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人是怎麼區分大湖和海的呢?(尤其是唐朝以前,都是一望無際)?

王百秋


現代地理學已經對湖和海有十分明確的定義,海是一個開放性的水域,與大洋相互連通,水的成分和大洋基本一致;湖則是被陸地包圍的水域,水質和海洋不同,有談水湖、鹹水湖的區別。湖和海在大小規模上沒有多少關係,如世界上最大的湖是裡海,面積38萬多平方公里;最小的海是馬爾馬拉海,面積只有1.89萬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位置)

而中國古代的海和湖卻在大小規模上有一定區別的,一般較大的湖泊可能被稱作“海”。

海在古代的定義。

海在中國古代是極大的代名詞,在規格上屬於頂級的。諸多史書記載中“海”的定義體現了一個“大”字。(裡海衛星圖,面積38多萬平方公里,最大的湖,卻是“海”的名稱)

1、海指百川匯流的地方。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將“海”定義如下:

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呼改切。

《尚書.禹貢》中稱“江漢朝宗於海”;《詩·小雅·沔水》中稱“沔彼流水,朝宗於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這都是海的最初定義。

“天池”一詞出自於莊子的《逍遙遊》,言稱極大的水域。

2、海指“海水”。

“海”在古代還代指“海水”,譬如漢朝以及先秦時期的民眾曾經煮海水熬製“鹽”,有時“海”就成了海水的代名詞了。如

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之豪桀。《漢書.晁錯傳》

晁錯這裡說未發動“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就是靠銅礦山提煉的銅鑄造錢幣,用海水熬製鹽獲得鉅額利潤。

3、海指大湖、大池。

我們現在還能依稀看到古代人對大片水域湖泊稱之為“海”,如雲南的“洱海”、“青海”、“北海”(貝加爾湖),有的名稱甚至保留到現在。洱海現在定義為湖泊,但是名稱仍然稱“海”,這是習慣形成的,不容易改變。史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蘇武牧羊記載)

蘇武最後被遷徙到“北海”這一荒無人煙的地方居住,這裡的“北海”就是現在的“貝加爾湖”。

4、古代陸地四周皆為海。

中國古代認為,人居住的大陸周圍都是海,稱之為“東海、西海、北海、南海”,此後繼續延伸為偏遠之地也稱之為“海”,如: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爾雅.釋地》)

這就是從四海的原來的意義上進行了延伸,泛指偏遠之地。

從“海”最初的意思之上,古代人按照“海”中有極大的意義,於是延伸到各個領域之中,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含義。

在中國古代北方、西北方向的少數民族地區,較小的湖泊和水池被稱作“海子”,意思也非常明確——海的兒子。(鏡泊湖景色,古代湖泊中的“泊”則是指湖的水邊沒有叢生的特別顯眼的水生植物)

古代“湖”的定義。

古代中國“湖”和“泊”是對應的關係,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如下:

陸地上長滿了水生植物的大水體。

湖泊兩個字分別對應不同的現代意義上的湖泊,稱“泊”面如鏡,“湖”面如胡。古代的湖是指長滿了水草植物的湖,“泊”則是指幾乎沒有水生植物的湖。

“湖”在古代沒有一望無際的意思,那都是以後延伸的含義。(古代的湖泊水邊叢生這樣的水生植物,這樣的湖在古代才稱之為“湖”,就像男人長的鬍鬚一樣,這才是“湖”的原始含義)

古代“海”和“湖”的區別。

實際上古代“海”和“湖”沒有現在嚴格意義上的區別,不要按照現在的思維考慮唐朝以前“海”和“湖”的區別,兩個字本身就不是一個對等概念、地理概念,區別這兩個沒有什麼意義。

“海”的範圍要大,概念意義要廣,“湖”在古代的含義比較狹窄。隋朝時期,曾經將一些湖泊更名為“湖”,統一了一下隋朝疆域內的湖泊名稱,一般都稱“湖”,譬如鄱陽湖在隋朝之前不稱之為這個名字,《尚書.禹貢》中稱鄱陽湖為“彭蠡”,《漢書》則稱之為“彭澤”,隋朝初年更名為“鄱陽湖”,應該當時隋朝統一了一下湖泊的名稱。

當然,不在隋朝疆域內的很多湖泊仍然稱為“海”,如雲南的“洱海”、青海省的“青海”、“星宿海”等。這些名稱不管是“湖”的名稱,還是“海”的名稱,都是現在意義上的“湖泊”,由於居住的民族不同,習俗不同,也各自按照各自的傳統稱呼,這是古代地域性特色。有的一直延續到現在。

隋朝之後,“海”明顯大於“湖”,不過兩者有一部分的交叉區域,其實還是比較容易區別的。

唐朝之前,“海”和“湖”的地理含義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兩大因素。第一,王朝官方對水域的命名,是“湖”就是湖了,是“海”就是海了;第二個因素是地域性因素,有些水域的名稱和以前居住在該地域居民習慣稱呼有非常大的關係,約定俗成,這個稱呼也不會輕易改動。譬如“洱海”是雲南古代居住在此地的居民約定俗成形成的湖泊稱謂,你非要找“洱湖”,那就要笑掉大牙了!


穿越再現彼岸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大湖和大海的區分大概可以通過兩條途徑:

一、通過邊界

即使是在唐朝以前,中國的的疆域也相當可觀了。中央王朝所佔據的土地也完全的包括了大湖邊界的土地。當然,如果只是個人來看,無論是大湖還是大海,他都難以看清楚邊界。但如果涉及到政府機構,想探清楚大湖的邊界可就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湖泊)

首先,漁民就能給出一個大致的邊界。這很容易想到,漁民在湖邊或者是海邊打漁,勢必會乘船進入大湖或者大海之中。如果能從一方邊界乘船到另一邊界,自然可以判斷出是否是大湖,還是大海。

而且,可以知道的是,漁民不可能只在湖的一端打漁,應該是整個湖的周圍,都會有漁民的存在。口口相傳,不難判斷出這裡是湖還是海。

(漁民打漁)

其次,無論是那個政府,什麼朝代,對自己的疆域有一定認識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朝廷或者地方官府,也會派人去測繪山川河流,畢竟即使是古代,行軍打仗也是需要用到地圖的。

更何況,劃分行政區域也一定要了解這些湖泊河流的位置。在官府或者朝廷的測繪下,不難得出湖泊的具體位置與邊界。至於大海,只要乘船向外一段距離,自然可以得出外面是海洋的結論。

古代雖落後,這樣的航海技術還是有的。早在三國時期,吳國的船隊就曾到達過夷州(也就是今天的臺灣地區)。所以不難探測出海岸線。

二、通過兩個水系的區別來判斷

湖泊身處內陸,而海洋則在陸地之外。兩個水系的區別是非常大的。無論是氣候,還是水質,亦或者是水中的生物,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1.氣候

湖泊因為在內陸地區,因此相對於海洋,不存在有特別惡劣的氣候。

一般情況下,都是風平浪靜的。或者說很少有大風大浪的情況。而海洋則不同,海洋上的氣候相對於湖泊而言是非常複雜的,常有惡劣天氣,比如颱風等。因此通過氣候可以區分湖泊與海洋。

(颱風氣候)

2.水質

常見的湖泊一般為淡水湖(當然也有鹹水湖),而

海洋則全部為鹹水。從飲用的角度來看,湖泊裡的水往往可以飲用(尤其古代湖泊的水質較好)。而海洋的水是不可以飲用的(飲用後會中毒和脫水)。因此通過水質也可以區分湖泊與海洋。

(海洋)

3.生物

因為湖泊與海洋的水質以及深度等環境的不同,湖泊與海洋中的生物也往往不同。或者說,湖泊與海洋都各自有著特有的生物系統。比如我們常見的

鯉魚、草魚等魚類,都是湖泊或者說是內陸水系所特有的。而像海帶、帶魚等生物,則是海洋特有的。因此通過生物種類也可以區分海洋與湖泊。

(典型的海洋生物)

總之,區分湖泊與海洋的方法有很多。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古代人無法區分湖泊與海洋。除了我說的這幾點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辨別,當然也歡迎大家補充。


我怕是個史人了


海,是陸地外域開放性的水域,如渤海丶黃海等等。

湖,是內地窪地形成的大片水域。

唐之前, 人們對海和湖的定義並沒這麼嚴格,習慣上也把一些湖稱為海,比如青海湖本來是湖,但也習慣稱為青海。再如,現在山東淄博的馬踏湖,傳說春秋時期為齊景公的養馬牧場,後來因馬踏成為大片窪地,積水成湖,但據巜呂氏春秋》記載,戰國時馬踏湖名叫"少海”,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魯仲連故居就在少海附近。


本昌談歷史


嘗一下不就知道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