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揭祕——杜陵選址之謎

曲江文保專欄

解密杜陵

/西漢時期9座帝陵都建在咸陽原上

為何杜陵會建在西安市東南的少陵原?/


上期曲小旅帶大家瞭解了

漢宣帝杜陵佈局的秘密

大家還記得嘛?

今天,讓我們繼續“解密杜陵”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西漢時期自高祖到平帝共11位皇帝,眾所周知,西漢十一帝駕崩之後皆安葬於長安近郊的臺塬之上,分為兩大陵區:長安城北邊的咸陽原主陵區長安城東南陵區,咸陽原主陵區分佈有9座帝陵,自西向東依次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義陵、惠帝安陵、高祖長陵和景帝陽陵。


城東南陵區僅有少陵原的宣帝杜陵和白鹿原的文帝霸陵。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那麼,這樣的帝陵排列有什麼講究嗎?

遵循了一種怎樣的葬儀制度?

為什麼宣帝杜陵

要偏離主陵區

選址於少陵原?

鐺鐺鐺 上課鈴響

曲小旅解密時間到!


左昭右穆

其實呢,西漢帝陵陵區分佈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也提出了不同的學術見解。然而,多數學者都以為西漢帝陵選址深受昭穆制度的影響。我們先來了解昭穆制度是什麼?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所謂昭穆制度,是宗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又包括宗廟制度、墓葬制度、典禮制度、宗族聚餐排序等等方面。我們可以參考《辭海》或《詞源》對“昭穆”一詞的官方定義。


《辭海》釋:“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


《詞源》釋:“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葬的輩次排列, 始祖居中 , 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 稱昭 ;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右方, 稱穆,用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親疏和遠近。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其實啊,繼承性正是古代葬俗的一個重要特徵。上一期我們說到“漢承秦制”是影響西漢時期帝陵朝向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期要講的昭穆制度仍然是繼承秦人的制度哦。


按照昭穆制度的父子輩分排列,如果父為昭子就為穆孫復為昭,這樣的依次循環。那麼西漢11位皇帝屬於昭位的有高祖(長陵)、景帝(陽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和成帝(延陵),屬於穆位的有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元帝(渭陵)、哀帝(義陵)和平帝(康陵)。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那麼重點來了!


昭帝劉弗陵葬於咸陽原的平陵之後

為何緊隨其後的宣帝劉詢轉而葬到了西安市東南的少陵原?

瞭解昭穆制度後,我們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啦。


昭帝劉弗陵,武帝劉徹少子;宣帝劉詢為武帝曾孫,可以說宣帝為昭帝的“孫子”輩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因此,按照昭穆制度來看,昭帝和宣帝都為昭位(昭穆序列一致),但是昭帝劉弗陵的壽陵(皇帝生前預先建造的陵墓)已經佔據了咸陽原上的“昭”之位,為了嚴格遵守昭穆序列,宣帝就無法安置在同一陵區了。


問題又來了!


既然宣帝劉詢壽陵無法建在咸陽原,為啥會偏偏又選址在少陵原呢?

那邊的地理環境有什麼優勢嗎?還是出於個人情感的考慮?


形勝吉地

少陵原背靠南山,旁依滻水, 風水極好。所在之處地高土厚,靠山面水, 是適宜建造帝、後陵墓的理想地帶。地勢高亢,這樣可充分突出陵墓的特殊性,

“墓冢宛如山巒突拔 , 巍然屹立”。同時應是出於保護陵墓的目的, 防水以保證墓主及其地下居室和用物的安全。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好遊鄠杜

漢宣帝還在民間的時候,數上下諸陵。周徧三輔,常困於蓮勺滷中。尤樂杜、鄠之間, 率常在下杜”,《三輔黃圖》亦載:“

帝在民間時,好遊鄠、杜,故葬此。” 宣帝登基後,便將自己的帝陵選定在自己生前最喜歡的地方——杜、鄠之間的杜東原(少陵原)上。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旁近祖考

宣帝在選擇陵址上,也深受

“子女死後安葬以近父母”的傳統風俗影響。宣帝的直系親屬曾祖母孝武衛皇后、祖母史良娣、父史皇孫、母王夫人,皆因“蠱惑”之禍而遇害,均葬於長安城東南。因而宣帝將陵址選在長安城東南的少陵原上,與這個情況也有著密切聯繫。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漢宣帝像


所以呀,宣帝在選擇壽陵位置的這件事情上,先是深受昭穆制度的制約,與昭帝平陵同為“昭”的情況下,無奈只好另闢它址啦。


揭秘——杜陵選址之謎


曲小旅以為,古代帝王和平民在墓葬選址上其實沒什麼兩樣:首選是風水寶地;另一個願望當然是與已故親人安葬在一起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