧嚣,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慢慢地用时间和经验尽力前行。


罗晋:我愿与角色灵魂附体


走完角色的一生

2019年1月5日,电视剧《幕后之王》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及优酷视频同时开播,剧中,罗晋饰演顶级制作人淳于乔。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制作人”,他在开拍之前就已经向行业内的多位制作人取经,观察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状态。

此后,罗晋在剧组里待了将近140天,成为了那个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素质极强的制作人淳于乔。他需要在制作节目时运筹帷幄,在综艺开播的最后10秒做出最正确的抉择,甚至需要做好万一发生直播事故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他与角色共享同一副皮囊和精神内核,在电视剧中把控着全局。

《幕后之王》热播在很多人意料之中,剧集的海报、片段和花絮大批量地涌上网络。可罗晋却已经从淳于乔的身上跳了出来,他像一个旁观者,不再和电视里的人物融为一体,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角色。

“他是分得很清楚的人,思路极其清晰,做事极其严格,所有的事情一定会想在所有人之前就布局好,制作人永远都要未雨绸缪。”

“他是一个极其敏感、外表冷酷,内心又非常细腻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内外极度矛盾的人。”

罗晋把淳于乔称为“他”,而不是“自己”。在拍摄的四个月里,罗晋和淳于乔是可以画上等号的,而在拍摄结束后,他们则需要分别。淳于乔将留在屏幕中,继续担当制作人;而罗晋则抽离出来,需要奔赴下一个剧组,与另一个“他”灵魂附体。

“我觉得演员跟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个特别玄妙的东西。”这不是罗晋第一次有这种表演上的体验,他经常在配音时或看到片花时,产生一种感叹:“我竟然觉得这几部戏里面的人长得全都不一样。”

2018年杀青的另外两部戏,同样让罗晋有此体会。“《鹤唳华亭》中的萧定权是一种阴郁的阳光,眼神里虽然阴郁但有希望在里面,有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坚定。电影《八月未央》中的朝颜,则是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眼神中透露出内心压抑的状态。”

成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故事,进入到另外的人生,正是罗晋眼里,演员这个职业最有魅力的地方,他每拍完一部戏都会说,“我已经走完了这个人的一生,同时我的人生他也来过。”


罗晋:我愿与角色灵魂附体


时间的馈赠

人的一生有数十甚至上百年,而在影视作品中,一个角色的一生只有几十集。至于角色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则取决于演员赋予他的时间。

2018年,罗晋经历了入行以来最长时间的拍摄,他在杨文军执导的古装剧《鹤唳华亭》剧组中待了两百多天,一部电视剧看尽四季变化,跨越春夏秋冬。对于一个炙手可热的青年男演员来说,在一个剧组度过了三分之二个年份,是件极度不可思议的事情。

罗晋却不觉得协调时间是件麻烦事儿,他认定时间是塑造一部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演员,我希望拍些质量好的作品。首先,跟质量成正比的就是時间,不给够时间,很难做出一个质量好的作品。也许给了时间依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我至少做到了自己问心无愧。”

“拍摄时间足够”是他接戏最基本的原则。

曾有剧组想跟罗晋签下拍摄90天的合约,他在了解了剧本和拍摄计划后,主动把拍摄时间延长到了120天。这个看起来完全是与行业惯例相反的行为,却像是罗晋为自己吃下的定心丸。

他倒是坦诚地说出这样做的“私心”:“说实话,我不希望如果一部戏没拍好,是因为演员的时间不够,我可以给够时间。如果因为演员给的时间少,直接导致其他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为什么要这样折腾大家呢?”

罗晋并不认为在剧组多待个几十天是一种煎熬,那种全身心地与某个角色共情的感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独特体验。他喜欢利用泡在组里的时间观察别的演员,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希望能在他们身上学到些优点。

拍《鹤唳华亭》时,罗晋的榜样是演员王建国。这位曾经在《篱笆、女人和狗》等多部电视剧里塑造过经典角色的老戏骨,让罗晋感到亲切又敬佩。“我一直在跟他说,王老师,如果有一天我像你這个年纪,有如此的演技,希望依然可以这样认真对待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镜头。”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罗晋的身上浮现出一种老派演员的特质:认真、执著、一丝不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科班出身的学历背景,确实让他始终保留对表演的敬畏心。但少年罗晋的经历,也与他这种特质的形成,不无关系。

11岁的时候,罗晋因为太调皮,被爸爸送到了湖南的武术学校,在那里,他吃了很多苦,却明白了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从武校毕业之后,他又被送去艺校跟师傅学江西的采茶戏,正因为有老师的推荐,他才有机会去考表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武术和戏曲有着共通点,即:只有通过枯燥而艰苦的训练,才能有所进步,当跨过一个槛以后,一定会在某个点显现出成果。

其实,做演员也不例外,付出的时间,总会在某一时刻给予回馈。


罗晋:我愿与角色灵魂附体


运气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罗晋不忌讳说自己“运气不错”。

考北影的故事曾屡次被人提起:临阵磨枪去考试,以为表演和戏曲差不多,更不知道台词为何物,竟也被顺利录取。

他不是喜欢做计划的人,更多的事情是被人推着做出的选择。“就像我当演员一样,也并非一开始是自己愿意的,但是周边的人和事情把我推到这里了,那我就做着试试吧。”怀着这样的心态,他竟然在大四毕业时,真的爱上了表演。

年轻演员最怕错过,拼命找机会试镜,唯独罗晋的做法与惯性思维截然相反——不跑组、不社交,没有戏拍就躺在家里读书、看电影。

“你不觉得这样太被动了吗?”有人问罗晋。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被动,而恰恰是一种主动。”他回答。

“都说演员是个被动的职业,我从来不这么认为。大家都是相互选择,你这个剧组选择我,觉得我合适,但是我看完剧本觉得不合适,这就是双向选择。我不是今天才敢这么说,是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

罗晋接着解释说:“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还可以拒绝,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不能这样任性。”

这简直是一套与习惯思维相反的理论。

毕竟,人们熟悉的情况是:年轻的时候机会少,没有选择和拒绝的余地;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更多的经验,则要开始学会取舍和做减法。

但罗晋却在自己的身上,实现了逻辑自洽。人总是越往后走责任越大,“小到对家庭对工作的责任,大到对社会的责任,你的责任越大越不能做出选择。年轻的时候,就是照顾自己一个人啊,一个吃饱全家不饿,所以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抓紧去享受可以说‘不’的机会。”

他的拍戏机会确实不是广撒网得到的,而是因为合作过的导演和演员对他的认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下去的。

他甚至得到了让人羡慕的机会。2008年,当很多同龄演员还在串组的时候,罗晋就参演了著名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电影《美错》,并名正言顺地踏上了戛纳红毯。这次国际级的电影合作,让罗晋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只要把自己积淀够了,什么时候都有机会,而且不会只有一个。”

实际上,罗晋所谓的“运气”,其实是和他的努力成正比的。他最害怕的事情,竟然是放松。并非那种回家坐在沙发上放空的放松,而是害怕一种人生状态上面的松懈,“有一种放松叫自暴自弃,有一种放松叫觉得我很好了。”在他看来,无论哪一种,都能让一个人像失重一样,从巅峰瞬间跌到低谷。

木村拓哉曾在一段访谈中说:这个世界上比你厉害的人很多,比你智商高的人也很多。罗晋对此深以为然。所以其实在他的心里,一直有根弦在紧绷着,他认为:“人到死都应该学习。”


罗晋:我愿与角色灵魂附体


有一次,罗晋到国外的一个图书馆拍戏,一排排的书架望不到头。他觉得,人们的一生可能连这书架上面的一格书,都读不完。他便想起大学老师王劲松在课堂上常说的话:“我还只是一个胚胎。”顿时开始唏嘘感慨:“知道的东西太少,以后的路还很长。”

罗晋想让自己能比“胚胎”更超前一点,便把目前的人生阶段形容为“刚刚会爬”。他顺便许下一个2019年的愿望:少一些忙碌,要更充实和平稳,以及还在爬行的自己能快点站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