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未来的李鸿章,你赞同吗?

小庆说历史文化


赞同!但也不尽然,他们关系类似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早年李鸿章受曾国藩影响较大,之后就是自己的修行了。

这里首先说明一下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再对照李鸿章的成长路径进行说明。

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首先自己要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最后,说你行的人要行。

一是自己的本事才华是基础,没有这个,一切都是妄谈。二是要有人认可你,确保不是孤芳自赏。三是说你行的人要有能力给你平台展露才华。

比如刘邦打天下、朱元璋起义、太平天国造反等等历史大事件,人们会发现,很多很有名的将领、军师都只是以前村里的屠户、教书先生等,这里也可以按刚才的三点理论印证。第一点,他们肯定具有一定的才华本事,屠户胆子大,膀大腰圆,勇猛,教书先生是当时村一级的文化人才代表。第二点,这些人无疑是适合于起义打仗的,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第三点,刘邦、朱元璋、洪秀全等大哥级人物认可他们,假如没有起义,刘邦等也不过是小人物,被刘邦等人认可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起义了,刘邦等人成了一方将领,自然就行了,能够给认可的人展露才华的平台。

李鸿章的成长路径

李鸿章最开始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拜曾国藩为老师,为人处世等受到了曾国藩的影响和指点,李鸿章的淮军就是比照着曾国藩的湘军模式建立起来的,属于学会后的单飞。

但李鸿章学成后的人生路、成就全是自己拼出来的,李鸿章有进步思想,对于当时清庭推进现代化有较大的成就,曾国藩相对迂腐。


笨奔小哥


李鸿章是曾国藩唯一弟子,也是曾国藩政治接班人。

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城下一声爆炸声中宣告失败。曾国藩在天京城破之前就在考虑如何不不功高震主。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天京城破曾国藩迅速向清庭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但提出裁湘留淮。即裁撤曾国藩的湘军保留李鸿章的淮军。从此,李鸿章开始出任督府之职。正式开始了李鸿章时代。

李鸿章能位列中兴名臣,曾国藩是扮演了一个伯乐的角色。把李鸿章扶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为清代第一谥号。李鸿章死后谥号文忠,为清代第二谥号。曾国藩死后,李鸿章逢人便提我老师文正公怎么怎么的,可见师生之情。

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上的挽联是: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的尊重。


史争朝夕


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

曾国藩的年龄是比李鸿章大上十二岁的。在李鸿章父亲死后,为了寻求官场上的帮助。1859年,李鸿章成为了当时著名权臣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才思敏捷,对时局往往有独到的看法,但毕竟年轻,凡是往往不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遇事勇于表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很多人。曾国藩当时给了李鸿章这样一个评价,志大才高。为了磨一磨李鸿章的锐气,曾国藩用自己得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鸿章,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曾国藩这个人,每每遇到大事都深思熟虑好久,经常犹豫不决,而李鸿章做事果决,此刻的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曾国藩知道,日后的李鸿章绝对是一府之长,迟早会有离开自己的一天。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鸿章与曾国藩的矛盾渐渐产生,在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暂时离开了曾国藩,在他离开后不久,曾国藩的大营遭到敌军猛攻,差点陷落。曾国藩又说李鸿章不可共患难。二人之间开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然而两人毕竟是师生关系,1861年秋,在经过其二人共同的好友胡林翼的劝说下,李鸿章最终回到了湘军大营。同年,曾国藩需要援助正处于太平天国军猛攻的上海,在无人可派的情况下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李鸿章的淮军采用的是曾国藩湘军的制度,加上当地父老乡亲的支持。很快地淮军便成型了。当李鸿章的淮军到达曾国藩的驻地时,曾国藩还嫌淮军力量单薄,将自己的湘军抽调了几个营给李鸿章。

李鸿章由于才能高超,打仗往往有自己独立的眼光,很快就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击溃了来犯的太平天国军。由于湘淮两军的英勇战斗再加上天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很快的清政府就准备进攻太平天国的首都。此刻的曾国藩,李鸿章二人关系很好,甚至出现了李鸿章让功劳给曾国藩,故意迟到让曾国藩先攻进了天京。

可很快,羽翼丰满的李鸿章就开始与他的老师曾国藩在朝政上走了不同的道路。攻克天京后,曾国藩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下令解散了他的湘军,可李鸿章非但没有,还引进西方武器武装自己的淮军,准备对付西方人。从后世的角度看,无疑是李鸿章的做法更好。

日后在朝堂上,李鸿章的野心终于展露了出来,两个人两个派系之间争斗不断两个人从师生关系转变成了庙堂上尔虞我诈的政敌关系。最后随着曾国藩的逝世两人这对欢喜冤家终于分离开来,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还把持了三十年的朝政。曾国藩死后谥文正,为清代第一谥号,李鸿章死后谥文忠,为清代第二谥号。

李鸿章给曾国藩提的挽联是: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的尊重,即便活着时候党争不断,死后依然一口一个我师父,这对师徒啊。


唐明国亮


这个要从清朝的科举制度说起,清朝的科举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对应的功名依次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其中进士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现在很多人以为考中了进士就是当了官,虽然也可以这么说,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进入了国家的人才储备库,当时叫翰林院,享受国家俸禄,在翰林院里继续学习竞争,等到国家官员有缺员,方才可以补位正式进入仕途,也就是所谓的官场。

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曾国藩是李鸿章父亲同辈的,曾国藩的仕途也算顺风顺水,进入翰林院没几年就先后进入了礼部、兵部、工部,十年升了七次官,成为朝廷二品大员。但当时清朝已十分腐败,曾国藩想干实事不成却得罪很多人,十分抑郁,这个时候他母亲去世了,清朝时无论官职多大,父母去世都是要回家守孝三年的,称为“丁忧”。本来曾国藩想着以后不再出仕为官了,但是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烽烟四起,兵锋正盛,清朝官军早已糜烂,不堪一击,无奈之下咸丰皇帝诏令曾国藩即刻山办理团练,抗击太平天国,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湘军。

湘军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请廷所能依赖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谓时势造英雄,太平天国祸乱了大半个中国,却也成就了曾国藩,要不然他的一生充其量可能也就是一个普通清朝官员。

在湘军连番胜利之际,李鸿章却还在北京当着寒酸的京官,说寒酸是因为清朝官员俸禄很低,开销却很大。后来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摆脱这种郁郁不得志,李鸿章决定投奔曾国藩的门下。

曾国藩其人气度很大,不光收纳李鸿章为幕僚还在后来派李鸿章去上海组织淮军形成自己的力量。李鸿章的淮军在湘军裁撤之后更为清廷倚重,也帮助李鸿章步步高升。

由此可见曾国藩于李鸿章确有知遇之恩。


字匠甲


曾国藩的想法思路学识人品为人处理肯定一流,

曾国藩固然是李鸿章人生路上的非常重要导师,

可以说没有曾国藩的培养就没有李鸿章的学识,

但是,李鸿章并非是曾国藩学生中唯一的学生,

也不得不承认李鸿章也是一位非常要求上进的,

没有李鸿章自我要求积极上进其实也是学不进的,

所以,导师领进门,修行靠自己,上进靠坚持自律

从一个大的维度来看,

李鸿章固然是学到了曾国藩的学识,

李鸿章固然是学到了曾国藩的知识,

李鸿章固然是学到了曾国藩的认识,

李鸿章固然是学到了曾国藩的处理问题的手段,

李鸿章固然是学到了曾国藩的看待问题的方略,

李鸿章固然是学到了曾国藩的想到问题的方向,

从一个小的维度来看,

李鸿章没有学到了曾国藩的修身

李鸿章没有学到了曾国藩的修心,

李鸿章没有学到了曾国藩的修己,

李鸿章没有学到了曾国藩的坚持,

李鸿章没有学到了曾国藩的坚守,

李鸿章没有学到了曾国藩的坚毅,

从一个中的维度来看,

李鸿章没有想通和了解曾国藩的大略,

李鸿章没有想通和了解曾国藩的战略,

李鸿章没有想通和了解曾国藩的方略,

从一个另一个维度来看,

曾国藩没有看到学生,

李鸿章身上的,身体健康才是人生第一锻炼项目,

当然,曾国藩也好,李鸿章也好,

都具备,非常非常非常出色的全力以赴奋斗精神。


上海炜哥


可以这么认为。

首先在于毕竟李鸿章师从曾老头子,而老头子在中国历史上名列两个半人,有雄厚的学术家底,这对李鸿章必定是有很深的影响。其次李鸿章在对曾老头子学习的时候,以老头子为参照,批判式地学习了曾国藩。一是模仿建立了淮军,都对维持腐朽的清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又与湘军的训练方式决然不同;二是在清末后期都有开明姿态,但又吸收曾国藩的教训,善始敬终,死而后已。在这方面,可以说李鸿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凡人闲心


这是一个假问题,历史的呈现结果不能用假设去推断。

这是一个相互的关系,也是机缘、条件的适时聚合,没有“如果”之说。伯乐和千里马互生才能产生好的结果。

这里有曾国藩的识才、用才、育才的格局、心胸和眼光,为国举才的责任和使命;也有李鸿章的天赋、勤奋和把握机遇的努力,有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因缘聚合,适时而生!


行着茶酒之路


赞同,李鸿章天资聪慧,但有些桀骜不驯;正是在曾国藩门下,言传身教;变得成熟稳重;而且在以后的仕途中曾国藩也不遗余力的予以提携。


好享家张松


有关系,但李鸿章还是早晚出来做事的。


爱下军旗的熊猫


曾,李两人都是人中龙凤,国之栋梁,并世英豪,绝代双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