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寫在前面的話——

1962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了電影《東進序曲》。此電影改編自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的同名話劇,劇中主要講述了1940年新四軍挺進縱隊通過建立抗日統一戰線,致使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破產,從而打開了東進抗日的道路的故事。

按照真實歷史,影片中國民黨蘇魯皖部所在地江州,實為當時揚州所轄的泰州;而敵我爭奪的戰略要地橋頭鎮,則為揚州江都區的郭村。實際拍攝時,場景大都取自揚州市內。

——江州碼頭及街道的拍攝地分別為東關古渡和東關街。

——國民黨蘇魯皖遊擊總指揮部的大門,是借揚州兩淮鹽運使司衙署舊址拍攝。

——總指揮劉世儀的宅邸則為萃園,萃園於民國初年由鹽商集資所建,解放後是揚州市政府第一招待所,現為萃園飯店。

——橋頭鎮的拍攝地,為揚州邗江區甘泉山西南的甘泉鎮。

——“橋頭之戰”則拍攝於邗江西湖鎮松園莊。

——當時揚州專區文工團先後有60多人和大批群眾參與了這部電影的拍攝。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一、《東進序曲》劇情介紹

1942年,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這時,一貫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國民黨頑固派,加緊製造摩擦,並企圖消滅抗日的人民武裝。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依照毛澤東同志制定的“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方針,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

在這一大背景下,我新四軍挺進縱隊一千餘人,在渡江東進途中攻佔了蘇北地區日寇盤據的橋頭鎮。在江州的國民黨蘇魯皖部,是國民黨的地方實力派。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和南京漢奸汪精衛都想把它抓到自己手裡。總指揮劉世儀見形勢棘手,便出走他處,由副總指揮劉玉坤去應付局面。

副總指揮劉玉坤一面派人去接管橋頭鎮,一面調集人馬對我軍採取包圍之勢。我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員孟器宇,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派政治部主任黃秉光前往江州談判,爭取劉玉坤團結抗日。

在談判的時候,黃秉光處在頑、偽代表的包圍之中;但他氣度凜然,嚴詞駁斥,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舌戰。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黃秉光向劉玉坤說明利害關係,曉以民族大義,並分別對頑、偽代表進行了有力的反擊。但劉玉坤在頑、偽代表的誘逼下,打響了挑釁的第一槍,並將我黃秉光代表囚禁起來。

結果,劉玉坤的進犯遭到我軍堅決反擊。便調集大批人馬再次進犯。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我橋頭鎮被突破。正當敵人狂喜之際,我軍出奇兵襲擊敵人的後方,使敵人進攻的部隊前後捱打,遭到慘敗。

此時,我新四軍主力部隊已過長江,直抵江州城下。劉玉坤退守城內,束手無策。偽、頑代表乘機誘逼劉玉坤投降日寇或投奔韓德勤,以便繼續反共。

這時,躲於他處的劉世儀知道情況危急,匆匆趕了回來,收拾敗局。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我軍為抗日大局計,向對方提出停戰言和,既往不咎的主張。劉世儀在我統一戰線的影響下,同時為了保全他自己的實力,便去向被囚禁的黃秉光賠罪,表示願意放棄反共,停止內戰,團結抗日。

我軍終於突破重重障礙,在人民的熱烈歡送聲中,浩浩蕩蕩踏上東進抗日的征途。

二、《東進序曲》拍攝的地點和主要人物

《東進序曲》這部影片,講述了新四軍1940年東進抗日的一段史實。在圍繞敵我爭奪戰略要地橋頭鎮這個中心事件上,展開了一系列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

(1)實際拍攝時,江州的場景大都取自揚州市內。江州碼頭及其街道的拍攝地為東關古渡和東關街。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東關街是揚州城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曾是揚州水陸交通要衝和商業、手工業及宗教文化中心,2010年被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2)在改編拍攝過程中,主人公黃秉光形象的塑造很成功。他在劇中作為新四軍出使江州的談判代表,也是黨的統戰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影片通過描寫黃秉光勇闖龍潭虎穴、促成友軍起義;“二劉”登門負荊求和、不卑不亢指明出路等一系列情節、場面的設置,讓人物居於衝突中心並貫串始終。

雖是側面交手、小試鋒芒的“前哨戰”,卻預示了籠罩江州的險惡氛圍,黃秉光的機智、勇敢、堅定、大度的性格特徵,活靈活現地得到樹立。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3)片中“劉大麻子”的大光頭、手中的佛珠、茶壺,以及那身綢褲褂,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得知出擊頭橋鎮大敗的消息後,劉玉坤腦羞成怒,大叫道:“我蘇魯皖4萬多人就算是豆腐渣,也能撐破你新四軍的肚皮!”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4)國民黨蘇魯皖遊擊總指揮的大門是借揚州兩淮鹽運使司衙署舊址拍攝的。

鹽運使司衙署門廳是揚州鹽務經濟史上僅存的一處建築,也是揚州鹽商時代興盛的見證。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5)總指揮劉世儀的宅邸則為萃園,萃園於民國年由鹽商集資所建,抗戰時為汪偽師長熊育衡佔據,改名“衡園”。

解放後是揚州市政府第一招待所,現為萃園飯店。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6)橋頭鎮的拍攝地為揚州邗江區甘泉山西南的甘泉鎮。“橋頭之戰”拍攝於邗江西湖鎮松園莊;國民黨軍洗劫民宅是在窪字街二畔鋪。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7)片尾處群眾夾道歡送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場面則拍攝於揚州西北郊的帽兒墩,現址位於今維揚區平山鄉朱塘村殷莊組。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8)參加《東進序曲》演出的基本上是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的原班人馬,唯有飾演“男一號”的的李炎和“女一號”的女演員師偉來自八一廠。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9)蘇魯皖遊擊總指揮內部的場景都是南京夫子廟的瞻園拍攝的。

這樣安排,一是因為在揚州的私家園林裡找不出有大院氣魄的拍攝地。二是因為放在南京便於領導視察。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10)中央領導和江蘇省軍區十分重視這部電影,圖為董必武、謝覺哉和徐特立等領導同志在瞻園拍攝現場與劇組人員合影。

三、主要演員檔案:

一、李炎。男,保定蠡縣人,1927年10月12日生,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1945年參加冀中軍區火線劇社,參加過《白毛女》等話劇演出。全國解放後,先後在華北軍區文工團當演員,繼續從事話劇表演,演出過《劉胡蘭》、《戰鬥裡成長》等。拍攝過《智取華山》等幾部影片。

1958年調八一廠,先後在《萬水千山》、《江山多嬌》、《金鈴傳》裡飾演不同角色。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1961年主演了《東進序曲》,飾演黃秉光。1964年在《打擊侵略者》一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志願軍軍長李國棟的形象,這與他在1951年隨文工團赴朝鮮,參加抗擊美帝侵略者的戰鬥生活有著緊密聯繫,還有他長期的部隊生活經歷打下的基礎。成為中國影壇以扮演軍隊領導幹部形象著稱的優秀電影演員。

二、張憲。飾演《東進序曲》中的劉大麻子,令人拍案叫絕張憲,原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資深話劇演員。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他表演經驗豐富,尤其擅長用眼神、面部細微表情和略顯誇張的肢體語言來刻畫人物。他在《東進序曲》中扮演的劉大麻子(劉玉坤),把“劉大麻子”腦無點墨、鼠目寸光、意氣用事、急功近利的嘴臉表現得出神入化。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三、 師偉原名:孫宗洵。祖籍山東,1928年出生於哈爾濱。1946年高中畢業後,考入中國大學物理學院生物系。1948年入華北大學文工團,走上演員道路。

那些年在揚州拍攝的紅色精典電影之一:《東進序曲》臺前幕後故事

1950年,師偉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參加影片《呂梁英雄》的拍攝,扮演主角翠蘭。同年,還出演影片《兒女親事》中的李秀蘭。她還在《新兒女英雄傳》中演小八路,《紅色戰鬥員》中演小英。

1959年,師偉又調到八一電影製片廠,在《林海雪原》、《東進序曲》、《白求恩大夫》等電影中,分別扮演白茹、周明珠和小賈。

四、關於《東進序曲》,“老揚州”們講的有趣故事——

——趣聞之一:這部電影,是根據當時曾任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副主任陳同生的回憶錄改編。他就是影片中政治部主任黃秉光的原型,他也曾前往敵人陣營中談判,也曾經被關押。解放之後,他寫了一部回憶錄,其中有關郭村保衛戰的片段,後來改成了《東進序曲》。

先是排成話劇,由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演,好評如潮。陳毅元帥看完話劇後,說要重點描寫新四軍這支部隊,不要出現他的名字。所以,郭村被改成了橋頭,泰州被改成了江州,片中的人物也改名換姓。

——趣聞之二:那個年月,不象現在電腦、手機、電視、廣播,家家普及。稍有點大事兒,頭幾天便滿城都知道了。當年誰家能有臺電子管式的笨重收音機,四鄰八舍都眼熱。當然,消息也就不靈通了。所以,當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在揚州城裡拍攝《東進序曲》時,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此事。眾市民們依舊是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該幹什麼幹什麼,市面一片平靜。

直到有一天早上,突然在東關古渡的附近,出現了騎著高頭大馬的國民黨軍官,還有許多持槍的國民黨士兵。一路喲喝著、驅趕著百姓,列隊徑直往東關街裡走去。頓時,市面大亂。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以為國民黨軍隊又打過來了,顧不上收拾買賣,慌忙逃跑。更有人飛奔到附近的派出所報警......

一片慌亂之中,只聽有人手持“電喇叭”一遍遍地說:“這是在拍電影,請大家不要慌亂!”直到這時,眾人才逐漸安靜下來。

事後得知:電影劇組為追求國民黨軍隊擾民的效果,開拍時並沒有事先通知,結果造成市面混亂,拍攝效果極佳。市民們聞聽後,頓時笑罵聲一片,但都紛紛給予理解——必竟人家是在拍攝電影嘛。

——趣聞之三:當時東關街沒有修城門樓子,也沒有修現在的這條“泰州路”,而是出了東關街的東頭,便直接連著碼頭。拍電影時,為營造民國時期市面景象,攝製組在東關碼頭進行了臨時裝修,牆上刷上大幅的“仁丹“和“黑人牙膏“廣告,沿古運河的岸邊也是黃砂鋪地,植上了百十棵樹。一時間,民國氣氛營造的很濃。

然而,待到演員進場,機器架起來,就要開始拍攝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那時候通往碼頭的土路邊,有一家賣水缸和炭火爐子的店鋪。因劇情需要,劇組出錢請店鋪老闆和夥計休息幾天,由演員扮演他們進行拍戲。可這家店鋪的老闆非要在劇中親自親扮演“老闆”的角色。否則,就不肯讓拍戲。

經過一番商討,最後確定:由這家店鋪的老闆出演小夥計,只有一、二個鏡頭。雖然電影裡的店鋪老闆身份降成了夥計,但是能上電影,那該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趣聞之四:在拍攝過程中,還有很多“意外”的鏡頭。有個鏡頭,是拍攝國民黨部隊打敗仗後,先是傷兵們一瘸一拐地走著,頭上還包紮著繃帶,還有騎馬的。為了表現敗局,道劇組在路邊搭建了一個茅草棚子,澆上汽油燃燒。

正在拍攝期間,突然導演發火了。只見他手指著一名扮演國民黨軍傷員的演員大喊:“攝影機在開著,你笑什麼?”原來有一位演員笑場了。

於是,這一段只能重來。道劇組嘟嘟嚷嚷地重新搭架茅草棚子,再加把茅草繼續燒。

繩子圍攔之外,圍觀的群眾們哈哈直笑,直呼開眼界。

——趣聞之五:在影片的開頭部分,有“揚州專區文工團”協助演出的字樣,當時有先後60多名文工團的男女演員,參與了這部電影的拍攝。而很多揚州百姓們也在影片中過了一把演員癮。 當年,這部電影裡的許多鏡頭是在位於揚州市北郊的西湖鎮上拍攝。80多歲的西湖鎮居民馬朋利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他說:“我那時候才9歲,聽說要拍電影,就呆在邊上看,新鮮著呢。一開始,就有國民黨部隊衝過來,要和新四軍進行談判,那個地點就是在現在西湖鎮的大街上。”馬朋利回憶道,“當地有個土地廟,旁邊有棵小樹,劇組就用一大塊仿真的樹皮,把這棵小樹包了起來,看上去就和大樹一樣了。”

馬朋利說,三天裡,他就整天跟著劇組轉,連飯也不迴歸家吃,就是要看是如何拍攝電影的。比如為了營造出戰爭的場面,劇組人員就在鐵皮罐裡點上汽油,很快就煙霧繚繞起來。最讓他感到激動的是拍攝戰爭場面。“西湖鎮是丘陵地帶,以前小山坡比較多,還有大壩,從底下往上拍,很有氣勢。”

——趣聞之六:《東進序曲》電影裡,有一段群眾歡送新四軍揮師東進的重頭戲,需要大量的群眾演員,列隊兩行,其中以小孩們為主。揚州東關街附近的幾所中小學停課半天,組織學生參加歡迎隊伍的拍攝。

學生聞聽不上課,還可以參加拍攝電影,個個高興,紛紛報名。學校規定:由於這是在咱們揚州城裡第一次拍攝電影,要體現出新中國學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必須要挑選那些學習好、體貌端正、穿著整潔的同學參加。

而那些有幸參加鏡頭拍攝的學生們,則照務的要求:男生將衣領子內翻,站後排;女生站前排。一遍遍拍攝下來,個個站麻木了雙腿,但每個人都是神采奕奕。回校後,眉飛色舞地給同學們吹。

有一所小學按規定的人數,選出了20名學生,次日早上去西湖鎮參演。其中,有一位小學四年級的男同學,因為頭天晚上拉肚子,送醫院掛水,沒去成。為此,這名同學在家裡茶飯不吃,整整哭了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