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家如何看待近年來中國電視劇題材的轉變呢?

李路林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

時代在進步,社會需求的變化。

在90後這一代人記憶中,小時候基本都是各種古裝劇。例如《上錯花轎嫁對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等等。基本都在九幾年到兩千年左右,也有一些武俠小說的電視劇,這些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產物。這時是中國內陸出現了不少編劇,根據歷史故事或者歷史人物進行二次創作,這讓70後接受過知識教育的人容易接受,也能明白講的事件,可以為身邊人傳播。

而在父輩,大概就是更在早期的多以港片為主,多是各種武俠小說。在這裡須知的是雖然大陸也有但是這些武俠劇都是在港劇裡拍攝過的,大陸進行了翻拍。無論當時的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多以武俠為主。這是新中國還沒有太多的都市題材,而且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沿海與內陸經濟差距較大,信息落後,城市中的事件在農村並不一定通行。

那麼在2000年以後逐漸被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佔據,在這期間不乏經典。這也是在抗日題材初期出現的良心電視劇,有我們熟知的《亮劍》等,在後面也出現了《我的團長我的團》同時也產生了抗日題材的衍生題材,諜戰類電視劇。這一時期主要是中國國情的變化,在國際生的地位不斷加重,而也有日本不承認侵華事件的影響。新一代國人的成長缺少不了此類的教育片。但是呢,這期間走偏的電視劇也有不少,將抗日題材電視劇神話,嚴重與事實不否,導致出現了手撕鬼子,一人幹掉一個一個師一個軍的情況產生,不符合科學也沒有尊重我國抗日時期的艱苦鬥爭,武器落後的事實。當然在這一時期逐漸也出現了玄幻類的題材,《仙劍奇俠傳》系列,這是早期的玄幻類題材電視劇,,可以認為這是在武俠題材上的再創造,出現的。

早2014~2015年玄幻類電視劇逐漸登上熒幕,隨著網絡的不斷髮展,致使網絡小說的普及,讓玄幻類題材的電視劇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外加韓流的衝擊,中國的網絡發展導致的電視劇可以不用再通過大投資、多重審查。逐漸進入大陸的造星時代,玄幻類題材的上映,多以至死不渝的愛情為主。而且男女主的演技逐漸不在考慮範圍內,各種造星公司利用韓流方式打造明星,選擇具有良好形象的年輕男女,再加上玄幻小說原著再網絡上的影響力,增加明星的曝光,製造熱搜。再等此類電視機上映時同時爆出各種話題,怎麼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呢,最好的是與劇中形象的反差或者撩撥起觀眾的同情心。一兩部類似題材的電視劇包裝下來,一位足夠分量的流量明星基本誕生在,最後又公司運營,轉型等。玄幻類的電視劇褒貶不一,難以講出多少代表作,有由於技術不成熟導致特效出現了穿幫現象,也有改編嚴重,或者說演技尷尬等問題。最近比較成熟的以及受多數人認可的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陳情令》、《三生三世枕上書》等,數年下來技術沉澱,演員的挑選,劇本改編聽講佈置都有了一定的技術沉澱。

再這幾年網絡傳播加快,信息化逐步完善,電視劇的題材也在逐漸的多元化。最具代表的一類就是職場類題材的,因經濟快速發展,職場人員也越來越多,新時代的職場問題也在出現,新一代青年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逐漸增大。職場類題材電視劇也營運而生,最具特色的就是《歡樂頌》,為什麼那麼受歡迎的呢,演員演技、劇本、導演等各種外部因素去掉之後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類電視劇容易發生觀眾的共鳴,而且在拍攝時也基本確定了主要的觀看人群。再看現在連續播出的《安家》、還有播放結束的《都挺好》,可以就看出電視劇在隨著時代發展的同時也在發展,內容題材也在逐步多元化,打開軟件就能看見各種分類。也有一部分在逐漸的接近生活,越加真實越加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熊貓BOX


查了一下資料,中國最早的一部電視劇誕生於1958年,片名叫《一口菜餅子》,是由胡旭、梅村執導的。58年,估計那時家裡有收音機的都不多。

自1978年以後,中國電視劇復甦、發展,迅速成長為與社會、時代緊密相連,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擁有大量觀眾的藝術樣式。

【80年代】

80年代的十年中,剛改革開放,大多家庭擁有了第一臺電視機,那段時間,比較經典的電視劇有《紅樓夢》、《西遊記》等,港產的有《射鵰英雄傳》、《上海灘》都比較經典。

可以看出來,那個年代和現在相比,雖然窮,但還是本著敬業態度,拍出了這些精品,現在看來也是經典。


【90年代】

90年代的中國人眼界已經打開,更多的追求自身財富增值,體現在電視劇上有《北京人在紐約》、《外來妹》等,另外以《還珠格格》的宮廷劇開始火爆。

這個年代,人們更加的客觀、務實了!


【00年代】

伴隨著網絡的發展,00年代的電視人有了更多的經驗和經費,也有了更多電視劇的產出,蘿蔔快了不洗泥,出現了不少的像褲襠藏雷、宮廷神劇的辣雞片,但也不乏良心作品,譬如《大宅門》、《我的團長我的團》、《走向共和》等經典之作。


【10年代】

10年代是浮躁的年代,“大製作”氾濫,“小鮮肉”當家,電視劇市場虛胖,看似繁榮,實則缺少精品,與之成反比的是明星出場費驚人,靠對口型、扣底特效就能打造一部神劇。急功近利,心態浮躁是這個年代的通病。像《平凡的世界》、《琅鋣榜》、《父母愛情》這些電視劇,還是值得一看的,但和以前的良心之作相比,談不上精品。


電視劇的題材隨著觀眾的觀念在轉變,從精神食糧走到垃圾食品不是沒原因的,越來越追求娛樂化,有匠心打造的良心劇得人越來越少。


【20年代】

20年代來了,會好起來嗎?


視覺饕餮


個人覺得跟四個方面有關

一.形勢的改變

抗日神劇扎堆爆發的時候,正是兔子跟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選手釣魚島爭端的時候,國內反日情緒高漲,有一段時間還有you行抵制日貨,拍抗日神劇順政策,贏民心,還把錢賺了,一舉三得,一石三鳥。

這幾年兔子發育良好,覺得小日子已經不配做自己的競爭對手了,開始跟鷹醬較勁了。中日這幾年有啥天災人禍的已經開始互幫互助,對小日子的敵意表面上小了很多,再拍抗日神劇自然沒啥意義。

二:飽暖思“淫慾”

人們有了錢了,吃飽了穿暖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那咱娛樂水平不能停滯不前啊,這心裡就琢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鬥了這麼多年,這幾年終於取得成就了,是時候犒勞一下自己了,我整點好項目娛樂娛樂。看這小哥哥多帥,這小妹妹多美,這愛情多甜,還是羅曼蒂克好,哎呀,真好。

三:情感劇受眾群體大

拍情感劇男女老幼都能看,但拍抗日片現在已經沒有多大市場了。

銘記歷史的人正在老去,喜歡抗日劇的人越來越老,越來越少了,它的受眾群體變小了。《知否》,《三生三世》,《陳情》一集捧紅幾個流量不香嗎,隨便挑個主角出來到哪不是萬眾矚目,再看看李幼斌,亮完一劍之後,這把劍就再沒拔出來過。

四:神劇太神了

看完《第一滴血》,屎太濃一個人幹一個師,就覺得這tm還是不是人啊。後來看完吳奇濃,一人幹一個軍,完了,這鐵定不是人,這是上帝看咱八年抗戰太苦了,把加百列派來了。我讓你屎太濃擼鐵再擼100年,你能手撕鬼子嗎?得虧吳奇濃沒有在德國,要不一天就給羅曼蒂克發源地整投降了。(跑題了跑題了)

當然不可否認《亮劍》,《順溜》拍的還是不錯的,現在的導演寧願幾千萬片酬請小鮮肉,也不願意用這錢做特效拍抗日劇,小成本抗日劇拍出來那能有市場嗎?一把加特林能解決的事我用得著做特效?不神才怪!當然有時候導演也沒辦法。掙錢嘛,不寒顫。

從抗日劇到情感劇的轉變,一定意義下意味著老一輩血與淚的寫下的歷史正在被遺忘,我們的危機意識下降了,但也象徵著新生代力量的崛起,總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吧





靈異現場


在抗日神劇扎堆爆發的時候,正是兔子跟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選手釣魚島爭端的時候,國內反日情緒高漲,有一段時間還有you行抵制日貨,拍抗日神劇順政策,贏民心,還把錢賺了,一舉三得,一石三鳥。

況且近幾年神劇層出不窮,從燕雙鷹到手撕G子,得虧燕雙鷹沒偷渡到東京,要不他非得跟小日子天皇打賭槍裡有沒有子彈。(跑題了跑題了)

這幾年兔子發育良好,覺得小日子已經不配做自己的競爭對手了,開始跟鷹醬較勁了。中日這幾年有啥天災人禍的已經開始互幫互助,對小日子的敵意表面上小了很多,再拍抗日神劇自然沒啥意義。

現在人們有了錢了,吃飽了穿暖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那咱娛樂水平不能停滯不前啊,這心裡就琢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鬥了這麼多年,這幾年終於取得成就了,是時候犒勞一下自己了,我整點好項目娛樂娛樂。看這小哥哥多帥,這小妹妹多美,這愛情多甜,還是羅曼蒂克好,哎呀,真好。


剪刀手貝克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在變,電視劇的題材也就在時代中改變。

進入90年代,現實題材劇目的興起,電視劇向著平民化和世俗化、娛樂化發展的方向釋放明顯信號。

1990-1995年,是電視劇題材上平民情節的迴歸時期,《十六歲的花季》、《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等劇目受到了當時民眾的追捧,國產電視劇走下神壇,開始將拍攝題材切入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1996-2000年,國產電視劇徹底成為全民娛樂工具,開始了自己娛樂化的轉型。

2001年至今,題材多元化是這一時期電視劇題材的主要特徵,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國產電視劇進入了百花爭豔的鼎盛時期,不同題材的劇目在一到兩年的時間內受到大眾審美的追捧。

2001 -2004年,古裝和武俠劇很受歡迎,2001年《康熙王朝》、2003年《天龍八部》,消費水平的增加在不停刷新社會的文化藝術需求,當物質追求與精神匱乏的對比日益明顯,大眾將這一情緒轉嫁到對電視劇中俠義精神的追求,將娛樂消耗到江湖與俠義的虛幻世界中。

2011-2015年,後宮題材劇目經歷了一個時期的火熱,電視劇《宮》、《步步驚心》等劇目憑藉穿越的噱頭,在很長一段時間佔領了話題度的高峰。

而進入2016年,大IP古裝玄幻劇成為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仙俠劇如《花千骨》、《誅仙》等籠絡年輕觀眾的電視劇迅速發展,隨著90後一代發展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喜好也逐漸決定了電視劇的拍攝題材。

不同題材的更迭變化,反映了大眾審美的不斷變更。藝術傳播不再是一項單獨的微弱的傳播行為,它通過多種多樣的傳播形式,透過日新月異的傳播媒介渲染上更加濃烈的社會色彩。社會中的人,你和我,他和她,都已經不自覺的參與到了這項傳播活動中來,不自覺的成為藝術作品的消費者。中國社會在發展,中國電視劇也在發展。國產電視劇經歷了由盲目到理智、由萌芽到興盛的發展時期,逐步成長為與時代和社會緊密相聯,為社會大眾所喜的藝術樣式,並正走向有序、健康、獨具特色的繁榮昌盛之路。


影瘋苑


非常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電視劇總量市場龐大,我國在近十幾年中,一直保持著年產4-500部、1萬餘集電視劇的水平。為了調控電視劇氾濫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於2015年起實施了“一劇兩星”政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電視劇發行部數開始呈下滑態勢,2016年發行部數首次低於350部,2017年前三季度,電視劇發行許可部數僅為186部,2017年全年在300部以內,2018年電視劇的供給側改革仍將持續。

此外,部分衛視遇冷的電視劇於網絡端受歡迎。在經歷了“粗放式”擴張之後, 網絡劇進入“精耕細作”時代。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2015年,網絡劇每年上映的數量從39部增至379部。然而網絡劇播放次數的暴增卻發生在2016年下半年:期間上映的網絡劇數量僅105部,同比減少49%,環比減少57%,然而卻創造了656億次的播放量,同比增長202%,環比增長178%。由此來看以後網劇是發展方向。

我的回答完了不知道您還滿意嗎?




一匹特立獨行的馬li


現在的影視劇哪裡還能找到藝術的影子呢,粗製濫造,就地取材,任意發揮腦殘的表演。自以為是,驕傲自大,以為自己腕多粗,星多亮,作品讓人難以恭維,要用噁心來形容了。現在的影視製片投資商們和演員們,己經形成了惡性循環的利益鏈。即然明星們不知廉恥的加錢加錢,製片方和導演也東拼西湊,強加硬塞把本來只有二三十集的影視劇一下增加到五六十集,甚至更多。因為投資二三十集的錢,全被沒有人品藝德的戲子們榨去了,也只能用糟粕的垃圾濫竽充數增加集數去賺錢了。

悲哀啊!中國影視界藝術的悲哀,不能任意不良的傾向繼續下去了。

影視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窗口,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把良莠不齊的劣質品剷除掉,或驅逐出境(入外籍明星),維護國家的形象和尊嚴。





小尚影視大全


2019年我國電視劇市場進入調整期,減量提質成為主流,整體產業期待轉型和創新。今年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備案的電視劇部數和集數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近三成。當代題材電視劇佔比上升,古代和近代劇佔比下滑。備案劇目中七成是當代題材的電視劇,古代劇只有一成左右,宮廷題材首次消失。過去三年狂飆突進的網劇今年也出現拐點,同比跌幅達到30%。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亟需通過文化立法和政策創新,加強藝術的創造性和文化的創新性,讓電視劇煥發出藝術的新意和產業的活力。推動我國電視劇拍出中國風格,突出中國氣派,彰顯中國精神,讓中華文化走進市場、走入國際、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貴州辣椒哥老潘


我是一個七零後、男,基本上不看電視劇了,因為因為覺得現在的電視劇沒有什麼吸引力。至少沒有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吸引力,再說了,現在上有老下有小,你沒有什麼時間看電視劇,所以連續劇要那麼長時間看,就算好看我也沒興趣追下去,也沒有時間追下去,這就是我自己的看法。


免疫力就是生產力


我的看法是近年來沒有好的和有意義的作品。前幾年一直流行“宮鬥劇”;歷史劇,都有挖空心思地使壞,互相爭鬥,甚至歪曲歷史。受了批評之後,現在又出現職場的鬥爭劇,仍然離不開互相傾軋,互相爭鬥,外加男女之間的愛情和三角之間的爭鬥。整場電視劇中,總聽見不斷的吵罵聲。沒有看見有團結互助,共同奮鬥,創造事業的內容。主要都是為了收視率、為了“鈔票”!所以我很長時間不看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