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宜川縣盤古山

翻開乾隆十八年間的吳炳所修的《宜川縣誌》,赫然有一句:“盤古山……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視萬山,中有井,盛夏猶多積雪,石竭剝落難曉,傳為盤古氏卜婚處。”這段話透露了三個信息,在宜川有一座名為盤古的山,此山乃盤古卜婚之處,山上古時有廟。

盤古者,中華神話中開天闢地的大神也,相傳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然而在荒荒陝北,竟然有盤古山,卻是個引起許多歷史學者關注的問題了。著名歷史學家、已故延安市政協副主席高長天教授對這個問題充滿了好奇。在他和張小兵教授的大作《陝北歷史文化述略》裡,就對此作了學術性探討。長天先生也多次計劃親上盤古山一睹真容,然而直到逝世,先生也未能實現此願。盤古山之秘,也真成了秘密沉默在黃河之西的大山裡。

據民國33年所修的《宜川縣誌》記載:“自神道嶺(大梁)東北迤於如意川與河清川之間,有盤古山。”在《宜川縣誌—吳志》還記載有:“盤古廟,原在縣東南盤古山上,後徙河清鄉郭家莊(今集義鎮東)”。 查該志中記的民國22年《重修盤古廟碑序》可見“粵若稽古洪荒之世,於混沌欲開,陰陽將判時,首出御世,肇造華夏者,實自盤古氏始。其鴻功偉烈,史冊無傳;非帷文獻兂徵,縉紳先生難言之,抑亦巍巍蕩蕩,盛德無能名耳。宜川東南之盤古山,載於邑乘,相傳為盤古氏卜婚之處。峻嶒竦起,雙峰插天,遙與八郎蟒頭二山爭奇競秀,而岧嶢雄卓,回非二山所能及。實我國古蹟之最古,亦吾宜勝境之極盛者也。”考古工作者也曾經在盤古山北麓的壽峰寺發現的一塊明代殘碑,鐫有“西聳盤古真梵”幾個字,證明了早在明代年間盤古真梵就在壽峰寺西的盤古山上。

通過這些豐富的文化典籍和民間傳說來看,宜川境內的盤古山確係穿古達今的名山。史志上雖有記載,然而盤古山名源於何時?山上如今有無廟宇?當地有何傳說?盤古與陝北有何關係?這些問題非親至而不能獲知。據長天先生生前所言,盤古傳說,起源於南方,似乎應為南方少數民族神話中一支。在中國以盤古為名山者,在河南桐柏,在廣東肇慶。而在整個中國北方卻似乎聞所未聞。所以,在查閱有關盤古的典籍之餘,去盤古山訪古,也成了我的一個心願。

機會總是在合適的時候來臨。宜川縣文體廣電局王思宣先生熱心文化資源的挖掘,邀請我們去宜川,同登盤古山,共研盤古事。得知此信,民盟延安市委全力支持,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張小兵教授和民盟延安市委秘書長馮愛莉一起參加了這次考察,使得考察成為了一次真正的田野考察,為研究盤古文化取得了不少的活態性資料。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考察組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進山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沿途村莊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鄉村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石崖


2012年2月13日-16日,我們一行與縣文化部門的工作者臨時組成了一個考察小組,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對盤古山、盤古廟等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盤古山,海拔1516米,位於集義鎮和壽峰鄉的交界處,南距峪口村約15公里,北距壽峰寺里約30公里。我們在集義鎮政府竟然政府院內發現一叢翠竹,雖然白雪依然隨處可見,這一叢竹子卻是鬱鬱蔥蔥,綠得搶眼,就連旁邊的景觀樹也是綠得亮眼。竹子本在秦嶺以南,在陝北有此物也是偶爾能存活,然而在數九天裡,能如此繁茂如此精神,盤古山下,果然有異事,我們為之大奇,紛紛拍照。

由於時逢冬月,北坡存雪,山路難行,我們選擇了從盤古山南麓的集義一側的峪口村登山。在兩名執鐮開路的村民帶領下,我們順溝而行,一路逶迤。沿路山勢險峻,荊棘叢生,亂石遍地,森林茂密,喬灌混雜。箇中艱辛,人人領略。兩旁山坡上,不時能現出有人類施加痕跡的石洞來,我們不能一一登臨細察。

行至峪口溝村後時,我們在小河北側的一處懸崖上發現了石刻題字,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興趣。石刻共62字,全文如下:“東強公社雄武軍人蘭昶正大金貞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達旦過關西因驚移到此骨堆社魏戩字晉德記耳貞祐四年丙子歲仲春望日值雪悶筆悶題戩字。”經過我們分析,這個大金貞祐四年的摩崖石刻記載了公元1215年時,東強公社的雄武軍人蘭昶正於大金貞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達旦過關西時,因驚移到此。集義鄉骨堆社人魏戩於次年農曆2月15日在下雪無事之事題記了此事。這個石刻對於研究金代時的鄉村區域建制、軍隊建制,以及陝北人在當時的生存狀態具有重要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說明了盤古山下,歷代多有人前來避居。而且就在溝後山坡上有一處名為後寺的地方,據嚮導所說,山上古時有寺,而且有20多畝供養寺院。由於山高坡陡,且不在登盤古山的道路上,我們未能上去考察。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石崖刻字


受此發現鼓舞,我們一行人大長精神,繼續前行,幾經轉折,10餘華里後,我們開始登山,在一處山坡上,我們發現了兩座墳墓。在墳墓一側,有一座風化的很嚴重的石碑傾倒在地,旁邊有疑似贔屓的圓狀石頭,我們不能確定它們是不是人工所修的石碑。但是終於,抬頭遠望,我們可以瞭望到盤古山的真容了,山脈呈東西走向,山上雙峰並立,其中最高一座山峰上隱隱有建築物之樣。仔細詢問61歲的嚮導,他說這是他一生第二次上山,山上有廟,廟有香爐,當年曾有附近村民順手拾去的。問他有山上有井無,他肯定的否定了。

在汗流浹背之中,我們在長滿椴木、棡木的山坡上發現到處是用石頭壘起的梯田狀地塊,無論陽坡陰坡皆有。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皆為幹砌石埂,多達百餘處。有2處清晰可見的幹砌石牆房屋建築遺蹟,屋頂已無存。我們猜不出是做什麼用的。如果是種田,有些地方也實在是太窄了,幾乎種不出一壟地來,論其工程量,也非一日之功,更非數人之力可完成。而且在懸崖上的石縫裡,也有幾處人工築起的牆壁,裡面是作何用途,居住?置棺?不得而知。我想起宜川民國縣誌上曾經記有集義川遍種罌粟之事來,詢之嚮導,他說他的記憶和老人的傳說裡,此處絕無種罌粟之事。那麼,這些梯田是哪朝先民在此開墾的呢?途中我們不得而知,唯有回去再研究。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盤古山雙峰並峙的景象讓我聯想起了流傳在宜川民間的關於盤古山分公山、母山的傳說。此二山為盤古兄妹,盤古開天地之後,兄妹二人上山卜婚,各攜一爿磨扇,從山頂推磨而下,兩扇石磨滾落山澗,竟然神奇地合在了一起。兄妹二人遵從天意,遂行婚配,繁衍了一地人口。無獨有偶的是,在壺口之東的人祖山上也有類似的傳說,人祖山也有穿線架,滾磨溝。伏羲兄妹二人在人祖山避過了洪水之後,為傳宗接代,通過隔溝穿針引線,滾磨合扇結為伉儷。這個傳說與盤古山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盤古與伏羲皆為華夏史前大神,他們的故事都流傳在中華民族的搖籃壺口地域,應該不是偶然的吧。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民族學的解釋,壺口地域流傳的兄妹滾磨成婚的故事,實際上反映出傳說時代華夏先民所經歷的氏族內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會發展階段。

宜川古有盤古打造石磨以及兄妹滾磨成婚的故事。著名的文化人丁工先生記錄整理出了許多關於盤古的民間傳說,傳說盤古有3個女兒,嫁到宜川的3個地方。大女兒子嫁到離磑子山40裡的坡頭村,二女兒嫁到清河川善益村,三女兒嫁到白水川北邊的蟒頭山,她修養成仙,山上有座娘娘廟,敬的神就是她。這些地名流傳至今,香火不斷。盤古打造石磨的山叫磑子山,在宜川縣與盤古有關的傳說還有3處。丁工先生甚至乾脆從盤古為壺口岸邊石雞所化的傳說中得出了盤古的故鄉就在壺口的結論。傳說雖然不能確認為史實,但是卻傳達出了史前文明在民間傳播的信息。

隨著海拔上升,我們有體力都在下降,不少人都不得不拄起了木棍。在4個多小時的艱苦跋涉攀登之後,我們終於臨近了主峰。在兩座山峰之間的馬鞍形山坳正中建有石拱形山門過洞一座,呈一門關兩山之勢,石拱拱券現已坍塌。東側石崖中有一石碑,為清道光年間所立,記載了捐款修廟之事。

嚮導給我們講了一個當地的傳說,這座石拱形山門過洞也很神奇。自古以來是集義人和壽峰人爭相祈雨的地方。集義人用石頭堵住山門過洞後,山南的集義就能風調雨順。壽峰人就只得偷偷拆掉石頭。於是拆和堵成了兩鄉民眾延續不絕的故事。傳說雖無據,但是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堵則火水未濟,通則水火即濟,交合致雨。這正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交感原理。

非只如此,嚮導還說告訴我們說盤古山祈雨由來己久。相傳韓城的獨泉坡頭村人是盤古外孫的後代,每逢天旱,那裡的人回到盤古廟祈雨。他們在廟院的旱井中,把祈雨瓶放在廟院的旱井裡。一夜之間,盤古顯靈後祈雨瓶中竟盛滿了聖水。於是他們興高采烈地抱著聖水瓶,赤腳下山返鄉,將聖水灑到村中,天公便會降雨緩解旱情。有次祈雨的人不小心打碎了祈雨瓶,頓時陰雲密佈,雷電交加,瓢潑大雨從天而降。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我們回味著傳說的神奇攀登上了山巔。山頂均為磐石平臺,廟宇建在山頂平臺之上,有俯視群山之氣魄。我們先爬上了西峰,山巔建有石窯形小廟一座,當地人俗稱娘娘廟。高2米許,廟前有石雕香爐一座。廟內供奉三座神像,造像較小,均遭破壞,但頭像尚存,面目祥和。廟內後頂有壁畫多層,畫風粗陋,出自民間。剝落嚴重,仔細分辨,歷代所塗泥層有六七,倘一層為50年計,此廟也有400餘年歷史。廟前有木匾一塊,上書“靈應”二字,又有石匾一塊,上書“佑啟我後”,落款為“光緒十三年三月穀旦敬”。一塊為殘匾,上刻帶蔓蓮花,落款為光緒二十□年。旁側立有清代石碑一塊。廟內有用於卜噬的木質筶一枚。

考察完西峰,我們又登上了主峰東峰。東峰西北腳下有一石拱形廟門,由此上行可到廟院。中有碑樓,現在碑倒樓塌。東峰之巔,為一天然巨石,其上築有二層廟宇。廟宇均屬青石板蓋頂的雙屋面石窯洞建,用白灰勾縫。一層內有煙火繚繞的痕跡,內有土炕,應該是看廟人所住。沿石踏步上行,有石碑數通,分別為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同治九年陽月下旬穀旦、同治九年陽月下旬二十八日穀旦立、道光七年十月穀旦,均為捐款修繕記事碑。

登至頂巔,胸懷頓開。四望無垠,群山蒼蒼,如僕如從。回看西峰,狀若伴侶。唯此山高峻險峭,傲然卓立,睥睨群峰,俯視大地。東枕黃河水,遙望壺口萬象通變;西銜黃龍山,承載著仙境與人煙垂接的氣息。舉目遙觀,南有八朗山雄峙,北有蟒頭山獨聳,皆清晰如畫。

山頂之上有南北對峙的兩座神廟,兩廟緣石而建,兀立孤峰。廟基之外,闊僅容足,成屹然超群之勢。俯瞰群山景觀,雲蒸霞蔚,大有氣吞宇宙之勢,不虧為開天劈地之處。細觀之下,南廟完好,北廟傾頹,亂石間有石質鴟吻。兩廟皆高約2米許,深2米許,闊1.5米許。兩廟間有1.5米見方石質水井一口,井內所蓄雨水猶存,已結冰如蓋。

在南廟內已無造像,後頂部繪有壁畫。內容為畫軸、書匣、童子、蓮花及和合二仙形象,畫工粗鄙,出自民間。應為後世所繪,非原有之物。牆壁上有多幅後人拜廟題詩題字,類今人“到此一遊”文風,但皆是民國年間筆跡,字皆繁體。中有一幅,為1945年時一群師生上山遊覽,不知來自什麼學校。從牆壁上字來看,竟然無解放後遊客之筆跡,可見數十年來,鮮有登此山者也!

據嚮導介紹,由於山高路險,不知什麼年代的人就在山下的廟後村又修建了個盤古廟,每年農曆四月八和七月十五進行廟會活動。晉、陝、蒙、綏幾省遊人,莫不前來朝拜,繁華一時。當地史志也證實了這個說法。難怪山上此廟多年來悄無人跡了。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研究此二廟,我們產生了疑問,由於我們期盼的盤古形象並未出現。那麼廟內供奉的到底是何神聖?兩廟相對的形制讓我們充滿了好奇。聯想到盤古兄妹的傳說,我們猜測此廟的主人應該就是他們。據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論證指出,伏羲就是盤古。那麼這個“盤古妹妹”就只能是女媧,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繁衍後代的傳說,在華夏民間廣泛流傳了千百年。學界一般認為,伏羲是漢民族脫離神界的始祖,宜川這個盤古山與河東的人祖山是不是正是華夏民族從傳說時代走向信史時代的見證呢?

我們一計算,本次考察共發現古廟遺址3處,石碑6塊,石刻一處,造像3座,木匾1塊、石匾2塊,石洞多處,生產生活遺蹟多處。 而且,還獲得了不少民間傳說中和盤古相關的資料。據峪口、郭東等村的一些老人們說,在集義鎮盤古山腳下的陽坪、峪口等村過去都有耍盤古秧歌以及盤古鼓舞的習俗,遺憾的是老人均已去世。

其實,盤古之為神,雖眾口一詞,代代相傳,但是它的真實身份卻無人可稽。有學者認為盤古最初見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因此得出“盤古入籍晚”的結論,從而否定了盤古神話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客觀的。其實,早在商周交替時代,已有盤古名號出現在典籍中。西周太公望作《六韜》時,已有盤古名號。在史前社會,既有盤古之名的記載,理應有盤古之事、盤古神話在史前社會的存在,就應該不是問題了。近年來,還有些學者認為盤古是南方少數民族民間廣泛流傳的盤瓠,也就是一個狗頭人身的怪物。這種說法,應該是華夏大神盤古神話的支流。一源一流,不可倒置。更有甚者,竟有西方學者說盤古是一條蟲子,這種說法就近乎荒誕不經。為了爭取世界文明中心的源頭,總有一些居心叵測的外國人在貶低中華文明,可惜我們一些學者還跟在人家屁股後面人云亦云呢。

盤古為什麼會出現在陝北的宜川,只要我稍稍關注一下它所處的環境就會發現,壺口瀑布位於黃河中游,這一帶正是華夏文明的肇始地之一。在盤古山南不到100公里處的韓城市禹門口,發現了5至8萬年前有人類生存的“禹門口洞穴遺址”。在盤古山的西邊不到100公里處,發現距今3至5萬年時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的“黃龍人”化石。2000年時,考古工作者在壺口之東岸發現了距今2萬到1萬年的柿子灘遺址群,出土了石器組合和用火遺蹟。200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與陝西省考古所聯合組隊,又在宜川縣壺口鄉龍王辿遺址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21處,出土2萬餘件石製品及一些動物骨骼,並發現用火遺蹟20餘處。其絕對年代也是距今2-1.5萬年前後。尤為可貴的是在清理出豐富的人類活動遺蹟的同時,還發現有石磨盤和石鏟等重要遺物。石磨盤的發現,證實了以盤古為代表的古人類發明石磨的傳說。宜川境內還有人祖山,黃河東岸也有人祖山。有關人類起源的傳說在壺口地域流傳之廣,絕非偶然。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頂峰留念


據長天先生生前所言,在雲南滄源發現了一幅巖畫,巖畫上的圖案讓人嘖嘖。一人手握一石斧頂天立地。這形象與盤古用斧頭劈開混沌開天闢地的傳說正相契合。據專家考證,這幅巖畫為二萬年前原始人的作品。據此信息,盤古神話早在二萬年前已經誕生。

按傳說來看,盤古死後,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時代也次第來臨。不知何許年之後,姬水之濱的有熊氏部落少典有了個叫軒轅的孩子,這個孩子長大後統一了華夏民族,逝世後葬在陝北的橋山,那個地方如今叫作黃帝陵。在經歷了極寒極熱之後,地球上又迎來了一次洪水氾濫的時代。英雄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址,來到了壺口,開始了治水的大業。

回望歷史,人類的遠古時代就是在黃河岸邊生生不息,由最初的刀耕火種創造發展了較為成熟的早期農耕文化。實際上,由於文字出現比文明要晚得多,所以先民們往往把那些進行發明創造,帶領人民開創農耕文明、實行社會變革的始祖推崇為有著神力的神人。丁工先生所整理的盤古為黃河邊石雞所化的故事,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盤古神話的原始因子。宜川盤古山歷史遺蹟甚多,應該是最古老的盤古山,極可能是以盤古為代表的極其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中心,是盤古的誕生地和盤古文化的發源地。

思宣先生對這個想法興奮不已,他決定繼續展開深入調研,系統整理有關盤古文化的民間傳說和民間藝術資料,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繼而恢復修葺盤古山上的廟宇群建築和山下的盤古廟。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盤古洞


長天先生生前曾經慨嘆,都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那麼,我們的文明源頭在哪裡?一說到中華文明,人們會脫口而出:“五千年文明古國……”,而這“五千年”又是哪裡說起呢?當我們在正式的大中小學課堂上、課本中學習時,卻發現“三皇五帝”俱為傳說。教科書告訴我們:中國國家文明始於三代之夏王朝的建立。這就不是“五千年”而是“四千年”了!那麼,歌裡、詩裡總是“五千年”,作業、試卷上又老寫“四千年”,這不是自相矛盾的華夏文明起源二元論嗎?

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黃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傳說時代的英雄們由於沒有文字的記載而逐漸被神化,他們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幾個人的事蹟合成了一個,甚至是一個部落,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以其所獲得的空前偉業,將歷經久遠地銘記在華夏文明的殿堂上。

霞起蒼山暗,日落趕人急。我們都在默默叩問,盤古,你到底是人還是神呢?

暮色蒼茫,盤古不語。


陝西宜川盤古山考察記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