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说“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见阳光


在《三体》里,被选为“面壁人”的罗辑,百无聊赖。于是想象出来一个美女,并要求地球联盟照办。

地球联盟竟然真的给罗辑带来了一个,和罗辑梦想一摸一样的美女:庄颜。

那为什么罗辑可以凭空想象一个美女出来,创造“他”的科幻作家们,却无法想象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呢?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有限的。而一个时代是无数个人用无数次尝试,来逐步造就的。

一个时代,是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河。而一个人不过是这条河中的一个小水滴。

举几个例子。

在2007年iPhone发布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起爆点),同时在做智能手机的三家公司选择了三条不同的路:

  • 谷歌:推翻现有重来,完全模仿iPhone。
  • 微软:在现有系统上做个差不多的应用(shell)
  • 诺记:啥破玩意,没物理键盘就是垃圾

这三个公司里有至少几百个当时行业里最聪明的人在思考和决策,数以千计的人在贡献自己的思考。

但只有1/3的人选择正确。

就像很多朋友说的,开卷照着抄,都抄不对。

然后,无数的人觉得iPhone超酷,超牛X。我要为它做点什么。

第一个第三方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是什么呢?

是签到。

对,就是拿着手机去一个地方,然后点我来了。

就这个玩意,当时就有很多公司拿到了几千万美元的投资。

为什么呢?因为没人知道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干嘛。但是这群人好像搞出来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就这一个点子,就值至少几个亿美金。这些钱给科幻小说家,99.9999%的科幻小说家立刻就不写小说了,创业去了。

就是说,一台注定要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硬件+软件)已经摆在全世界面前了,全世界最聪明的人还搞不清楚要干什么。

写科幻小说的人才多少?

就算他们想出来智能手机这个东西,也想出来它不需要键盘。

下面能干嘛呢?这个还能想出来的概率就非常非常低。

有一件事本来很容易想的,就是聊天。

对吗?

在pc时代我们就在聊天,在键盘功能机时代我们还在聊天。

好友列表、对话框、图标、发送键……这一切就没变化过对吗?

可是直到2011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4年后,专为手机设计的聊天软件才出现。

而且,在国内立刻被小米模仿,搞了米聊。没两个月,腾讯也模仿,搞了微信。

回头想想,不可思议,是么?

对,人类的想象力就是那么简单而封闭。

一个一个的想过去。

手机看视频、手机支付、手机购物....每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背后,都是至少上千人的智慧结晶。

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上亿人构建的。

一个科幻作家何德何能。

科幻作家是神吗?

不是。

所以,大刘就是说了一句,无比正确的结论。

当一滴水无法确定河流的走向,没有人会奇怪。它如果能够预言,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关注智汇元,看更多科技故事和乐趣


智汇元


这句话由刘慈欣说,应该是最有资格的,因为刘慈欣本人恰恰是中国最早一批预见到互联网时代的科幻作家。

现在提起大刘,则言必称《三体》与《流浪地球》,其实大刘还有包括长篇小说的在内的许多其他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完成于1989年的长篇小说惊世骇俗,名字叫做《中国2185》。这部小说因为这包含了一些政治信息没有出版,但是网络上流传甚久,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

小说做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别说是互联网了,就算是电脑,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谁家如果能有一台大彩电,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刘慈欣以惊人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以现在的眼光看仍然属于超越时代级的宏大互联网世界。(以下内容含剧透)

文章设想了100多年后的一种国家政体,每一位公民都连接了互联网终端,国家在做决策时,全国数十亿公民都把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传达到中央,再由国家最高领导根据电脑分析的结果做出最终决定。小说还设想了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互联网,几个存在于互联网上的人工意识甚至建立起了电子世界帝国,企图操控人类。小说甚至还设想了“全国断网”这种事件,几名人类勇士在领袖的带领下,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利用全国断网,战胜了电子帝国挽留了人类。而这种事情在前不久的俄罗斯还真实发生过,不过当然只是演习。

2019年12月31日,俄罗斯举行全国断网演习,以此测试国家在应对网络安全方面的一些措施

不得不佩服刘慈欣的想象力,在一个互联网完全荒芜的时代,就能构想出这样的故事。当然在此之前,在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弗诺·文奇写了一篇《真名实姓》,描绘了未来世界黑客在互联网上大战的场面。但是个人认为,在情节的紧张刺激与悬念设置方面,大刘是胜过弗诺·文奇的。

因此刘慈欣说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了互联网时代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他本人就非常成功的预言了甚至比当今现实还要超前的互联网世界。

摘录《中国2185》的目录如下:

从文章目录也可以略微窥见整部小说情节的紧张与刺激,如果想阅读全文的话可以网上搜索。


数学救火队长


不是想不到,而是现在的科技树点偏了。互联网是技术,不是科学。互联网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上,通过不停地优化,更快,更小,更多,更节能,更优秀的算法以及业态大佬坐下来达成的协议。热门场景都是一些人拍拍脑袋出来的点子,不是从实验室出来的。并不是基础物理,基础科学的提升。登月还是60年前,汽车原理还是没变。所以说科幻小说家不是没想过互联网,而是没想过这么多的应用场景。但他们想到了更多其他的方面,我们都没有实现。


gravedl


谁说没有人写?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看不到的书多了。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就看过一本科幻短篇小说选,书名叫《二号塑料》,其中有一篇写的是美国火星登陆的故事,说是美国一家公司兜售一种头盔,带上可以同步感受火星登陆时刻的体验,不料登陆失败,购买了头盔的一亿观众也跟着一块儿死了,还有一篇是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在自己与病人之间联通了一条电路,一开开关,医生马上就感到头疼、恶心要吐,于是马上关闭电路,这个设备就是让医生能直接体验病人的感受,这些故事不比现代科技差,今天的技术有些甚至还没接近科幻的边缘,看书去吧,有多少现代科技是受到了科幻作品的启迪而发展起来的,再重温一遍凡尔纳吧。


碧伶居士


一个不走的表,它每天还有两次是对的。

但科幻很难完全bingo,因为科幻成为现实,需要预测科学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资源对科学的制约、社会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人性、历史、文化等等。无数的因素和变化,让未来显得千变万化而不可捉摸。

刘欣慈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亚洲人,就是因为他试图将这些因素加入到自己的想象。

科幻,就不再单薄,比《地心游记》那些传统而经典的科幻小说,又多了一份厚重。

吹完大刘,我们再来看看大刘这句话。

为什么说没有任何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诚然,正如刚刚提到的那样,因为太多因素需要考量,所以未来的预测显得那么难。

你能预测到互联网的诞生,却预测不到低头族他们永远看着手机,你更不会再考虑到医学角度,预测到,中国近视人的比例高达45%以上。再考虑到技术层面,流量资费的降低,如今火热的小视频时代,是不是会往中长视频转变呢?

还有一个层面:科幻作者的义务不是预测未来。

科幻作者的义务,是想象有趣或者惊人的未来,在这当中如果能叩击到人性的部分,就很成功了。

就好像大刘的《三体》、《微观尽头》。


不入流的大刘


我不知道大刘什么时候,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这个话的,提问者有没有断章取义。丹.西蒙斯1989年巨制《海伯利安》,以及后三部(1993,1996,1997),里面就使用了一个设备“个人通信志”,依靠无线数据网以及超光通信网在几百个星球殖民地之间通信,数据库中查询资料和连接人工智能。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而具有数据也许功能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仅仅诞生于1989年,2000年的时候运营商最大的利润来源是短信,个人终端真正的开始是iphone4


视界之内还有什么


是吗?恰恰刘慈欣自己的小说里就有“全民拿出可移动载体投票”这么一个桥段,忘了是哪篇短篇了,总统是个女的那个。


某铖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科幻作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根据现有的理论体系加上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去推测未来的可能样子,往往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或者所依据的更多的是大众基础理论学科。互联网科学并不是传统的基础理论学科,毕竟很多科幻最佳并不是专业的科学家,即使有一些事专业的科学家,所研究的范围可能也会有偏差

2.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其实更多地时候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巨大量变的基础上出现的极速的质变,移动互联网从萌芽到爆发的时间段很短,这个时间段里,科幻作假或者科幻爱好者根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然后它就轰轰烈烈的出现了。

3.科幻作家本来就比较少,科幻作家的时间观或者宇宙观往往都比较宏观,对于现实中细小的一些变化往往关注度是不够的。

以上我列举的几个关于本题的答案仅供参考。


蝉念


很多科幻文学的故事场景就用到了移动互联网,只是没详细写到移动互联网下的手机应用罢了,请注意,手机绝不是移动互联网的唯一表现。比如星际战争绝对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思维链接也离不开移动互联网,AI机器人互相通信也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另外,现在很多所谓科幻其实只是换皮的玄幻文,它和科幻迷喜欢传统逻辑性的硬科幻不是一回事。


在临沂客户端


刘慈欣说: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为什么。

科幻作家预言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该怎么说呢?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实际上不就是我们即将到来的5G、6G时代吗?

移动互联网进一步进化的方向就是物联网,而物联网所体现出来的本质就是万物智能,科幻小说虽然我没怎么看,但从其他类型的作品上来作一个粗略的感官分析的话,我显然是不同意刘慈欣的说法的。

我简单地翻看了一些现在在网上发表的网络科幻小说作品看了一下,然后这些作品给我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就像是哪些玄幻小说所给我的感觉差不多一样,大都是相似的套路,相似的类似。十部作品中就有一半以上是重生在末日,然后主角再与末日的丧尸或者是顶尖的时代统治者作阴谋上的斗争,还有剩下的一小部分就是各种星际战斗,然后什么能量炮,核武器等秒天秒地秒空气地发生了。

其实这些被定性为科幻作品最大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通过自己的学识,通过幻想去预言未来的科技发展到底该怎么去进化,然后对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战争方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书写的故事是在未来,是在末日而已,也就是说,现在的科幻小说与其他类型小说的最大本质区别仅仅是时间线上的不同而已,它们并没有体现出科幻小说该有的未来科技生活,甚至是科技战争所需带携带的幻想与期望。从这些方面去理解现在网络上的科幻小说的话,在我看来,那都不是一本完整的科幻小说,顶多是一些披着科幻的外皮去描写一些未来矛盾的故事而已。

既然网上的那些写手写的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那么他们又哪来的能力去被称作是科幻作家呢?要知道,至少在我的眼里,真正的科幻作家那必然不止是要只会写一些末日重生,基因变异,丧尸出笼,星际能量炮大战等尿性文字而已。他们还必须要从这些未来故事里面投射出一种具有科技人文的属性出来,因为科技人文才是科幻作品的核心。

因此,网上写科幻小说作品的大多只能被称为写手,而不是科幻作者。

好了,排除这一大部分写科幻小说的写手,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可以真正被称为科幻作者的科幻作品是不是真的如刘慈欣所说的那样没有预言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呢?

其实这是不然的,前面说了,移动互联网的根本进化方向是物联网,即万物智能,在科幻小说里面的一切智能设备的通讯,其实都是属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一种体现,而这些体现在正常的科幻小说中只不过是起到情节环境的辅助作用而已,并没有必要去大手笔的展现描述那些设备如何如何的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的发达,毕竟小说的根本还是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