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去年的某一个晚上,曾在昆明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中用晚膳。虽是小店,但对于没见过世面的北方侉子来说,正是满目“奇珍”,各种“野菜”令本砖家也如坠五里云雾。云南人民太粗犷了,他们逮啥吃啥。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一

比如说上图这种“菜”,说出来就吓一跳。这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的叶子,按照中医药的说辞,菘蓝的根即包防百病的“板蓝根”,叶子乃是“大青叶”。传闻“大青叶”主治各种疮痈肿毒,可在这里就是被清炒的命。小衲本不爱吃素,但出于好奇,还是点了这个菜,结果厨师给忘了,当时已经吃到九成,于是就坡下驴取消了。有点遗憾。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二 厨房灯光的显色性不佳,有点变色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三

当晚吃完之后又到后厨探秘,发现了一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野菜,看上去毛毛扎扎的,似乎无处下嘴。这到底是什么植物呢?从叶子的形态来看,为掌状复叶,小叶或3或5,以一般常识来判断,此物似应属于五加科。当时向店员询问,伊甩给我三个字转身离去,但我没听懂;后来几经回忆、揣摩,为之“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感觉伊说的像是----

刺五加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四 刺五加,黑龙江伊春市,拍摄者董上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五 刺五加,吉林省长白山,拍摄者周繇

说它是刺五加好像有点道理,五加科,叶柄明显有刺,可不就是“刺五加”嘛,然而这种植物并非是《中国植物志》中的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Ruprecht & Maximowicz) Maximowicz。该种主产东北,黑吉辽均有之,向南不过河北、山西,不太可能莫名其妙出现在西南方向。BTW,刺五加的嫩茎叶也被东北人视为“山珍”野菜,春季菜市场常有出售。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六 白簕,贵州贵阳市,拍摄者田琴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七 刚毛白簕,广东省从化市,拍摄者孙观灵

没认出的植物就像未能破获的命案,我一直注视着各种可能有关的线索,终于在这几天接近了正确的答案,这种被云南人误称为“刺五加”的植物,极有可能是其同科同属至亲,白簕/E. trifoliatus

(Linnaeus) S. Y. Hu或者刚毛白簕/E. setosus (H. L. Li) Y. R. Ling。仔细看图三,小叶片长有长刚毛,后者的可能性较大。p.s. 《中志》将后者处理成前者的变种(以下统称“白簕”)。

从图四至七来看,刺五加和白簕区别较为明显,前者是“小叶5,稀5”,后者是“小叶3,稀4、5”,故白簕又有俗名“三加皮”、“三叶五加”。白簕之名,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这种植物在南方应用十分广泛,非云南人独专。比如贵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恩平簕菜”即是此物,在恩平有大规模人工种植,除了作为时令蔬菜之外,还能制成“簕菜茶”,在岭南一带小有名气,老广们更喜欢称白簕为禾掌簕或鹅掌簕。

云南“刺五加”和东北“刺五加”,哪个是真?

图八 苦刺猪肉丸

网友“花间的小店”开了一家专卖食品的网店,每逢清明便推出一种叫做“苦刺猪肉丸”的地方美食,“苦刺”即“潮汕苦刺”,其实还是白簕,不是云南人常吃的“苦刺花(白刺花)”。据她说,食品工厂的常规产品都要备案,农林部门出过一个可以添加进食品的食用野菜名录,有白刺花而无白簕,她是专门从恩平一家有许可的簕菜厂家拿的货。可见野菜这东西,和所谓“野生动物”差不多,不是你想卖就能卖。

不论是白簕还是刺五加,入口都会觉得有点苦味,这也是“野菜”的普遍特征,不管它会不会“很快回甘”,总归是苦。苦味通常意味着有中毒的风险,偶尔尝鲜未尝不可,倘若非要认为野菜更有利于身体健康,那就是南辕北辙了。Ov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