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宜川县盘古山

翻开乾隆十八年间的吴炳所修的《宜川县志》,赫然有一句:“盘古山……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视万山,中有井,盛夏犹多积雪,石竭剥落难晓,传为盘古氏卜婚处。”这段话透露了三个信息,在宜川有一座名为盘古的山,此山乃盘古卜婚之处,山上古时有庙。

盘古者,中华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大神也,相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然而在荒荒陕北,竟然有盘古山,却是个引起许多历史学者关注的问题了。著名历史学家、已故延安市政协副主席高长天教授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在他和张小兵教授的大作《陕北历史文化述略》里,就对此作了学术性探讨。长天先生也多次计划亲上盘古山一睹真容,然而直到逝世,先生也未能实现此愿。盘古山之秘,也真成了秘密沉默在黄河之西的大山里。

据民国33年所修的《宜川县志》记载:“自神道岭(大梁)东北迤于如意川与河清川之间,有盘古山。”在《宜川县志—吴志》还记载有:“盘古庙,原在县东南盘古山上,后徙河清乡郭家庄(今集义镇东)”。 查该志中记的民国22年《重修盘古庙碑序》可见“粤若稽古洪荒之世,于混沌欲开,阴阳将判时,首出御世,肇造华夏者,实自盘古氏始。其鸿功伟烈,史册无传;非帷文献兂征,缙绅先生难言之,抑亦巍巍荡荡,盛德无能名耳。宜川东南之盘古山,载于邑乘,相传为盘古氏卜婚之处。峻嶒竦起,双峰插天,遥与八郎蟒头二山争奇竞秀,而岧峣雄卓,回非二山所能及。实我国古迹之最古,亦吾宜胜境之极盛者也。”考古工作者也曾经在盘古山北麓的寿峰寺发现的一块明代残碑,镌有“西耸盘古真梵”几个字,证明了早在明代年间盘古真梵就在寿峰寺西的盘古山上。

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典籍和民间传说来看,宜川境内的盘古山确系穿古达今的名山。史志上虽有记载,然而盘古山名源于何时?山上如今有无庙宇?当地有何传说?盘古与陕北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非亲至而不能获知。据长天先生生前所言,盘古传说,起源于南方,似乎应为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一支。在中国以盘古为名山者,在河南桐柏,在广东肇庆。而在整个中国北方却似乎闻所未闻。所以,在查阅有关盘古的典籍之余,去盘古山访古,也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机会总是在合适的时候来临。宜川县文体广电局王思宣先生热心文化资源的挖掘,邀请我们去宜川,同登盘古山,共研盘古事。得知此信,民盟延安市委全力支持,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小兵教授和民盟延安市委秘书长冯爱莉一起参加了这次考察,使得考察成为了一次真正的田野考察,为研究盘古文化取得了不少的活态性资料。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考察组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进山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沿途村庄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乡村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石崖


2012年2月13日-16日,我们一行与县文化部门的工作者临时组成了一个考察小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盘古山、盘古庙等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盘古山,海拔1516米,位于集义镇和寿峰乡的交界处,南距峪口村约15公里,北距寿峰寺里约30公里。我们在集义镇政府竟然政府院内发现一丛翠竹,虽然白雪依然随处可见,这一丛竹子却是郁郁葱葱,绿得抢眼,就连旁边的景观树也是绿得亮眼。竹子本在秦岭以南,在陕北有此物也是偶尔能存活,然而在数九天里,能如此繁茂如此精神,盘古山下,果然有异事,我们为之大奇,纷纷拍照。

由于时逢冬月,北坡存雪,山路难行,我们选择了从盘古山南麓的集义一侧的峪口村登山。在两名执镰开路的村民带领下,我们顺沟而行,一路逶迤。沿路山势险峻,荆棘丛生,乱石遍地,森林茂密,乔灌混杂。个中艰辛,人人领略。两旁山坡上,不时能现出有人类施加痕迹的石洞来,我们不能一一登临细察。

行至峪口沟村后时,我们在小河北侧的一处悬崖上发现了石刻题字,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兴趣。石刻共62字,全文如下:“東強公社雄武軍人蘭昶正大金貞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達旦過關西因驚移到此骨堆社魏戩字晉德記耳貞祐四年丙子歲仲春望日值雪悶筆悶題戩字。”经过我们分析,这个大金贞祐四年的摩崖石刻记载了公元1215年时,东强公社的雄武军人兰昶正于大金贞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达旦过关西时,因惊移到此。集义乡骨堆社人魏戬于次年农历2月15日在下雪无事之事题记了此事。这个石刻对于研究金代时的乡村区域建制、军队建制,以及陕北人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盘古山下,历代多有人前来避居。而且就在沟后山坡上有一处名为后寺的地方,据向导所说,山上古时有寺,而且有20多亩供养寺院。由于山高坡陡,且不在登盘古山的道路上,我们未能上去考察。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石崖刻字


受此发现鼓舞,我们一行人大长精神,继续前行,几经转折,10余华里后,我们开始登山,在一处山坡上,我们发现了两座坟墓。在坟墓一侧,有一座风化的很严重的石碑倾倒在地,旁边有疑似赑屃的圆状石头,我们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人工所修的石碑。但是终于,抬头远望,我们可以瞭望到盘古山的真容了,山脉呈东西走向,山上双峰并立,其中最高一座山峰上隐隐有建筑物之样。仔细询问61岁的向导,他说这是他一生第二次上山,山上有庙,庙有香炉,当年曾有附近村民顺手拾去的。问他有山上有井无,他肯定的否定了。

在汗流浃背之中,我们在长满椴木、棡木的山坡上发现到处是用石头垒起的梯田状地块,无论阳坡阴坡皆有。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皆为干砌石埂,多达百余处。有2处清晰可见的干砌石墙房屋建筑遗迹,屋顶已无存。我们猜不出是做什么用的。如果是种田,有些地方也实在是太窄了,几乎种不出一垄地来,论其工程量,也非一日之功,更非数人之力可完成。而且在悬崖上的石缝里,也有几处人工筑起的墙壁,里面是作何用途,居住?置棺?不得而知。我想起宜川民国县志上曾经记有集义川遍种罂粟之事来,询之向导,他说他的记忆和老人的传说里,此处绝无种罂粟之事。那么,这些梯田是哪朝先民在此开垦的呢?途中我们不得而知,唯有回去再研究。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盘古山双峰并峙的景象让我联想起了流传在宜川民间的关于盘古山分公山、母山的传说。此二山为盘古兄妹,盘古开天地之后,兄妹二人上山卜婚,各携一爿磨扇,从山顶推磨而下,两扇石磨滚落山涧,竟然神奇地合在了一起。兄妹二人遵从天意,遂行婚配,繁衍了一地人口。无独有偶的是,在壶口之东的人祖山上也有类似的传说,人祖山也有穿线架,滚磨沟。伏羲兄妹二人在人祖山避过了洪水之后,为传宗接代,通过隔沟穿针引线,滚磨合扇结为伉俪。这个传说与盘古山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盘古与伏羲皆为华夏史前大神,他们的故事都流传在中华民族的摇篮壶口地域,应该不是偶然的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壶口地域流传的兄妹滚磨成婚的故事,实际上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宜川古有盘古打造石磨以及兄妹滚磨成婚的故事。著名的文化人丁工先生记录整理出了许多关于盘古的民间传说,传说盘古有3个女儿,嫁到宜川的3个地方。大女儿子嫁到离硙子山40里的坡头村,二女儿嫁到清河川善益村,三女儿嫁到白水川北边的蟒头山,她修养成仙,山上有座娘娘庙,敬的神就是她。这些地名流传至今,香火不断。盘古打造石磨的山叫硙子山,在宜川县与盘古有关的传说还有3处。丁工先生甚至干脆从盘古为壶口岸边石鸡所化的传说中得出了盘古的故乡就在壶口的结论。传说虽然不能确认为史实,但是却传达出了史前文明在民间传播的信息。

随着海拔上升,我们有体力都在下降,不少人都不得不拄起了木棍。在4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攀登之后,我们终于临近了主峰。在两座山峰之间的马鞍形山坳正中建有石拱形山门过洞一座,呈一门关两山之势,石拱拱券现已坍塌。东侧石崖中有一石碑,为清道光年间所立,记载了捐款修庙之事。

向导给我们讲了一个当地的传说,这座石拱形山门过洞也很神奇。自古以来是集义人和寿峰人争相祈雨的地方。集义人用石头堵住山门过洞后,山南的集义就能风调雨顺。寿峰人就只得偷偷拆掉石头。于是拆和堵成了两乡民众延续不绝的故事。传说虽无据,但是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堵则火水未济,通则水火即济,交合致雨。这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交感原理。

非只如此,向导还说告诉我们说盘古山祈雨由来己久。相传韩城的独泉坡头村人是盘古外孙的后代,每逢天旱,那里的人回到盘古庙祈雨。他们在庙院的旱井中,把祈雨瓶放在庙院的旱井里。一夜之间,盘古显灵后祈雨瓶中竟盛满了圣水。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抱着圣水瓶,赤脚下山返乡,将圣水洒到村中,天公便会降雨缓解旱情。有次祈雨的人不小心打碎了祈雨瓶,顿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我们回味着传说的神奇攀登上了山巅。山顶均为磐石平台,庙宇建在山顶平台之上,有俯视群山之气魄。我们先爬上了西峰,山巅建有石窑形小庙一座,当地人俗称娘娘庙。高2米许,庙前有石雕香炉一座。庙内供奉三座神像,造像较小,均遭破坏,但头像尚存,面目祥和。庙内后顶有壁画多层,画风粗陋,出自民间。剥落严重,仔细分辨,历代所涂泥层有六七,倘一层为50年计,此庙也有400余年历史。庙前有木匾一块,上书“灵应”二字,又有石匾一块,上书“佑启我后”,落款为“光绪十三年三月谷旦敬”。一块为残匾,上刻带蔓莲花,落款为光绪二十□年。旁侧立有清代石碑一块。庙内有用于卜噬的木质筶一枚。

考察完西峰,我们又登上了主峰东峰。东峰西北脚下有一石拱形庙门,由此上行可到庙院。中有碑楼,现在碑倒楼塌。东峰之巅,为一天然巨石,其上筑有二层庙宇。庙宇均属青石板盖顶的双屋面石窑洞建,用白灰勾缝。一层内有烟火缭绕的痕迹,内有土炕,应该是看庙人所住。沿石踏步上行,有石碑数通,分别为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同治九年阳月下旬谷旦、同治九年阳月下旬二十八日谷旦立、道光七年十月谷旦,均为捐款修缮记事碑。

登至顶巅,胸怀顿开。四望无垠,群山苍苍,如仆如从。回看西峰,状若伴侣。唯此山高峻险峭,傲然卓立,睥睨群峰,俯视大地。东枕黄河水,遥望壶口万象通变;西衔黄龙山,承载着仙境与人烟垂接的气息。举目遥观,南有八朗山雄峙,北有蟒头山独耸,皆清晰如画。

山顶之上有南北对峙的两座神庙,两庙缘石而建,兀立孤峰。庙基之外,阔仅容足,成屹然超群之势。俯瞰群山景观,云蒸霞蔚,大有气吞宇宙之势,不亏为开天劈地之处。细观之下,南庙完好,北庙倾颓,乱石间有石质鸱吻。两庙皆高约2米许,深2米许,阔1.5米许。两庙间有1.5米见方石质水井一口,井内所蓄雨水犹存,已结冰如盖。

在南庙内已无造像,后顶部绘有壁画。内容为画轴、书匣、童子、莲花及和合二仙形象,画工粗鄙,出自民间。应为后世所绘,非原有之物。墙壁上有多幅后人拜庙题诗题字,类今人“到此一游”文风,但皆是民国年间笔迹,字皆繁体。中有一幅,为1945年时一群师生上山游览,不知来自什么学校。从墙壁上字来看,竟然无解放后游客之笔迹,可见数十年来,鲜有登此山者也!

据向导介绍,由于山高路险,不知什么年代的人就在山下的庙后村又修建了个盘古庙,每年农历四月八和七月十五进行庙会活动。晋、陕、蒙、绥几省游人,莫不前来朝拜,繁华一时。当地史志也证实了这个说法。难怪山上此庙多年来悄无人迹了。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研究此二庙,我们产生了疑问,由于我们期盼的盘古形象并未出现。那么庙内供奉的到底是何神圣?两庙相对的形制让我们充满了好奇。联想到盘古兄妹的传说,我们猜测此庙的主人应该就是他们。据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论证指出,伏羲就是盘古。那么这个“盘古妹妹”就只能是女娲,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了千百年。学界一般认为,伏羲是汉民族脱离神界的始祖,宜川这个盘古山与河东的人祖山是不是正是华夏民族从传说时代走向信史时代的见证呢?

我们一计算,本次考察共发现古庙遗址3处,石碑6块,石刻一处,造像3座,木匾1块、石匾2块,石洞多处,生产生活遗迹多处。 而且,还获得了不少民间传说中和盘古相关的资料。据峪口、郭东等村的一些老人们说,在集义镇盘古山脚下的阳坪、峪口等村过去都有耍盘古秧歌以及盘古鼓舞的习俗,遗憾的是老人均已去世。

其实,盘古之为神,虽众口一词,代代相传,但是它的真实身份却无人可稽。有学者认为盘古最初见之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因此得出“盘古入籍晚”的结论,从而否定了盘古神话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其实,早在商周交替时代,已有盘古名号出现在典籍中。西周太公望作《六韬》时,已有盘古名号。在史前社会,既有盘古之名的记载,理应有盘古之事、盘古神话在史前社会的存在,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近年来,还有些学者认为盘古是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的盘瓠,也就是一个狗头人身的怪物。这种说法,应该是华夏大神盘古神话的支流。一源一流,不可倒置。更有甚者,竟有西方学者说盘古是一条虫子,这种说法就近乎荒诞不经。为了争取世界文明中心的源头,总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人在贬低中华文明,可惜我们一些学者还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人云亦云呢。

盘古为什么会出现在陕北的宜川,只要我稍稍关注一下它所处的环境就会发现,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这一带正是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之一。在盘古山南不到100公里处的韩城市禹门口,发现了5至8万年前有人类生存的“禹门口洞穴遗址”。在盘古山的西边不到100公里处,发现距今3至5万年时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黄龙人”化石。2000年时,考古工作者在壶口之东岸发现了距今2万到1万年的柿子滩遗址群,出土了石器组合和用火遗迹。200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与陕西省考古所联合组队,又在宜川县壶口乡龙王辿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21处,出土2万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并发现用火遗迹20余处。其绝对年代也是距今2-1.5万年前后。尤为可贵的是在清理出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的同时,还发现有石磨盘和石铲等重要遗物。石磨盘的发现,证实了以盘古为代表的古人类发明石磨的传说。宜川境内还有人祖山,黄河东岸也有人祖山。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在壶口地域流传之广,绝非偶然。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顶峰留念


据长天先生生前所言,在云南沧源发现了一幅岩画,岩画上的图案让人啧啧。一人手握一石斧顶天立地。这形象与盘古用斧头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传说正相契合。据专家考证,这幅岩画为二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据此信息,盘古神话早在二万年前已经诞生。

按传说来看,盘古死后,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时代也次第来临。不知何许年之后,姬水之滨的有熊氏部落少典有了个叫轩辕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统一了华夏民族,逝世后葬在陕北的桥山,那个地方如今叫作黄帝陵。在经历了极寒极热之后,地球上又迎来了一次洪水泛滥的时代。英雄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址,来到了壶口,开始了治水的大业。

回望历史,人类的远古时代就是在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创造发展了较为成熟的早期农耕文化。实际上,由于文字出现比文明要晚得多,所以先民们往往把那些进行发明创造,带领人民开创农耕文明、实行社会变革的始祖推崇为有着神力的神人。丁工先生所整理的盘古为黄河边石鸡所化的故事,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盘古神话的原始因子。宜川盘古山历史遗迹甚多,应该是最古老的盘古山,极可能是以盘古为代表的极其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中心,是盘古的诞生地和盘古文化的发源地。

思宣先生对这个想法兴奋不已,他决定继续展开深入调研,系统整理有关盘古文化的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资料,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而恢复修葺盘古山上的庙宇群建筑和山下的盘古庙。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盘古洞


长天先生生前曾经慨叹,都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么,我们的文明源头在哪里?一说到中华文明,人们会脱口而出:“五千年文明古国……”,而这“五千年”又是哪里说起呢?当我们在正式的大中小学课堂上、课本中学习时,却发现“三皇五帝”俱为传说。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国国家文明始于三代之夏王朝的建立。这就不是“五千年”而是“四千年”了!那么,歌里、诗里总是“五千年”,作业、试卷上又老写“四千年”,这不是自相矛盾的华夏文明起源二元论吗?

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黄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传说时代的英雄们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而逐渐被神化,他们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几个人的事迹合成了一个,甚至是一个部落,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以其所获得的空前伟业,将历经久远地铭记在华夏文明的殿堂上。

霞起苍山暗,日落赶人急。我们都在默默叩问,盘古,你到底是人还是神呢?

暮色苍茫,盘古不语。


陕西宜川盘古山考察记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