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考研选导师,选一个教授和选一个讲师,区别很大么?

高天乐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导师的选拔上都会有相应的规则,通常能够带研究生的导师,往往都需要具备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这主要是为了保障研究生期间的教育质量,所以讲师带研究生的情况并不常见。

读研期间,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因素还包括课题资源、实验室资源、行业资源等等,实际上研究生能否在读研期间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不同的导师往往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研究生选导师往往是跟着方向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生是冲着导师来选择方向的,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毕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会明显提升自己的学习(研究)主动性。

实际上,虽然导师之间会存在能力上的差别(资源整合能力上的差别),但是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些差别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学习体验,实际上真正能够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在于培养单位能否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较好的研究氛围。由于重点大学往往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重点大学的原因。

研究生在选择导师之前应该跟导师做一个有效的沟通,明确自己的读研目的以及读研规划,导师也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情况向学生做一个整体的介绍,以便于双方作出契合度比较高的选择。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IT人刘俊明


区别非常大,尽量选择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实在没有办法,选择副教授。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1.一般来说,教授的科研水平都很强。职称越高,说明科研水平越强。评上教授,是需要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的,缺少一定的研究水平,没有拿得出手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是很难评上教授的。当然,不排除也存在个别科研水平低的教授,但是大部分教授科研水平都很强。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研究生就是要搞研究的,所以,跟着教授,能够很快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2.教授的科研视野更广,能够带给研究生很大影响。教授在成为教授之前,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阶段,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教授的。这个长期的阶段,使教授积累了很多的学术资源,这些学术资源,能够帮助研究生快速成长,熟悉学术界的情况,了解学术成果的产出过程,较快融入到学术界中,并能够发表成果。

3.教授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熏陶研究生的成长。一般来说,评上教授也得有四十岁以上了,五六十岁年纪的居多。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年轻有为的学术新秀被评为教授的。到了这个年纪的教授,人生阅历丰富,对于人生有独特的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可以熏陶研究生成长。

对于讲师,年龄还不大,科研水平、视野、人生阅历都相对比较浅。所以,尽量要选择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