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

我是熱狗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除了那个侍卫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外韩通被杀外,其余再也没有一起流血事件。

要知道,后周也是一个朝代。而且在整个五代史上,后周实际上是最强大的,也是最接近于统一全国的朝代。

既然这个朝代有这么强大的力量,那么他的生长性自然是相当强的,是很难被摧毁的。比如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并没有崩溃,依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而且还往后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由此可见,一个朝廷要想轻易被消灭,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之所以一个朝代消灭并不容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高度集权,权力都在中央,因此,反对的势力,其实很难推翻。二是人们在情感上都是维护旧朝廷的,如果有人想要推翻旧朝廷,大家都是会反对的。

(陈桥兵变)

那么,本来很强大的后周,为什么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却没有什么人站出来反对呢?

当然了,也不能说绝对没人反对。韩通就是一个反对者。当赵匡胤带着大军回撤回来,进入宫中准备夺权的时候,韩通便带着身边的一些士兵,从家里冲出来,想要去调集军队对付赵匡胤。

但是,赵匡胤的军队早已冲到韩通的门外,驻守在那里。韩通一冲出来,赵匡胤的军队就把他逮了个正着,手起刀落,砍下韩通的人头,并且冲进去,杀掉了韩通的三个儿子。

除了韩通反对以外,文臣中的宰相范质也是反对的。当赵匡胤走进朝廷的时候,所有的文臣都跪了下来,不过宰相范质并没有下跪,而是质问赵匡胤说,先帝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背叛他呢?赵匡胤当时大哭着说,不是我想背叛他,都是士兵们强迫我,我也没办法啊。旁边的士兵罗彦环也配合性地拔出宝剑,对着范质大叫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有个天子识得我们,谁如不从,就让我的宝剑说话!”范质没办法,只得也跪了下来。

(范质画像)

由此看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反抗。反抗是有的,只不过反抗的程度显然非常有限而已。那么,预料中激烈的反抗,为什么没有出现呢?

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其一,皇室人才凋敝。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轻轻松松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皇室人才凋敝,算得上一个重要原因。后周皇室为什么会出现人才凋敝呢?主要是因为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家人,当年几乎被后汉的皇帝汉隐帝杀光了。

后汉的皇帝汉隐帝之所以要杀郭威一家,是因为郭威掌控着军队的大权,汉隐帝猜忌他,所以才会杀他。杀不到他,就杀他的家人。

郭威由于家人被杀光,因此,才几乎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后代。最后在传位的时候,才会传给养子柴荣。

既然皇室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因此赵匡胤发动兵变的时候,才没有人站出来维护后周。

(柴荣画像)

其二,柴荣自断臂膀。

柴荣虽然没有什么皇室成员,但依然有两个重要的人,掌控着权力。一个就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

柴荣活着的时候,他是不害怕这两个人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敢反抗。但是,当他生了重病的时候,就有点担心了。所以,把这两个人都调出了中央,把他们调到地方上去了。

恰恰是这两个人都调出去了,因此才给了赵匡胤独自掌控权力的机会。而赵匡胤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谎称契丹入侵,把大军骗到手里。由此在整个朝廷中,他一枝独大,别人根本就把他无可奈何。

其三,赵匡胤暗聚力量。

实际上,之所以朝廷上下,很少有人站出来维护后周江山,是因为在陈桥兵变发生之前,赵匡胤已经悄悄地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朝堂上下,人才基本上都早就到了赵匡胤一边。

这一点,柴荣一直是没有发现的。当他还以为张永德和李重进两人权力太大,会夺了他江山,因而把他们撵出朝廷的时候,实际上最容易夺他江山的赵匡胤,早已把朝廷中的文臣武将都吸纳到自己身边了。

赵匡胤之所以要这样做,既是因为当时五代本身就具有夺江山的传统。一代一代夺江山,已经夺了半个世纪了,赵匡胤当然要有样学样。另一方面,赵匡胤也是看到柴荣身边,没有什么死心塌地维护他的人。所以他预谋已久。而柴荣去世,正好给了他机会,他夺江山,简直是水到渠成了。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后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的主儿,公元959年亲征契丹,突然患上重疾。临死之前泪汪汪,他对王朝的未来充满忧虑,毕竟在世最年长的儿子才6岁。小皇帝君临天下,难免主少国疑,该如何是好?

一番头脑风暴后,柴荣对身后事做出安排,尽量避免小皇帝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里无力控制局面。后周是“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中原政权,当时的政局信奉“兵强马壮者为大哥”,柴荣重点防范的对象就是领兵大将。

柴荣的担心没有错,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最终还是被套住,让宋太祖赵匡胤夺走政权。那么,柴荣殚精竭虑安排的的辅政格局是怎样的呢?

简单的来说,柴荣要控制住最重要的军事力量——禁军,让各级将领互相牵制平衡,居于中枢的小皇帝才能确保无恙。

后周的禁军,分为两个部门来分掌,1个是殿前司、1个是侍卫亲军司。柴荣把自己最放心的人留在禁军:“高平之战”表现忠勇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着3万精锐部队;能征惯战的李重进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开国死忠粉之称的韩通任副都指挥使,赵匡胤的死对头袁彦任步军都指挥使,3个人掌控着6万军马。

如此安排,赵匡胤手头的军力还不足以发动1场政变,禁军里的实力派都是他无法逾越的拦路虎。不过,赵匡胤的运气很好,一番操作之后,拦路虎都被赶跑了。禁军人事格局发生怎样的巨变呢?

柴荣死,幼主上,暗流涌动……后周恭帝即位不久,先帝的安排被完全破坏,先是袁彦被外放到陕州任节度使,后有李重进被打发到淮南任节度使。这两个人一走,有勇无谋的韩通难成气候,随着赵匡胤的大量亲信被补充进来,后周危矣……

不过,赵匡胤对韩通还是有所顾忌,公元960年借口“契丹南侵”,他带着京城精锐出城迎敌,避免军中将士受到韩通影响。等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才带着思想统一的部队返回汴梁,这时候听到消息的韩通依旧要抵抗……

天不遂人愿,韩通在准备兵马抵抗时,首先遭到石守信的伏击,好不容易杀出血路又碰到王彦升的兵马,韩通不敌逃回府邸。赵匡胤的内应岂能放过他,他们杀入府内,韩通夫妇、3个儿子全部被杀。

赵匡胤带着人马进入汴梁,城里的反抗势力早被铲除,他就顺顺当当代周。这时候的外藩并不服气,不少人蠢蠢欲动,比如柴荣的亲信成德节度使郭崇、柴荣的国丈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

如果郭崇、符彦卿起兵反抗,就很有可能引发其他藩镇的效仿,赵匡胤的皇帝宝座就难坐稳。对此,赵匡胤早就有安排,他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就已经派出2路大军驻扎在郭崇、符彦卿的眼皮底下,看你们敢不敢动!是非最好是“消灭在萌芽状态”,郭崇、符彦卿一看虎视眈眈的精锐之师,沮丧之下选择臣服赵匡胤。

有人会问,禁军里外放的哪两位爷呢?陕州任节度使袁彦,“及闻禅代,日夜缮制甲兵”,但终究没有与赵匡胤决裂;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就惨了,勾结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叛,兵败身死。重点是这个李筠,他是唯一有可能让赵匡胤崩盘的藩镇,他究竟做了什么呢?

李筠,本来叫李荣,因为要避讳世宗的名讳,就把“荣”改为“筠”。李筠为后周开国立下大功,柴荣即位后封他为“太尉”,他拥重兵在潞州,主要职责是抵御北汉的侵犯。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派使者去见李筠,后者拒绝从命。经过身边人的劝阻,李筠才安排酒席迎接使者,可是席间他突然挂出后周太祖皇帝郭威的画像,对着画像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吓得使者饭都吃不好,瞅准时机赶忙告辞,火急火燎去给赵匡胤打报告……

后来,李筠联合北汉势力,起兵反对赵匡胤,数万精兵南下驻扎泽州。赵匡胤亲自领兵进攻泽州城,宋兵奋力攻下城池,李筠赴火自焚而亡。仅仅2个多月,赵匡胤迅速平灭李筠的叛乱,不仅在臣民面前大秀一把,还让各地强藩心生敬畏。从此,大宋朝重建中央集权,彻底根除藩镇势力,开启300多年的基业。


子屠龙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第一时间反攻京城,夺下皇宫。当时周恭帝、小符太后都背叛迁居到皇家寺庙,已经被赵匡胤兵马控制。并且,赵匡胤亲自带兵清剿皇宫,将周世宗其他子嗣全部缉拿,该杀的杀,该抓的抓。

  也就是说,除了周恭帝,后周已经没有其他皇子有名分继承帝位。而周恭帝已经被赵匡胤掌控。

  另外,后周立国不到十年,周世宗柴荣在位严刑峻法,对臣下有失恩德,多数大臣并不感恩,加上后周皇族人丁单薄,并无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周世宗在位时,从各地挑选精锐组建了新禁军,新禁军的战力远在地方军队之上,因此在无利可图,无人首倡反正的情况下,大多数节度使选择了默认现状。

  当然,还是有两家节度使选择了造反,一个是泽潞节度使李筠,一个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不过,这两家最终都失败了。

  李筠本就是一个野心家,他并非后周心腹,在周世宗时期就割据一方,图谋不轨。赵匡胤兵变之后他又勾结北汉,发动兵变。不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赵匡胤亲征之下,仅仅一战就大破李筠。

  至于李重进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本来有名分起兵,不过,因为周世宗柴荣对李重进特别敌视,在临死之前特意将其贬斥出京,因此李重进对于柴荣他心有怨气,没有在第一时间起兵,后来赵匡胤要削夺他兵权,他才造反。

  在赵匡胤亲征之下,短短一天,他占据的扬州就被攻破。

  总之,后周建国时间短,周世宗恩德不足,加上赵匡胤兵强马壮,善待后周大臣,大家自然甘心投降。


叶之秋


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夺取了后周的政权,成为了新的王朝宋朝的开国皇帝,当时忠于后周的势力其实并不大,而且也反扑了,但是由于发动反叛的头领都没有什么政治头脑,被赵匡胤各个击破,最终反扑失败。

当然,赵匡胤能坐稳皇位,也是有原因的,下面一一分析。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宽容处理各种政治问题

按照我国历史传统来说,历朝开国君主在夺取了政权后都会对自己的对手赶尽杀绝,以除后患,但是赵匡胤却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有着无比宽容的帝王,他的处理方式与一般的政治习惯不同。

对于后周的皇室柴家,赵匡胤是采取了保留其家族并优待的政策。为了贯彻这一政策,他把优待柴氏家族立为了宋朝皇帝的祖训。

宋朝的新任皇帝都会在一个不识字的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密室,密室里刻着赵匡胤留下的三条祖训,第一条就是善待柴氏家族,可见赵匡胤对于善待柴氏家族来说,是极为看重的,这也就保障了柴氏家族的安全。我们在《水浒传》中能够看到“小旋风”柴进,也是拜赵匡胤的宽容政策所致,说明柴氏家族的人在宋朝一直都活得很好。

对于整个朝廷的大臣来说,原来做什么的基本还是做什么,为了让这些大臣放下心里的戒备,赵匡胤基本都是全盘任用。有一次一位赵匡胤手下参与黄桥兵变的有功的将军夜闯了宰相的府第,被赵匡胤知道后他就把这位将军给贬到了外地。他这样做也让那些前朝的官员都看到了赵匡胤的决心:就算是自己的功臣,要是敢胡乱来的话也没有好下场,他不会偏袒这些有功的臣子,或者因为拥立他有功而会对他们网开一面。

对此再说一下杯酒释兵权,其实历代的皇帝来说,为了解除大将对皇权的威胁,很多都是采取了杀戮的方式,如刘邦、朱元璋都是这种情况,唯独赵匡胤采取了“只要放弃兵权就让你们回家过上富裕生活”的做法,当时以石守信为首的大将们在放弃了兵权之后,赵匡胤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让他们去了全国最富裕的地方担任地方上的虚职长官,同时还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进了他们家,与之结为了亲家。

赵匡胤宽容的做法使得在整个宋朝取代后周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大的动乱,稳定了人心,稳定了政治局面,这是赵匡胤能够消灭后周反扑力量的根本原因。

后周势力的反扑

其实当时终于后周并公开反对赵匡胤的只有李筠和李重进。他们一个在泽潞当节度使,一个在扬州当节度使。

李筠作为战将来说确实是一员猛将,而且也是一位老资格的节度使。但是就是缺乏政治头脑,在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他就公开反对赵匡胤,而当时他的手下都认为不应该反叛赵匡胤,毕竟一个节度使的兵力远远不能和全国的军队对抗,但是李筠却认为自己获胜有三条理由:一是赵匡胤手下的大将和他都有交情,能拉过来;二是他有一员万人敌的猛将;三是他有一匹日行千里的超级宝马。

我们仔细分析李筠的三条理由,会发现基本都不靠谱。就拿第二条和第三条来说,对抗赵匡胤是国家层面的对抗,对于国家层面的对抗这根本不是一员猛将一匹好马能够解决的。而且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他所说的那员猛将根本就没有记录,说明在战争中也没起什么作用。至于他的交情就更为扯淡了,真打的时候那些有交情的“朋友”是和他打的最凶的。

他要反叛的消息首先就引起了北汉的注意,北汉主动过来和他结为了盟友,并,派出了三千老弱残兵给他助阵(然并卵的作用)。在南方扬州的李重进则派人过来联络了李筠,约定一起反叛,但那位负责联络李筠的李重进的使者也是赵匡胤安插在李重进身边的间谍,把李筠和李重进的计划全都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命令那位间谍拖住李重进,不能让他们同时反叛,那个间谍也做到了。

之后赵匡胤率领大军进攻李筠,结果李筠不出意外地战败。在李筠失败之后,李重进菜行动了起来,但为时已晚,毕竟这个时候只剩了他一个,能怎么对付赵匡胤呢?李重进最终还是反叛了,当然因为李重进的军队并不多,所以很快就被赵匡胤击败。

李筠和李重进都是后周的重臣,且都是大将出身,连这样的人反叛都被击败了,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在李筠和李重进失败后,也就没有人反叛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当时后周反扑的势力主要就是大将出身的节度使李筠和李重进,但是他们的势力都不大,并且在赵匡胤的间谍策略下,他们没有同时反叛,其实没有给赵匡胤造成多大的麻烦。在他们失败之后,也没有影响力能超过他们的后周余党,自然也就没人反叛了。


老威观史


陈桥兵变虽然是北宋建立的一个契机,但真正让宋太祖赵匡胤成功做皇帝的原因却有后周的成全,兵变之后,后周是有实力反扑的,却任由北宋政权步步坐大,这样的背后,又怎样解释呢?



后周在柴荣的手上迅速强大,并且实力在五代十国那样动乱的大环境下,不输于任何一个政权,其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质的发展,倘若柴荣再多活几年,燕云十六州或许也不必等到明朝才收复。可惜天妒英才,柴荣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寡母自然无法在这种乱世里平安生存,那些誓死追随柴荣的老臣们,也知道这一点,即便有心辅佐幼主,也很难突出重围,一统中原。



所有人忧心忡忡,困惑不前的时候,赵匡胤突然来了这么一出,后周老臣自然难以接受,以宰相范质为首,王溥、魏仁浦等老臣,质问了秘密回到开封却已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赵匡胤也没有为难这些后周老臣,毕竟曾经同朝为官,自己出征之前,符太后和他们还亲自送行,不过赵匡胤身边的人都认为这是板上钉钉的,于是说了句“再有异言者斩”,从王溥开始一一下拜,之后符太后也不得不认。



陈桥兵变后,除了少量反抗的人被杀,大部分的人看到宰相等人都这样,自然跟着认了这事。虽然是兵变,但流血牺牲和历代争权夺利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赵匡胤也没有对后周皇室赶尽杀绝,而是妥善安置他们,给予恩养,并立下一个“不杀柴氏子孙”的天子誓师碑。北周到北宋的和平过渡,也是大势所趋,百官到百姓,都希望可以早日过上没有战争的好日子。


翻出历史那一页



后周的军事实力在五代算是比较强的,至少是比之前的后晋和后汉都要强。加上柴荣时期的几次军事行动都比较成功,所以还是积累了比较好的军事资本。

柴荣死的时候,后周经过前期的积累,正是国力强盛的上升期,而且中晚唐以来的藩镇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又击败过辽国,改变了后晋以来中原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但天妒英才,柴荣英年早逝,他积累下来的这些资本就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登基,建立宋朝,接了柴荣的盘。

在乱世有没有自己的亲戚兄弟帮自己掌握军队个重要的藩镇,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儿子靠儿子,没有儿子靠兄弟,没兄弟就用自己的女婿之类,也都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当然,自己的子弟太多,而且都手握兵权,对继位的人威胁是比较大的,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有资格继位的。后梁和后唐就面临这个问题,儿子多,而且都有兵权,所以老皇帝一死,就有人要造反夺权。

比如后晋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后汉刘知远是后晋石敬瑭的女婿,都是以河东为根据地,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政权。而他们的根据地都是在前朝就建立起来的,在老皇帝的时候也是被寄予厚望,希望这些亲戚在他身后能够夹辅王室,但结果都是他们自己想当皇帝。

柴荣的问题在于,郭威本身就全家都被杀光了,迫不得已才起兵造反,死的时候没有其他人继位,只能传位给外姓的柴荣。而柴荣也很悲催,他自己也没有其他亲人。

所以,柴荣死的时候,只有几个年幼的儿子。长子宗训登基,另外两个还很小,都没有能力自立。柴荣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他手下的亲信将领。而这其中,他最为信任的就是赵匡胤。


按照后来宋朝记录的说法,柴荣也是很担心身后有人篡位的,所以杀了一些人望比较高,或者被认为又帝王之相的人。但他没想到的是,最后篡位的会是他最信任的赵匡胤。而且,赵匡胤每天就在他眼前活动,柴荣却并没有提防赵匡胤。

赵匡胤是柴荣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为了笼络赵匡胤,柴荣还做主把他老婆的妹妹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算是成了亲戚,以为这样比较安全。

其实,以柴荣临死时后周的军政实力来看,赵匡胤并不是篡位机会最大的,比他机会更大的大有人在。比如李重进,无论实力还是资历,就都有更高一些。所以,在柴宗训继位以后,才把李重进外放到淮南做节度使,以防患生肘腋。

但结果仍然是赵匡胤突然篡位了。在赵匡胤篡位之后,除了河东的李筠和淮南的李重进曾经起兵反抗之外,其他人都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赵匡胤篡位的事实。

而李筠和李重进起兵,也不是因为他们真心要忠于后周和柴荣,怀念故主,只是他们耻为人下而已。因为在他们看来,要篡位,也是应该让他们先来,他们资历比赵匡胤更老。

所以说,虽然后周的军事实力在柴荣死后没有太大的损失,仍然是比较强的,但是却分散在几个主要的外姓将领手中,郭家和柴家都没有更合适的人来统领,哪怕是挑头反抗赵匡胤,也没有合适的人。


萧武


五代乱象,强者为王,如论其时被取代的朝廷国家,前朝遗留的力量大多依然强大,后唐后汉后周的更替莫不如此,只是一旦大局已定,再反抗已是徒劳,这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常态,改朝换代时,亲戚或余悲,他人也已歌,对朝臣和将士来说,效忠谁不是效忠?还有为人所称颂的五代不倒翁冯道,可知这个时期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忠君并不是主流。赵匡胤虽是以快刀斩乱麻,擒贼先擒王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上位,但还是遭到一些抵抗和反扑的。

在以“点检做天子”流言搬掉郭威的女婿、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之后,赵匡胤顺利接替都点检之位,柴荣英年早逝,儿子宗训幼年上位,临终托孤给大臣范质王溥等人,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赵匡胤一系利用契丹入侵的消息,兵到陈桥驿便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回师京都夺权,其时朝内外大多慑服,范质王溥等虽心有不甘,也只得顺水推舟。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常成功,基本符合赵匡胤兵不血刃的意图,但还是杀死了一名高官,后周的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韩通最先追随刘知远,战功出身,后跟从郭威驻邺城,一同被迫反抗刘承祐,深受郭威倚重,为人忠心耿耿,高平之战与赵匡胤柴荣一道力挽败局,在北防契丹立下殊勋,又率军夺取后蜀的秦州凤州等,成为一方节度使,又进位检校太傅,在朝中是可以和赵匡胤抗衡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桥兵变发生后,韩通在汴京得知大变,急忙准备组织禁军抵抗,被军校王彦升所杀。以韩通的威望和战阵经验,如果及时组织人员抵抗,应该有一番恶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另两个反抗者一是郭威的侄子李重进,和开国功臣李筠,只是由于二人的犹豫不决,才使举义在宋朝建立之后,但应可算是反扑行动。赵匡胤代周建宋,派人慰谕李筠,又加官晋爵,李筠忠于后周,悬挂郭威画像,勾结北汉和李重进发动叛乱,赵匡胤派出石守信和慕容延钊二路出击先发制人,自己亲往阵前督战,李筠兵败自杀。李重进与李筠勾结,中了赵匡胤的缓兵计,在李筠死后才起兵,兵败自焚。


南方鹏


都别抢,我来答。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何他如此顺利的就政变成功,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呢?

  • 掌控兵权,安插自己人

首先掌控兵权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政变成功,有很多没有掌控兵权的人也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如唐朝时期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带着500个禁军就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不过兵权虽然不是政变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本。

柴荣去世以后,赵匡胤权势很大,担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和检校太尉一职,此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当初赵匡胤和其他九个人(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为“义社十兄弟”。

其中石守信、王审锜、张光翰、韩重赟和赵匡胤的关系最好,而且都在禁军中担任高级官职,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石守信和王审琦负责的就是守城,就是他们打开城门放任赵匡胤进去,最终才让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进入都城夺取了政权。

可以说,此时的赵匡胤不仅掌握着兵权,关键都城里也有自己的人在军队中担任高级职位,这是赵匡胤能够迅速瓦解朝廷反抗的根本原因。这些人后来都被授予节度使一职,“陈桥兵变”以后,并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匡胤,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都起兵反抗赵匡胤。

但都以失败告终,自此后周更加没有人站出来为它摇旗呐喊了。

  • 人才凋零,缺乏有力支持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时不过7岁,主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辅佐军国大事,而赵匡胤作为柴荣时代受重用的将领,自然也受到器重。当时以赵匡胤为核心的这个圈子几乎已经垄断了都城里的兵权,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童年好友。

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赵匡胤圈子里的人,殿前都虞侯王审锜也是一样,而赵匡胤自己又担任殿前都点检,可以说当时都城里的禁军权力完全被赵匡胤一党掌控。反观柴宗训这边孤儿寡母,根本没有势力可言,宰相范质、王溥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文官,更加没有威胁力。

当时唯一不是赵匡胤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不过后来他成为“陈桥兵变”中唯一被杀的人,且满门诛杀,当时赵匡胤命令大家秋毫无犯,不要杀人抢东西。大家都遵守的很好,但王彦升把韩通一家都杀了,惹得赵匡胤不高兴,成为唯一没有被授予节度使的人。

所以说,当时都城里面根本就没有人可以和赵匡胤势力进行抗衡。

当赵匡胤发动政变进入都城以后,宰相范质、王溥束手无策,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当时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说:

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东都事略》

范质的指甲直抓的王溥的手都出了血,后者不敢说什么。而赵匡胤的一个手下说到:

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宋史》

被逼无奈的范质只好拥戴赵匡胤为帝,通过禅让的形式取代了后周政权。据说后来赵匡胤还搞了一块“太祖誓碑”,上书三条内容说:

  1. 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

  2.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3. 子孙必须遵守;

也算是对柴荣家族的一个优待了吧,从结果来看,柴氏虽然丢掉了皇位,但是好歹没有丢掉性命,而且还得到了优待,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赵匡胤不杀士大夫,是因为要削弱武将们的权力,避免“黄袍加身”的故事再次上演,这又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以及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风气。

纵观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顺利取代后周政权,主要还是后周朝廷内部缺乏能够制衡赵匡胤的力量,柴荣去世前,还把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替换成为赵匡胤,这让赵匡胤以后发动政变更加方便。事后,唯一站出来为柴氏一族打抱不平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

赵匡胤自此就坐稳了江山。


围炉谈史


因为发生兵变的陈桥驿距离后周京师东京(今河南开封)实在是太近了,周恭帝和他的臣子们还没反应过来,赵匡胤就兵不血刃占领了东京。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五代最英明神武的皇帝后周世宗柴荣壮年崩逝,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次年(960年),忽传辽国联合北汉大举来犯后周边境,这两国都是后周的死敌,年轻的符太后吓的花容失色不知所措,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推荐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出兵抵御。陈桥兵变,即发生于这一次出兵。




陈桥兵变实际上是赵匡胤早有预谋,这个政治野心家早就为这场政变做好了准备。据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时都下喧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廷宴然不知。”所谓“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必是赵匡胤命人散布的谣言,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种种史料无不证明,赵匡胤发动兵变是早有预谋,而且准备充足。




所以兵还是出,有兵才能夺权,但赵匡胤不会走太远。政变发生的陈桥驿,是距离东京开封府东北不过二十公里距离的一个驿站。2月2日夜,周军驻扎陈桥驿,兵变当夜就开始,赵匡胤命亲信手下散步议论,谓“圣上年幼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命奋勇杀敌谁人可知,不若先拥立都点检(指赵匡胤)然后北征。”在众人的一番煽风点火下,将士们情绪爆发,不可收拾。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授意将士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喝醉酒的赵匡胤身上,众将士皆拜于庭下,三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拥立为皇帝。




陈桥驿距离东京不过短短二十公里地,正当朝廷上下都以为赵匡胤已经大军开拔,向边境进发的时候,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赵匡胤已经当夜即回军东京。守备京师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出身,属于高级别禁军将领,平常少不了与其他禁军将领拉好关系。兵变成功后这些人都打开城门接应。整个东京的禁军将领,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只是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所杀。

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东京府,在取代后周的过程中,他一改五代朝代更迭时都城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军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京城局势趋于稳定,因此得到了不少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加上京师已为赵匡胤所全面控制,在忠君思想模糊的五代,大家都明哲保身,自然是拥护新君,没有人选择反抗。对于他们来说,谁当皇帝其实都一样,只要富贵荣华还在。




这场兵变实在是太顺利,赵匡胤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东京城,周恭帝柴宗训和符太后困于宫中,无所作为,即不能发号政命,也不能调兵遣将,孤儿寡母,眼看着赵匡胤就这样轻易夺权。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顺利,代价最低的一次改朝换代。


大国布衣


赵匡胤是后周都点检,禁军大将。后周宫內外的军事大权都掌握在赵匡胤手中,柴宗训母子成了待宰的羔羊,只能拱手让位。赵匡胤是官二代,随周世宗征北汉伐南唐屡获战功,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将相。周世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努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做统一天下的准备。当时武将拥兵造反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他认为是武官端正有福相的将领都想尽办法和协掉,唯独没有防备赵匡胤。一方面赵匡胤是后起之秀根基不深,还特别勇敢和忠心。另一方面赵匡义和他是连襟关糸。柴荣死后赵匡胤有托孤之任。960年北汉和契丹联军入侵,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当走到陈桥驿时,士兵哗变,将士把一件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是当年后周开国皇帝郭威造返的成功复制。赵匡胤几乎兵不血刃,一夜之间当上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原先后周群臣一致官复原职,参与参加兵变的将领都是好哥们,一律加官进爵自然皆大欢喜。当一切安定就续后,赵匡胤采用宰相赵普的建议,削夺朝中大将兵权。于是赵匡胤大宴群臣,劝说诸将交出兵权,用良田美宅做交换做到君臣之间没有猜忌。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把禁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收到手中,从而解决潜在危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