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傅佩榮:自己的窮困潦倒講成故事,這麼瀟灑的人世間沒有第二個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一語,出於《論語·顏淵》,其中蘊涵的道理誰也無法否認。

在這一點上,道家的莊子與顏淵頗有幾分相似。

莊子有個鄰居,在發達之後,用三句話描寫莊子:

住在窮街陋巷,困窘地織鞋維生,餓得面黃飢瘦。(〈列禦寇〉)

這不是比顏淵還要窮困嗎?

1莊子借米

莊子有妻有子,自然要扛起家庭生計。到了實在沒辦法時,只得向人開口求援了。

《莊子·外物》有一段描述,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莊子的處境,讀來實在讓人痛心:

莊周家裡貧窮,因此去向監河侯借米。

監河侯說:“好的。等我收到封地的賦稅以後,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

莊周氣得臉色都變了,說:

“我昨天來的時候,半路上有人喊我。我回頭一看,在車輪壓凹的地方有一尾鯽魚。

我問它:‘鯽魚啊!你在這裡做什麼?’

它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之臣。你有沒有一升一斗的水可以救我呢?’

我說:‘好的。我將到南方遊說吳國、越國的君主,引進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可以嗎?’

鯽魚氣得臉色都變了,說:

‘我失去了日常需要的水,沒有容身之處。現在只要有一升一斗的水就可以活命,而你竟然這樣說,那還不如早些去幹魚鋪找我算了!’”

在這段故事裡,莊子聽到監河侯的回答,“氣得臉色都變了”;

他隨口所說的寓言中,鯽魚聽到他的回答,也是“氣得臉色都變了”。

現實與虛擬故事兩相對照,自然生動使人如臨現場,畫面逼真讓人心生感慨。

換了我是監河侯,一定立即慚愧得“臉色都變了”;

然後送上“一升一斗的水”,請莊子去救鯽魚,並送上“一斤一兩的米”,暫時化解莊子的燃眉之急。

由此也不難看出,莊子的人際關係太差了,連一個救急的朋友都找不到。


傅佩榮:自己的窮困潦倒講成故事,這麼瀟灑的人世間沒有第二個

2莊子見魏王

《莊子·山木》也有一段記載,莊子不知為了何事而晉見魏王,情況似乎也不順利:

莊子穿了一件打了補釘的粗布衣服,用麻繩拴住腳上的破鞋,然後去見魏王。

魏王說:“先生為什麼這樣委靡呢?”

莊子說:“是貧窮,不是委靡啊!

讀書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實踐,才是委靡;至於衣服破舊,鞋子穿孔,是貧窮,而不是委靡。

這是所謂生不逢時啊!

您難道沒有見過跳躍的猿猴嗎?

當它處在柟、梓、豫、章這些大樹上的時候,可以攀緣樹枝,往來自如,就算是后羿、蓬蒙這樣的神射手也不能小看它。

等到它處在柘、棘、枳、枸這些多刺的樹叢中時,就要小心行動,瞻前顧後,還會害怕得發抖,這不是因為筋骨變得僵硬而不柔軟,而是所處的情勢不利,沒有辦法施展它的才能啊!

現在處在昏君亂臣的時代,要想不委靡,怎麼可能呢?

像比干被紂王剖心而死,就是一個例證啊!”

可見,莊子承認自己既貧窮又委靡。而責任在誰呢?

在於“昏上亂相”,使得讀書人有理想也無緣實踐。


傅佩榮:自己的窮困潦倒講成故事,這麼瀟灑的人世間沒有第二個

3莊子的幽默

因此,莊子的貧困,問題不只在於他願不願意從政做官,同時也在於他能不能夠發揮抱負。

如果做官只是為了活命,亦即“為五斗米折腰”,那還不如努力安貧樂道吧!

在這一點上,莊子與儒家的顏淵、曾參、原憲,可謂殊途而同歸。

莊子的幽默,在於他毫不遲疑地把自己比擬為鯽魚與猴子,也坦白承認自己的走投無路與困頓不堪。

這是因為他還有養家活口的責任,必須勉強遷就,委屈自己。

現實生活雖貧困,莊子的心靈依然可以自在逍遙,依然可以品味天地之間無處不見的美妙境界。

假設這種處境放在我們身上,恐怕沒有幾人能像莊子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