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怎么看待所谓好学生犯错了,有的老师也不会惩罚,或者罚过不匹配呢?

东关大石桥


我不想谈孙杨事件,只因为我们无法真的了解事实,在这里说的过多不合适。

我只想针对老师对好学生犯错的惩罚说两句:

1、好学生犯错了,老师是应该批评处罚的,现在处罚、罚过不匹配其实是对他们的放纵,对孩子的未来未必是好事。

2、老师喜欢好的学生是正常的心态,不用说老师,家长也喜欢好孩子,对吧?

3、上面是客观的说,换个角度,我们自己可以这样理解,好学生免受处罚或者受到较轻的处罚,这也是人家自己努力,用好的成绩换来的,你不服,也可以去努力。如果自己的成绩不好,不如埋怨自己,发奋图强,不需要在这里酸溜溜的,没意思。

4、要理解和接受一点: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也没有理想国,你或者别人可以在心里有梦想,有公平正义,也可以努力获得这些。但我想说,只有不断趋于正义公平,但不会有绝对公平;同时,一定要明白,凭什么你就是对的,你也未必就代表正义,不要用一种不正义替代另一种不正义。很可能,如果你是那个好学生,你就不会埋怨老师的不公了。


豆子也是醉了


老师惩罚学生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使学生变得更好。如果所谓的好学生犯了小错误而进行严惩,就有可能改变该学生的良好状态,起到反作用。就像一辆正常行驶的汽车,如果偏离路线了,轻打方向盘就行,不能猛打。而对于有些学生,已经偏离正常路线太远,走入歧途了,就必须猛打方向盘,希望他能够回到正常的路线。

当然,对于学习好的孩子,也没有必要给予特殊待遇。我高三快毕业的时候,我们班班主任把我们班学习好的几个同学专门在教室旁边安排了一个大的宿舍。但是这种特殊待遇并没有使我们考出好成绩。

至于孙杨,我觉得就是太娇纵他了,特殊待遇给多了,犯了错误舍不得批评,一开始偏离方向没有及时纠正,然后在错误的路线上越走越远。


左言左语


老师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教育学生的,好学生在犯错时,老师也会犯错的情况来定,如果是第一次犯错那么可能就没有惩罚,同样对待其他学生也是一样,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犯错的次数来教育。惩罚的目的是改正错误的习惯,如果能用最小的惩罚得到最好的结果是最好的,但现实跟理想是存在差距的,那些看是被过重惩罚的学生,大多数是惯犯。

同样规则也是让人遵守的。人都会犯错误,只要你能改正,那么就应该有机会从新来过。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许你看到的不公,别人切认为是合理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待每一件事情,不然我们往往会走进死胡同。



孤独中成长ty


孙杨这个事情,暂时还没有盖棺定论,不好评价。

但是老师对待不同学生,惩罚和过错不匹配,在生活中是存在这样的例子的。

一、若尺度拿捏到位,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因材施教;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一些好学生犯错了,被请到办公室,老师可能还没有开口,学生就哭了,又是道歉、又是认错,保证下次不再犯。老师出于对好学生平时的良好印象,完全可能只做轻微批评。而差学生可能会油盐不进,甚至无理取闹,把这个问题复杂化,于情于理老师难免对差学生加重处罚,以儆效尤。

二、若尺度拿捏不到位,这其实是一种溺爱和偏袒;

若老师长期这样:明显包庇优生的错误,打压差生。这样首先会破坏老师公平公正的形象,有损老师的威信。也会助长优生高人一等的骄傲风气,差生也会口服心不服。包庇和纵容优生,明显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这种明显的罚过不匹配,在日常教育中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三、因材施教是美好的,但以规则服人、以理服人才是最常规的管理武器。

老师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班规,犯怎样的错、受怎样的罚,先约法三章,再以规则来管管理学生,让优生、差生都养成遵守班规、敬畏规则的好习惯。这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飞鸿高效练字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说:

1.好的一方面,这是老师老师因材施教的结果。好的学生提醒一次就会改正,而不好的学生则需要考试更多的努力才能纠正孩子的错误。

2.坏的一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学生学习一方面的好,影响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客观评价。这可能就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比如题目中说到的目中无人,目无法纪。

其实完全靠老师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还是很不现实的,毕竟老师在学校和学生呆的时间有限,而且待在一起的时间大都是以学习为中心开展工作。

导致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好而受到其他方面的特殊优待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环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导致所有相关人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要改善这些情况,最有用的措施就是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现在很多大学都在正常考试录取名额之外预留出了推荐名额,我想这是一个好的进步。

再说回罚过不匹配,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FishTree


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所以,这就需要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做错了事,老师一个眼神他就能领悟,他就会改正,但是有的孩子却任凭老师怎么说都无济于事,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都耐心引导,帮助他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


雨落半夏


首先这个所谓好学生这个好字,它的评判标准是有问题。

有些老师仅仅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 根本不在乎学生的德行以及学生其他的综合素质的一个评判标准。 这种好不要也罢。但是,这恰恰是当今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的一个评价方式。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本身就存在问题,就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另外方面,也说明这个学校和 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建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唯成绩论,那么这种变革才会从上层开始往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定是由上到下的,不可能由下到上。

如果这种体系建立起来,那么在学校教书的老师也就会对于同样犯错误的学生平地对待,不会说因为其中某个学生成绩比较好就忽视对其德行的教育, 从而失去在教书育人中的公平公正的态度, 失去学生对其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恰好是老师进行教书育人的一个基石。


柳州数理化君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要从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好学生犯错误,认为老师处罚的轻重和一般学生不一样,也情有可原,也正常。这是老师的本能的、潜意识的“感性”所为。你所认为的好学生侧重于学习好,当然从感情的角度来说,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大部分情况下,好学生犯错的概率少,偶尔有之,老师会不自觉地原谅他,处罚的力度也轻。无意识地包容了“小缺点”,这也是关爱的体现。另一方面,从更“理性”的角度判断,老师的这种做法就有不妥之处。首先,从某种程度上,这可能被视为一种“偏爱”,有“不公平”之嫌。从另一种角度,老师对好学生应该有更严格的更高的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好学生成长和发展。就像在各类竞技运动的训练中,教练对那些一流的队员,肯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标准,不能容忍他们的“小错误”,一个个世界冠军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昨日二月二


一次半次可以原谅,也为了给他面子,不让他因此没了信心。但为什么所谓的坏学生总是受批评?可能是

因为他一错再错,必须批评。


草草痛的活


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人都会对喜欢的东西和人报以最大的宽容,而好学生一般都很受老师的喜欢。所以即使好学生偶尔犯错也会受到很轻的处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