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曲江文保专栏

解密杜陵

/西汉时期9座帝陵都建在咸阳原上

为何杜陵会建在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


上期曲小旅带大家了解了

汉宣帝杜陵布局的秘密

大家还记得嘛?

今天,让我们继续“解密杜陵”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西汉时期自高祖到平帝共11位皇帝,众所周知,西汉十一帝驾崩之后皆安葬于长安近郊的台塬之上,分为两大陵区:长安城北边的咸阳原主陵区长安城东南陵区,咸阳原主陵区分布有9座帝陵,自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和景帝阳陵。


城东南陵区仅有少陵原的宣帝杜陵和白鹿原的文帝霸陵。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那么,这样的帝陵排列有什么讲究吗?

遵循了一种怎样的葬仪制度?

为什么宣帝杜陵

要偏离主陵区

选址于少陵原?

铛铛铛 上课铃响

曲小旅解密时间到!


左昭右穆

其实呢,西汉帝陵陵区分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然而,多数学者都以为西汉帝陵选址深受昭穆制度的影响。我们先来了解昭穆制度是什么?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所谓昭穆制度,是宗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又包括宗庙制度、墓葬制度、典礼制度、宗族聚餐排序等等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辞海》或《词源》对“昭穆”一词的官方定义。


《辞海》释:“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


《词源》释:“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葬的辈次排列, 始祖居中 , 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 称昭 ;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 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其实啊,继承性正是古代葬俗的一个重要特征。上一期我们说到“汉承秦制”是影响西汉时期帝陵朝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期要讲的昭穆制度仍然是继承秦人的制度哦。


按照昭穆制度的父子辈分排列,如果父为昭子就为穆孙复为昭,这样的依次循环。那么西汉11位皇帝属于昭位的有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和成帝(延陵),属于穆位的有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和平帝(康陵)。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那么重点来了!


昭帝刘弗陵葬于咸阳原的平陵之后

为何紧随其后的宣帝刘询转而葬到了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

了解昭穆制度后,我们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啦。


昭帝刘弗陵,武帝刘彻少子;宣帝刘询为武帝曾孙,可以说宣帝为昭帝的“孙子”辈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因此,按照昭穆制度来看,昭帝和宣帝都为昭位(昭穆序列一致),但是昭帝刘弗陵的寿陵(皇帝生前预先建造的陵墓)已经占据了咸阳原上的“昭”之位,为了严格遵守昭穆序列,宣帝就无法安置在同一陵区了。


问题又来了!


既然宣帝刘询寿陵无法建在咸阳原,为啥会偏偏又选址在少陵原呢?

那边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优势吗?还是出于个人情感的考虑?


形胜吉地

少陵原背靠南山,旁依浐水, 风水极好。所在之处地高土厚,靠山面水, 是适宜建造帝、后陵墓的理想地带。地势高亢,这样可充分突出陵墓的特殊性,

“墓冢宛如山峦突拔 , 巍然屹立”。同时应是出于保护陵墓的目的, 防水以保证墓主及其地下居室和用物的安全。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好游鄠杜

汉宣帝还在民间的时候,数上下诸陵。周徧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鄠之间, 率常在下杜”,《三辅黄图》亦载:“

帝在民间时,好游鄠、杜,故葬此。” 宣帝登基后,便将自己的帝陵选定在自己生前最喜欢的地方——杜、鄠之间的杜东原(少陵原)上。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旁近祖考

宣帝在选择陵址上,也深受

“子女死后安葬以近父母”的传统风俗影响。宣帝的直系亲属曾祖母孝武卫皇后、祖母史良娣、父史皇孙、母王夫人,皆因“蛊惑”之祸而遇害,均葬于长安城东南。因而宣帝将陵址选在长安城东南的少陵原上,与这个情况也有着密切联系。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汉宣帝像


所以呀,宣帝在选择寿陵位置的这件事情上,先是深受昭穆制度的制约,与昭帝平陵同为“昭”的情况下,无奈只好另辟它址啦。


揭秘——杜陵选址之谜


曲小旅以为,古代帝王和平民在墓葬选址上其实没什么两样:首选是风水宝地;另一个愿望当然是与已故亲人安葬在一起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