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廣義上的三國時期是從東漢到西晉之間一次分裂時期,戰爭自然是不用說了,是三國時期的主旋律。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的、對形勢影響比較大的戰役,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下面小編就來簡單聊一聊這三次戰役的始末,以及後續的影響。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挫敗袁紹擴張趨勢

一、“官渡之戰”概述

在早期曹操和袁紹是一對盟友,也各自制定並履行自己的戰略。袁紹以河北為基礎,以黃河和太行山為屏障,然後再向南擴張。曹操則佔據黃河以南,往江淮、大別山發展。雙方在徹底翻臉前各自對付其他的敵人,曹操率先消滅袁術、呂布等人,為了搶佔戰爭的主動權,與黑山軍一起救援被袁紹進攻的公孫瓚,發動了“射犬之戰”。

結果曹操剛剛打完射犬,袁紹就徹底消滅公孫瓚,雙方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上。並且袁紹反而領先曹操一步。因為袁紹的地緣好,敵人少,曹操周圍都是敵人或者潛在的敵人。而且曹操的兵力、裝備都有所欠缺。所以在“官渡之戰”前中期,袁紹一直佔據上風。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袁紹雖然在白馬和延津各吃了一場敗仗,但總體上來看,還是佔據主動,將戰線向南推進到官渡。雙方在官渡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發生幾次局部的戰鬥,另外還有劉備在汝南活動,威脅曹操的後方。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這些戰鬥中都是曹操取勝,劉備也被驅逐。但從整體上來看,形勢對於曹操來說相當不利,軍糧補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按照正常發展,“官渡之戰”中曹操很難取勝。但是袁紹集團內部出現問題。許攸叛逃到曹營,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袁紹軍糧屯集在烏巢。在這樣一種險峻形勢下,曹操只能放手一搏,相信許攸的信息,並且超常發揮,用五千人擊敗超過一萬的烏巢守軍。軍糧被盡數焚燒,袁紹軍心大亂,收穫慘敗。整體來看,袁紹的表現不能說蠢,但確實沒有協調好手下人才的關係,而且曹操的表現更加高明。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二、“官渡之戰”影響

如果說“官渡之戰”是決定北方霸主的一戰,其實也不盡然。袁紹在此戰中折損近十萬的兵力不假,但這對於曹操來說是一場防守戰,沒有憑藉“官渡之戰”的勝利徹底擊潰袁紹的勢力。此戰後袁紹還有和曹操進行角逐的資本。後來由於袁紹“廢長立幼”的騷操作,導致袁氏兄弟互相攻伐,才給曹操逐個擊破的機會。

即便是這樣,曹操擊敗袁氏兄弟也花費了六年的時間,為了防止袁熙、袁尚與烏桓聯合,還進行對幽州三郡烏桓的遠征。可以說“官渡之戰”不能視為決定北方霸主的一戰,但確實挫敗了袁紹的擴張趨勢,隨後袁紹的死和袁氏兄弟的矛盾也讓曹操佔據主動權。“官渡之戰”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赤壁之戰”:曹操南下不利,促成劉備的崛起

一、“赤壁之戰”概述

“赤壁之戰”是曹操最接近統一天下的一戰。當時北方以定,關西軍閥對曹操表示臣服,劉表病死,荊州投降。形勢對曹操可以說是相當有利。他的老對手劉備卻惶惶不可終日,劉備被劉琮擺了一道,匆忙逃往江陵,準備利用江陵的軍實對抗曹操;但由於“攜民渡江”,行速緩慢,在當陽被曹操的虎豹騎追上,戰敗後斜度漢水逃往夏口。此時劉備和孫權都是弱勢的一方,只能緊密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曹操在“赤壁之戰”投入的兵力不明,小編以為大概是有十萬以上的(北兵十五六萬,荊州降卒七八萬,但降卒投入戰鬥的數量不會太多,另外剛得的荊州也需要駐兵鎮守,小編認為實際兵力十萬出頭是有的);反觀孫劉聯軍,孫權出兵三萬,這是確定的兵力,劉備一共有兩萬,但實際兵力也不好說,總之加在一起不超過五萬。這也是強弱對比很懸殊的一戰。

但“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卻沒有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那樣艱苦,小編認為其原因在於三點:疫病、水戰、火攻。

曹操軍隊南下時已經產生疫病,極大影響了士兵的戰鬥力;曹操大部分都是北兵,不諳水戰,劉備和孫權的士兵都有水戰經驗(關羽的一萬人是水軍,劉琦一萬人常駐夏口),戰鬥力比曹操強;另外周瑜使用了火攻,不僅燒燬曹操戰船,還將火勢擴大到長江北岸烏林的軍營。種種原因導致曹操的敗退,孫劉聯軍獲得勝利。

二、“赤壁之戰”影響

“赤壁之戰”後,曹操從擴張轉為防禦。孫劉聯軍對荊州各郡進行重新劃分。周瑜、關羽攻取南郡,為進攻襄陽做準備;劉備攻取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佔據一部分地盤。後來周瑜病死,在“親劉派”的魯肅的勸諫下,孫權將江陵借給劉備,使劉備得到入蜀的鑰匙。可以說“赤壁之戰”的勝利促進了劉備的崛起。

另一方面曹操對荊、揚採取守勢,對關中則發動攻勢。曹操逼反“關中十將”,通過戰爭手段一舉控制關中地區,並向雍涼和漢中繼續擴張。可以說“赤壁之戰”對於當時各軍閥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夷陵之戰”:蜀漢國力大幅度下滑,固化三國版圖

一、“夷陵之戰”概述

“夷陵之戰”發生於“荊州之戰”之後。當時曹丕、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的形勢已經出現。在“荊州之戰”中,關羽被盟友偷襲戰死,劉備所佔荊州丟失,《隆中對》破產。

無論是為了給關羽報仇,給荊州官吏一個交代,還是為了至少奪回南郡,或者是曹魏謀士劉曄所說的炫耀國威,劉備都必須打這一場仗。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在戰爭前期劉備取得了一定優勢,迅速向東進軍。但是陸遜死守猇亭、夷道,掐死長江與巫山的口子,令劉備寸步難行。劉備主動挑戰陸遜,陸遜都不應戰。

關羽全軍覆沒,劉備缺乏一支強大的水軍,也讓他不敢用水陸並進,從陸遜後方登陸包抄的手段。雙方僵持很長一段時間。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處於進攻方,進攻方的話自然是時間越長,銳氣越弱。陸遜感到時機成熟以後,用火攻擾亂劉備的軍隊,再通過水軍對劉備的狹長的連營進行分割、包圍、殲滅。於是劉備大敗而歸,陸遜顧忌曹丕的進攻,沒有窮追猛打,選擇撤軍。“夷陵之戰”結束。

二、“夷陵之戰”影響

“夷陵之戰”中劉備可以說是慘敗。數量眾多的士兵陣亡,一大批人才或戰死,或投降。“夷陵之戰”對於劉備的個人威望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後來劉備病死,託孤於諸葛亮。

諸葛亮重新制定戰略,與孫權聯合,休養生息,再將隴右視為北伐的目標。“夷陵之戰”後,三國的版圖、實力對比基本形成,雖然也有一城一地的得失,但總體而言沒有太大的變化。

淺論三國“三大戰役”以及戰後對形勢的影響

小結

總體而言,三國“三大戰役”的規模並不是最大的,但對戰後形勢的影響確實是很大的。而且三國“三大戰役”一利於曹,一利於劉,一利於孫,都是三國在各自發展道路上比較關鍵的一戰。

不過小編對三國“三大戰役”中的“夷陵之戰”還是不甚認同的,小編私以為“夷陵之戰”的影響力要小於“荊州之戰”,“荊州之戰”才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夷陵之戰”只是“荊州之戰”的餘波,而且是鞏固了“荊州之戰”後的形勢而非改變。當然這只是小編個人觀點,具體如何還是靠讀者自行判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