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何感觉噶尔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噶尔丹不是实力堪比清朝吗?

江东汪郎


略论葛尔丹与康熙对战中的战术失误

燕赵节度使 2019-04-03 13:05:23

清朝前期面临的两场最大的危机,莫过于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南下。

虽然三藩之乱声势浩大,但毕竟大部分在南方,王辅臣在陕甘,距离北京较远,而葛尔丹进军内蒙古草原,则距离北京不过数百里,可以说是心腹之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葛尔丹率领2万准噶尔骑兵,在乌尔会河(今乌拉盖河)与2万清军遭遇。当时清军仓促迎战,战术死板,缺乏火器兵。

噶尔丹摆下的口袋阵中,将清兵包围,准噶尔两翼士卒使用得自沙俄的火枪交叉射击,清军惨败,全军覆没。

据当时在噶尔丹军中的俄国使者著文回忆,噶尔丹“大杀中国军队……缴获大车五百多辆以及全部辎重”。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葛尔丹产生了清军不堪一击的轻敌骄纵心理,有恃无恐地继续挥兵南下,进逼到距离京师仅仅700多里的乌兰布通,给清廷造成极大恐慌,北京一片混乱,一度造成了“京师戒严,米价上涨”的局面。

“京师戒严,每牛录下派至八名,几于倾国矣.城内外,典廨尽闭,米价至二三两余”( 刘献廷:《广阳杂记》)。

为此,康熙为了稳住人心,不得不硬着头皮御驾亲征,出兵内蒙古,两败葛尔丹,彻底解除了他对北京的威胁。

康大麻子

不过,最近枪叔再读这段历史,却发现其中很多令困惑之处。

比如最令我困惑不解的是葛尔丹的战术:驼城。

驼城

驼城

这种战术在葛尔丹与喀尔喀蒙古打仗的时候,噶尔丹依恃这种战法,挡住了敌方骑兵的冲锋,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但上次成功的战术,未必下次还管用。比如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舰队,从此迷信“大舰巨炮”战术,直到二战时被美国海军航空兵教育做人……

乌兰布通之战,清军10万人,准军2万人,噶尔丹故技重施,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环列为营,名为“驼城”。准噶尔士兵依托箱垛,弯弓射箭,用俄国滑膛枪开火御敌。

结果,清军不是喀尔喀蒙古,清军调集八旗军火器营1000人,汉军火器营400人,藤牌兵2400人,用铁心火炮5门,子母炮3门,集中炮火轰击“驼城”。骆驼成了活生生的靶子,终于将“驼城”炸开一个缺口。准噶尔军阵中,骆驼肉横飞,鲜血如雨而落,受惊的骆驼纷纷挣扎站立,四处逃散,冲散了准军的阵型。清军见状,冲入敌阵,噶尔丹大败,当夜率残部逃走。

自从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投靠满清之后,满清的火炮技术已经超过大明,每次攻城,不像以前那样的人海战术了,而是先用火炮轰城,轰塌之后,再一拥而上攻入城中。

入关后,最有名的炮战就是红衣大炮轰塌大同和潼关,平息姜壤的大同反正和攻入陕西,占领李自成的老窝。

以大同和潼关的城墙尚且不能挡住红衣大炮,更何况是驼城,想想真是可笑。

不过葛尔丹也不算没有见识的人,他早就跟沙俄有来往,准格尔军队中有许多沙俄的火枪,可以说早就见识了火器的厉害。

既然与满清为敌,那早已从漠西蒙古、漠南蒙古的同族那里得知满清拥有火器和火器如何厉害的情报。可为什么还要在大草原上弄个驼城,简直是自取灭亡。

纵观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之战,基本上都是骑兵对决,打的是机动战,消灭对方主力,目的是迫使其投降或者向西向北逃窜。

比如强汉征讨匈奴,巨唐剿灭突厥,无不如此,卫青霍去病李靖李绩都是快马轻骑,杀入草原寻找游牧民民族的主力,与之决战,歼灭其主力。

隆美尔在北非沙漠中的坦克战,就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尽最大可能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胜利的保证。

而游牧民族对付中原王朝的讨伐,则是避开锋锐,步步后退,诱敌深入,同时骚扰补给线。当中原王朝的大军失去了锐气,行军多日疲惫不堪,消耗了给养,被迫后撤时,再集合优势兵力尾随、袭击、合围,一举歼灭。

明朝时徐达北伐北元,就是被王保保诱敌深入,集合优势兵力击败。几十年后丘福更是不听明成祖的劝告,一意孤行,孤军深入,结果被围歼,全军覆没。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多,地形熟悉,随时可以获得给养补充兵员,完全占据了地利、人和的优势。

为此,中原王朝出塞必须速战速决,否则给养一断大事不妙,也因为如此,很多次出塞外都是无功而返,而且宁可无功不可有过,一旦有过,就是全军覆没。

当时清军三路大军赶来,合围葛尔丹,葛尔丹最好就是向西向北撤退,广阔无边的蒙古大草原是辽阔的大后方,可以任其驰骋。同时派轻骑不断侦查三路清兵的动向,待他们给养耗尽被迫撤退之时,再尾随而至追歼敌人,或者集合优势兵力,消灭其一路。

这种战术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付中原出塞军队的最佳战术,不明白为什么葛尔丹放弃自己的长处,居然和清军打起了驼城阵地战,简直是自取灭亡。

但康熙的清军不能一直北进或长期停留在草原,因为人数太多(有十万之众),粮食要从内地运来,时间一长,根本无法保证军需。

明成祖“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前两次鞑靼和瓦剌不服,想跟朱老四比划比划,结果在正面战场被明军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学会了做人。后来学乖了,一旦明军出塞,立即逃走。明军找不到敌人,粮尽退兵。

瓦剌保存了实力,二十多年后终于酿成了“土木之变”;鞑靼后来也多次破墙而入,在北京周围烧杀抢掠……

葛二蛋放着祖宗成功的战略战术——运动战不用,反而在大草原和清兵打阵地战,以自己之短,对抗敌人之长,真是匪夷所思,岂能不败?

第二次昭莫多之战,清军9万人,分三路分进合击,以逸待劳的葛尔丹约2万人,依然跟清军硬碰硬,结果被清军主力优势兵力挡住攻势,又被清军奇兵包抄袭击后方辎重,准军大败,葛尔丹大妃阿努可墩战死,葛尔丹率领残部逃走。从此,一蹶不振,余部纷纷叛逃,自己最后服毒自杀。

外蒙古抗中神剧《阿努可敦》海报

阿努可墩

纵观葛尔丹的一生,虽然后半生败给了康大麻子,但前半生却用兵如神,扩地千里,说是一代枭雄也不为过。

1677年,噶尔丹进攻青海和硕特汗国,将其灭掉,统治了青海和西藏。

1678年,噶尔丹统一了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准噶尔各部听从他的号令,五世达赖喇嘛赐予他“博硕克图汗”的称号。此后,噶尔丹向东攻取哈密和吐鲁番,向西臣服中亚哈萨克诸部。

1682年,灭天山以南的叶尔羌汗国,一统新疆。

1685年,又攻占中亚的安集延,臣服吉尔吉斯。

自此,准噶尔汗国的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雄踞中亚,成了西北草原上的强大势力,史称“最后的游牧帝国”。

准格尔汗国全盛图

只可惜,葛尔丹遇到国势上升期的清朝和一代雄主康熙,所以一统天下的大梦只能破灭。临死之前,葛尔丹可能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吧。


燕赵节度使


千万不要让满清的轻描淡写忽悠,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那是费了吃奶的劲。而且严格说起来,噶尔丹也不算是康熙打败的。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有多费劲呢?

且先看一组数据:

  1. 努尔哈赤扯大旗造反到满清入关,用了29年;

  2. 多尔衮消灭李闯王“大顺政权”,用了1年;

  3. 满清消灭南明政权,用了17年。

  4.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用了3年。

  5. 准格尔汗国可是在清朝眼皮子底下逍遥100年。

再看准噶尔汗国是怎么败亡的?

1676年,噶尔丹开始造反。风头最盛的时候,准噶尔骑兵打到内蒙赤峰,离满清京师就差几百里地。翻过长城,就能兵临皇城下,令满清朝野震动。

康熙前后用了将近十年,先后动用大军达40万,才勉强击败噶尔丹。但严格说,不是康熙击败的噶尔丹。噶尔丹和与康熙前线大战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后造反,争夺准噶尔汗国的大汗位置。噶尔丹后院起火,老巢都丢了,怎么打?只好自杀。

噶尔丹虽死,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迎来了最强盛时期。准噶尔汗国极盛时领土达到700平方公里,30万大军。

康熙是实在没辙了,把问题遗留给雍正。

雍正上台后,几次大军挺进准噶尔,结果统统大败而归。雍正也没办法了,只好捏着鼻子签订和约:以杭爱山划界,西边准噶尔,东边清朝。

雍正临死前哀叹一声,把问题留给乾隆。

准噶尔汗国熬死了雍正,乾隆上台继续打。乾隆也郁闷啊,他也啃不动啊!还好,历史总是必然中带着偶然,上天就要把开疆拓土的功绩送给乾隆。当然,寿命长,也算是战略优势,乾隆打不过,但是乾隆等得起呀。

1745年以后,准噶尔汗国开始了十多年的内讧、火拼,十多年,把准噶尔汗国达成了一个乱摊子。准噶尔汗国内部分裂为两股势力,其中弱势的一想投靠清朝。

乾隆大叹一声:终于让老子等到了。

乾隆趁机发动大军,这才还用了五年,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从准噶尔威胁康熙统治,到乾隆终于将天山南北平定,清朝三代帝王,前后将近100年才搞定。

康熙说:“真难啊!”

雍正说:“真特么难啊!”

乾隆说:“幸亏丫的内讧了,不然咋做十全老人!”


尔朱少帅


在对噶尔丹的战争中,清朝赢得很吃力,非常吃力!

准噶尔汗国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其巅峰时期控制着西蒙古和整个新疆地区,与清帝国前后对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两大部分。厄鲁特蒙古在明代被称之为“瓦剌”,当年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就是该部盟主。

到了明朝后期,厄鲁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别是: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各部落首领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与厄鲁特蒙古不同,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蒙古),其首领大多是黄金家族后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尔喀蒙古把持着。

“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如同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时代,而也正是由于蒙古人的不统一,才给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机会。

从明朝建立开始,厄鲁特和喀尔喀就开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双方也未分胜负。后来随着清帝国的崛起,喀尔喀蒙古东部和南部地区被清军降服,形成了后来的内蒙古。而在征服内蒙古的过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军击败,后来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尔衮投降并献出了传国玉玺,大蒙古帝国正式灭亡。

林丹汗死后,蒙古群龙无首迫于清军的强大,“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均向清朝称臣,而此时的清朝忙于平定关内地区,于是对“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都非常拉拢。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际,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到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台吉(台吉类似于汉人的藩王、国王,比大汗低一级)。

噶尔丹继位后先是击败了厄鲁特蒙古的盟主,和硕部大汗鄂齐尔图,自己也开始称汗,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成为厄鲁特蒙古的新盟主。紧接着他又向南灭掉了苟延残喘的东察合台汗国,向东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将整个新疆和蒙古西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统一厄鲁特蒙古后,噶尔丹准备效仿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全蒙古的军事行动。(清朝初年,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和大清帝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3万进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不敌噶尔丹,纷纷逃亡内蒙古地区,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后派遣2万多人前去迎敌。

此时距离清兵入关已经过去40年了,八旗的战斗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对着强悍的准噶尔骑兵,清军在乌尔会河遭遇惨败,康熙帝闻之大惊,而噶尔丹在获胜之后立即率军南下,直扑北京。(噶尔丹最巅峰时期的版图)

噶尔丹南下的消息震动清廷,康熙下令京师戒严,之后迅速总计动员了10万大军前去迎战。

面对着康熙的亲征,噶尔丹没有一丝的恐惧,在他眼中,此时此刻的局势像极了470多年前“野狐岭之战”。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内蒙古的野狐岭击败了金国40万大军,正式拉开了灭金战争,而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就是满人的祖先。如今时过境迁,蒙古再度与“女真人”进行大战,噶尔丹试图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万清军与3万准噶尔军在内蒙古东部的乌兰布通展开血战。不过由于感染痢疾,康熙并没有亲自上阵,此战清军统帅是康熙帝的亲哥——和硕裕亲王福全。

对于“乌兰布通之战”,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清军大胜,各路史书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损地是一无是处,不堪一击。

但其实清军并没有打赢噶尔丹,虽然最后噶尔丹选择撤退,但主要是因为噶尔丹的弹药用光了。而清军则完全是靠着人多,枪多,大炮多的优势,生生地把噶尔丹给“耗”跑了。

根据随军传教士的记载,清军在野战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荤八素,根本没有了当年吊打明军的风采,而“满人男子满万,则天下无敌”的神话也从此成为一个传说。

战后统计,清军的伤亡远远大于准军,就连康熙的大舅子佟国纲也在冲锋中阵亡了,这令康熙大为悲恸。而反观噶尔丹,仅仅损失了2000多人,伤亡并不大。不过倒霉的是,噶尔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数千名士兵病死,损失甚至超过了与清军的交战。

此战噶尔丹最大的失误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但是仅以三万人就想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实在有些困难。要知道,当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结了10万大军才敢与大金帝国开战的,而清军当年进攻大明的时候也至少有6万人。相比之下,噶尔丹的区区3万人真的不够用。

很显然,噶尔丹与成吉思汗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物,噶尔丹太狂妄了,他在没有完全统一蒙古的情况下就贸然与清帝国开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

当然,噶尔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与清军交战之前,噶尔丹的后院突然着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举兵东进之时抄了他的老家,让噶尔丹失去了根据地。

这时噶尔丹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尔丹狂妄地认为只要向东打败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为虑,因此执意前行。

其实在第一次击败清军之后,噶尔丹是可以乘胜与清廷议和的,这样他就可以稳固自己在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耐心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议和并发兵来攻打他,凭借噶尔丹军队的战斗力,只要他不主动出击,躲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便可以击败劳师远来的清军,以战逼和。等到日后自己的统治稳固下来再出兵伐清,那时胜算会高很多。

不过第一次击败清军的胜利冲昏了噶尔丹的头脑,他认为清军不过如此,于是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总共只有三万人,这么点人是不可能消灭大清帝国的,最后他受阻于乌兰布通。

在乌兰布通战斗结束后,噶尔丹向西退去,但此时他的实力尚在,仍旧没有放弃进攻清帝国的想法。而他的对手康熙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康熙深刻地了解噶尔丹的威胁,在经过了几年准备之后,康熙决定出击噶尔丹。

1696年,清军投入8万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国首都乌拉巴托附近)成功伏击了噶尔丹,而噶尔丹由于人少(还是只有3万),没能顶住清军的围殴。(昭莫多之战示意图)

这一仗噶尔丹实打实地遭到了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从战争过程来看,清军赢得也不轻松,面对着兵力远少于自己的噶尔丹,清军只敢伏击战,而斩敌首级不过2000棵,俘虏也只有几百个。

昭莫多之战失败后,噶尔丹依旧拒绝投降,而清军则是继续穷追猛打,噶尔丹最终于一年之后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台(一说是服毒自杀),终年53岁。


千佛山车神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退出中原,在塞外定居下来,数百年后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蒙古部落,漠南蒙古被满清征服,漠北蒙古以属国身份对清朝称臣纳贡,唯独居住在天山以北的漠西蒙古,不愿意归顺满清。漠西蒙古分为杜尔伯特、士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部,准格尔部吞并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在葛尔丹成为准格尔部首领时,实力达到了顶峰,于是葛尔丹开始准备兼并漠北蒙古。

上图为三大蒙古部位的大致位置

平定葛尔丹叛乱,一场漫长而持久的拉力战

康熙皇帝应蒙古各部的请求,出兵10万北上讨伐葛尔丹,帮助被葛尔丹兼并的蒙古各部恢复领土,葛尔丹比较狂,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就到漠南蒙古,要和清军一决高低,此时的葛尔丹正处于巅峰时期,并在最初的交战中重创了清军。虽然在史书里对葛尔丹叛变的描述较少,葛尔丹兵败昭莫多,最后服毒自尽,显得清朝很容易就取得了战争,但是从康熙皇帝出兵征讨葛尔丹,到葛尔丹服毒自尽,共历时六年,先后发动了三次亲征,才最终平定了葛尔丹叛乱。

在葛尔丹死后,准格尔部的动荡并没有被彻底平息,又经过了雍正,乾隆两朝,直到乾隆皇帝将新疆并入清朝版图,这时蒙古准格尔部的问题才算是彻底的解决了。在康熙皇帝三次亲征葛尔丹的过程中,虽然清朝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准格尔部也对清朝军队造成了重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平定葛尔丹叛乱中,虽然没有彻底征服准格尔部,但是清朝顺道将漠北蒙古并入了版图之中。

葛尔丹叛乱并非是一场简单的地方动乱

满清入关之前曾是渔猎民族,以农耕为主,善于骑射,入关之后,他们也和其它时期的中原王朝一样,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当然主要就是蒙古各部,而葛尔丹是一个有野心,有梦想的人,他想要像自己的祖先一样,统一分散的蒙古各部,重新恢复蒙古帝国的荣耀,于是他先杀死自己的兄弟,兵变抓住自己的叔父,成为准格尔部首领,然后征服了和硕特部,又出兵占领了今天新疆吐鲁番和天山以北的大片地区。

上图康熙时期的清朝疆域

葛尔丹还和西藏达赖勾结夺取南疆,和沙俄勾结欲图吞并喀尔喀蒙古,不断的出兵青海试探清朝的动静,所以葛尔丹叛变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蒙古部落叛变,涉及到清朝北方,西北,西南的疆域稳定,其中纠缠着西藏,沙俄的势力,所以葛尔丹叛变是三藩之乱后,清朝政府遭遇的最严重的挑战,一旦处理不当,那么将会直接动摇清朝的根基,这从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也可以看出他对征讨葛尔丹的重视。

清军在兵力占优,准格尔部后院起火的情况下,最终平定了葛尔丹叛乱,虽然暂时还没有彻底的征服准格尔部,但是也让沙俄看到清朝国力强盛,不得不暂时的打消侵占东亚的野心,稳固了清朝的边疆地区,后来康熙派兵入驻西藏,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一同治理西藏,稳定的环境给日后雍正皇帝发展经济,乾隆皇帝统治新疆奠定了基础。

上图为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为了征讨噶尔丹,康熙可以说拼尽了全力。1690年,康熙两路出兵,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带队,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带队,出喜峰口。康熙则坐镇后方,并命索额图带兵包抄噶尔丹的侧后方;最后还预备一支奇兵,随时可以攻打噶尔丹。

福全的左路军到了达乌兰布通附近,为了争取最低成本解决战斗,福全给噶尔丹写了一封信,要求谈判。福全认为清军全力出动,在力量上足矣震慑噶尔丹。

噶尔丹则利用机会敷衍,一边拖延决战时间,一边整军备战。等准备充足后,噶尔丹则要求朝廷将土谢图汗交出来才行。康熙得知噶尔丹的要求,知道他没有诚意,就下定决心武力解决。

然而,就在此时,康熙大病不起。臣子请求康熙回京城调养,康熙拒绝,为了这一天的决战,他已经等了很多年。噶尔丹出兵千里之外,又是客场作战,粮草与后援都难以为继,正是清廷的大好时机。

8月1日,双方的战斗打响。

噶尔丹的中军大本营在一个山峰的顶上,居高临下,前方地势复杂,沼泽、河流、丛林、草原尽收眼底。在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噶尔丹排出一个奇怪的战阵,将无数骆驼趴在地上形成一座“骆驼城”,骆驼的四条腿被绑住不能动,只能趴着。骆驼身上放着一个木箱,箱子上面蒙着一层湿毛毯。噶尔丹的部队透过木箱之间的空隙朝着河对面的清军开火。

清军从未见过这种阵法,刚开始很疑惑,但很快就知道噶尔丹的目的,想通过“骆驼城”阻挡清军渡河而已。但噶尔丹可能没意识到,他用的是火枪射击,而清军用的是大炮。“骆驼城”很快就出现缺口,清军迅速杀了过去。福全又派兵从后方夹击,噶尔丹很快就溃败,士兵纷纷丢盔弃甲。

第二天,噶尔丹见大事不妙,派了一个西藏人僧人向清军求和。康熙不在前线,所有事情由福全拍板。福全看见来了一个西藏人,觉得事情变复杂了,担心出状况,于是,他一边停止进攻,一边派人向康熙请旨。康熙紧急命令:“全军全力出击,别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

果然,噶尔丹的求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等清军接到康熙指示时,噶尔丹已经率兵逃往漠北,康熙为此次坐失良机而痛心疾首,重责了福全等人。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与清军交战时,当初被其迫害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代兵攻陷他的老巢,抢走了他的妻子、子女以及大量牛羊。

康熙得知此消息后,立刻派人去吐鲁番,赏赐许多金银珠宝给策妄阿拉布坦,以此来笼络他,相当于在噶尔丹的后方插入一颗钉子。康熙又同其他其他蒙古部落的首领见面,对他们恩威并施,要求他们疏远噶尔丹。

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噶尔丹依旧不知好歹,回到漠北后表面臣服康熙,暗地里重振军备;派了两千多人到清军大营,以进贡为幌子,实际上是打探军情。

1694年,康熙召见噶尔丹,要求定立盟约。噶尔丹不仅不来,还暗中到漠南制造叛乱,还号称从俄国借兵六万,准备大举进攻,蒙古各部纷纷向康熙求援。

噶尔丹还厚颜无耻地写了一封信给康熙,要求康熙释放俘虏。康熙彻底怒了,说到“噶尔丹一日不灭,边陲一日不宁”,准备彻底铲除噶尔丹。

1696年,康熙准备再度出击噶尔丹,他调动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军。行军途中,康熙事无巨细,所有事情都要听他指示。

康熙亲自带领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噶尔丹的前锋部队,但东、西两路还未到达,这时有人传言俄国要出兵协助噶尔丹。佟国维、索额图等人劝说康熙班师回朝,只留西路军。康熙对于这种胆怯大臣严厉呵斥,为了统一思想还召开会议,警告臣子不要胆怯,有说退兵者杀无赦。

噶尔丹看到康熙来势汹汹,立刻带队逃跑。康熙听到噶尔丹逃跑的消息,命令内大臣马思哈为平北大将军,率轻骑兵飞速追击,又命令费扬古率兵截断噶尔丹退路。

噶尔丹逃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遇到费扬古的大军。昭莫多是一片森林,前面是开阔地带,历来都是漠北战场。费扬古按康熙的指示,事先已经在树林设下埋伏,然后派出小股部队诱敌,边战边退,将其引入埋伏圈。等噶尔丹的部队一到,费扬古全力开战。最后,噶尔丹中计大败,带着几十名士兵落荒而逃。

昭莫多之战,全歼噶尔丹精锐,是大清平定噶尔丹的关键性战役。经过两次大的征战,噶尔丹集团基本上成了强弩之末,康熙让噶尔丹投降,但噶尔丹宁死不降。

噶尔丹精锐尽失,财产牲畜也所剩无几,他在伊犁的根据地也被策妄阿拉布坦占据,阿尔泰西部、天山以南的回部等地,也纷纷脱离他的控制。

随着噶尔丹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他的内部也逐渐开始分化,许多人都主张投降清朝。眼看跟着噶尔丹没出路,逐渐有人主动投降。康熙优待投降部落,对分化噶尔丹集团,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根除噶尔丹的叛乱,康熙前往归化城,召费扬古等人策划第三次征讨,同时命令策妄阿拉布坦与其他蒙古诸部去做劝降工作。此时的噶尔丹已经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听到清军杀过来了,自知回天乏力,绝望自杀。康熙经过多次围剿,终于彻底解决了噶尔丹的问题。

噶尔丹再怎么强大,他也仅仅是局部气候,战争需要的人、财、物,他都消耗不起。第一次兵败后,噶尔丹已经穷困潦倒,只能靠掠夺,但收货不大,副作用却不小。

而康熙就不一样了,人力、财力、物力都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武器装备也更加先进,这都不是噶尔丹所能比拟的。康熙平定噶尔丹,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事,在人心向背上更有合法性。

康熙不仅用军事手段打击,在政略上也多方出击,拉拢蒙古各部,分化噶尔丹内部,让噶尔丹最后四面楚歌。

秋媚说:在统一的趋势面前,噶尔丹任何的分裂行为,无异于飞蛾扑火;俄国对其支持,是建立在利益互换的基础之上,一旦他实力不济,会立刻人走茶凉;战争是不仅是军事较量,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对抗,噶尔丹看着强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经不起长时间的折腾。


秋媚读史


原因很简单:

准噶尔汗国内乱,而大清内部稳定。

这是康熙帝为什么能够击败噶尔丹的根本原因。就个人能力而言,被称为活佛的噶尔丹不比被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差。


噶尔丹的功绩有:

1、平定准噶尔汗国内乱即位;

2、击败辅助噶尔丹上位的叔父和和硕特部,加强控制和权威,可以说是平二藩;

3、统一天山北的厄鲁特部蒙古

4、击败哈密和吐鲁番,臣服哈萨克;

5、灭天山南的叶尔羌汗国,统一天山南北;

6、攻占安集延,臣服吉尔吉斯;

7、击败喀尔喀蒙古的土谢汗部,统一喀尔喀蒙古;

8、乌尔会河之战击败清军

8、乌兰布通之战,虽然大清的资料显示大清嬴了,但噶尔丹以2万对战10万清军,击杀国舅佟国纲,还能逃脱。

康熙帝的功绩有:

1、擒鳌拜,掌控朝政;

2、平定三藩;

3、收复台湾;

4、击败噶尔丹。

5、开放四处口岸,开放海禁。

其他的内政措施就不说了,大家都熟悉。

蒙古各部和大清的疆域图

和康熙作战时噶尔丹的情况:

1、在1688年8月30日,噶尔丹占领喀尔喀蒙古时,南疆发生叛乱,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不经请示、也不等噶尔丹回军,自己平定了叛乱,于是二人反目。

2、1689年因为康熙帝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俄罗斯放弃支持噶尔丹;

3、1690年,噶尔丹所在驻地科部多大旱,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占据准噶尔汗国本土,噶尔丹失去基地。

4、1691年噶尔丹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突袭,抢走粮食和物资;


和噶尔丹作战时康熙帝的情况:

1、1669年擒拿鳌拜、1681年三藩平定、1683年攻打台湾;

2、1685、1886年和俄罗斯进行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约和平;

3、其他啥事都没!


从噶尔丹和康熙帝在作战时的情况来看,噶尔丹失去了准噶尔汗国本土,只占有喀尔喀蒙古和得到西C第巴桑结嘉措的支持,属于内忧外患;康熙帝早就摆平了包括吴三桂、俄罗斯等对手,内部稳定丝毫不乱。

因此,噶尔丹和康熙的战争并非势均力敌,噶尔丹第一次和大清作战时,只有2万人,又失去了准噶尔汗国的支持,属于背水一战。

康熙帝击败噶尔丹并非易事:

1、内部稳定的康熙帝,从1690年和噶尔丹开战,直到1696年才击败内忧外患的噶尔丹,历时7年,和8年抗战相差无几;

2、为击败噶尔丹,康熙进行如此布置:收买和意图联手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攻打噶尔丹、令索额图向在北京的俄罗斯使者古里古里抗议要求俄罗斯不要支持噶尔丹。

3、乌会尔河之战显示了大清作战部署死板缓慢,康熙帝宣布亲征时,噶尔丹早已到达乌儿会河20天,导致清军基本被全歼。

4、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失败在于人数太少。在噶尔丹军和清军都配备火枪和火炮的武器装备基本相同情况下,噶尔丹用驼城战术,用2万对抗10万清军,还击杀康熙帝大舅子佟国纲,最后还能在10万大军包围中率领几千人逃走,只损失了1万人左右。

根据传教士张诚的记录,双方以火炮互轰开始,激战整日,直到双方士卒肉搏才停止。

5、昭莫多之战中,噶尔丹兵力3万,康熙帝合计8万多(康熙亲率3万、萨布素9000并、费扬古4万),此战噶尔丹军被杀2000,被俘虏2000,还有2.6万逃回。

6、若不是噶尔丹在1697年去世,康熙帝还要继续面对噶尔丹,难以轻松结束战争,统一喀尔喀蒙古。噶尔丹之死,大清官方的说法是服毒自杀,但康熙朝满文奏折中给出的死因是病死。服毒自杀,更能给大清有威严的面子。

综述

噶尔丹和康熙帝对战时,已经没有准噶尔汗国本土的支持——已经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霸占,只有喀尔喀蒙古和西C两地的支持。显然这不足以和康熙帝的大清相提并论。

在实力上,噶尔丹就输了一筹。但从乌尔会河之战、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来看,噶尔丹的战争能力远远高于康熙帝——康熙帝其实是以数量优势取胜。

若不是噶尔丹早死,比康熙帝大10岁的噶尔丹注定成为康熙帝永远的对手。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之后一代比一代平庸。

噶尔丹的梦想是统一蒙古各部,康熙帝的目标是阻止蒙古统一的实现。

PS:准噶尔汗国的王,称呼为浑台吉,是汉语皇太子的转音:Khong Tayiji。而大清第一任皇帝皇太极(其他译名有:“黄台吉”、“洪太极”、“洪太主”、“洪佗始”),和浑台吉发音非常接近。

1635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被漠南蒙古各部推荐为博格达汗。皇太极应该是名号而非真实名字。同时,1630年西C DL授予当时准噶尔君主和多和沁为巴图尔浑台吉。

也就是说:大清和准噶尔汗国有可能都在同一时间被蒙古部落推荐的浑台吉(皇太子,蒙古大汗的继承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葛尔丹隶属于准葛尔汗国,同时当时的葛尔丹也是准葛尔的汗王,准葛尔汗国是当时的蒙古各部族将松散的联盟整合到一起于1678年成立的一个汗国。

康熙并没有很容易打败葛尔丹,而且即便葛尔丹死了以后,准葛尔汗国跟清朝一直耗费了将近100年才被征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工程。

准葛尔汗国巅峰时期拥有近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已经和清朝不相上下了,最夸张的时候葛尔丹带兵一路攻杀至内蒙古赤峰,只要翻越长城就能攻至京城,致使满朝文武震动。

两国交锋,拼的不仅是军事,也是国力。满清至入关以后,全盘接受了前明王朝的地盘,统治了富庶的江南和中原地区,并且继承了汉族的大量先进思想和人口财富,在军事实力本身就比葛尔丹有优势,只不过清朝的盘子扯的很大,当时国内三藩需要治理,台湾也需要平定,才致使康熙有些捉衿见肘,所以当康熙将三藩和台湾问题搞定以后才腾出手来去征讨葛尔丹。

反观葛尔丹这边的势力,虽然游牧民族能征善战,但他武器装备较差,很多都来自于沙俄的支持,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康熙在征讨葛尔丹也是废了很大的劲,而且要不是葛尔丹后院起火,被逼自杀,康熙也没那么轻松赢下。

后来葛尔丹死了,准葛尔汗国依然强大,策妄阿拉布坦把准格尔汗国带入巅峰,以至于准格尔汗国的问题直到乾隆年间才彻底得到解决,耗费了三代帝王之心血,实属不易啊。


春秋乱舞


对噶尔丹的印象,其实很多人都停留在《康熙王朝》中。
其实如果从清政府的角度上来讲,噶尔丹的确是敌人,但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噶尔丹一生身兼不同的身份,其影响存在后世评价有很大的争议。
从客观来说,噶尔丹推动了蒙古各部的统一,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而更为关键的就是,推动了清政府对全国的统一战争,但从文化角度上来说,他产生的破坏又是极为深远的。
事实上噶尔丹相对于清朝而言,并非是很强大,之所以在康熙初期较为嚣张,主要也是因为康熙初年三藩、台湾以及沙俄等等对于清朝的影响太大,所以顾不上收拾噶尔丹。
同样清政府对噶尔丹的无视,也进一步促进了他的发展,他不但将卫拉特蒙古推进为准噶尔汗国,甚至将漠南、漠北、漠西都纳入自己的管辖,其疆域面积在公元1719年达到了700万平方公里。
准噶尔汗国是一个完整的汗国,为何后来清朝要说噶尔丹叛乱呢?
主要也是因为在顺治三年的时候,卫拉特各部(当时准噶尔汗国还只是准噶尔部落)归顺了清朝,双方从名义上确定了主从关系。
那么噶尔丹反叛清朝的时候,其国土面积,兵力、人口相比于清朝更强吗?
其实也不一定,我们从头开始梳理,噶尔丹对准噶尔汗国的建立确实起到的定鼎之功。
噶尔丹生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其父是准噶尔部首领,一出生就被西藏黄教上层确认为是尹咱呼图克图的第三世化身,在很长一段时间,噶尔丹一直待在西藏,学习藏传佛教经典。
准噶尔部在扩大的同时,和沙俄一度产生摩擦,噶尔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回到了准噶尔部,并亲自率军与沙俄、车臣等展开激战,并大获全胜,后来还俗以后,就继承了准噶尔部首领的位子。
而更为关键的就是,这次继位,噶尔丹实际上是得到了清朝的认可。
但不要忘了,准噶尔部此时也只是卫拉特部落之中的一支,但噶尔丹在成为准噶尔首领以后,开始扩展自己的步伐,派兵逐渐侵略各个地方,噶尔丹早期出兵的数量来看,准噶尔部人口数应该也并不多。
1679年(康熙十八年)7月,噶尔丹领兵3万,“将侵吐鲁番,渐次内移,往后西套,前哨已至哈密”
此时噶尔丹拥兵不过3万,按照基本每户出一个的情况来看,准噶尔部人口数也只有30万到50万左右。
从1679年到1697年,从史书上可以看出,虽然噶尔丹纵横驰骋,但实际上人数一直不是很多,只有3万多。只不过是因为在草原上,所以他这3万人大多都是骑兵,而且身经百战,虽然噶尔丹也吞并了蒙古诸部不少人口,但由于时间太短,难以消化。
噶尔丹1695年败给康熙20万大军的时候,其手中也不过只有3万劲旅。
直到他儿子策零继位以后,准噶尔汗国在进一步的壮大,当然这个壮大其实也有一定的限制,综合来看准噶尔汗国虽然强大,但显然不是清王朝的对手,战败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漫步史书


准噶尔实力堪比清朝?别搞笑了,准噶尔的人口不过二十多万帐,不过一百多万人口,如何能同人口上亿的大清比国力?更何况大清的小农经济虽然经济产出效率低,但是规模优势摆在那里,再加上清朝康雍乾三代君明臣贤,经济生产力和人口都得到了发展。准噶尔是游牧经济,是纯粹的靠天吃饭,其生产力远没有清朝稳定。
但是准噶尔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卡在东亚和中亚的交通要道上,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和中亚之间商贾的必经之路,几千年来天山南北商贾往来频繁,同时新疆也是中国向中亚甚至西亚、南亚施加影响力的桥头堡。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反华势力总是想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因为新疆让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地缘优势,同时我国以西北方向的边境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准噶尔也就利用了这一优势,经济上通过商路抽税,弥补游牧经济的不足;政治上向西压制中亚,向东同清朝争夺蒙古控制权。而且准噶尔也大量进口中亚、西亚火器以及铠甲,建立了一支充满中亚风格的军队。

而且,准噶尔装备土耳其重型火绳枪,也就是赞巴拉枪当中最多的一种,其射程和杀伤力远强于清军装备的葡萄牙轻型火绳枪。
虽然准噶尔汗国国力比清朝弱小,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远强于给清朝当附庸的其他蒙古各部。与此同时,准噶尔夹在清帝国和沙俄中间,如果准噶尔懂球的话应该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但是准噶尔却走了自力更生的路线,同时准噶尔也打着蒙古人独立自主的旗号向周边开拓,这势必会和正处于上升期的清朝发生冲突。

清朝和准噶尔的矛盾在于蒙古的宗主权,清朝还没入关的时候就收服了漠南蒙古,通过九白之贡与漠北的喀尔喀建立了宗藩关系,所以清朝皇帝也兼任蒙古博格达彻辰汗,从法理上说蒙古各部都要尊奉清朝皇帝为宗主。
对于清朝来说,清朝不可能放弃对蒙古的宗主权
,因为清朝还需要利用蒙古作为北方屏障。准噶尔的崛起以及同清朝争夺蒙古,本质上会威胁到清朝北方安全,因为如果任由准噶尔取得喀尔喀,那么清朝只能被动防守长城,从而丧失对准噶尔甚至是对蒙古的战略优势。

所以清朝和准噶尔必然会死磕到底,直到其中一个完犊子而已,而这个时候清朝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你准噶尔再强,其经济生产还是不如清朝,虽然准噶尔的火枪一度强于清军,但是清朝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断更新武器装备。更别提在火炮上清军还强于准噶尔,毕竟清军轻重炮、加农炮、臼炮都有,准噶尔由于手工业落后只有轻型火炮,以及少量回旋炮。而且清朝还通过战场缴获以及进口、仿制等方式同样装备了重型火绳枪。
历来战争拼的就是经济,因为经济的好坏就是国力强盛与否的表现,相比于准噶尔游牧经济低下的生产力,清朝随时可以动员一支大军去收拾准噶尔。清朝承受十次失败还可以卷土重来,而准噶尔失败一次就要伤筋动骨,所以准噶尔最后的结局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康熙利用三征葛尔丹的机会顺手收了喀尔喀,并将准噶尔逼到阿勒泰山以西。即便是雍正年间经历了和通泊惨败,清军依然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何况清军只有这一次惨败。而且,清军可以利用堡垒群和野战部队随时切换进攻防御状态,时刻牵着准噶尔的鼻子走。



清朝之所以一直到乾隆年间才解决准噶尔,主要是因为清朝在乾隆年间达到全盛,这时候清朝的经济实力足够支持清军得军事征服以及之后的实际控制。

所以,乾隆借着准噶尔内讧、阿睦尔撒纳投奔清朝的机会消灭了达瓦齐,并将准噶尔一分为四建立宗藩关系。但是阿睦尔撒纳因为野心没得到满足而叛变,这回乾隆以北决心彻底解决准噶尔,不顾大臣反对,再次派出远征军向伊利进发,阿睦尔撒纳败逃哈萨克,然后又谈到俄国,最后在清帝国得交涉下,俄国交还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更何况,由于准噶尔坚持蒙古人独立自主的路线,所以清军在攻击准噶尔的时候俄国也继续蚕食准噶尔,萨彦岭以北的地区都被俄国收入囊中。若不是清军动作更快,以及清朝快速派军队坐视边界确定中俄边界走向,沙俄会向南扩张的更远。

一个清朝都让准噶尔吃不消,更何况是中俄联合打击呢。沙俄之所以会收留阿睦尔撒纳,只不过是为了给清朝添堵罢了。

准噶尔汗国灭亡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的外交要灵活,要夹在大国中间左右逢源,要不然迟早会灭亡。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噶尔丹的实力远不如清朝。

正如康熙所说:“噶尔丹虽然“习于战斗”,但“素无远志”,不过依仗俄国狐假虎威、虚张声势而已”。



噶尔丹,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汗国大汗。如果不考虑他被清朝和康熙彻底击溃的事情,他可以说是17世纪西域的顶尖雄主。自1670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珲台吉时,他就带领着准噶尔部走向了极盛,1677年一举击溃和硕特部鄂齐尔图车臣汗,并于次年平定杜尔伯特、辉特等漠西卫拉特各部,占有青海,统一卫拉特蒙古。1679年,噶尔丹率军3万“将侵吐鲁番,渐次内移,往后西套,前哨已至哈密”,吐鲁番、哈密等部被迫臣服。

1680年,噶尔丹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囚禁于伊犁,叶尔羌汗国遂亡。此后,噶尔丹率领着准噶尔汗国四处南征北战,疆域不断扩大,截止17世纪70年代末,准噶尔汗国统治疆域北临鄂木河,沿额尔齐斯河溯流而上,抵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人的游牧地,东达鄂毕河。此时整个天山南路的南疆地区皆为噶尔丹所控。



如果说此时的噶尔丹不去招惹位在东方的强盛的清朝的话,而是集中精力对付占据博尔塔拉的策妄阿喇布坦,以当时噶尔丹的实力整个南疆,甚至是西亚地区将无人是他的对手,他将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准噶尔帝国,争霸西域。只是可惜,噶尔丹不该去招惹比他强大数悲的大清朝,最终他也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1688年,在雅克萨之战刚刚过去不久,清俄两国正准备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之时,噶尔丹“扬言借俄罗斯兵且至”,引兵3万由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以土谢图汉为首的诸部一触即溃,纷纷南下投奔清朝,“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实际上在当时不甘失败的沙俄的确在暗地里支持噶尔丹进攻清朝,据沙俄的官方记载:“噶尔丹进攻喀尔喀是与沙俄军队“联合行动”的,“大批俄国军队,并有大量火器大炮协同他作战”。



此后,噶尔丹仗着有沙俄的支持,对清朝开始有了觊觎之心。1690年,噶尔丹借口追击追逐喀尔喀蒙古叛贼,率军3万兵锋直指北京。而此时康熙对于噶尔丹的野心早已洞察,他曾数次对臣子说道噶尔丹“势力强横,妄自志大”,“断不免窥视中原”。因此当噶尔丹有此异动,康熙就迅速派遣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前往抵抗,但是因阿喇尼太过轻敌,他被击溃于乌尔会河,噶尔丹乘势兵进乌珠穆沁地区。

七月初,为了一战而定噶尔丹,康熙兵发10万大军,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出古北口,又以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出喜峰口,兵分两句夹击噶尔丹。又命佟国纲、等把“八旗骁骑兵丁及下五旗护旗前锋,以其半驻张家口外形势之地,以听调遣”。而后,康熙又力排众议,亲率禁旅进驻博洛和屯,于前线督军平噶尔丹。



最初,清朝右路大军因粮草问题,被噶尔丹大败,因此准噶尔军遂长驱追击,渡过沙拉木伦河。不过随后随着左路军在福全的的率领着大破准噶尔军,清朝形势逐渐转向好的一面。但是正当清军准备一举击溃噶尔丹大军,生擒噶尔丹时,福全却中了敌方的诈降之计,致使噶尔丹逃脱。自此第一次征噶尔丹,以清军略胜,噶尔丹北逃宣告结束。

噶尔丹自被福全击溃后,逃至科布多,在这里福全一方面收集惨部,休养生息,另一面又去积极联络沙俄,希望在它的支持卷土重来。而沙俄也不希望噶尔丹被击溃,于是在1691年就派遣马特维·尤金为使者,会见噶尔丹,商讨继续攻打清朝一事。



此后数年,沙俄开启或在经济上,或在军事上的对噶尔丹的全面支持。三年后,噶尔丹再在清朝边界发起战火,沙俄亦“至青草出后,助鸟枪手一千及车装大炮,发至东方界上”协助噶尔丹攻打清朝。次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兵犯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宣称“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漠南”。

1696年,清军兵分三路大举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9000东三省军队,会合内蒙科尔沁部为东路,越兴安岭西进;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46000陕甘兵出宁夏为西路,分别由归化、宁夏出发,于翁金河会师,尔后北上,截击敌之归路;康熙则亲率34000禁旅由独石口出中路,与东西两路约定于克鲁伦河一带歼灭准噶尔军。自此第二次征噶尔丹战役宣告开始。



随后在三路大军的进攻下,噶尔丹后路被切,粮道被断,准噶尔军退至特勒尔济,3万余人仅剩万余人。而后清军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等率西路军进至昭莫多,距特勒尔济30里扎营,在这里费扬古并没有直接率大军进攻特勒尔济,他知道噶尔丹虽损失惨重,但万余骑兵战斗力依然不俗,贸然攻击必然两败俱伤,于是他决定采取以逸待劳之计策,他先是让400余骑去引诱噶尔丹出战,然后亲率大军在噶尔丹追击的必经之路埋下重兵。

之后在这个计策下,噶尔丹万余铁骑被消灭殆尽,噶尔丹仅率几十名骑兵逃出生天。此战过后,噶尔丹势力土崩瓦解,他不但失去了所有的精锐力量,手下的亲信为了逃命是各奔东西,或投降清朝,或投靠其他势力。之后噶尔丹连大本营伊犁都被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如此他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1697年二月,康熙招降于噶尔丹,而噶尔丹拒绝投降,于是第三次征噶尔丹战役开启。二月康熙亲赴宁夏,命费扬古、马思哈两路出兵,进剿噶尔丹残部。这次战争康熙不费吹灰之力,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噶尔丹服毒自杀,至此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归于清朝。

综上所述,清朝三次征讨噶尔丹打的并不轻松,噶尔丹的叛乱可是由沙俄在后面支持着,再加上噶尔丹又是西域霸主,手下精兵强将无数,因此清军曾数次都差点被噶尔丹击败,只是最终依靠强大的国力和军力才击溃了噶尔丹。如第一次征讨噶尔丹,右路军就被他击败,若不是福全的左路军作战英勇,恐怕这战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再如第二次,当清军西路军团“迂道秣马,粮运阻雨”,未能如期到达,请求中路“缓军以待”时,群臣都劝阻康熙退兵,甚至不惜谎报军情,说噶尔丹已经北遁,但康熙却是严正拒绝退兵的请求,他说道“此番秣马厉兵,整军运饷,分路进剿,曲尽筹画,……务期剿灭噶尔丹而还”,试想若不是当时康熙据不退兵,恐怕噶尔丹之祸会再持续数十年。

总得说清朝能够击溃噶尔丹,甚至在数次局部战争中能反派为胜,虽然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清朝强大的国力和军力,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康熙。在三次战役中,康熙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消灭噶尔丹,无论清朝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噶尔丹得到沙俄的多少支持,康熙就是一定要消灭他,正是这样坚定的信念,清军才获得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