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沒有曾國藩就沒有未來的李鴻章,你贊同嗎?

小慶說歷史文化


贊同!但也不盡然,他們關係類似於: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早年李鴻章受曾國藩影響較大,之後就是自己的修行了。

這裡首先說明一下人才成長的必然規律,再對照李鴻章的成長路徑進行說明。

人才成長的必然規律。

首先自己要行,其次要有人說你行,最後,說你行的人要行。

一是自己的本事才華是基礎,沒有這個,一切都是妄談。二是要有人認可你,確保不是孤芳自賞。三是說你行的人要有能力給你平臺展露才華。

比如劉邦打天下、朱元璋起義、太平天國造反等等歷史大事件,人們會發現,很多很有名的將領、軍師都只是以前村裡的屠戶、教書先生等,這裡也可以按剛才的三點理論印證。第一點,他們肯定具有一定的才華本事,屠戶膽子大,膀大腰圓,勇猛,教書先生是當時村一級的文化人才代表。第二點,這些人無疑是適合於起義打仗的,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第三點,劉邦、朱元璋、洪秀全等大哥級人物認可他們,假如沒有起義,劉邦等也不過是小人物,被劉邦等人認可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但起義了,劉邦等人成了一方將領,自然就行了,能夠給認可的人展露才華的平臺。

李鴻章的成長路徑

李鴻章最開始在曾國藩手下當幕僚,拜曾國藩為老師,為人處世等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和指點,李鴻章的淮軍就是比照著曾國藩的湘軍模式建立起來的,屬於學會後的單飛。

但李鴻章學成後的人生路、成就全是自己拼出來的,李鴻章有進步思想,對於當時清庭推進現代化有較大的成就,曾國藩相對迂腐。


笨奔小哥


李鴻章是曾國藩唯一弟子,也是曾國藩政治接班人。

太平天國運動在天京城下一聲爆炸聲中宣告失敗。曾國藩在天京城破之前就在考慮如何不不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天京城破曾國藩迅速向清庭主動提出裁撤湘軍,但提出裁湘留淮。即裁撤曾國藩的湘軍保留李鴻章的淮軍。從此,李鴻章開始出任督府之職。正式開始了李鴻章時代。

李鴻章能位列中興名臣,曾國藩是扮演了一個伯樂的角色。把李鴻章扶上馬送了一程又一程。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為清代第一諡號。李鴻章死後諡號文忠,為清代第二諡號。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逢人便提我老師文正公怎麼怎麼的,可見師生之情。

曾國藩死後李鴻章上的輓聯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尊重。


史爭朝夕


李鴻章是曾國藩一手提拔起來的。

曾國藩的年齡是比李鴻章大上十二歲的。在李鴻章父親死後,為了尋求官場上的幫助。1859年,李鴻章成為了當時著名權臣曾國藩的幕僚。李鴻章才思敏捷,對時局往往有獨到的看法,但畢竟年輕,凡是往往不懂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遇事勇於表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很多人。曾國藩當時給了李鴻章這樣一個評價,志大才高。為了磨一磨李鴻章的銳氣,曾國藩用自己得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李鴻章,李鴻章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曾國藩這個人,每每遇到大事都深思熟慮好久,經常猶豫不決,而李鴻章做事果決,此刻的二人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但曾國藩知道,日後的李鴻章絕對是一府之長,遲早會有離開自己的一天。

在以後的日子裡,李鴻章與曾國藩的矛盾漸漸產生,在因曾國藩決定移軍祁門和彈劾李元度二事發生嚴重分歧。李鴻章暫時離開了曾國藩,在他離開後不久,曾國藩的大營遭到敵軍猛攻,差點陷落。曾國藩又說李鴻章不可共患難。二人之間開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然而兩人畢竟是師生關係,1861年秋,在經過其二人共同的好友胡林翼的勸說下,李鴻章最終回到了湘軍大營。同年,曾國藩需要援助正處於太平天國軍猛攻的上海,在無人可派的情況下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李鴻章的淮軍採用的是曾國藩湘軍的制度,加上當地父老鄉親的支持。很快地淮軍便成型了。當李鴻章的淮軍到達曾國藩的駐地時,曾國藩還嫌淮軍力量單薄,將自己的湘軍抽調了幾個營給李鴻章。

李鴻章由於才能高超,打仗往往有自己獨立的眼光,很快就在上海站穩了腳跟,擊潰了來犯的太平天國軍。由於湘淮兩軍的英勇戰鬥再加上天平天國內部的分裂,很快的清政府就準備進攻太平天國的首都。此刻的曾國藩,李鴻章二人關係很好,甚至出現了李鴻章讓功勞給曾國藩,故意遲到讓曾國藩先攻進了天京。

可很快,羽翼豐滿的李鴻章就開始與他的老師曾國藩在朝政上走了不同的道路。攻克天京後,曾國藩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下令解散了他的湘軍,可李鴻章非但沒有,還引進西方武器武裝自己的淮軍,準備對付西方人。從後世的角度看,無疑是李鴻章的做法更好。

日後在朝堂上,李鴻章的野心終於展露了出來,兩個人兩個派系之間爭鬥不斷兩個人從師生關係轉變成了廟堂上爾虞我詐的政敵關係。最後隨著曾國藩的逝世兩人這對歡喜冤家終於分離開來,在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還把持了三十年的朝政。曾國藩死後諡文正,為清代第一諡號,李鴻章死後諡文忠,為清代第二諡號。

李鴻章給曾國藩提的輓聯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尊重,即便活著時候黨爭不斷,死後依然一口一個我師父,這對師徒啊。


唐明國亮


這個要從清朝的科舉制度說起,清朝的科舉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對應的功名依次為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其中進士第一名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現在很多人以為考中了進士就是當了官,雖然也可以這麼說,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進入了國家的人才儲備庫,當時叫翰林院,享受國家俸祿,在翰林院裡繼續學習競爭,等到國家官員有缺員,方才可以補位正式進入仕途,也就是所謂的官場。

李鴻章與曾國藩都是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進入翰林院。曾國藩是李鴻章父親同輩的,曾國藩的仕途也算順風順水,進入翰林院沒幾年就先後進入了禮部、兵部、工部,十年升了七次官,成為朝廷二品大員。但當時清朝已十分腐敗,曾國藩想幹實事不成卻得罪很多人,十分抑鬱,這個時候他母親去世了,清朝時無論官職多大,父母去世都是要回家守孝三年的,稱為“丁憂”。本來曾國藩想著以後不再出仕為官了,但是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烽煙四起,兵鋒正盛,清朝官軍早已糜爛,不堪一擊,無奈之下咸豐皇帝詔令曾國藩即刻山辦理團練,抗擊太平天國,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湘軍。

湘軍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請廷所能依賴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謂時勢造英雄,太平天國禍亂了大半個中國,卻也成就了曾國藩,要不然他的一生充其量可能也就是一個普通清朝官員。

在湘軍連番勝利之際,李鴻章卻還在北京當著寒酸的京官,說寒酸是因為清朝官員俸祿很低,開銷卻很大。後來為了建功立業,為了擺脫這種鬱郁不得志,李鴻章決定投奔曾國藩的門下。

曾國藩其人氣度很大,不光收納李鴻章為幕僚還在後來派李鴻章去上海組織淮軍形成自己的力量。李鴻章的淮軍在湘軍裁撤之後更為清廷倚重,也幫助李鴻章步步高昇。

由此可見曾國藩於李鴻章確有知遇之恩。


字匠甲


曾國藩的想法思路學識人品為人處理肯定一流,

曾國藩固然是李鴻章人生路上的非常重要導師,

可以說沒有曾國藩的培養就沒有李鴻章的學識,

但是,李鴻章並非是曾國藩學生中唯一的學生,

也不得不承認李鴻章也是一位非常要求上進的,

沒有李鴻章自我要求積極上進其實也是學不進的,

所以,導師領進門,修行靠自己,上進靠堅持自律

從一個大的維度來看,

李鴻章固然是學到了曾國藩的學識,

李鴻章固然是學到了曾國藩的知識,

李鴻章固然是學到了曾國藩的認識,

李鴻章固然是學到了曾國藩的處理問題的手段,

李鴻章固然是學到了曾國藩的看待問題的方略,

李鴻章固然是學到了曾國藩的想到問題的方向,

從一個小的維度來看,

李鴻章沒有學到了曾國藩的修身

李鴻章沒有學到了曾國藩的修心,

李鴻章沒有學到了曾國藩的修己,

李鴻章沒有學到了曾國藩的堅持,

李鴻章沒有學到了曾國藩的堅守,

李鴻章沒有學到了曾國藩的堅毅,

從一箇中的維度來看,

李鴻章沒有想通和了解曾國藩的大略,

李鴻章沒有想通和了解曾國藩的戰略,

李鴻章沒有想通和了解曾國藩的方略,

從一個另一個維度來看,

曾國藩沒有看到學生,

李鴻章身上的,身體健康才是人生第一鍛鍊項目,

當然,曾國藩也好,李鴻章也好,

都具備,非常非常非常出色的全力以赴奮鬥精神。


上海煒哥


可以這麼認為。

首先在於畢竟李鴻章師從曾老頭子,而老頭子在中國歷史上名列兩個半人,有雄厚的學術家底,這對李鴻章必定是有很深的影響。其次李鴻章在對曾老頭子學習的時候,以老頭子為參照,批判式地學習了曾國藩。一是模仿建立了淮軍,都對維持腐朽的清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又與湘軍的訓練方式決然不同;二是在清末後期都有開明姿態,但又吸收曾國藩的教訓,善始敬終,死而後已。在這方面,可以說李鴻章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凡人閒心


這是一個假問題,歷史的呈現結果不能用假設去推斷。

這是一個相互的關係,也是機緣、條件的適時聚合,沒有“如果”之說。伯樂和千里馬互生才能產生好的結果。

這裡有曾國藩的識才、用才、育才的格局、心胸和眼光,為國舉才的責任和使命;也有李鴻章的天賦、勤奮和把握機遇的努力,有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的堅韌不拔的精神。

“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因緣聚合,適時而生!


行著茶酒之路


贊同,李鴻章天資聰慧,但有些桀驁不馴;正是在曾國藩門下,言傳身教;變得成熟穩重;而且在以後的仕途中曾國藩也不遺餘力的予以提攜。


好享家張松


有關係,但李鴻章還是早晚出來做事的。


愛下軍旗的熊貓


曾,李兩人都是人中龍鳳,國之棟樑,並世英豪,絕代雙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