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当年刘备统一了三国再交给阿斗,阿斗能不能把江山正常移交到下一代?

广西成冠体育


我认为刘禅是可以正常能把江山移交到下一代的。《三国演义》把刘禅描写为一个贬义词的“扶不起的阿斗”,真实的历史人物刘禅是这样吗?历史年代久远,刘禅是不是这样无能的君主,得有个疑问。就从演义写的时代背景说吧。

刘禅能正常把江山移交到下一代,也即平稳过渡,理由有三,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刘禅那个时代和刘备的那个时代不同了。刘备打江山是创业,子辈坐江山是守业,在守业这个基础上,只要不太冒进折腾,自古历代王朝都是能继续下去的,俗话说吃老本也有得吃啊,是不是。所以刘禅守江山吃老本也能坚持的(秦二世而亡是特殊情况,秦始皇犯了二个大错误,不该暴虐统治,没选好继续人。结果秦始皇死了,群龙无首,天下大乱,李斯、赵高、胡亥都没威望和能力稳定局面。)

二,地利。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也即能把魏国和吴国的精英谋臣大将消灭或征服,四海之内,大江南北都没有了厉害的势力对刘禅的江山造成威胁,刘禅的江山稳妥妥的。

三,人和。刘禅不是如吴国孙晧的荒淫暴虐之类君主,就算他才智一般,但一班跟随刘备统一三国的能臣猛将也能辅助他安定江山吧。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刘禅都能正常守江山并传承。


梦幻刀客


我觉得可以!

虎父无犬子,刘禅知人善用,用人惟贤,知进退,懂平衡之术,识大体顾大局,为一代明君。

刘备死后,诸葛亮坐大,刘禅为了避免蜀汉内斗,不与诸葛亮争权。

诸葛亮死后,刘禅才开始掌权,整顿吏治,与民休息,人口与经济迅速增长,百姓安居乐业长达二十五年之久,足见刘禅治国之能。

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司马昭在魏国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投靠蜀国,在川蜀山中迷了路,刘禅听说后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后来夏侯霸做到了车骑将军,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又将姜维封为凉州刺史,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迅速稳住了蜀汉的江山。

蜀国灭国后,刘禅在洛阳还能安度晚年,有几个亡国之君能做到这一步,可见刘禅还是有一定才能的。因此我认为这些足以支持刘禅守住江山几十年,再交给他的后代。

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使后主背锅一千多年。



当代曹植


如果刘备统一了三国,可能会由刘氏家族继承下去。司马懿死后晋朝之所以被游牧民族灭亡,不是因为晋朝的实力弱,而是因为世家的实力太强。在《三国》中,蜀汉是最不重视世家的,所以蜀汉是不可能使用九品中正制的。但蜀汉应该是最有活力的一个国家。而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魏国和晋国,后来都被游牧民族灭亡了,甚至连魏国被司马懿轻而易举的替代了,更不要说蜀汉了。

如果刘备真的统一了三国,那么皇室有很大可能是由刘姓人士永远传承下去。但是不是刘备的后代,这就不好说了。但是这种延续并非是真正的延续,也许是作为一个吉祥物存在的,比如:现在的英国皇室和日本皇室就是这样。但历史不会有假设,刘备因为关羽失荆州可谓是一败涂地。这也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而诸葛亮到死也没有挽救蜀国败亡的结局。

三国历史的出现纯属偶然,就连曹操也没有想到最后的结果。本来曹操是有实力统一天下的,但可惜能够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多次被蜀汉和东吴吊打,可以说这是一种讽刺。而刘备也是如此,能够战胜曹操,却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孙权,最后落得个托孤白帝城。不管是魏蜀吴三国的先辈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与牺牲,结果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被不肖子孙消耗殆尽,最终便宜了司马懿。

这就是所谓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然三国的结局颇有一些戏剧性,但它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最后的赢家能够保持多久,谁也不知道。当然,比如:现在的团购已经没落了,但是共享单车依然在挣扎中。但是此时的共享单车已经不是初始时参与的企业了,几乎是全新了。但不管怎样,东汉末年这段长达百年的军阀混战历史,还是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比比如:《三国演义》,很多人正在研究它和学习它其中的战术。


公元前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一直沿用到现在,意思指一个人没能力,没有悟性,无论如何帮忙,都不能自立,自强。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第二任皇帝刘禅。但事实上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统一三国的话,刘禅能否把江山正常移交到下一代?

《三国演义》里的刘禅,表面上演绎了一个扶不起的君主,其实他的一些行为只是迫于当的政治压力而掩饰了自己的主见和能力,他能在刘备死后主导蜀汉政权四十余年,其政治能力可见一斑。或许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诸葛亮厉害,可你是否想过,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然可以很好地主政蜀汉政权,甚至可以说,在他的主政下,蜀汉政权因为减少了战争次数,慢慢地变得更加富强,人们变得更加富足了。

历史没有如果,因为三国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以至于刘禅没有太多正面的例子,我们只能侧面地进行分析,看看刘禅到底能力如何?

从政治制度上讲,历史上一般都是分为君强臣弱和臣强君弱两类政治分层,而刘禅主导的政权,应该属于后者,属于臣强君弱的局面。如果刘备统一了三国,意味着再一次汉朝中兴,前面有西汉、东汉的政治基础和框架,经过近百年的战争,人民肯定是渴望和平而厌烦战争,加上人民对汉朝肯定是有认同感,刘禅成为君主后,必定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人民能过上相对平和的生活,天下学子士族对汉朝也是有很强的认同感,东汉末年董卓篡汉的结果就是可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当时的核心谋士荀彧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诸如荀彧、司马、诸葛等都是当时东汉士族代表。在人民和士族代表的支持下,朝廷政权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传承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姓氏更替的现象。汉朝,有自己成熟的一套政治制度,即使刘禅能力一般,其政治框架和制度在朝臣的相互牵制和促进下,是可以很好运转的,基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从刘禅能力上来讲,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刘禅是惧怕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掌握实权,我认为在诸葛亮当政时期,是有这种可能的,但这恰恰说明了刘婵不是一个傻子,大家试想下,一个傻子懂权谋吗?一个傻子知道权力的诱惑吗?而诸葛亮死后,依然可以很好地掌管蜀汉三十余年,这也说明刘禅是有一定能力。刘禅是一个性格比较平和的人,对臣子们没有那么计较。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并没有否定他所有的功绩,而是下旨“即已明正其罪,仍念其功,赐棺椁葬之”,这说明什么?足以说明刘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这不但不能说明他是个傻子,更是可以说明他的过人之处。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最大限度集中了皇权,任用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这样两人的权力就起到了交叉、牵制的作用,且还能各负责一面,军事和政务两不耽误。试问,刘禅是傻子的话,他能懂得集中皇权?他能懂得驾驭权臣?

从他的儿子们来看,刘禅有七个儿子,虽然演义中并没有特别描述他的儿子们是否出色,是否有能力,但从第五子刘谌的表现来看,应该他的哥哥们也不会太差,在性格上应该多继承了老刘家厚脸皮的基因,这对于皇位继承者是必要的因素之一。这样的性格,有隐忍的一面,这就可以减少君臣之间的矛盾,也会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能使国家更加长足发展。

就《三国演义》中,刘禅的种种表现来说,虽然不是一代英主,但也表现出来权谋和善用人才的一面,绝非如大家口中所说的一样“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如果刘备在统一了三国的前提下,刘禅继承皇位,能力是绰绰有余的,汉朝本身又有四百余年成熟的政治制度,这样的条件下,刘禅顺利将皇位延续到下一代是没有问题的。

梁一杂说持本观点,以抛砖引玉之作用,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各抒己见,参与评论,你认为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梁一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有如果,就好了!

假设一下!刘备统一了三国!皇位传位给阿斗!我很明确的告诉你,阿斗可以很好的往下传!因为,历史当中,真正的阿斗刘禅,并非庸主,是罗贯中手下的《三国》把阿斗写的有些过于无能了!咱们暂且不说阿斗如何!

既然刘备统一了三国,一切文武官员就会效忠于朝廷,可知,当年,古代人是以忠义立本的,如果这个皇帝不是特别的暴力和荒诞,一般情况下,文武大臣造反的几率很小,就拿曹操来说,这么厉害个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都不敢自称皇帝,所以,最起码,阿斗刘禅传给下一代是没问题的,但具体能传几代就不好说了!



又是一年春风


我觉得可以,刘禅虽然自身没有什么谋略,但却知人善用,能够信任手下的文臣武将。

刘备和诸葛亮死后。司马昭在魏国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投靠蜀国,在川蜀山中迷了路,刘禅听说后立即派人前去迎接,后来夏侯霸做到了车骑将军,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死后,立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又将姜维封为凉州刺史,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暂时稳住了蜀汉的江山。

我觉得刘禅对属下的信任以及识人的能力足以弥补他军事政治上的不足。而且刘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蜀国灭国后,刘禅在洛阳还能安度晚年,有几个亡国之君能做到这一步,可见刘禅还是有一定才能的。因此我认为这些足以支持刘禅守住江山几十年,再交给他的后代。


知涯fight


能,因为刘禅不作,所谓作就是爱折腾。刘禅他知道他的能力,有自知之明。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诸葛亮对他的评价: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从乐不思蜀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禅不傻,一个不傻不作的皇帝或许不能开疆扩土,但是守成没有问题。


V度


首先说刘备确实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当时据有西州及荆襄九郡,文有诸葛亮法正刘巴等精英,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魏延严颜等名将,可以出汉中入长安,又可进樊城攻南阳洛阳,俯视江东,局势大好啊!

可惜就是时也命也,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关羽后路,导致关公败走麦城,使得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如果刘备抓住机会统一天下并传给刘禅,以刘禅的能力妥妥的治理好国家传给下一代!为啥呢?

1. 刘禅待人宽厚,礼贤下士,又能信人用人,对诸葛亮从始至终态度不变。及其死后对其后人仍旧恩宠有加,还为其立庙,难怪诸葛亮对蜀汉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执政三十余年,只杀了两个大臣,对犯事的臣子多以贬谪和免职流放处置。整个国家无比安稳,可谓循理之君,可见刘禅的人格魅力!对比秦始皇对吕不韦,项羽对范增,万历对张居正。你说刘禅得人心不?

2.刘禅懂得人尽其职,治理国家有丞相,享受有宦官为其操持,却又能约束近侍的权利,使其不能对朝政进行掣肘!既享受了,国家还正常运转,算明君不?

3.知天时晓天命善待百姓。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后,国家已经到极限了,连绵战争有二十余年,人口没什么增长,只有九十余万,国力消耗的所剩无几,刘禅清楚的知道这个时候继续挣扎无疑是拖着整个国家的百姓去死,投降后百姓不会受到破城之乱,大臣们也可以保全身家,可谓仁心啊!

4.清醒认知又难得糊涂,有大智慧。当邓艾兵临城下时有四条路。一 顽抗却已失天时,国败城破是早晚的事,不可取!二投东吴,刘禅很清楚东吴是什么货色,落井下石绝对干得出来,恐怕到时候家破人亡不可取!三 投南中(云南)拒险而守,但也只是苟延残喘不可取!唯有投降北魏才能保全臣民和自己。果不其然,魏军对蜀国秋毫无犯,投降的大臣也各有封赏,而刘禅在对司马昭的试探下去装糊涂,说出了 由此保全了全家,富贵终身!此间有大智慧啊!

综上所述,刘禅开国能力不够,但守成富富有余,刘备真给了刘禅天下,一定能守得住,传得下!


小院杂谈


扶不起的阿斗,我觉得只是后人再将刘备和刘禅进行对比,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又怎会奢望他们有相同的志向呢。刘备是打江山,而刘禅是坐江山,况且刘禅本性与刘备不同,所以志向又怎会相同呢。如果刘备真的把江山打了下来,刘禅应该可以正常传递给下一代的,因为刘禅即使没有大聪明,但他也不是愚蠢至极之人,即使不会把国家经营的欣欣向荣,但也不会万劫不复。自古至今,打下天下的,有几个是在第二代就覆灭了呢,极少,如果有我们可以将其与刘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刘禅身上。


世说新语丶


如果这是个假命题,但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先说阿斗是怎样亡的国?姜维还在成都外准备争战,还有很多精兵良将,大批的忠义大臣,可这个时候阿斗投降了,这个人怎么样?我认为没有主意,不能算是昏君,但也不是明君,只能说是太无能了。

咱们在说假设阿斗统一了三国,也不会传下去的,因为在封建王朝,不是臣强主弱,就是主强臣弱,像宋朝四帝仁宗朝臣强主弱,但仁宗是为明君,用的都是贤臣良将。像康熙王朝的皇帝独掌乾坤,也用的也都是贤臣良将。但是阿斗身边也是贤臣良将,但是阿斗不信任,自己又没有像康熙皇帝那样有能力,所以不会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