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皇后戴的“凤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各个朝代皇后的凤冠有什么区别?

骤雨拂初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咏道: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

霞帔原是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朝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换到今天的话来说,这是女神级的头饰。长久以来,人们对皇后戴的凤冠的认识主要来自古装剧的描述。

而各朝凤冠,出土时的情况,都不相同。例如,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出土时,是这个样子:

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看起来就像一堆泥,这给复原工作带了极大的难度。

在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凤冠上能够看到许多小珠子,珠化工艺在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中是常见的,就是将金银化作一个个小小的珠子附着在物件之上,远远望去,就会显得闪闪发亮,珠光宝气,而这些小珠子,并不是金的,而是铜鎏金。

复原后的凤冠,长这个样子: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真正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遗物。

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万历皇帝的陵墓,里面安葬着他和他的两位皇后。在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它们分别属于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

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

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四顶凤冠,它们分别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为孝端皇后随葬物。

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



四顶凤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龙三凤冠。

上有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于上,昂首欲腾;三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扑展双翅,妖娆若飞。其上龙凤均口街珠宝串饰,立在满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冠后的六扇博髻,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全冠珠光宝氯,富丽堂皇。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复原品,但已足矣震憾。古代匠人们精致起来,基本没有西方所谓奢侈品什么事儿了。


我是冰娉


在这里,先说一个大家的误区。以大明皇后为例,现役正宫的皇后肯定是有凤冠的,但这个东西只是在重大的节日或者祭祖活动中戴一下,平常是不会佩戴的,其实这个凤冠也只是俗称,它正经的称呼是礼冠,所以顾名思义,它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礼制限制的(皇后受封,国庆大典什么的才能佩戴)


由于北京大明皇陵所在地昌平十三陵定陵被官方考古发掘了,在万历的地宫中,还真出土了凤冠,而且一口气出土了四个皇后凤冠,分别是三龙两凤冠、六龙三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


其中一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中,作为了日常展品可以让大家一睹为快,笔者自然也用相机拍摄了几张,下面给大家共享看一下,喜欢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国博亲眼目睹一下,绝对非常震撼!

这件不算是最高级的,它只是九龙九凤冠,总共嵌了上百颗未经加工的天然宝石,珍珠更是镶嵌了5000余颗,上面还有各种点翠的装饰物,以及用金丝银丝编织的龙形,真可谓是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如果不是这件凤冠实物的出土,我们真的很难从古书上的形容想象出如此奢华的凤冠来。这么一对比,这才是真的奢侈品,那些爱马仕之流的简直弱爆了!


老猪的碎碎念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衣冠服饰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差别的重要标识。

皇后,作为朝代中最最贵的女人,全套的行头肯定是最漂亮的。但不同的朝代,根据习惯、民族、社会发展等因素,样式肯定差别巨大。

现在还可以看到实物的包括隋炀帝萧皇后的凤冠、定陵两位皇后的凤冠以及清代的凤冠。

隋 萧皇后凤冠

2013年,隋炀帝杨广和萧后墓在扬州被发现,萧后墓中发现一具腐蚀严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饰。采用仿制复原了萧皇后的凤冠。这个凤冠就应该是隋代和唐初的规制。

明代,凤冠是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

定陵共出土凤冠四件,分属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其中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属于正宫孝端皇后王氏;三龙二凤冠和十二龙九凤冠属于追封皇后孝靖皇后王氏。4顶凤冠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冠均为漆竹胎,冠上皆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和博鬓,只是具体数量、重量不同。这四顶凤冠龙凤的数目都不相同,但龙凤的总数很有意思:龙都是15条,凤的数量是正宫皇后比追封的多了一只,12对11。

这四顶凤冠分别入藏了故宫博物院(一顶、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国家博物馆(一顶、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和定陵博物馆(两顶)

清代

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同时借鉴汉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冠圆式,貂皮为地,缀朱纬,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翟尾垂挂珠穗五行二就(横二排竖五列),中贯两面金累丝“心”形结,珠穗饰有金累丝与珊瑚制成的坠角。

点翠嵌珠后妃朝冠

在头条中有更为详细的明代凤冠的介绍,欢迎查阅。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我国古代等级森严,对于不同等级的人群所穿着佩戴的服饰首饰也是有很多讲究的。皇室宗亲所穿的服饰更是有规矩,丝毫不能越矩。


皇后是一国之母,吃穿用度都是后宫最好最尊贵的,而皇后最为珍贵的就是凤冠,凤冠也是皇后地位的象征。由于各个朝代的文化和民族不同,服饰文化也时有不同,所以各朝皇后的凤冠都是各有特色。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几款凤冠。

隋朝萧皇后的凤冠

隋朝萧皇后的凤冠是出土最早的凤冠,刚出土的时候,受损严重,很多细节之处都塌陷变形,要么是饰品被腐蚀和粉化。为了复原它工作人员废了很大的功夫。复原之后的凤冠看起来很贵气,形状如同花团,凤冠上面有很多小珠子,这些珠子都是用铜鎏金做的。这很符合唐朝以前的装饰风格,唐以前人们喜欢自然环境的因素搭配的花式,衣服上也经常秀一些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所以者凤冠也就像“花树”一样。



宋代刘太后九龙花钗冠

到了宋朝,在隋唐“花树”冠的基础上,增添了龙凤。宋仁宗年幼继位,刘太后代为治国,由于皇太后地位提升,所以在官服制度上也作出了革新。刘太后是宋朝第一位摄政太后,统治朝政,所以在她的花钗冠上增添了龙,来显示刘太后与皇后和太妃不同的地位,称作:九龙花钗冠。


明朝凤冠

明朝现存的凤冠都是在定陵里出土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万历皇帝的陵墓,而出土的四顶凤冠就是万历皇帝的两个皇后的。明朝对凤冠有明确的定制,在大典的时候,皇后用九龙四凤三博鬓,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二出土的两顶凤冠就分别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这四顶凤冠的材质和制作的程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装饰的龙凤数量,看起来也是珠光宝气的。


另外,除了举行大典的时候皇后佩戴的凤冠,平时皇后也是要戴凤冠的,叫做常服冠。常服冠并不用于礼服,而是在平时日常使用,制作并不复杂,花样装饰也很简单,一般都是用凤鸟装饰,彰显地位。慢慢的在平时的装饰上没有了过多的礼制,除了皇后和王妃,命妇和有地位的女子都可以使用凤鸟装饰的簪子。

清代朝冠

到了清代,在满足服饰的基础上,和汉族冠服文化相结合,有了独特的皇后皇冠样式。皇冠整体呈圆式,用貂皮制作,顶上有三只金丝凤,顶尖镶有东珠,形状虽然与之间各朝的大相径庭,但是一样的珠光宝气。



到了清朝这时候,普通人结婚的也可以使用“凤冠霞帔”,人们对“凤冠”的观念也变了。


小姐姐讲史


出土最早凤冠实物是隋朝萧皇后的凤冠,下面是它的复原图


因为只有这么一个复原凤冠,具体的服饰制度也不清楚。

唐朝的凤冠,,,恩这是武则天的画像,这时候的凤冠已经有蓝色成分了。

(历史教科书上也是这个图,应该没毛病)

宋朝的凤冠:九龙四凤冠(冕服冠),没有实物出土,只有画像记载。


明朝初期也延续了九龙四凤冠


(不知道这个图对不对,但好像是常服冠)

后来到了神宗,在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来自于两个皇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恩就是头条……)

为什么一个皇后有两个冠呢?因为凤冠分两种:常服冠和礼服冠


礼服冠在祭祀立后等正规礼仪场合穿,与翟衣相配,这一身装扮对应皇帝的冕服。

常服就是凤冠霞帔,霞帔就是那条“红披肩”,皇后在不太重要又不能随便穿的场合穿这个,象征身份。

明朝的汉服体质还是很完备的。


如愿948237


在我们的印象中,凤冠是达官显贵妇人的标配,它已经成为皇后嫔妃最具代表意义的象征。古代皇后,一般都有两个凤冠,一个是大礼服冠,一个是常服冠。通俗的来说,大礼服冠适用于比较庄严肃穆的场合,比如册封、谒庙、朝会等,而常服冠适用于并不那么严肃庄重的场所,相比较而言就是比较普通的时刻。

古人习惯于将熟知的自然景观作为装饰物,娇美花儿,啾啾鸟语,飞禽走兽,这些都可以算作是点缀,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将一枝花藤圈一圈戴在头上,有一种花仙子的感觉。当然这可能是最初的装饰品,后来就有了一种名为步摇的装饰品,也就是小说中经常说的簪子,步摇最初可能是竹子、木头、牙齿、骨头或者陶瓷等,后来逐渐被金属代替,我们熟知的簪子基本就是后期的金属饰品,这是凤冠的雏形。

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标新立异,在花树原有形状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元素,使之成为令人瞩目的礼服冠。汉代皇后的凤冠由假结(髻)、步摇、簪珥作为基本元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钿、博鬓,并将步摇改称花树;到了隋唐时期,花树、钿、钗、博鬓被正式宣布出现在同一个凤冠上,并以花树、钿的数目作为等级划分的表现。

隋唐时期的凤冠虽然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窥一窥它的真容的。前几年,考古人员在萧皇后墓中发现了一顶已然看不出它昔日风采的凤冠,经过两年的修复,萧皇后所戴凤冠已经被诶复原,它有十二棵花树,前面有十二个类似小水珠似的钿,两侧还有博鬓加以装饰。

由于在土中掩埋已久,技术人员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复原了一个堪称精品的凤冠,可谓金玉满堂,让人不得不惊叹这巧夺天工的好手艺,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艺,令人夸不绝口,毕竟一所凤冠的制成耗费的也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除此之外,还让我体会到了鎏金技术的神奇所在。

萧皇后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再加上这顶凤冠,更让人们对她充满了好奇。萧皇后原本嫁给的只是一个晋王,却没想到后来杨广做了太子又做了皇帝,而萧皇后从王妃变成太子妃,又变成皇后,只是杨广在建立不世帝业的时候也将隋朝帝国拖垮了。

母仪天下的萧皇后跟着杨广到了江都,眼睁睁看着杨广被杀,而萧皇后不得不成为宇文化及、窦建德的政治筹码,又带着孙子到了突厥生活,最后又被李靖迎回了大唐,最终在唐太宗的照顾下,安度晚年。去世后,以皇后的身份安顿了她,才会有这一顶凤冠的出土。

接着说凤冠,宋代开始突破前代,在花冠树上添加龙和凤。要知道,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封建制国家,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制度更新,都会有保守派相阻挠,但他们也还是会在一件事物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对其做适当的调整,服饰制度便是如此。北宋初期,沿袭花冠制度。但北宋中期时,宋仁宗继位,由于年少无知,皇太后刘娥帮其执政,年号为天圣,有二人为圣的意思。

为了提高和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她在花钗冠上添加九龙,更显示了她不可侵犯的威力。北宋后期,正式确定了有关妃子命妇的服饰制度,不仅增加龙凤,并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队、各种鸟雀装饰。除了最基本的花树外,左右两侧也各增加三扇博鬓,更有昂贵的珠宝、翡翠、飘逸的龙纹加以修饰,垂珠结在微风下轻轻飘动。

明初的礼服冠基本采用宋的形式,但又有不同,有了新的改进,定陵中出土的四顶凤冠可以给我们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在近代对定陵进行挖掘的时候,得到了四顶凤冠,分属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每人两顶,分别为大礼服冠和常服冠。而其中的六龙三凤冠和九龙九凤冠属于孝端皇后;三龙二凤冠和十二龙九凤冠属于孝靖皇后。实际上孝靖皇后生前并没有机会戴上这两顶凤冠,她生前只是万历皇帝的妃子,最高位置是皇贵妃,她原本只是李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被万历皇帝在偶然的情况下宠幸,然后生下了朱常洛。孝靖皇后在万历年间备受冷落,生活的很凄惨,46岁的时候去世,直到朱常洛继位后被追封为皇后,然后就有了作为皇后应该有的两顶凤冠。这两顶凤冠陪葬定陵。

当然到了清朝时期,凤冠已经不仅仅属于皇后的冠服,所谓凤冠霞帔就是指的女子结婚时候的服饰配置。


尚宫女史


中国人对于女性礼服最广为人知的概念,莫过于“凤冠”。不管是新娘还是后妃,凤冠已经成为了标志性象征。但很多朋友也许不清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凤”并不是中国最高等级的女性礼冠的主要题材,模拟自然的“花树”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那么凤又是怎样登上冠顶,最终独领风骚的呢?


唐以前的花树冠

唐以前凤尚未完全成为高贵女性身份的象征,而对自然环境元素的直接模拟,便成为了礼服冠的主要装饰构成手法,头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树木、鸟语花香、飞禽走兽场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组件就是由步摇发展而来的“花树”。

∧女史箴图中的步摇,以及魏晋北朝墓葬出土步摇实物,上面垂着摇动的叶子。


在花树的基础上,历代添加元素,发展成为极盛大隆重的礼服冠。汉代皇后首饰采用假结(髻)、步摇、簪珥模式,魏晋南北朝陆续增加钿、博鬓,并将步摇改称花树;隋唐在汉晋南北朝以来各朝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花树、钿、钗、博鬓的组合模式,并且以花树、钿的数目区分等级。比如皇后为十二花树,对应皇帝冕十二旒;太子妃为九花树,以下依次递减。

∧隋炀帝萧皇后墓出土礼冠上的一株“花树”,皇后一般有十二株。

∧隋炀帝萧皇后墓出土花树冠,前方有十二水滴形的“钿”,两侧有“博鬓”。

∧隋唐花树冠复原,头上满头都是金灿灿摇动的“花树”。


宋代开始在花树冠上增添龙凤

中国的礼服制度守旧性很强,一项基本服制形成后,往往能因袭上千年,常常不轻易受朝代更替影响,但会在如何释读和实际操作细节上做文章。作为最高级别的女性首饰,花树冠也不例外,但在千年历史进程中依然会不断叠加新的元素。北宋在隋唐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便是在冠上添加了龙、凤。


北宋初沿袭唐五代花树冠之制。北宋中期,因为著名的刘太后摄政,出现了“九龙花钗冠”。宋仁宗年幼继位,由章献明肃皇太后刘娥代为秉国,年号天圣,隐含“二人为圣”之意。由于皇太后地位提升,相应的冠服制度也受到提高。章献皇太后是北宋第一位摄政太后,是当时实际上的统治者,在其花钗冠上添加“九龙”,应是为了有别于皇后、皇太妃,显示皇太后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北宋后期,由议礼局议定后妃命妇首饰制度,形成宋代定制延续至宋亡,这时在高等级的太后、皇后、妃等礼服首饰上添加了龙凤成为定制,并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队、各种鸟雀装饰。有时直接称呼为“龙凤花钗冠”、“九龙四风冠”、“九龙十二株花钗冠”。但依然保存了花树、钿、博鬓的基本元素。


∧宋代皇后九龙四凤十二株花钗冠,可以看到在花树的基础上,添加了龙凤、和冠沿的“王母仙人队”。

∧北宋皇后冠上添加的部分示意图。


仔细观察历代宋后画像,可以看到除了基础的大小花株满布全冠,博鬓也增加为左右各三扇,饰以珠翠龙纹,垂珠结;冠顶所添加的九龙,包括左右八条小龙和中央一条大龙,大龙口衔穗球;四凤有时背乘仙女,有时数目还增到到九只;唐代花树间偶见的小人与鸟雀,则发展为浩浩荡荡的“王母仙人队”以及各种云鹤、鸂鶒、鹭鸶、孔雀,场面更加盛大和具体。


明初后妃礼服冠基本继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龙四凤冠,妃使用九翚四凤冠。宋制的王母仙人队、云鹤等则不再添加。在实际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龙凤的数目往往有所增加。在万历皇帝定陵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明代皇后礼服冠的实际情况。

∧明代皇后礼服冠(结构示意图:撷芳主人)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凤冠”,则是另一种“常服冠”。


以上以花树、或者龙凤为主题的冠,属于礼服冠。而我们现在一般说的单纯以凤鸟为主题的“凤冠”,在古代则属于“常服冠”。起先并非用于礼服,而源自于隋唐时期的另一种常服首饰。两者并行不悖,演着两条路线各自演变了上千年。


∧唐代女性头上戴的凤鸟簪钗首饰。


唐代妇女平时在次一等级的场合时穿的常服或者盛装,头上中央有时则会插戴凤鸟首饰。凤鸟也逐渐成为贵妇象征,越来越多出现在首饰上。这些首饰尽管华丽,但是搭配的服装依然是裙、衫、帔,而非礼服。


到了宋代,这种服装发展为大袖衫、霞帔、长裙,进入制度,成为后妃的“常服”。明初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后妃的大衫、霞帔“常服”制度,头上所带的“常服冠”,继承了唐代的盛装模式,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凤鸟,以及左右插戴的凤簪,簪首垂下长长的珠结。冠制也进一步简化,统一为“翟冠”,各品级以翟数不同区分。翟即野鸡,形态上和凤鸟很接近。这样就形成了后妃使用凤冠,命妇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续至明末。


∧明代皇后常服双凤翊龙冠,身穿黄大衫、龙霞帔。《孝贞纯皇后像》

∧明代一品命妇五翟冠,身穿红大衫,仙鹤霞帔


与皇后相比,一般命妇的冠将金凤改为金翟,珠凤改为珠翟,不同品级使用不同数目的珠翟。由于翟的形态与凤太过接近,民间口语中逐渐也用凤冠称呼翟冠。


到了清代,所有的传统宫廷后妃服饰,不管是礼服还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间汉族命妇依然延续了明代翟冠传统,在结婚等大礼时穿着。并且不论是样式上还是称呼上,都完全改为凤鸟,“凤冠霞帔”也正式成为汉族女性婚礼服的代名词。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凤冠”了。

清代的命妇全套凤冠霞帔。


∧清代的凤冠,大多为金胎点翠做出凤鸟形,垂珠旒苏,清末还会装饰绒球。


扬眉剑舞


春节逛故宫,刚好拍到了凤冠,是明朝皇后的,大家看看,捎带发几张女人的饰品,超美。欢迎大家关注芷萍美食厨房,谈美食说生活享受人生。








芷萍美食厨房


每个朝代的“凤冠”都是不尽相同的,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凤冠”是宋朝以后才形成的概念,而以现在又考证的皇后冠冕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古代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礼服首饰中罕有凤鸟存在。早期凤尚未完全成为高贵女性身份的标志性象征,而对自然环境元素的直接模拟,便成为了礼服冠饰的主要手法,头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树木、鸟语花香、飞禽走兽的场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组件就是由步摇发展而来的“花树”。汉代皇后首饰采用假结(髻)、步摇、簪珥模式,魏晋南北朝陆续增加钿、博鬓,并将步摇改称花树。隋唐在汉晋南北朝以来各朝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花树、钿、钗、博鬓的组合模式,并且以花树、钿的数目区分等级。宋明添饰龙凤仙人,发展成极大型隆重的礼冠,但依然保存了花树、钿、博鬓的基本元素。一顶礼冠,历代叠加,延续上千年。

隋文帝即位后,参照损益北周、北齐和南朝服制,定皇后服为袆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等。其中用于祭祀、朝会、亲蚕等大礼的袆衣、鞠衣参照北周制度,首饰由花树、两博鬓组成,并通过花树数目不同区分等级(用于礼见皇帝、宴见宾客的次等礼服青服、朱服,则“参准宋太始及梁、陈故事”,“去花”留钿,不使用花树)。隋炀帝即位后,于大业元年诏吏部尚书牛弘等再次更定服制,皇后“首饰花十二钿,小花毦十二树,并两博鬓”,明确提及“钿”的使用,等级降差也略作调整。唐代大体继承隋制,唐高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武德令》,以国家令文的形式第一次规定唐代礼服制度;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在序列中记录礼服与首饰礼仪;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也有详细条文。以上三种属性的令、礼、行政法典中关于礼服首饰的记载基本相同,整理后可得如下:

•皇后服:袆衣,首饰花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鞠衣,首饰与褘衣同,亲蚕则服之。钿钗礼衣,十二钿,宴见宾客,则服之。

•皇太子妃服:褕翟,首饰花九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鞠衣,首饰与褘衣同,从蚕则服之。钿钗礼衣,九钿。宴见宾客,则服之。

凤冠上的龙凤饰始于宋代 定制九龙四凤冠,明初后妃礼服冠基本继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龙四凤冠,妃使用九翚四凤冠。如洪武元年制“皇后首饰,冠为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如之,两愽鬓,十二钿”。宋制令文之外的王母仙人队、云鹤等则不再添加。在实际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龙凤的数目往往有所增加调整,或有失载于史的一些惯例,但依然保持花树、博鬓、钿的核心基本元素。明初洪武初年,常服冠以各种类型的鸟雀区分不同等级,皇后用双凤翊龙、妃用鸾凤,以下各品分别用不同数目的翟、孔雀、鸳鸯、练鹊。不过不多时,由于朱元璋嫌礼制过繁,废除了帝王之下官员的冕服制度,相应也废除了皇后、太子妃之下命妇的传统礼服制度。洪武二十四年,将本为常服的大衫霞帔升格为命妇的礼服,冠制也进一步简化,统一为“翟冠”,各品级以翟数不同区分。翟即野鸡,形态上和凤鸟很接近。这样就形成了后妃使用凤冠,命妇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续至明末。

到了清代,所有的传统宫廷后妃服饰,不管是礼服还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间汉族命妇依然延续了明代翟冠传统,在结婚等大礼时穿着。并且不论是样式上还是称呼上,都完全改为凤鸟,逐渐由珠翟改为金凤,“凤冠霞帔”也正式成为汉族女性婚礼服的代名词。如《清稗类钞》所言“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而此时霞帔已发展为一件褂子,也很难将其与唐代的原始样式联系起来了。


津du纵贯线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妇女出嫁时也可佩戴。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披肩。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