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写在前面的话——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东进序曲》。此电影改编自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同名话剧,剧中主要讲述了1940年新四军挺进纵队通过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致使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破产,从而打开了东进抗日的道路的故事。

按照真实历史,影片中国民党苏鲁皖部所在地江州,实为当时扬州所辖的泰州;而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桥头镇,则为扬州江都区的郭村。实际拍摄时,场景大都取自扬州市内。

——江州码头及街道的拍摄地分别为东关古渡和东关街。

——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的大门,是借扬州两淮盐运使司衙署旧址拍摄。

——总指挥刘世仪的宅邸则为萃园,萃园于民国初年由盐商集资所建,解放后是扬州市政府第一招待所,现为萃园饭店。

——桥头镇的拍摄地,为扬州邗江区甘泉山西南的甘泉镇。

——“桥头之战”则拍摄于邗江西湖镇松园庄。

——当时扬州专区文工团先后有60多人和大批群众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一、《东进序曲》剧情介绍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这时,一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摩擦,并企图消灭抗日的人民武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依照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新四军挺进纵队一千余人,在渡江东进途中攻占了苏北地区日寇盘据的桥头镇。在江州的国民党苏鲁皖部,是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和南京汉奸汪精卫都想把它抓到自己手里。总指挥刘世仪见形势棘手,便出走他处,由副总指挥刘玉坤去应付局面。

副总指挥刘玉坤一面派人去接管桥头镇,一面调集人马对我军采取包围之势。我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派政治部主任黄秉光前往江州谈判,争取刘玉坤团结抗日。

在谈判的时候,黄秉光处在顽、伪代表的包围之中;但他气度凛然,严词驳斥,与对方展开一场激烈的舌战。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黄秉光向刘玉坤说明利害关系,晓以民族大义,并分别对顽、伪代表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但刘玉坤在顽、伪代表的诱逼下,打响了挑衅的第一枪,并将我黄秉光代表囚禁起来。

结果,刘玉坤的进犯遭到我军坚决反击。便调集大批人马再次进犯。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我桥头镇被突破。正当敌人狂喜之际,我军出奇兵袭击敌人的后方,使敌人进攻的部队前后挨打,遭到惨败。

此时,我新四军主力部队已过长江,直抵江州城下。刘玉坤退守城内,束手无策。伪、顽代表乘机诱逼刘玉坤投降日寇或投奔韩德勤,以便继续反共。

这时,躲于他处的刘世仪知道情况危急,匆匆赶了回来,收拾败局。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我军为抗日大局计,向对方提出停战言和,既往不咎的主张。刘世仪在我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同时为了保全他自己的实力,便去向被囚禁的黄秉光赔罪,表示愿意放弃反共,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我军终于突破重重障碍,在人民的热烈欢送声中,浩浩荡荡踏上东进抗日的征途。

二、《东进序曲》拍摄的地点和主要人物

《东进序曲》这部影片,讲述了新四军1940年东进抗日的一段史实。在围绕敌我争夺战略要地桥头镇这个中心事件上,展开了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1)实际拍摄时,江州的场景大都取自扬州市内。江州码头及其街道的拍摄地为东关古渡和东关街。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曾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和商业、手工业及宗教文化中心,2010年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2)在改编拍摄过程中,主人公黄秉光形象的塑造很成功。他在剧中作为新四军出使江州的谈判代表,也是党的统战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影片通过描写黄秉光勇闯龙潭虎穴、促成友军起义;“二刘”登门负荆求和、不卑不亢指明出路等一系列情节、场面的设置,让人物居于冲突中心并贯串始终。

虽是侧面交手、小试锋芒的“前哨战”,却预示了笼罩江州的险恶氛围,黄秉光的机智、勇敢、坚定、大度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得到树立。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3)片中“刘大麻子”的大光头、手中的佛珠、茶壶,以及那身绸裤褂,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得知出击头桥镇大败的消息后,刘玉坤脑羞成怒,大叫道:“我苏鲁皖4万多人就算是豆腐渣,也能撑破你新四军的肚皮!”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4)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的大门是借扬州两淮盐运使司衙署旧址拍摄的。

盐运使司衙署门厅是扬州盐务经济史上仅存的一处建筑,也是扬州盐商时代兴盛的见证。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5)总指挥刘世仪的宅邸则为萃园,萃园于民国年由盐商集资所建,抗战时为汪伪师长熊育衡占据,改名“衡园”。

解放后是扬州市政府第一招待所,现为萃园饭店。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6)桥头镇的拍摄地为扬州邗江区甘泉山西南的甘泉镇。“桥头之战”拍摄于邗江西湖镇松园庄;国民党军洗劫民宅是在洼字街二畔铺。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7)片尾处群众夹道欢送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场面则拍摄于扬州西北郊的帽儿墩,现址位于今维扬区平山乡朱塘村殷庄组。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8)参加《东进序曲》演出的基本上是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唯有饰演“男一号”的的李炎和“女一号”的女演员师伟来自八一厂。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9)苏鲁皖游击总指挥内部的场景都是南京夫子庙的瞻园拍摄的。

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在扬州的私家园林里找不出有大院气魄的拍摄地。二是因为放在南京便于领导视察。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10)中央领导和江苏省军区十分重视这部电影,图为董必武、谢觉哉和徐特立等领导同志在瞻园拍摄现场与剧组人员合影。

三、主要演员档案:

一、李炎。男,保定蠡县人,1927年10月12日生,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5年参加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参加过《白毛女》等话剧演出。全国解放后,先后在华北军区文工团当演员,继续从事话剧表演,演出过《刘胡兰》、《战斗里成长》等。拍摄过《智取华山》等几部影片。

1958年调八一厂,先后在《万水千山》、《江山多娇》、《金铃传》里饰演不同角色。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1961年主演了《东进序曲》,饰演黄秉光。1964年在《打击侵略者》一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志愿军军长李国栋的形象,这与他在1951年随文工团赴朝鲜,参加抗击美帝侵略者的战斗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还有他长期的部队生活经历打下的基础。成为中国影坛以扮演军队领导干部形象著称的优秀电影演员。

二、张宪。饰演《东进序曲》中的刘大麻子,令人拍案叫绝张宪,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资深话剧演员。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他表演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用眼神、面部细微表情和略显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刻画人物。他在《东进序曲》中扮演的刘大麻子(刘玉坤),把“刘大麻子”脑无点墨、鼠目寸光、意气用事、急功近利的嘴脸表现得出神入化。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三、 师伟原名:孙宗洵。祖籍山东,1928年出生于哈尔滨。194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大学物理学院生物系。1948年入华北大学文工团,走上演员道路。

那些年在扬州拍摄的红色精典电影之一:《东进序曲》台前幕后故事

1950年,师伟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参加影片《吕梁英雄》的拍摄,扮演主角翠兰。同年,还出演影片《儿女亲事》中的李秀兰。她还在《新儿女英雄传》中演小八路,《红色战斗员》中演小英。

1959年,师伟又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林海雪原》、《东进序曲》、《白求恩大夫》等电影中,分别扮演白茹、周明珠和小贾。

四、关于《东进序曲》,“老扬州”们讲的有趣故事——

——趣闻之一:这部电影,是根据当时曾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的回忆录改编。他就是影片中政治部主任黄秉光的原型,他也曾前往敌人阵营中谈判,也曾经被关押。解放之后,他写了一部回忆录,其中有关郭村保卫战的片段,后来改成了《东进序曲》。

先是排成话剧,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好评如潮。陈毅元帅看完话剧后,说要重点描写新四军这支部队,不要出现他的名字。所以,郭村被改成了桥头,泰州被改成了江州,片中的人物也改名换姓。

——趣闻之二:那个年月,不象现在电脑、手机、电视、广播,家家普及。稍有点大事儿,头几天便满城都知道了。当年谁家能有台电子管式的笨重收音机,四邻八舍都眼热。当然,消息也就不灵通了。所以,当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扬州城里拍摄《东进序曲》时,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此事。众市民们依旧是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该干什么干什么,市面一片平静。

直到有一天早上,突然在东关古渡的附近,出现了骑着高头大马的国民党军官,还有许多持枪的国民党士兵。一路哟喝着、驱赶着百姓,列队径直往东关街里走去。顿时,市面大乱。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以为国民党军队又打过来了,顾不上收拾买卖,慌忙逃跑。更有人飞奔到附近的派出所报警......

一片慌乱之中,只听有人手持“电喇叭”一遍遍地说:“这是在拍电影,请大家不要慌乱!”直到这时,众人才逐渐安静下来。

事后得知:电影剧组为追求国民党军队扰民的效果,开拍时并没有事先通知,结果造成市面混乱,拍摄效果极佳。市民们闻听后,顿时笑骂声一片,但都纷纷给予理解——必竟人家是在拍摄电影嘛。

——趣闻之三:当时东关街没有修城门楼子,也没有修现在的这条“泰州路”,而是出了东关街的东头,便直接连着码头。拍电影时,为营造民国时期市面景象,摄制组在东关码头进行了临时装修,墙上刷上大幅的“仁丹“和“黑人牙膏“广告,沿古运河的岸边也是黄砂铺地,植上了百十棵树。一时间,民国气氛营造的很浓。

然而,待到演员进场,机器架起来,就要开始拍摄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那时候通往码头的土路边,有一家卖水缸和炭火炉子的店铺。因剧情需要,剧组出钱请店铺老板和伙计休息几天,由演员扮演他们进行拍戏。可这家店铺的老板非要在剧中亲自亲扮演“老板”的角色。否则,就不肯让拍戏。

经过一番商讨,最后确定:由这家店铺的老板出演小伙计,只有一、二个镜头。虽然电影里的店铺老板身份降成了伙计,但是能上电影,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趣闻之四:在拍摄过程中,还有很多“意外”的镜头。有个镜头,是拍摄国民党部队打败仗后,先是伤兵们一瘸一拐地走着,头上还包扎着绷带,还有骑马的。为了表现败局,道剧组在路边搭建了一个茅草棚子,浇上汽油燃烧。

正在拍摄期间,突然导演发火了。只见他手指着一名扮演国民党军伤员的演员大喊:“摄影机在开着,你笑什么?”原来有一位演员笑场了。

于是,这一段只能重来。道剧组嘟嘟嚷嚷地重新搭架茅草棚子,再加把茅草继续烧。

绳子围拦之外,围观的群众们哈哈直笑,直呼开眼界。

——趣闻之五: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有“扬州专区文工团”协助演出的字样,当时有先后60多名文工团的男女演员,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拍摄。而很多扬州百姓们也在影片中过了一把演员瘾。 当年,这部电影里的许多镜头是在位于扬州市北郊的西湖镇上拍摄。80多岁的西湖镇居民马朋利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他说:“我那时候才9岁,听说要拍电影,就呆在边上看,新鲜着呢。一开始,就有国民党部队冲过来,要和新四军进行谈判,那个地点就是在现在西湖镇的大街上。”马朋利回忆道,“当地有个土地庙,旁边有棵小树,剧组就用一大块仿真的树皮,把这棵小树包了起来,看上去就和大树一样了。”

马朋利说,三天里,他就整天跟着剧组转,连饭也不回归家吃,就是要看是如何拍摄电影的。比如为了营造出战争的场面,剧组人员就在铁皮罐里点上汽油,很快就烟雾缭绕起来。最让他感到激动的是拍摄战争场面。“西湖镇是丘陵地带,以前小山坡比较多,还有大坝,从底下往上拍,很有气势。”

——趣闻之六:《东进序曲》电影里,有一段群众欢送新四军挥师东进的重头戏,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列队两行,其中以小孩们为主。扬州东关街附近的几所中小学停课半天,组织学生参加欢迎队伍的拍摄。

学生闻听不上课,还可以参加拍摄电影,个个高兴,纷纷报名。学校规定:由于这是在咱们扬州城里第一次拍摄电影,要体现出新中国学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必须要挑选那些学习好、体貌端正、穿着整洁的同学参加。

而那些有幸参加镜头拍摄的学生们,则照务的要求:男生将衣领子内翻,站后排;女生站前排。一遍遍拍摄下来,个个站麻木了双腿,但每个人都是神采奕奕。回校后,眉飞色舞地给同学们吹。

有一所小学按规定的人数,选出了20名学生,次日早上去西湖镇参演。其中,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男同学,因为头天晚上拉肚子,送医院挂水,没去成。为此,这名同学在家里茶饭不吃,整整哭了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