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引言

如果我们推举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人,我觉得有很多人会把票投给苏轼,苏东坡。苏轼多才多艺,他基本上精通他那个时代里所有重要的学问和技术。论文章,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坛地位不言而喻。论写诗,他的诗作也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而且和另外一个天才李白比起来,苏轼的情商更高,要更加的讨人喜欢。除了这些之外,论书法,绘画,学术,这些苏轼都是宋朝一等一的名家。

苏轼非常的聪明,而且幽默感很强,不但文章写的很好,而且做官也是非常的务实,并没有普通知识分子眼高于顶的毛病,而是勤勤恳恳的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就算是最挑剔的人也非常难找出宿舍的缺点,在整部的中国历史当中,像苏轼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所以苏轼被我们很多人奉为心中偶像和人生楷模。

而且,苏轼虽然年少成名,但是一生中经历的坎坷和磨难也是非常多,几次大起大落。不过苏轼的顶峰是宋代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巅峰。而他最落魄的时候,也绝对接触到了宋代读书人所能想象最难堪的一个境况。就是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之中,苏轼却还能够保持心中的热忱,这也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品质。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苏轼画像

他虽然有他理想主义的一面,但是他的理想主义是有一个限度的。或者说它是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他知道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路上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但是他也知道路上遇到的那些对手,他们不是凶恶的魔鬼,他们也是一个一个有着闪光点的人,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优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苏洵的自身遭遇:厌恶科举,但又不得不参加

像苏轼这样优秀的人,他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赋之外,当然也离不开家庭的教养。而且苏家不仅苏轼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而且在苏轼旁边,他的弟弟苏辙也是一颗让人不能忽视的新星。我们可以说为什么一家里面两个兄弟东南那样的出色,这一点和他们的父亲苏洵的培养是脱不了干系的。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苏洵画像

宋史记载: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丞相周必大心善之。

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苏洵这个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失败的。年轻时候的苏洵。它更像是李白自视甚高,对于那些应试教育的东西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是充满了鄙夷,如果苏洵是一个唐代人的话,他很大的几率会像李白一样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选择通过其他的途径展现自己的能力。

可是宋朝的时候并没有给苏洵这样的一个机会,作为一个宋朝人,苏洵如果想要出人头地,他只能向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通过考试来博取功名。到了苏洵27岁的时候,他终于放下了自己的身段,打算硬着头皮去参加科举考试。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古代科举画像

宋代的科举考试已经有现代高考的样子了。如果你参加考试你就必须遵守严格的考试规范,从早上开始在自己的位置上低头答卷,旁边有监考老师来回的巡视监视你有没有作弊。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保证没有作弊是公平的一种体现。可是按照儒家的规范来说,如果你要当官是需要君主来邀请你出来做官,而不是知识分子主动去求官做,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

如果只是把科举当成升官发财的手段,那你这个心态可以放平很多,因为你没有把圣贤书的内容当成你的人生信条,你只是当做一条向上的路,一条向上的阶梯而已。而那些真正相信儒家经典的考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精神分裂。所以真心相信儒家精神的苏洵,每考一次就落榜一次。

苏洵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如果放到现在,很多家长如果到了苏洵的这个地步,往往会把自己的心愿放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许多人就是自己想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自己天赋不够,所以就把一切都强加孩子身上,让孩子努去努力去拼命去位家长完成这样一个愿望,但这样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可是苏洵不太一样,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人生,他首先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苏洵彻底的想开了,从此之后就没有再为应试教育而去读书,而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去读书写作。其实我觉得苏洵的这个做法才是正当才是得体的,每一个人生下来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完成别人的理想的。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苏辙画像

《宋史》记载: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

苏洵教育子女的方法是非常现代的,我们现代的研究表明,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不是拿一套自己觉得非常对,但是连自己都做不到的行为规范去让孩子做到。而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表率,让子女去模仿你的行为。人最核心的学习能力不是听懂道理,然后按照道理去实践,人最核心的学习能力是模仿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你的孩子影响是最大的。

所以苏洵就认认真真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表率,而且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多的要求。而苏轼,苏辙两兄弟也没有辜负搜寻对他们的期望,在父亲的以身作则下,苏轼两兄弟从小到大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和写文章。而且苏家父子博览群书,既读考试会用到的经典教材,也读了非常多考试用不到的闲书,这让他们父子几人的眼界大大开阔。

苏洵一家的运气:进京赶考,遇到贵人欧阳修

宋仁宗嘉祐元年,苏洵父子三人进京赶考。刚好这个时候朝廷里的人事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老一派的改革家获得了主导力量,其中最耀眼的一个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欧阳修。欧阳修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唐宋八大家里面就有苏家三父子和欧阳修。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欧阳修画像

《宋史》记载: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我们以前可能对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有一些误解,我们经常会误以为这八个人就是唐朝和宋朝之间最有学问的八个人,其实并不是,唐宋八大家只是说写散文的人里面,他们八个人是写的最好的。所以苏家父子进京的时候刚好是和他们风格一致的,欧阳修作为当时的主考官。

欧阳修在远道而来的苏家父子身上看到了同类的味道,当时就非常的激动。在欧阳修看来,苏洵就是文章天下第一,而苏轼更是后生可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自己应该把文坛宗主的位置让给苏轼,这个更有前途的年轻人。不得不说苏家三父子他们是有本事,而且是运气非常好的。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苏轼早几年进京赶考,或者说没有欧阳修这样一个文坛宗主替苏家三父子背书,他们父子三人的命运可能就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说别的,如果当时的监考官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王安石,那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就绝对不可能考上。所以苏轼的这一次成功是偶然当中夹杂着必然。苏轼自己本身是非常有料的,而且十局刚好是最适合苏轼的时候,所以苏轼这个人就在当时的宋朝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之路。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王安石画像

宋史记载: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作《辩奸论》以刺之,谓王衍、卢杞合为一人。

评价

那我们能从苏家三父子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呢?苏洵的一生在传统知识分子看来是比较失败的,因为他空有一身的才华,但是却没有考到一份功名。但是谁也不可否认,苏洵教儿子的本事算是独步天下。他不仅教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苏轼,而且他的另一个儿子苏辙也是当时宋朝数一数二的人才。

我们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从根本上就是错的。苏哲的一生虽然比较失败,但是他却没有放弃掉自己的人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他是发现一条路走不通之后,调转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认认真真的过好了自己的生活。

什么方式才是好的教子之道?苏家三父子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狼妈虎爸

而我们现在有许多家长,就是喜欢把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完成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你的孩子成为你完成理想的一个工具。然后嘴上说着为孩子好,给孩子报一大串的补习班,但是却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看过一本书。其实对于孩子最重要的不是你给他制定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你给他提供了多好的物质环境,你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现代电视剧里只要有孩子教育家长的桥段,大概率都是虎妈虎爸。统统都在嘴上喊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放弃掉自己的人生,下血本想要把铁杵磨成针。虽然也有这样的成功案例出现在我们眼前,可是我们的孩子不是一个标本,他有自己的信念。可是孩子并不是一个标准,也许你能逼他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也许毁掉的是他的人生和你的人生。

参考文献:《宋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