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道德经》:用一种静的状态,虚无的境界,就是符合规律

《道德经》:至虚极,守静笃。

我曾经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跟大家强调过这样一个字:“静”。这也是一种状态,人生的一种状态,在人生中,身体静是处在一个静逸的环境之中,心静也是在一个静逸的环境状态之下,让自己的内心沉静下来。

《道德经》:用一种静的状态,虚无的境界,就是符合规律

当一个人的身边,充斥着太多的利欲熏心的时候,这个人的心一定不会静下来,这个人的心表现出来的是一些焦虑。

就好像很多人在追求那些特别多的欲望,这样的人心一定是静不下来的,因为他的心里面有太多的私心杂念。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只有做到身静和心静的时候,它才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或许没有更多的荣华富贵,但是一定会活得更加踏实。

《道德经》:用一种静的状态,虚无的境界,就是符合规律

我们之前是一种很直白的一种解释,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16章没身不殆,这一章中详细了解读人应该有一种内心的宁静。

这一句话是这样的:致虚极,守静笃。

虚和静,意思就是说,使我们内心空明宁静的一种状态。极,就是极端嫉妒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能达到一种虚无的极端的境界,固守自己内心的那种宁静,达到一种厚实忠实的状态。

《道德经》:用一种静的状态,虚无的境界,就是符合规律

老子在这一章中就提出虚静,这一些状态,就是将把人置于一种虚境无极的虚空的状态中,这是修行的一种最好状态。

佛家和儒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就是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方式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佛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坐和修行,所谓的打坐,也就是让自己处在一种静的状态之下,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身体也静下来。让自己内心放空,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一种目的。而佛家所用的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用打坐的方式静下来,这也就是一种修行。

《道德经》:用一种静的状态,虚无的境界,就是符合规律

在做一些看似很简单很枯燥的事情上面,其实锻炼的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空灵状态。只有等你一个人到达这种状态的时候,才不会被生活中一些浮名浮利所牵绊。

老子还详细举了一些例子,老子认为在万物生长发展中,所有的生物生长的状态之下,都用一种虚静的境界去观察事物的一个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都会往最原始的一种状态回归,这种原始的状态就叫做静。

静又是很多人所说的天道所归的命,我们需要理解的就是生命历程就是宇宙永恒的一个法则,明白宇宙永恒的法则就是所谓的明智。

《道德经》:用一种静的状态,虚无的境界,就是符合规律

如果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去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认识宇宙法则就能包容一切,就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状态,没有危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