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实践|“串”起散落的“珍珠”

“串”起散落的“珍珠”——

一年级阅读课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一年级部编教材内容丰富,关注方法、策略,有层次、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 养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信息提取能力的习得,提出了清晰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推断、品悟、积累这些“信息点”,从而提升阅读力。

关键词:信息提取 语文要素 循序渐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第一要务便是搜集处理信息。笔者以上下两册教材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一年级阅读课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力求把散落在各篇课文中的一些语文要素提炼出来,明晰教材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就整体而言,上下两册教材将这一能力的训练点大致分列如下:圈画、加工、整合、判断、推理。它们 按技能的难易先后出现,在逐步推进过程中,前几种技能又反复运用,螺旋上升。

一、圈圈画画,找出关键词

一上年级,部编教材充分考虑到入学儿童的学情, 在前四单元,无论是识字还是拼音,都渗透了结合图境和情境来提取理解信息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利用插图或课件图片、视频等具象化的手法读懂意思,起到了桥梁作用。

在教学《画》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很快猜出了谜底, 读熟了课文,笔者因势利导:“小朋友找找,诗里写了哪些景物呢?”他们有的无从下手,有的把“春”“人” 圈进去了,还有的圈到图画中去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第一次,另一方面由于把握不了文本的关键信息所致,不进行强化,不有意识地巧引妙导,就会影响阅读力的提升。

二、集中突破,整合关键句

“整合”是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那么,协调时需要遵循的内在逻辑便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1. 突破认知,建立联系。 根据每个单元主题的不同和学习进度的差异,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一上第八单元课文就是在前几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问题,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去理解和积累文本知识与情感。《雪 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想熟读成诵,想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想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 就要先梳理出文中描写了哪些动物和景物,把小动物的足迹和生活中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联系起来。

2. 突破段落,艺术整合。 《乌鸦喝水》中,这一训练的难度在递增。如课后题一: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信息分布在第二、三自然段,需要先找一找、画一画,然后进行一定的整合。找到第二段中“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 石子”和第三段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两个句子后,可以合并,去掉第二句句首的重复部分,前半句写喝水的方法,后半句描述现象和结果。

3. 突破形式,建构新知。 在《小蜗牛》一文中,信息提取的维度有所扩增。 为了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同样需要寻找文中有关的画面和文字信息。 和四幅插图对应的季节:小树发芽——春天;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 夏天;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秋天;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冬天。

梳理清楚课文信息后,可列表或者连线巩固,学 生关注到了各个季节尤其是树叶的变化后,对四季的了解就能建构,也为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奠定基础,为后面思维导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把握,多途径悟情感

到了部编教材一下年级,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不 仅在频率上有了成倍的增加,而且还有了新的更高的 目标。教师不需要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花费过多精力, 要通过多种形式读,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结合文中明显信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从上册的聚焦于局部,到本册的着眼于全篇,又是一个阅读力的飞跃。这里不仅要关注作者的各种表达形式,而且有布局谋篇的秘妙,有深邃情感的承载,需要课堂反复操练,课外润物无声。可以说,在今后很长几年时间内,都将进行这一方面的练习。为了使训 练更有趣味,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确保高质量完成。

1. 提问引领,辐射主旨。 比如,在充分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谁是挖井人?为什么要挖井?谁立了一 块石碑?上面写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了这些问题,故事的情节算是读懂 了。再把三个问题连缀起来,体会乡亲们的情感—— 在那样一个缺水的年代里,挖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老百姓是多么感激毛主席啊!

2. 利用画面,提炼感悟。 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则是提取图片信息,把文字和画面对应起来,了解北京和天山两个地方的差异,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过渡到关注两段话相似的表达结构,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这是第 一次写话的要求,且完全建立在对课文形式的模仿。

3. 表格梳理,品悟真意。《小猴子下山》一文中,要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 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第一步,结合课文插图,找一找,圈一圈,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第二步,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把握故事的整体,读懂故事。

实践|“串”起散落的“珍珠”

第三步,利用表格讲故事,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推断小猴子一无所获的原因——目标不明确,做事有头无尾。

四、加工信息,作必要判断

与前面部分相比,文本的信息越来越“不明显”, 因为提问的指向就覆盖了比较大的面,这就考验到学 生的精读和理解——需要在反复的阅读和找寻中发现 “珍宝”,才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

1. 多种联系,理解表达。《树和喜鹊》课后题一:说说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这是对文章内容和人文情感的探索。在阅读理解层面是对学生进行“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训练。因此,本课是对一上年级和本册第二单元要求的深化和提高,需要学生对找出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整合表达。学生大多可以找到“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一句, 经过启发,补充了“它们每天都很热闹,很温暖,不再孤单”,这才完整了。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评价,也是多关注学生寻找信息的方法、思考的角度。

2. 图文匹配,了解原因。《荷叶圆圆》课后题二出示了“连一连,说一说”。 在初读环节中,图文结合圈画出文中的小动物;在理 解的基础上,圈出小动物们分别把荷叶当成了什么, 连一连匹配信息;最后在学生正确连线的基础上,让 学生看图连起来说一说,巩固对文本的学习,同时训 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下雨了》一课则是尝试在对话 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 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以及形成的原因。

3. 抓住细节,推断缘由。 第七单元巩固深化,把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判断 作为教学重点。

①借助提问推断人物特点。 第一课《文具的家》三、四自然段是重点。第一步, 圈出描写贝贝说话时表情的文字——眨着一双大眼 睛,以及贝贝的话——我也不知道;第二步,观察插图 中妈妈的表情——吃惊;第三步,思考妈妈吃惊的原 因是什么?从而推断出贝贝的粗心。

②利用关联词推断事发原因。 《一分钟》这一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 系,运用“要是……就……”的句式进行推断,训练学 生的逻辑思维。在《课堂作业本》中,又用“如果…… 就……”进行句式的补充。

③运用补白推断完整要素。 《动物王国开大会》除了根据已知内容推断后面部 分,还要求了解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说清楚时间、地 点等要素,注意信息的完整性。比如:第一自然段开头, 老虎让狗熊去通知,会怎么说?又如,第五、十一、 十五自然段,狗熊会怎么问老虎?这样的补白,就需要 联系上下文来判断,如补白第五自然段狗熊的话,就 要联系第四自然段,狗熊可能会这样问:“大王,大会 在哪一天开?”课后题二又有专门的练习,巩固训练 完整性的要求。

五、集中训练,巩固提取技能

第八单元都是连环画,训练时要根据信息作简单 推断,教学形式更加放手。

1. 连线推断,理清内容。 《棉花姑娘》课后题二的“连一连”是对本文科学 知识的检测,先连线,然后利用文中的“只会”说说这 些小动物的本领,关注完整性。

2. 抓课后题,直奔中心。 《咕咚》一课中,难度有所增加。首先要结合插图 和相关段落梳理清故事的每个环节。其次是以课后题二为提纲,思考动物们跟着兔子一起跑的原因,还要 找出野牛是怎么做的。相关句子如下: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兔子一边跑一边 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 野牛拦住大伙问,大伙都说没看见。

在读一读,比一比中,发现小动物们都是在没看 见事实的情况下跟着小兔子逃跑,而野牛则在询问其中的原因。由此看出做事情要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